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杨过的原型,辛弃疾的莫逆之交,写给稼轩的两首词豪放又深情

他是杨过的原型,辛弃疾的莫逆之交,写给稼轩的两首词豪放又深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林家清欢 访问量:2623 更新时间:2024/1/2 17:08:03

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文学家。

他是《神雕侠侣》中大侠杨过的原型,终身未入仕,布衣行走江湖,却时刻关心着河山收复和驱逐金人的大计,与稼轩为友,为岳飞喊冤,始终满怀热血。

刘过词风与辛弃疾相近,狂逸俊致、豪放潇洒,与刘克庄、刘辰翁合称“辛派三刘”。

他的笔下,既能写出“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的豪迈热血,也能写出“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缠绵多情,更能写出“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惆怅忧思。

刘过一直非常敬仰辛弃疾,曾在《呈辛稼轩》一诗中写道:

书生不愿黄金印,十万提兵去战场。 只欲稼轩一题品,春风侯骨死犹香。

后来,借由陆游和陈亮引荐,刘过和辛弃疾终于见面了。他们都有着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都才华横溢且词风相近,遂成莫逆之交,经常交游唱和。

公元1203年,辛弃疾担任浙东安抚使,派人送信给刘过,邀请他到绍兴府相会。刘过暂居杭州,因事无法赴约,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斗酒彘肩》以作回复: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这首词的起势豪放奇绝。

斗,是古代酒器,圆形或方形,有柄。一斗等于十升,“斗酒”大约15斤。

彘,即猪,“彘肩”指的是猪前肘,上一整只猪肘,形容粗狂豪放。

昔日荆轲刺秦,众人在易水边相送,高渐离曾携豚肩斗酒而至。

后来鸿门宴上,樊哙面见项羽,项羽亦赐他斗酒彘肩,樊哙当场狂吃猛喝,被赞为壮士。

诗人中谁有这样的豪气呢?李白能喝,自称“斗酒十千恣欢谑”,杜甫赞他“斗酒诗百篇”。

大口喝酒的诗人多,大口吃肉的诗人就比较罕见了,刘过认为自己和辛弃疾都是这样的豪士。

他说:想着你将用整斗酒和猪腿将我款待,而我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与你相会,该是多么畅快!

然而事不遂人愿,却“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香山居士白居易和“坡仙”苏轼,都曾在杭州为官,分别为西湖留下了白堤和苏堤。

林和靖即名士林逋,晚年隐居西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以湖山为伴,终身未娶,终老于西湖。

三位诗人分属于不同时代,却在刘过的词中相会了。还“驾勒吾回”,意为强行拉着他的车驾,让他回转,不许离开杭州。

刘过因事无法赴约,却用三位与西湖关系匪浅的诗人挽留为借口,既风趣又新奇巧妙。

接着,刘过又分别用了三位诗人的作品,来解释他们不许自己离开杭州的原因。

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如西施自照于妆台,清丽脱俗。

白居易说,“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还是天竺更美,那里如同画卷,寺庙巍峨,流光溢彩。东西二溪纵横交错,南北二峰白云霭霭,令人流连忘返。

林逋说,哪里的风景比得上孤山的梅花呢?现在梅开正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有什么事比赏梅更重要?

他们苦苦挽留,刘过不得不暂留西湖,表示等到雨过天晴再去访稼轩也不迟。

词人笔意纵横,纵横捭阖,完全解除了格律的拘束,既有豪壮之气,又鲜活有趣,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过人的器量胸襟。虽略显粗犷,仍不失为一首匠心独运的好词。

不久后,刘过果然依约前去拜访辛弃疾,两人诗酒唱和,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辛弃疾还多次向朝廷推荐刘过,称其才华过人,可堪大用。刘过也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

可惜,当时的朝廷偏安一隅,连辛弃疾献上的《美芹十论》都只得到了口头赞扬,更何况刘过这样的布衣呢?

