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辛弃疾〔宋代〕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开头三句,“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点明了时间是在清明之后,其中含有落花意象,带有一丝伤春之感,为全词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野棠”指的是“野生的棠梨”,棠梨一般春天开花,花色雪白。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中就有“清明寒食谁家哭”和“棠梨花映白杨树”之句。
“又匆匆”表明了词人对于时间流逝之快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词人说自己无端地被东风欺负得睡不着,于是只能躺下卧着,看着冷冷的画屏。
“刬地”是当时的方言,相当于“无端地”。“东风”在这里指的就是春风。
“客”字表明,辛弃疾当时是以游子之身,客居他乡。
事实上也是如此,辛弃疾当时只是在调任途中路过东流村而已。
夜里睡不着,词人就开始回忆往事,回忆他与那女子分别的场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点明了离别的地点和景物。当时,在东流村蜿蜒曲折的河岸边,随风摇曳的柳树旁,他们把盏话别,马儿则被系在一边等待着。
只不过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但是人面却早已经不知去到何处了。
于是,词人便发出了“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的感叹。辛弃疾的内心想必十分惆怅落寞。
这两句词暗用典故,辛弃疾之前的苏轼写过“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之所以说是暗用,是因为哪怕不知道典故,也能读懂这两句词。
旧游飞燕能说,是因为燕子到了春天就会归来,这燕子看着似曾相识,它曾经也许目睹过辛弃疾和女子的交往。晏殊有脍炙人口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大家可以对照着欣赏品读。
过片“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与前文衔接得非常紧密自然,仍旧是在追怀前文提到的那名女子,说的是辛弃疾听到的关于她的消息。
“绮陌”一般指的是繁华的街道,不过因为这首词是写东流村的故事,因此,这里应该是指代乡村风景秀美的阡陌小道。
“帘底”即“帘里”。
至于“纤纤月”的意思,则略有歧义,有人认为指女子弯弯的眉毛,有人则认为是指女子纤细秀美的足部。好在不论是哪种,都不影响词句本身的意思,总之就是指代词人怀念的那名女子。
其后的两句,是我个人觉得本词最有感染力句子。“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至此全词达到一个情绪上的高潮,词人将新仇旧恨一起倾泻而出,不吐不快。
按照字面的意思,是说旧恨像水绵延不绝,新恨如山层层叠叠。不过这里应该是用了互文的手法,最好理解为新恨和旧恨,像水又像山,连绵不断,令人心潮难平。
愁恨之情本来看不到摸不着,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词人将其比喻为奔流不息之水,层峦叠嶂之山,化抽象于具象,写得十分形象贴切。
接着,词人开始幻想与女子见面的场景,“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尊”同“樽”,指酒杯。
哪怕明天在酒宴上相逢,也不能与她在一起了。或许是因为女子已经嫁为人妇,又或许是因为词人过不了多久就又要启程,奔赴下一个目的地。总之,长相厮守是不大可能的。
最后,“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以问句结尾,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不再多添笔墨,不再回答这个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感叹和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惊”字用得好,突出了辛弃疾的变化之大,以至于对方看到之后十分惊讶。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匆匆几十年一晃而过,女子和词人都已憔悴衰老,不复少年模样。
对于男女之情的描写,辛弃疾不像婉约派词人那样缠绵缱绻、柔情似水,其中更多包含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焦虑。因为辛弃疾的抗金理想还没有实现,故土河山尚未收复,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享受儿女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