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在年幼时,他的祖父辛赞总是喜欢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辛弃疾注意到每当此时,祖父辛赞脸上的神色都是沉重的,祖父指着这大好河山,痛心疾首地告诉辛弃疾,总有一天我们要把金人赶出这片土地。乖巧的辛弃疾会点头答应,祖父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祖父的爱国情怀也深深感染了辛弃疾。
辛赞本是宋朝人,却因为靖康之难时,家人众多,来不及逃亡,留在了北方,在金国养家糊口。
辛赞的内心无时无刻都想收复河山,辛弃疾出生后,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孙子身上。
为了把辛弃疾培养成才,辛赞专门花重金请名师教辛弃疾学文学武学兵法,既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还要把理论付诸于实践。
辛赞不搞填鸭式教育,辛弃疾在祖父的悉心栽培下,成了一个文武全才的大好青年。
公元1161年,21岁的辛弃疾成了一个社会青年。
他聚集2000多兄弟参加了由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队伍,武装对抗欺压百姓的金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永远的真理。
1162年,和尚义端偷走了抗金义军的印信,送去给金人领赏。
耿京为此大怒,扬言要杀了保管印信的辛弃疾,辛弃疾只说了一句话:“给我三天时间,如果我到时还抓不到义端,再杀死我也不迟”
辛弃疾单枪匹马,带上长剑一路追赶义端。
义端被辛弃疾足足追了两天,他已经累得口吐白沫,辛弃疾却仍然紧追不舍。
论体力,和尚义端怎么比得过从小练武的辛弃疾。
待到第三天,满腔怒火无处发泄的辛弃疾终于追上了义端,义端还要垂死挣扎,拿起剑做最后的抵抗,辛弃疾却是闪电一般的出手速度,刀光剑影之中,义端的头颅已经被割下。
辛弃疾的表现让耿京刮目相看,辛弃疾如此年轻有为,长得又帅,不服不行。
耿京对辛弃疾委以重任,让他去南宋面见宋高宗,做好投奔南宋的准备。
小伙辛弃疾听到这个任务后,喜笑颜开。
他出生在金国,一直都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而如今这个机会到来了。
辛弃疾成功完成任务归来的路上,却听闻自己老大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起义部队变得四分五散。
猛男辛弃疾怒了,后果很严重。
当辛弃疾问道谁愿意和他一起去诛杀叛徒张安国,刚才还义愤填膺的起义军们安静了,沉默了。
在辛弃疾声情并茂的不断动员下,最终有50多个人举起了勇敢的小手。
辛弃疾带着这五十多个勇士,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闯入张安国的军营。
张安国自以为自己有五万多的士兵,便可平安无事,他还在醉生梦死,全然不知危险的到来。
一代剑客辛弃疾生擒张安国后,把他带回了南宋,交给朝廷处理,张安国被斩首示众。
这一年,辛弃疾只有22岁。他的名字在南宋很快家喻户晓,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立下功劳的辛弃疾也被南宋皇帝所欣赏,辛弃疾正式开始了在南宋的做官生涯,他的官场之路却十分崎岖。
辛弃疾是主战派,他始终希望南宋可以收复被金人所占的领土。
然而临安太繁华,偏安一隅的生活似乎也不错,宋高宗始终拿不出勇气和决心。
直到继位的宋孝宗让辛弃疾看到了希望,宋孝宗一上台就为主战派代表岳飞平反,且表现出了想要收复河山,重振大宋威风的决心。
宋孝宗是一个行动派,他的行动却失败了。
他派出的十几万大军被金人打得落花流水,消息传回南宋,心高气盛的宋孝宗顿时颓废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宋孝宗上了一堂沉重的实践课,辛弃疾写下的各种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宋孝宗都仔细看了,却再也不敢轻易出兵。
他很欣赏辛弃疾,仅此而已。
辛弃疾的身份“归正人”也让他在官场不能得到重用,他毕竟是出生在金国的宋人,成分不好,升职有限。
辛弃疾当官多年,职位频繁调动,却始终和他最初的理想毫无关系。
公元1168年,28岁的辛弃疾出任建康通判。心情苦闷的辛弃疾在建康赏心亭欣赏风景时,思绪万千。辛弃疾想到了多年前亲自杀敌的豪迈,而如今他却成了一个文官。
悲愤交加的辛弃疾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无人理会的辛弃疾是寂寞的,他的豪情壮志只能被写在一首首词里,他的家国梦只能是梦。
主张干一行爱一行的辛弃疾虽然并不喜欢自己从事的文职,却仍然是一个十分负责的公务员。
他爱护百姓,时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在被派去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乱后,善于思考的辛弃疾曾给宋孝宗上书说道“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不去为盗,将安之呼?”
辛弃疾以为老百姓正是被层层压榨,没有生存空间才会去做盗贼,如果能够让他们吃饱穿暖,没有人愿意以身犯险。
辛弃疾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心中仍然有着一个英雄梦。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拿起剑,纵马杀敌。
工作之余,辛弃疾常常各种上书建议皇帝出兵北伐,虽然他的建议从来没有得到回应。他仍然乐此不疲地坚持上书。
在当湖南安抚使的时候,辛弃疾还亲自创建了2000多人的“飞虎军”,他每日带着士兵训练,已经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然而这一时还未到,辛弃疾已经被弹劾了,养兵是需要钱的,辛弃疾私自组建飞虎军却不在南宋财政预算里。
更何况,一个“归正人”私自组建飞虎军,宋孝宗越想越后怕。
辛弃疾很快又被调到了其他地方任职,对于辛弃疾来说,他已经习惯了。
从1181到1207年,30年不到,辛弃疾的工作岗位已经调动多达37次,被免职被弹劾已经是家常便饭。
官场沉浮多年,辛弃疾渐渐老了,唯一不变的仍然是他的理想,他还在等,等着被召唤上战场,杀金人,收河山。
公元1180年,40岁的辛弃疾开始用自己为官多年省下的积蓄修房养老,他还担任设计师,“高处建舍,低处辟田”,辛弃疾为自己的庄园取名“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同年11月,辛弃疾再次被弹劾,被罢免官职的辛弃疾过上了提前养老的生活。
辛弃疾在当宅男的日子,写下了无数词作抒发他的壮志难酬。
辛弃疾只是随便写写而已,却因为才气过高,成了有名的"豪放派"词人,与宋朝第一大文豪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表示这实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然而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个武功高强的猛男文艺起来,也是文艺界的领袖,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天才。
日子是悠闲的,心情却是郁郁寡欢的。
辛弃疾常常追忆过往,越发感到现实的惨淡。
他在写的词里自嘲自己的一片爱国情怀不被理解,当年那个英勇杀敌的少年郎如今已经白了头。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 ,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的醉里梦里都是上战场,杀敌人。
日常实现不了的,只能大醉一场,梦里杀敌,如梦如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写给好友的词中,依然充满了男子汉大丈夫的豪情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公元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主战派重用,他又一次看到了希望。
辛弃疾主政镇江府时,写下了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等了43年,等白了头,然而他仍然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他随时准备好上战场,他认为这才是他的宿命。
辛弃疾的喜悦是短暂的,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他很快又被降职。
公元1207年,辛弃疾已经卧病在床,当朝廷再次准备重用他,他已经是有心无力,只能请辞,传闻辛弃疾去世之前仍然大呼“杀贼!杀贼!”。
这一年,辛弃疾六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