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家长建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移出教科书,只因里面7字,有理吗

家长建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移出教科书,只因里面7字,有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自衣温琼标 访问量:4286 更新时间:2024/1/7 3:08:35

宋朝重轻武的现象十分明显,即使宋朝出过不少有名的将军,你也会发现他们的词写得特别好,文学水平很高。辛弃疾是南宋将领,同时也是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辛弃疾出生在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他的祖父辛赞经历过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但因为一些原因辛赞并未南下,而是生活在了晋国,但他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抗争。

祖父对辛弃疾的影响很大,因此辛弃疾自小也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绍兴三十二年,22岁的辛弃疾率领了50名骑兵夜袭了5万人的金军大营,后将叛徒张安国擒拿,带回了南宋,辛弃疾也是名噪一时。

但辛弃疾在南宋的仕途走得便不顺,他曾向南宋朝廷提过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也希望血战沙场,但朝廷的反应却比较冷淡,也只是让辛弃疾担任了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受到弹劾,官职被罢,因此回到了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淳熙十五年冬,他的友人陈亮专程过来拜访辛弃疾,两人畅所欲言,遥想当年,志气尚在。

陈亮和辛弃疾也都是豪迈之人,积极主张抗战,但却连连遭受打压,即使身有百般才能,一心想要报国图志,可却只能拿起笔杆子。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便是在这时候写的,原文如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图片7]

一句“醉里挑灯看剑”就将读者带入了辛弃疾当年的戎马仕途,那时他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豪情万丈,让读者都能想象得出他的英姿飒爽,而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又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辛弃疾的那种没有机会实现自己壮志的遗憾,头上的青丝已然变成了白发。

读者的脑中瞬间能想到,一个年迈的老人望着边关的方向,发出了一声叹息。

[图片9]

现今辛弃疾的词还存着600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多是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奈此时的他已是重病在床,临终前辛弃疾还在大喊:“杀贼!杀贼!”

很多学生在学习辛弃疾的词时,也有不少的感触,会自然而然的想象辛弃疾的处境,但近年却有家长建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移出教科书,只因里面7字,即“了却君王天下事”。

[图片11]

家长认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了愚忠,带给了孩子不好的价值观。当时的南宋朝廷已经非常腐朽,对金国卑躬屈膝,毫无志气,又何必效忠这样的昏君?因此家长建议把《破阵子》移出课本,你觉得有理吗?

标签: 辛弃疾破阵子赵构宋朝

更多文章

  • 辛弃疾是有多么喜欢孙权?两首好词夸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枕桃花时节标签:孙权,辛弃疾,江山,南乡子

    同一地点,同样怀古,都指向一人:孙权,孙仲谋,感情色彩虽略有不同。可以看出辛弃疾是有多么喜欢和推崇孙权。且均冠以“英雄”头衔,溢美之词跃然纸上。让读者情不自禁去翻阅和了解一下孙权。其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老部下来看望,辛弃疾充满无奈写下一诗,结尾14字让人一声长叹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无赖,部下,诗篇,宋朝,南宋,诗人,辛弃疾,宋孝宗,古典乐

    ——唐诗如月,照亮生活。文/空青【引子】大家也许都听过“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句话。说的是美人与名将这两类人,在年轻的时候纵横叱咤、意气风发,最不能让人看见她们老去以后的凄凉景象。因为这样的对比,往往会激发出最深沉的无奈与悲哀,让人感觉到人类面对岁月时候的渺小。可是,对一个将军来说,白头

  • 两首好玩的《沁园春》,见证了大宋古惑仔辛弃疾的“真香”时刻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下阕,辛弃疾,陶渊明,沁园春,止酒

    酒是达者,最解人愁。自杜康造酒以来,酒就成为最受世人青睐的饮品,甚至很多人都为酒上瘾,一日不饮便觉丢了灵魂。有酒瘾的人也就创造了无数喝酒的理由:人逢喜事,举杯相庆;好友相逢,把酒言欢;愁了闷了,借酒消愁;孤单寂寞,与酒为友;天寒地冻,喝两杯取暖;天热难耐,借酒消渴….所谓诗酒趁年华,就连古代的诗人们

  • 千古宋词,最经典的《清平乐》,辛弃疾位列第一,毛主席仅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苏轼,李煜,诗人,辛弃疾,毛主席,李清照,宫廷片,古装片,千古名句,清平乐(电视剧)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離城城城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自发展以来,广受诗人青睐,故而自后唐伊始,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以辛弃疾、李煜和毛泽东等为最。诗人或写归隐田

  • 送给高考学子的一首宋词:来自辛弃疾的考前祝福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辛弃疾,桂子,科举,高考,一首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对寒窗苦读十年的莘莘学子而言,高考是人生第一次的转折。若能金榜题名则意味着进入更好的大学深造,前路愈加宽广;若是出师不利,则需承受莫大的打击,只得来年再战。今日之高考,便如古时候的科举。不过相比之下,高考的各种条件都比古代科举好上不少,高考的学子们都

  • 辛弃疾:文人武功第一,武人才华第一,为何南宋朝廷却不敢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辛弃疾,苏轼,金国,岳飞

    他是南宋第一古惑仔,21岁聚集2000义士抗击金军。他也是一代词宗,堪称宋词的天花板。他曾经带着50骑冲入5万人的大营,活捉叛徒还全身而退,他就是词中之龙辛弃疾。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到底有多猛呢?辛弃疾拿起剑是江湖侠客,骑上马便是三军统帅,提起笔就是词中之龙。要了解辛弃疾,还得从他祖父辛赞说起。靖康之耻

  • 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开头两句就惊艳了世人,读后让人大呼过瘾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烟波,子规,春愁,春山,枕上,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古典乐

    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 一代剑客辛弃疾:写词只是爱好,追梦半生,去世前遗言让人动容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辛弃疾,宋孝宗,金人,赵构,苏轼,岳飞

    辛弃疾在年幼时,他的祖父辛赞总是喜欢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注意到每当此时,祖父辛赞脸上的神色都是沉重的,祖父指着这大好河山,痛心疾首地告诉辛弃疾,总有一天我们要把金人赶出这片土地。乖巧的辛弃疾会点头答应,祖父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祖父的爱国情怀也深深感染了辛弃疾。辛赞本是宋朝人,却因为靖

  • 宋词真正的开山祖师,仅五首词存世,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也只能仰望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辛弃疾,李清照,苏轼,宋词,范仲淹,韦应物

    范仲淹是宋代历史上一位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名相。因为一篇《岳阳楼记》,许多人都记住了他政治家的身份,但是却忽略了他在宋词上展现出来的惊人才华。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边塞词人”,他一生只留下五首词,三首为“豪放派先声”,另两首为宋词由“花间”向“婉约”转型的“代表作”。并且这五首词中,至少有一半还

  • 辛弃疾故地重游,见不到旧日红颜,写下一首词,凄美无比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苏轼,晏殊,全词,金朝,宋朝,诗人,辛弃疾,念奴娇,白居易,古典乐,千古名句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辛弃疾〔宋代〕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开头三句,“野棠花落,又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