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忽必烈为何能打败阿里不哥夺得汗位?终究还是归功于汉文明的强大

忽必烈为何能打败阿里不哥夺得汗位?终究还是归功于汉文明的强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4600 更新时间:2023/12/12 17:02:54

早在成吉思汗晚年之时,就已经出现了争夺汗位的斗争苗头,最终在一番激烈的夺权争斗后窝阔台抢得先机继承了汗位。不过,蒙古一直以来的习惯是幼子继承蒙古本土的领地,再加上拖雷作为成吉思汗最疼爱的小儿子,他拥有成吉思汗绝大部分的军队,所以,很多蒙古贵族其实都不满窝阔台称汗,而支持拖雷登上汗位的宝座。

结果,托雷这边还没动静,窝阔台自家后院却先着了火。窝阔台一死,他的皇后就把丈夫原本指定的汗位继承人——他的孙子失烈门废掉,而让自己的儿子贵由做了汗王。结果贵由命不好很快就死了,所以失烈门又上位了。但是这时候拖雷儿子蒙哥的势力已经形成,他掌握了蒙古绝大部分的兵权,而且还得到了长支宗王拔都等蒙古贵族的全力支持,于是很快就打败失烈门,成了新一任汗王。

1259年7月,蒙古第四代汗王蒙哥在进攻南宋的合州(今四川合川)时被南宋守钓鱼城的将领王坚用投石机投石击毙。其弟忽必烈阿里不哥获知消息后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夺权争斗,阿里不哥最终不敌,投降了忽必烈。

其实,按照蒙古旧规,像其父托雷一样,阿里不哥作为幼子,也有守蒙古本土和继承其父大部分军队的权利,而且当时忽必烈和旭烈兀两位兄长在外征战,蒙哥在出征前就已经将蒙古委托给了阿里不哥,有监国之职,所以蒙哥死后他最有继承汗位的优势。

另外,阿里不哥还拥有漠北诸部及漠南诸州,其部下刘太平、霍鲁海驻扎在关右,浑都海在六盘,密里火者驻扎在四川成都,乞台不花驻守四川青居(今南充南部),纽邻镇守西川。如果他们当时能配合默契、攻取关陇地区的话,或许就没忽必烈什么事了。但是最后胜利的确实忽必烈,这实在与他拥有强大的汉文明后盾离不开关系。

首先,不同于以往轻视汉人的汗王,忽必烈在政治上豁达大度、乐贤下士、重用汉人、遵用汉法,一开始就大胆任用了一批像刘秉忠、杨惟中、李德辉、陈思济、徐世隆、商挺、刘肃、王磐等非常有经验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与其结成稳固的联盟,稳定了中原局势,免除了后顾之忧。

其次,他在中原地区推行汉法治理,赢得了中原地区百姓的支持。于是,这些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提供给了他的军队足够的军粮及战略物资,因此,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作战时完全没有后勤上的顾虑,比如,1260年6月燕京、西京、北京三路运送了十万石粮食输往开平前线,接着又织造了数万件战袄、裘、帽等军需衣物,1261年9月中原各地又制造了五千多件盔甲、两千多件马甲等物资运往开平,等等,这些都使忽必烈的前线有了充分的后勤补给保障,是忽必烈能够战胜阿里不哥的物质基础。

而阿里不哥当时留居的漠北地区偏地穷荒,阴寒干燥,物资来源几乎完全依靠于中原地区,忽必烈下令禁绝粮道后很快就困于饥馑了。1264年三月,阿力麻里发生饥荒,百姓只能吃牛马的饲料,而且很快还吃完了,于是饿死了很多人。阿里不哥却还在自己享乐,手下的将领们非常寒心,许多都逃跑叛离了。

忽必烈此时的军队却不仅在征战四方的过程中锻炼精锐,而且他还得到了一大批汉人的军阀,如史天泽、汪良臣等人,大大增强了忽必烈军队的实力。因此,尽管阿里不哥在初期比忽必烈有优势,但后边的形势完全反转,阿里不哥只能战败投降。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争表面上好像是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大汗继承权的斗争,但实际上是旧式奴隶制蒙古贵族与汉蒙封建地主阶级联盟之间的一场博弈,而最后的结果是后者大获全胜,虽然名义上是蒙古族最后统治了中国,但本质上还是汉化后的蒙古才有机会入主中原,这就是强大的汉文明的力量,如果没有汉人的物质经济保障、没有汉文明的治理方法和治军治国智慧,蒙古也只能是一盘散沙,最后只能和阿里不哥的军队一样分崩离析。

更多文章

  •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中的河西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忽必烈,阿里不哥,蒙哥,河西,阔端,西夏

