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俯瞰江水,写一首《菩萨蛮》,堪称词中瑰宝,媲美李白杜甫

辛弃疾俯瞰江水,写一首《菩萨蛮》,堪称词中瑰宝,媲美李白杜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1683 更新时间:2024/4/22 22:07:11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三十五岁的辛弃疾驻节赣州,写下了一首满怀激愤的《菩萨蛮》。词中涉及两宋之间,一位传奇太后的往事。

全词抑扬顿挫,沉郁中带着激愤。读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因此梁超评此词:如此大声镗鞳,(前)未曾有也。

有学者认为,辛弃疾此词抒写爱国情怀,兼有杜甫《长江二首》之长,表达了惆怅情思,可与李白同调词媲美,堪称词中瑰宝。

一、《菩萨蛮·题江西造口壁》赏析

《菩萨蛮·题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作意译:

郁孤台下清澈的江水中间,混有多少“行人”的眼泪啊。回想当初,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带泪回首望故都,离家何止千万里之遥。中间万山阻隔。

可是,那青山怎么遮得住,“行人”想要归家的望眼欲穿呢。那些山,更挡不住滔滔江水,日夜向东流去。夕阳下,我心怀无限愁绪。偏在这个时候,又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鸟的叫声。

这首词中“郁孤台”三个字,既是地名,又很巧妙地奠定了全词伤感的叙事基调,令人一望生愁,历来广受好评。

其中第二句“中间多少行人泪”,据南宋《鹤林玉露》介绍,是讲当初的隆祐太后,被金人追赶连夜渡江逃亡的故事。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八月,金人兵分两路,大举南侵。隆祐太后与南宋高宗分头躲避追击。经过两个月的逃亡后,隆裕皇太后渡江来到造口这个地方,身边随从只有不足百人。

为了避险,她只能放弃乘坐的龙舟,选择坐着农夫的肩舆逃命。母仪天下的太后,尚且沦落至此,当时老百姓的情况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因此,这里写的“中间多少行人泪”,就不仅仅是指隆祐太后个人和身边随行人员怆惶的眼泪了。当时那“行人”的眼泪,既是指1129年前后,饱受战火熬煎的宋朝百姓的眼泪。

同时,也代表了截至公元1175年,与辛弃疾同时代,一切盼望洗雪国耻,盼望国家统一的人民,四十余年来留下的悲愤、屈辱的眼泪。

这些眼泪之多,已经汇聚成了赣江的江水。在这里,赣江本来不是向东流的,但是为了达到艺术效果,还是写成了向东流。

大约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自李后主后,“一江春水向东流”自带了说愁的喻意。二是日出东方,东方代表正朔。杜甫有诗云:“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所以,辛弃疾一定要赣江的江水东流,不只是为了押韵,主要还是为了表达这些眼泪,滔滔滚滚不尽,绕过青山的遮挡,重返汴梁故都的决心。

词中的“西北望长安”,其实望的并非长安。长安在宋代以前,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以这里的长安指的是故都,也就是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偏爱写“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写的是沦陷区的人民盼望国家统一,辛弃疾则写南宋人民渴望重返北面的故都,也是同样的意思。

前面都是在写远处,回忆过去,放眼江山。最后辛弃疾笔峰一宕,写回了现实。以当时南宋的整体情况,想要收复失土谈何容易啊!

暮色之下,面对浩荡的江水,他把赣江想象成了长江。他内心只恨不能即刻渡江,与金人一决生死!然而此时,他的耳边却响起了鹧鸪鸟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

二、隆祐太后传奇往事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辛弃疾奉旨到江西平定茶商赖文正的叛乱。同年六月,辛弃疾到江西以后,立即着手平叛,所以他忙得连给自己的“后台”曾觌写信问安的时间都没有。

到了同年八月,茶商赖文正的叛乱被平定以后,辛弃疾才有时间出去旅游。当时他写下这首词的时间,差不多正是四十年前,隆祐皇太后逃亡至造口的同一时间。

词中提到的“行人”,就是指的隆祐太后,即宋哲宗的原配昭慈圣献皇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孟皇后,她也是宋徽宗的嫂嫂。

孟皇后出身官宦世家,十六岁的时候,被宋哲宗的祖母指婚给宋哲宗当了皇后,但是宋哲宗倾心于刘婕妤。后来宋哲宗亲政,刘婕妤得宠,更加不把孟皇后放在眼里。

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孟皇后的女儿福庆公主得了重病,药石无灵。孟皇后的姐姐病急乱投医,居然差人拿着一些符咒道具进了宫。