朝廷最终以“村野之语不足取”为理由,将刘过的计划“弃之如敝履”,辛弃疾为此深感不平。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两人的情谊愈发深厚了,颇有些惺惺相惜、莫逆相交的味道。

刘过在辛弃疾处盘桓数日,因为母亲生病,才不得不辞行离去。

知道刘过囊中羞涩,辛弃疾为他买了一艘小船,还筹了一万缗钱以备救急之用。临行前,稼轩还对他殷殷劝慰“无如往日轻用也”。

据史书记载,刘过性格“疎豪好施”,平时手头比较松,花起钱来心中没有数。辛弃疾像兄长一样,叮嘱他不要乱花钱,要担起对家人的责任。

刘过非常感动,临行前写下了一首《念奴娇·留别辛稼轩》: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词中,刘过将辛弃疾引为“知音”,表达了报国无门的苍凉和无奈。

他感慨天地如此之大,人间知音却那样少,不知何处才是托身之处。

“直待功成方肯退”,这句读来令人心生苦涩。刘过和辛弃疾一样,从年少时便怀着收复河山、驱逐金人的理想和抱负。然而,理想无法实现,抱负无处施展,枉费十年辛苦,终究一事无成。

如今年事已高,依然未能“功成”,所以他们不肯“身退”。但是,咬牙坚持的词人,在面对文恬武嬉的南宋王朝时,还是会忍不住感慨,“何日可寻归路”?

此时的刘过,看着景色壮丽的多景楼和垂虹亭,想象与辛弃疾在秋雨中醉眠的乐趣。

他感念于辛弃疾的知遇之情,也为不得朝廷赏识而失落,难免陷入消极无奈的情绪。

他曾向朝廷献上辞赋,也不是没有惊人之语,但可能是太心急了,所以皇帝不肯赏识。最终只能“赢得衣裾尘土”,其中落魄失意的窘态令人备感心酸。

虽然口中说着想效仿前人归隐,但词中有豪情壮志,有幽怨愤懑,可见这不过是牢骚反语罢了。

这首词结构精密,开头便直抒胸臆,接着表达了人生理想和现实的无奈,然后表达了对友人“追欢卖笑”欢乐度日的祝愿,最后在说尽满腹悲愤牢骚之后,提出了别后归隐的意愿。

整首词主旨严明,辞意俱尽,似水到渠成,慷慨激昂,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同样的是,辛弃疾和刘过两人一生终究未能受到朝廷的重用。

前两次北伐,辛弃疾都被摒除于外,直到老年病重之时,才收到朝廷北伐的通知。可惜那时的他已经有心杀贼、无力成行了。

而刘过也是在这次北伐中,终于有机会加入了军队,但随着北伐迅速的失败,他也黯然离开,不久后便贫病而亡。

刘过一生浪迹江湖,漂泊无依,虽然性格粗豪、挥金如土,小节上为时人诟病,但他一声都在为抗金和收复中原奔波呼号,时时铭记“中原事,纵匈奴未灭”,一腔热血从未改变。

难怪,他被人称为“诗侠”,被世人赞一声“大宋奇男子”!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更多文章

  • 辛弃疾俯瞰江水,写一首《菩萨蛮》,堪称词中瑰宝,媲美李白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辛弃疾,李白,杜甫,菩萨蛮,宋哲宗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三十五岁的辛弃疾驻节赣州,写下了一首满怀激愤的《菩萨蛮》。词中涉及两宋之间,一位传奇太后的往事。全词抑扬顿挫,沉郁中带着激愤。读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因此梁启超评此词:如此大声镗鞳,(前)未曾有也。有学者认为,辛弃疾此词抒写爱国情怀,兼有杜甫《长江二首》之长,表达了惆

  • 辛弃疾一首冷门“剑诗”,仅仅4句,却蕴含无限遗憾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辛弃疾,苏轼,诗词,河山,豪放词,诗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论豪放,古今词人都不及词中之龙辛弃疾。豪放词自北宋苏东坡首倡,至南宋方才发展壮大,到辛弃疾手中成就了豪放词的巅峰。在辛弃疾的笔下,豪放词可谓慷慨高亢,气象恢弘,波澜壮阔,震烁了整个南宋词坛。南宋国破偏安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慷慨激昂的豪放词风,但不得不说,辛弃疾的豪放词几乎每一首都

  •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20句辛弃疾的小众诗词,不只豪迈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辛弃疾,停云,离骚,诗词,桃花,稼轩

