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古宋词,最经典的《清平乐》,辛弃疾位列第一,毛主席仅排第三

千古宋词,最经典的《清平乐》,辛弃疾位列第一,毛主席仅排第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南荒诗词馆 访问量:2706 更新时间:2024/1/1 19:48:28

编辑 | 柳色黄

插画师 | 離城城城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自发展以来,广受诗人青睐,故而自后唐伊始,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以辛弃疾、李煜和毛泽东等为最。

诗人或写归隐田园之乐,或写离别伤感之情,又或是纾解排思,感叹世事……千种情思,万种心绪,皆付与这短短46字中,令人赞叹不已。

最温馨的《清平乐》

辛弃疾,自苏轼后最受欢迎的词人之一。

但因政治主张与朝廷格格不入,而备受排挤,一生之中,大多在闲职中度过。

而人到中年,不负当时年少轻狂,看淡世事,便是隐居乡野,亦可怡然自得。故而在中后期辛弃疾创作了不少田园之作,清新闲适,令人赞叹。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远离纷争的乡野,一家人虽不是大富大贵,但和乐融融,各司其职,大儿锄豆,二儿织鸡笼,小儿最是顽皮,在溪水边躺着剥莲蓬,一个“卧”字最是绝妙,将孩童的天真,活泼和顽皮的劲儿和盘而出,跃然于纸上。

以茅檐、小溪和青草等司空见惯的自然之景,写出田园的清新明媚。

全词语言平实清新,以白描的手法构建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野之景。饱满闲适之情,读着令人感受清新愉悦。

或许,这样天下泰宁,朴素安适的生活,是辛弃疾内心最深切的向往。

最忧愁的《清平乐》

李煜,字重光,是南唐的皇帝,更被后人誉为“词中之帝”,可见其词作水平非同凡响。

身为帝王,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却无治国之才,实在是遗憾,若是盛世便也罢了,可惜的是战乱时代,便也注定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时年,弟弟李从善前往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李煜思念不已,便上书宋太祖请求让弟弟还乡,未准。在想念和担忧的情况下写下一首充满愁绪的词。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自你别后,新的春天都已过一半。

梅白如雪,纷纷扬扬,犹如愁绪,拂之不散。

音信无凭,归梦难成,离别如春草,绵绵不断,余思不尽。

将感时伤别的愁绪,喻之如梅雪,如春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足以间词境之高深,格调之高雅,令人叹为观止。

最慷慨激昂的《清平乐》

毛主席文武兼备,所作之词,别具风格,彰显出一代伟人的雄壮气魄。

1935年8月,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

于是,大获全胜的主席在翻越六盘山时,心怀激荡,故而提笔写下一首咏怀之作,后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

《清平乐·六盘山》

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天空净朗,云层疏淡,飞雁如点,站在六盘山高峰处,只见红旗飘飘,如春日绚烂的杜鹃花。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革命胜利在望,必要一鼓作气,手持长枪,缚住苍龙,取得最终的胜利。

艰险重重,依旧不舍勇气与力量。全词景象开阔,意蕴丰富,集意境与艺术结构于一体,体现出一代领袖的宏大气概。

这首词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智慧与胸怀,而是革命集体的崇高与可敬及革命信仰的强劲活力,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广播电台也时常朗诵播放,给予广大群众精神上的激励。

最清丽的《清平乐》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生性耿直,不惧强权,故而仕途不顺,常遭贬谪,于谪居之地,时有佳作,可见其人有风骨有坚持。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归何处?又有谁知道呢?若是有人知晓,不如喊它回来,与我们同住。

春天的踪迹大概只有黄鹂鸟儿知晓,只可惜我们听不懂它的鸣叫,春风吹过蔷薇,落红满地,初夏已现,大抵是再也早不到春天了。

这首词不以景色描写为主,而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由人及物,再三反转,只问春归之处,行文跌宕起伏,饶有变化,将惜春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空灵清丽,深沉含蓄,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读之意味盎然。

最悲戚的《清平乐》

时有“苏黄”赞誉,颇有不公。能与苏轼并肩而行,唯易安居士。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一生曲折坎坷,前数十年富贵荣华,夫妻和顺,而后却风波不断,孤寂伶仃。

南渡后,饱经风霜的李清照独自居住。

一年梅花开,清丽无双,只可惜物是人非,回首往事,万般滋味涌上心头,遂成自叹身世之作。

《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年轻时,鬓边簪花,赏梅饮醉,醉意陶然;中年时,颠沛流离,再看梅花,便忍不住迎风落泪;老年时,鬓生华发,晚来疾风,梅花大概早已凋零吧。

三种不同的生活阶段,三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对应着词人的生命中巨大的变化。

以往昔衬托今朝,将个人的遭遇与梅花紧密联系,从含苞待放,炙热盛开,到孤寂飘零,在梅花上寄寓情思。

全词平实而感慨至深,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最风雅的《清平乐》

晏殊,字同叔。

被誉为“富贵宰相”,以宰相之尊,得花间遗韵。

一生富贵顺遂,是一位优雅闲适的士大夫,其词作风调闲雅,气象华贵,广受赞誉。

《清平乐·金风细细》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以金风、梧桐叶、绿酒、紫薇、朱槿等自然之物,描绘了一个斜阳照耀的庭院,通过一扇小轩窗,见燕子双双归去,银屏微寒之景,营造出一种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心中淡淡的伤怀之情。

晏殊的这首词,如一幅镶金箔岩彩画,无一不透着华美精致。

“金风细细”,阳光照射在叶子上,闪烁着金色的光泽,笔触精致且灵巧。一醉之后,已是黄昏,紫薇朱槿花飘零满地,燕子南飞,徒留满地冷清。全词亦从暖色调转为冷色调,从平淡闲适,转变成淡淡伤感的情绪之中。

