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故地重游,见不到旧日红颜,写下一首词,凄美无比

辛弃疾故地重游,见不到旧日红颜,写下一首词,凄美无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平酱文史 访问量:4739 更新时间:2024/1/2 0:57:41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宋代〕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开头三句,“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点明了时间是在清明之后,其中含有落花意象,带有一丝伤春之感,为全词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野棠”指的是“野生的棠梨”,棠梨一般春天开花,花色雪白。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中就有“清明寒食谁家哭”和“棠梨花映白杨树”之句。

“又匆匆”表明了词人对于时间流逝之快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词人说自己无端地被东风欺负得睡不着,于是只能躺下卧着,看着冷冷的画屏。

“刬地”是当时的方言,相当于“无端地”。“东风”在这里指的就是春风。

“客”字表明,辛弃疾当时是以游子之身,客居他乡。

事实上也是如此,辛弃疾当时只是在调任途中路过东流村而已。

夜里睡不着,词人就开始回忆往事,回忆他与那女子分别的场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点明了离别的地点和景物。当时,在东流村蜿蜒曲折的河岸边,随风摇曳的柳树旁,他们把盏话别,马儿则被系在一边等待着。

只不过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但是人面却早已经不知去到何处了。

于是,词人便发出了“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的感叹。辛弃疾的内心想必十分惆怅落寞。

这两句词暗用典故,辛弃疾之前的苏轼写过“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之所以说是暗用,是因为哪怕不知道典故,也能读懂这两句词。

旧游飞燕能说,是因为燕子到了春天就会归来,这燕子看着似曾相识,它曾经也许目睹过辛弃疾和女子的交往。晏殊有脍炙人口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大家可以对照着欣赏品读。

过片“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与前文衔接得非常紧密自然,仍旧是在追怀前文提到的那名女子,说的是辛弃疾听到的关于她的消息。

“绮陌”一般指的是繁华的街道,不过因为这首词是写东流村的故事,因此,这里应该是指代乡村风景秀美的阡陌小道。

“帘底”即“帘里”。

至于“纤纤月”的意思,则略有歧义,有人认为指女子弯弯的眉毛,有人则认为是指女子纤细秀美的足部。好在不论是哪种,都不影响词句本身的意思,总之就是指代词人怀念的那名女子。

其后的两句,是我个人觉得本词最有感染力句子。“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至此全词达到一个情绪上的高潮,词人将新仇旧恨一起倾泻而出,不吐不快。

按照字面的意思,是说旧恨像水绵延不绝,新恨如山层层叠叠。不过这里应该是用了互文的手法,最好理解为新恨和旧恨,像水又像山,连绵不断,令人心潮难平。

愁恨之情本来看不到摸不着,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词人将其比喻为奔流不息之水,层峦叠嶂之山,化抽象于具象,写得十分形象贴切。

接着,词人开始幻想与女子见面的场景,“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尊”同“樽”,指酒杯。

哪怕明天在酒宴上相逢,也不能与她在一起了。或许是因为女子已经嫁为人妇,又或许是因为词人过不了多久就又要程,奔赴下一个目的地。总之,长相厮守是不大可能的。

最后,“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以问句结尾,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不再多添笔墨,不再回答这个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感叹和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惊”字用得好,突出了辛弃疾的变化之大,以至于对方看到之后十分惊讶。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匆匆几十年一晃而过,女子和词人都已憔悴衰老,不复少年模样。

对于男女之情的描写,辛弃疾不像婉约派词人那样缠绵缱绻、柔情似水,其中更多包含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焦虑。因为辛弃疾的抗金理想还没有实现,故土河山尚未收复,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享受儿女情长。

更多文章

  • 论辛弃疾词意象的创新性和交融性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辛弃疾,李清照,苏轼,词作,豪放派,诗人

    在中国古诗词的创作和欣赏中,意象既是独特的中国审美,作者也藉此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段,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的一座桥梁。而古诗词中的意象极其丰富,有景有物,有事有人,逐渐具备其固定性和特有内涵。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中,有着很多方向的开拓,而在意象的运用中,更是极具巧思且大胆创新,常常突破以往

  • 辛弃疾闲居多年,重新被起用,激奋中写下一词,成千古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辛弃疾,刘裕,孙权,宋文帝