孟皇后发现以后,虽然马上把东西藏了起来,但是后来福庆公主夭折,宫人替公主做法事的时候,又把这件事暴露出来,被刘婕妤抓住了“把柄”。

于是,恶毒的刘婕妤趁机向宋哲宗进言,说孟皇后暗中行“巫蛊之术”,是诅咒皇帝早死。因为孟皇后是宋哲宗逝去的祖母指婚,而宋哲宗与他祖母素来政见不和,矛盾很深。

同时,孟皇后家族又一直支持元祐旧党。所以,宋哲宗祖母一死,朝中的新党就联手宋哲宗和刘婕妤,一起设计把孟皇后给废黜了。

但是宋哲宗寿数不长,二十五岁就病逝了。所以宋哲宗死后,宋哲宗的养母向太后,也就是孟皇后的婆婆,替她恢复了皇后的名份。

没想到,宋哲宗的弟弟宋徽宗继位以后,又开始打击元祐党人。孟皇后也再度受到了牵连被废黜,最后还被赶到了瑶华宫去当女道士。

直到靖康初年(公元1126年),孟皇后居住的地方接二连三地失火,于是她就搬到弟弟家中居住,躲过了第二年的“靖康之变”。

后来金人打下汴京,把皇宫中在籍后的妃嫔和大臣全部抓到了北地。当然,那时的孟皇后因为已被废黜多时,所以侥幸逃脱,也算是老天开眼了。

接着,张邦昌在金人扶持下称了帝。结果金人一走,张邦昌就把孟皇后请去,还政于宋。宋高宗赵构在南渡建国以后,尊她为太后。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人一路南下,继续追击南宋小朝廷,并且接连攻陷了南宋的建康、扬州,宋高宗赵构被迫逃到了杭州,然后又被逼到海上漂泊数日。

进入杭州后,在扬州溃败中拥兵数万却不抵抗的王渊横行霸道,激起了军民不满。宋高宗不仅不处罚,反而还提拔了王渊。此举引发了苗傅、刘正彦等人的不满,结果爆发了兵变。

兵变时,有人劝孟太后立宋高宗三岁的儿子赵旉为太子。结果被孟太后拒绝了,她说:“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

看得出来,孟太后是一位有大智慧和远见的杰出女性。朝中怀有异心者无不蠢蠢欲动,于是怂恿她立三岁孩童为太子,正好垂帘听政,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孟太后深明大义,她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宋朝的根基还在。就像汉朝的希望在光武帝刘秀身上,晋国的希望在重耳的身上一样。何况,妇人抱三岁小儿,何以令天下?

孟太后见识超凡,因此被《鹤林玉露》称为:“盖(南宋)中兴之一助也。”

结语

辛弃疾填词好用典故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他晚年填的一些词,因为用典太多,经常为人诟病。但是这一首《菩萨蛮》,用语却非常浅显。这是因为他没有用典故吗?其实不然。

这一首词中,至少暗用了两个以上的典故,但是由于都用得非常巧妙,典故本身和词的内容结合得太好,所以让人基本看不出来。其中一个典故,就是前面提到的孟太后的传奇故事。

孟太后乘坐龙船,事实上是代替天子吸引了追兵。她被金兵一路追赶着,从南京逃到了江西的赣州。最后追兵越来越近,眼看陷入绝境。

太后身边的侍从也都逃散得不足百人,最后她只能乔装成农妇逃跑。想想看,南宋开国的时候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辛弃疾用清江之水比喻几十年来,这个国家的人民流下的眼泪。

中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句,是绝妙的句子,后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暗用了李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替深明大义的孟太后及所有宋人作了代言。

词作以“江河行地”,映射“日月经天”,暗喻《易经》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充分展现出了辛弃疾北伐复国的壮志雄心。

所以辛弃疾这首词被梁启超赞为:“神行外溢,潜气内转”、“大声镗鞳,前所未有”。因此说它在词史上,堪与李白杜甫之佳作媲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标签: 辛弃疾李白杜甫菩萨蛮宋哲宗

更多文章

  • 辛弃疾一首冷门“剑诗”,仅仅4句,却蕴含无限遗憾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辛弃疾,苏轼,诗词,河山,豪放词,诗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论豪放,古今词人都不及词中之龙辛弃疾。豪放词自北宋苏东坡首倡,至南宋方才发展壮大,到辛弃疾手中成就了豪放词的巅峰。在辛弃疾的笔下,豪放词可谓慷慨高亢,气象恢弘,波澜壮阔,震烁了整个南宋词坛。南宋国破偏安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慷慨激昂的豪放词风,但不得不说,辛弃疾的豪放词几乎每一首都

  •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20句辛弃疾的小众诗词,不只豪迈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辛弃疾,停云,离骚,诗词,桃花,稼轩