    河西地区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河西地区的范围和方位在历史上不尽相同,一般普遍指黄河以西地区,汉代河西地区大体包含今甘肃和青海以西地区。唐代以河西走廊为主,蒙古灭西夏后尽占其原地。河西地区南有祁连山,北连漠北沙漠,东接中原汉地,西通西域多国,既是维护中原稳定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

  • 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怎么与忽必烈争汗位?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思考这个世界标签:蒙哥,大汗,汗位,元朝,小说家,阿里不哥,元世祖忽必烈

    作者:西城【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孛儿只斤·阿里不哥(约1219年―1266年),又译阿里布哥,蒙古贵族。元睿宗拖雷第七个儿子,元宪宗蒙哥之弟,元世祖忽必烈之弟。蒙哥在位时,阿里不哥驻守在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素来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1259年8月11日蒙哥去世。1260年5月5日,忽必烈

  • 白朴意境很是幽美的一首元曲,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白朴,沙鸥,烟波,白苹,秋江,鸥鹭

    秋天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季节,没有春的温柔,也不如夏的火热,但却胜过冬的凋零。特别是秋意浓浓之时,梧桐叶黄,古色苍苍,满山的红叶,临风的飒爽,让游客们都忘记了俗世的烦躁,再也无须假装一份孤傲。元代一位才子也感叹于一片美丽的秋景,创作了一首意境幽美的作品。《沉醉东风·渔夫》白朴 〔元代〕黄芦岸白蘋渡口,绿

  • 白草红叶黄花:白朴散曲【越调天净沙】

    历史解密编辑:小李飞飞标签:白朴,散曲,马致远,元好问,越调天净沙,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1226一1306以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生。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移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白朴生于金末,是元好问的通家子弟,在文学上得益于元好问颇多,金亡后不仕。后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放情山水,诗酒为乐。他工杂剧,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

  • 白朴的这首《天净沙.冬》,短短的28个字,却写尽了冬日的萧瑟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白朴,天净沙.冬,萧瑟,冷月,马致远,冬景,赵冬日,军事政策,中国传统音乐,编剧

    我们一看到天净沙这个曲牌,就会想起马致远那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只有28个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和马致远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白朴,用天净沙这个曲牌,以四季为主题,

  • 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到白朴《墙头马上》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墙头马上,井底引银瓶,白居易,白朴,王实甫

    纵观中国古代戏剧史,女子被伤害的主题很多,与身体上的伤害相比,心灵和精神的伤害也不容小觑。尤其是涉及情感意志,更不能因循苟且。值得激赏的是,我们古代戏剧中的女主人公,常常都充满了斗争精神,聪慧、善良、可爱,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女性的大德、至善与至美。有一个题材,我常常给年轻的女学生讲,叫《井底引银瓶》

  • 白朴的苦闷人生与悲剧风流——我们要向元剧作家学习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白朴,忽必烈,元杂剧,剧作家,关汉卿

    一谈到古典戏剧,年轻的学生常常追问——我到底为什么要知道它,你到底要我从中学习什么?这种问法,有一定的功利性。总而言之,在当下务实的精神之下,与他人说古典戏剧,确实是一件极其困难,同时也相当奢侈的事情。然而,我还是要讲!因为至少在元代剧作家白朴身上,有与今天的我们几近类似的苦闷。我们看白朴,或许能够

  • 山西历史名人 一百二十六 白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白朴,元好问,杂剧,天籁集,马致远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著杂剧十六种,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两种;另有《天籁集》,收词作二百余首,后附散曲四十多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网络图片、侵权联删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

  • 赏画 | 陈汝言《罗浮山樵图》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水墨,丁东,画家,立轴,陈汝言,国防部门,书法作品,罗浮山樵图

    陈汝言《罗浮山樵图》纸本 立轴 水墨 107x53.5cm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本幅左上自识:至正二十六年(1366)正月望后庐山汝言为思齐断事写罗浮山樵图。裱边十砚斋主人、严绳孙题跋。此图所绘罗浮山,位于广东增城县东,为东晋葛洪得道之处,画面峰峦层叠,一瀑飞溅,负担士子蹒跚而行,情思高旷,正如十砚斋

  • 小年读首范梈的诗,学段儿童传统节日舞|年少有舞

    历史解密编辑:新京报标签:年少,传统节日,习俗,节日,灶神,糖瓜

    “年少有舞”为新京报特别策划栏目,与编舞师姜先昊、左杨洋合作,推出系列儿童传统节日舞蹈,将一年中小年、除夕、新年等传统佳节习俗融入编舞之中,教孩子在强身健体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设计/新京报张瑶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分别是中国南北方的小年,小年是除夕春节到来前的一个重要节日,用糖瓜祭祀灶神、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