全词以精细的笔触和闲适的情调,写出风雅士大夫于秋日所见,落笔平淡而幽细,意境清婉动人,可见其温软风致。

最闲适的《清平乐》

项鸿祚,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清代词人。

自幼天资聪颖,善于著文,与龚自珍被称为“西湖双杰”。

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以古艳哀怨的词风著称于世。

《清平乐·池上纳凉》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词作上阙,以池水、夜空、蜡烛、帘幕和竹影等物虚实结合,构建了宁静清幽的夏夜场景。

以酒消夏,半醉半醒之间,见竹影婆娑,清风习习,夜景十分清新优美。躺在床上,轻摇着扇子纳凉,便觉得有些清凉,故而想到夏尽秋来,遂道:“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季萧瑟,愁绪顿生。

全词清新简白,以动衬静,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却在刹那间的秋凉之中,感受到秋意愁情,笔触幽深而意味悠长。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南荒诗词馆,关注我,与我一起读诗。如果大家觉得写得还不错,对您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同样有需求的人吧!

更多文章

  • 送给高考学子的一首宋词:来自辛弃疾的考前祝福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辛弃疾,桂子,科举,高考,一首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对寒窗苦读十年的莘莘学子而言,高考是人生第一次的转折。若能金榜题名则意味着进入更好的大学深造,前路愈加宽广;若是出师不利,则需承受莫大的打击,只得来年再战。今日之高考,便如古时候的科举。不过相比之下,高考的各种条件都比古代科举好上不少,高考的学子们都

  • 辛弃疾:文人武功第一,武人才华第一,为何南宋朝廷却不敢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辛弃疾,苏轼,金国,岳飞

    他是南宋第一古惑仔,21岁聚集2000义士抗击金军。他也是一代词宗,堪称宋词的天花板。他曾经带着50骑冲入5万人的大营,活捉叛徒还全身而退,他就是词中之龙辛弃疾。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到底有多猛呢?辛弃疾拿起剑是江湖侠客,骑上马便是三军统帅,提起笔就是词中之龙。要了解辛弃疾,还得从他祖父辛赞说起。靖康之耻

  • 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开头两句就惊艳了世人,读后让人大呼过瘾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烟波,子规,春愁,春山,枕上,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古典乐

    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 一代剑客辛弃疾:写词只是爱好,追梦半生,去世前遗言让人动容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辛弃疾,宋孝宗,金人,赵构,苏轼,岳飞

    辛弃疾在年幼时,他的祖父辛赞总是喜欢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注意到每当此时,祖父辛赞脸上的神色都是沉重的,祖父指着这大好河山,痛心疾首地告诉辛弃疾,总有一天我们要把金人赶出这片土地。乖巧的辛弃疾会点头答应,祖父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祖父的爱国情怀也深深感染了辛弃疾。辛赞本是宋朝人,却因为靖

  • 宋词真正的开山祖师,仅五首词存世,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也只能仰望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辛弃疾,李清照,苏轼,宋词,范仲淹,韦应物

    范仲淹是宋代历史上一位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名相。因为一篇《岳阳楼记》,许多人都记住了他政治家的身份,但是却忽略了他在宋词上展现出来的惊人才华。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边塞词人”,他一生只留下五首词,三首为“豪放派先声”,另两首为宋词由“花间”向“婉约”转型的“代表作”。并且这五首词中,至少有一半还

  • 辛弃疾故地重游,见不到旧日红颜,写下一首词,凄美无比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苏轼,晏殊,全词,金朝,宋朝,诗人,辛弃疾,念奴娇,白居易,古典乐,千古名句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辛弃疾〔宋代〕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开头三句,“野棠花落,又匆匆

  • 论辛弃疾词意象的创新性和交融性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辛弃疾,李清照,苏轼,词作,豪放派,诗人

    在中国古诗词的创作和欣赏中,意象既是独特的中国审美,作者也藉此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段,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的一座桥梁。而古诗词中的意象极其丰富,有景有物,有事有人,逐渐具备其固定性和特有内涵。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中,有着很多方向的开拓,而在意象的运用中,更是极具巧思且大胆创新,常常突破以往

  • 辛弃疾闲居多年,重新被起用,激奋中写下一词,成千古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辛弃疾,刘裕,孙权,宋文帝

    1204年,长期闲居铅山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朝廷任命他为镇江知府,希望他在北伐中能发挥作用。而辛弃疾,对这次的北伐也充满希望,情绪十分高涨,激动兴奋之中,他写下了一首词,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成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首词吧!那一天,辛弃疾登上北固亭远眺,看着眼前的“千古江山”,不由

  • 辛弃疾写《鹧鸪天》,送给即将“高考”的弟子,九句话用五个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辛弃疾,李白,典故,书生,功名

    又到一年的高考季了,作为过来人和长辈,你对你的朋友、晚辈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呢?在这种时候,有人会运用成语和警句,向他们表达鼓励和祝福;也有人会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告诉他们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求学过程。在八百多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有一位门生要去参加“高考”。作为先生,辛弃疾满怀热情地送上了一首

  • 读诗|辛弃疾的酒风

    历史解密编辑:老黄说史标签:辛弃疾,破阵子,壮志,豪放派,诗友

    辛弃疾的酒风:不仅醉里挑灯看剑,亦可醉里贪欢!辛弃疾之所以名垂后世,除了他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外,还因为他是两宋的杰出词人。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是隋唐名将秦叔宝的同乡。辛弃疾出生靖康之难后的第十三年,其时的山东已沦落金人之手。少年辛弃疾即以恢复为志,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