    心如素简,静数流年,人间有味,最是清欢。欢迎关注清欢,品读绝美诗词。胡适曾经评价辛弃疾:他是词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他是词中名家,更是一位帅才。但可惜的是,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却不得重用,郁郁半生。稼轩词中歌咏最多的,是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比如回忆昔日战场上的英姿,

  • 与无尤:辛弃疾不是一个值得歌颂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花间不敬酒标签:辛弃疾,虞允文,陆游,朱熹,苏轼,宋孝宗

    作者:与无尤如果你认为辛弃疾是那种整天忧国忧民,一心想着抗金,一心想着收复北方统一全国的爱国将军,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今天,我就带你认识一下真正的辛弃疾。辛弃疾和陆游、苏东坡这些像绵羊一样老实巴交的纯文官不一样,辛弃疾是一头狼,一头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饿狼,但这头饿狼却被困在“归正人”的樊笼里,一辈

  • 挑灯看剑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辛弃疾,虞允文,赵构,宋孝宗

    辛弃疾像《后赤壁赋》卷(局部)南宋赵昚辽宁省博物馆藏□祝勇52辛弃疾第一次回归南宋,是与耿京义军的“二把手”贾瑞一起到达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代表耿京与朝廷谈判归附之事。耿京义军归来,对正在建康巡幸的宋高宗来说是大喜过望,“即日引见”。这也是辛弃疾与宋高宗这两位南宋书法家的第一次见面,但他们讨论的

  • 妻子病重,辛弃疾拉着大夫的手说:治好我夫人,就把侍妾嫁给你

    历史解密编辑:听趣闻史标签:辛弃疾,朱熹,李清照,侍妾,诗人

    提起辛弃疾,人们对他的印象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作为豪放派宋词的代言人,与李清照的婉约派诗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出男子汉的爱国情怀。不过,真正的辛弃疾是一个复杂的人,他南归宋朝后虽然报国无门,在家赋闲了二十多年,但是家中却经营了两处田产,身边还有六个小妾伺候。辛

  • 辛弃疾最经典的6首词,见证“词中之龙”的豪情与柔情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江南,诗词,明月,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北极婧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比我会打架的没有我会写诗;比我会写诗的没有我会打架。”不曾放荡不羁爱自由,只想着收复故土,重振山河,是最值得钦佩的爱国主义诗人。流传千古的

  • 醉里挑灯看剑,语文老师口中的辛弃疾,只是意气风发的文弱书生?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金人,金朝,诗人,宋朝,辛弃疾,霍去病,起义军,古典乐,语文老师,千古名句

    当我们提起古代的文人,由于受到明清两代八股取仕科举制度的影响,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的穷酸秀才、或者是意气风发却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的形象。然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以前,文武双全的读书人也不在少数,今天要说的主角就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他就是语文老师口中的南宋著名词人---辛

  • 辛弃疾非书法家,为何他在36岁时写的一幅墨宝,会成为故宫国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辛弃疾,国宝,陆游,宋孝宗,皇帝,虞允文,书法家,墨宝,故宫,宋朝,古典乐,艺术家,金朝

    《去国帖》是辛弃疾迄今为止留下的唯一墨宝, 网上有很多人在讨论上面的书法。不过,帖子其实是他与别人的往来信函。具体写了什么,目前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辛弃疾写给“上级”的一封信。不过,我看来看去,都像是他写给爱人的“情书”……根据那位学者的推理:这一封信是辛弃疾写给一位“佞臣”问安的信函。这位“

  • 当苏东坡遇见辛弃疾:世间万事,不过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辛弃疾,苏轼,王安石,乌台诗案,贺新郎

    有人说,不读懂苏东坡和辛弃疾,不足以谈人生。苏东坡,是大宋最有趣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四十三岁前,过得顺风顺水,后因“乌台诗案”屡次受挫。面对人生浮沉,境遇起落,苏东坡却都是始终如一地豁达乐观。辛弃疾,被誉为慷慨悲壮的“词中圣手”。他生于乱世,空有一身铁胆,满腔壮志,却只能眼看着山

  • 辛弃疾的一首词引争议,专家:短短五句,没有一句是他自己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诗词,送别,集句,词句,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辛弃疾的一首词引争议,专家:短短五句,没有一句是他自己的引言:辛弃疾,一生热爱疆场,保卫国家。提到他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肝胆照汗青”的爱国形象,而这一形象都是从他的诗词中充分体现出来的。辛弃疾一生创作诗词无数,大多数都是以战争为题材写的爱国诗词。在他的词中,可以看见梦回吹角连营的心系战况、生子当如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