    心如素简,静数流年,人间有味,最是清欢。欢迎关注清欢,品读绝美诗词。胡适曾经评价辛弃疾:他是词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他是词中名家,更是一位帅才。但可惜的是,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却不得重用,郁郁半生。稼轩词中歌咏最多的,是爱国思想与战斗精神,比如回忆昔日战场上的英姿,

  • 与无尤:辛弃疾不是一个值得歌颂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花间不敬酒标签:辛弃疾,虞允文,陆游,朱熹,苏轼,宋孝宗

    作者:与无尤如果你认为辛弃疾是那种整天忧国忧民,一心想着抗金,一心想着收复北方统一全国的爱国将军,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今天,我就带你认识一下真正的辛弃疾。辛弃疾和陆游、苏东坡这些像绵羊一样老实巴交的纯文官不一样,辛弃疾是一头狼,一头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饿狼,但这头饿狼却被困在“归正人”的樊笼里,一辈

  • 挑灯看剑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辛弃疾,虞允文,赵构,宋孝宗

    辛弃疾像《后赤壁赋》卷(局部)南宋赵昚辽宁省博物馆藏□祝勇52辛弃疾第一次回归南宋,是与耿京义军的“二把手”贾瑞一起到达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代表耿京与朝廷谈判归附之事。耿京义军归来,对正在建康巡幸的宋高宗来说是大喜过望,“即日引见”。这也是辛弃疾与宋高宗这两位南宋书法家的第一次见面,但他们讨论的

  • 妻子病重,辛弃疾拉着大夫的手说:治好我夫人,就把侍妾嫁给你

    历史解密编辑:听趣闻史标签:辛弃疾,朱熹,李清照,侍妾,诗人

    提起辛弃疾,人们对他的印象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作为豪放派宋词的代言人,与李清照的婉约派诗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出男子汉的爱国情怀。不过,真正的辛弃疾是一个复杂的人,他南归宋朝后虽然报国无门,在家赋闲了二十多年,但是家中却经营了两处田产,身边还有六个小妾伺候。辛

  • 辛弃疾最经典的6首词,见证“词中之龙”的豪情与柔情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江南,诗词,明月,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古典乐,千古名句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北极婧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比我会打架的没有我会写诗;比我会写诗的没有我会打架。”不曾放荡不羁爱自由,只想着收复故土,重振山河,是最值得钦佩的爱国主义诗人。流传千古的

  • 醉里挑灯看剑,语文老师口中的辛弃疾,只是意气风发的文弱书生?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金人,金朝,诗人,宋朝,辛弃疾,霍去病,起义军,古典乐,语文老师,千古名句

    当我们提起古代的文人,由于受到明清两代八股取仕科举制度的影响,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的穷酸秀才、或者是意气风发却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的形象。然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以前,文武双全的读书人也不在少数,今天要说的主角就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全才,他就是语文老师口中的南宋著名词人---辛

  • 辛弃疾非书法家,为何他在36岁时写的一幅墨宝,会成为故宫国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辛弃疾,国宝,陆游,宋孝宗,皇帝,虞允文,书法家,墨宝,故宫,宋朝,古典乐,艺术家,金朝

    《去国帖》是辛弃疾迄今为止留下的唯一墨宝, 网上有很多人在讨论上面的书法。不过,帖子其实是他与别人的往来信函。具体写了什么,目前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辛弃疾写给“上级”的一封信。不过,我看来看去,都像是他写给爱人的“情书”……根据那位学者的推理:这一封信是辛弃疾写给一位“佞臣”问安的信函。这位“

  • 当苏东坡遇见辛弃疾:世间万事,不过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辛弃疾,苏轼,王安石,乌台诗案,贺新郎

    有人说,不读懂苏东坡和辛弃疾,不足以谈人生。苏东坡,是大宋最有趣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四十三岁前,过得顺风顺水,后因“乌台诗案”屡次受挫。面对人生浮沉,境遇起落,苏东坡却都是始终如一地豁达乐观。辛弃疾,被誉为慷慨悲壮的“词中圣手”。他生于乱世,空有一身铁胆,满腔壮志,却只能眼看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