    1204年,长期闲居铅山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朝廷任命他为镇江知府,希望他在北伐中能发挥作用。而辛弃疾,对这次的北伐也充满希望,情绪十分高涨,激动兴奋之中,他写下了一首词,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成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首词吧!那一天,辛弃疾登上北固亭远眺,看着眼前的“千古江山”,不由

  • 辛弃疾写《鹧鸪天》,送给即将“高考”的弟子,九句话用五个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久叔标签:辛弃疾,李白,典故,书生,功名

    又到一年的高考季了,作为过来人和长辈,你对你的朋友、晚辈们,有什么想说的话呢?在这种时候,有人会运用成语和警句,向他们表达鼓励和祝福;也有人会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告诉他们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求学过程。在八百多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有一位门生要去参加“高考”。作为先生,辛弃疾满怀热情地送上了一首

  • 读诗|辛弃疾的酒风

    历史解密编辑:老黄说史标签:辛弃疾,破阵子,壮志,豪放派,诗友

    辛弃疾的酒风:不仅醉里挑灯看剑,亦可醉里贪欢!辛弃疾之所以名垂后世,除了他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外,还因为他是两宋的杰出词人。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是隋唐名将秦叔宝的同乡。辛弃疾出生靖康之难后的第十三年,其时的山东已沦落金人之手。少年辛弃疾即以恢复为志,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声名远播

  • 辛弃疾一首《满江红》,开头这四个字绝了,至今被世人嫌弃太出色

    历史解密编辑:东哥谈猛兽标签:词牌,荼蘼,词坛,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满江红,周邦彦

    《满江红》这个词牌名是北宋词人柳永所创,然而真正让《满江红》传唱大江南北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一曲“怒发冲冠”,这首《满江红》千百年来也激励着国人的爱国之心。《满江红》这个词牌名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高。之后《满江红·中秋》、《满江红·暮春》等诗词相继出现。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首辛弃疾的《满江红》,这首

  • 辛弃疾最好的一首词,非这首莫属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辛弃疾,孙权,刘裕,信平君,曹魏

    辛弃疾的一生,就是一部南宋抗金史。21岁时,辛弃疾便集结了2000多人起义,并加入了耿京的起义大军。22岁时,当他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七义军溃散的消息后,只率领50余人,袭击拥有几万人的敌营,亲手将叛徒张安国擒拿,交由南宋皇帝处置。可是,他的人生并没有因为这种豪壮之举而有多少变化,他的抗金之路

  • 辛弃疾失意时写的一首词,最为悲壮,道尽满腔热血、壮志难酬!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辛弃疾,陈同甫,抗金,刘备,破阵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院长读书今天请您一起来品读辛弃疾一首经典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这首词大概是辛弃疾在失意闲居信州(今上饶)期间写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和金朝军事冲突不断,南宋江山风雨飘摇。辛弃疾是汉人,却出生在被金国占领的地区,他和祖辈都期待着

  • 辛弃疾不为人知的一面:妻妾成群,庄园豪宅,中二、自恋的老男孩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辛弃疾,妻妾成群,李清照,诗人,才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一定都不陌生,这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中的一句。他的事迹被无数后人传唱,他的诗词为无数后人所敬仰,他的气概被无数世人所称赞。辛弃疾本人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山东的东路济南府下的历城县,也就

  • 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临终前为何大喊“杀贼、杀贼”?原因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辛弃疾,南宋,张浚,豪放派,义军

    辛弃疾,字幼安,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我们所熟知的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但我们所不知的,他还是一位抗金英雄。辛弃疾到底有怎样的传奇人生,烂柯人君带领大家走进辛弃疾的一生。一、意气风发、英雄少年辛弃疾出生之时,距离北宋的靖康之耻(1127年)已经13年,他的家乡已经

  • 率50人活捉叛将,文武双全的辛弃疾,晚年用一首词讽刺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姿势分子knowledge标签:辛弃疾,叛将,赵构,金国

    公元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率军南征。尽管此时已经是北宋灭亡后的第三十四年,但中国北方依然有许多仁人志士,满怀着驱逐鞑虏的雄心壮志。趁着完颜亮南征的时候,许多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在当时的山东,有一支军队非常强大,其领导者是一个叫耿京的人。他本人虽然不太出名,但他手下有一个人家喻户晓,此人名叫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