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老部下来看望,辛弃疾充满无奈写下一诗,结尾14字让人一声长叹

老部下来看望,辛弃疾充满无奈写下一诗,结尾14字让人一声长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沉醉古诗文 访问量:1973 更新时间:2024/1/1 21:51:04

——唐诗如月,照亮生活。

/空青

【引子】

大家也许都听过“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句话。说的是美人与名将这两类人,在年轻的时候纵横叱咤、意气风发,最不能让人看见她们老去以后的凄凉景象。

因为这样的对比,往往会激发出最深沉的无奈与悲哀,让人感觉到人类面对岁月时候的渺小。

可是,对一个将军来说,白头老去就是最不可接受的结局了吗?

辛弃疾用一首诗告诉我们,对一位抱负远大的将军来说,最悲惨的结局并非随着岁月老去。

而是一生未能建功立业,老去以后退居山林,看着自己曾经的部下飞黄腾达,在沙场上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

而这时,自己已经无能为力,只好用最凄怆的声音呼喊上苍,为不能再给自己十年青春!

这一篇要分享的诗歌,基本就是这样的背景。辛弃疾被弹劾罢官,自己曾经的老部下前来拜访,百感交集之下,写下这一首《送湖南部曲》。

【诗篇】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代〕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临境】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41岁,在被朝廷罢官以后,退居回自己的老家带湖(今天江西省上饶市附近)。在带湖的生活很是清闲,充满了田园乐趣与隐者的闲适。

戎马数年的辛弃疾在宋朝对官员的优待下倒也不缺钱,就在老家建起了大大的庄园,徜徉其中。记得他写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话就很生动的记叙了辛弃疾的“隐居”生活。

但辛弃疾毕竟不能真正的退隐江湖,只要北方烽烟未定,蛮夷仍然盘踞着中原,他心中的石头就还放不下。

辛弃疾曾经任湖南安抚使时大搞军队建设,一手创建了名震当时的飞虎军。这一次,就是飞虎军中的老部下前来拜访。

曾经的部下现在混得还不错,马上将要奔赴战场,去到辛弃疾最神往的地方。他的到来,也勾起了辛弃疾的回忆,当年的雄心壮志、当年的壮举英姿都让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送湖南部曲》。

【诵析】

因为是送给部下的一首诗,诗中辛弃疾自己的表达与对部下的祝福夸赞交替出现、分明有致。

起笔两句,回忆当年飞虎军的壮举。自己作为飞虎军的创建者与首领,青衫匹马,万人欢呼。如此气势,真让人觉得跨马扬鞭,收复失地的壮举近在眼前。而且,帅臣当年对飞虎军也是极为重视,军中移文雪花般传入帐下,关注和指导着飞虎军的各项政策。

如此顺利的开端,终究还是抵不过时代的摧残以失败告终。当年飞虎军创立以后,朝中就有大臣上书,诬陷我“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明刀暗箭一齐而至,将飞虎军的希望扼杀湮灭。

可惜我当年没有顶住压力,也辜负了你们这一群将领在外打拼建立的功勋。

诗的五六句,辛弃疾说到了现在的自己。虽然才只有41岁,但年戎马军中,身体老化的很快。现在看书,眼睛已经坏到看不清楚了。但看人的时候,我这一生丰富的沧桑阅历就成为了最锋利的眼睛,如明镜一般映照出每个人的内心。在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就更是有胆有识,直言秉公,有时言惊四座,不以为奇。

唉,可是这样又如何呢?朝廷不用,终究是一场空梦。

你现在受到重用,就好好为国家出力,将来鹏程万里,平步青云之际,我也会在这一座破落的茅屋中为你祝福。

送他去,是前程光明、云霄万里;

留我在,是风雨交加、困守穷庐。

两边激烈的对比,正是辛弃疾心声的深沉呼喊。

我是空青

梦想是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

更多文章

  • 两首好玩的《沁园春》,见证了大宋古惑仔辛弃疾的“真香”时刻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下阕,辛弃疾,陶渊明,沁园春,止酒

    酒是达者,最解人愁。自杜康造酒以来,酒就成为最受世人青睐的饮品,甚至很多人都为酒上瘾,一日不饮便觉丢了灵魂。有酒瘾的人也就创造了无数喝酒的理由:人逢喜事,举杯相庆;好友相逢,把酒言欢;愁了闷了,借酒消愁;孤单寂寞,与酒为友;天寒地冻,喝两杯取暖;天热难耐,借酒消渴….所谓诗酒趁年华,就连古代的诗人们

  • 千古宋词,最经典的《清平乐》,辛弃疾位列第一,毛主席仅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苏轼,李煜,诗人,辛弃疾,毛主席,李清照,宫廷片,古装片,千古名句,清平乐(电视剧)

    编辑 | 柳色黄插画师 | 離城城城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自发展以来,广受诗人青睐,故而自后唐伊始,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以辛弃疾、李煜和毛泽东等为最。诗人或写归隐田

  • 送给高考学子的一首宋词:来自辛弃疾的考前祝福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辛弃疾,桂子,科举,高考,一首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对寒窗苦读十年的莘莘学子而言,高考是人生第一次的转折。若能金榜题名则意味着进入更好的大学深造,前路愈加宽广;若是出师不利,则需承受莫大的打击,只得来年再战。今日之高考,便如古时候的科举。不过相比之下,高考的各种条件都比古代科举好上不少,高考的学子们都

  • 辛弃疾:文人武功第一,武人才华第一,为何南宋朝廷却不敢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辛弃疾,苏轼,金国,岳飞

    他是南宋第一古惑仔,21岁聚集2000义士抗击金军。他也是一代词宗,堪称宋词的天花板。他曾经带着50骑冲入5万人的大营,活捉叛徒还全身而退,他就是词中之龙辛弃疾。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到底有多猛呢?辛弃疾拿起剑是江湖侠客,骑上马便是三军统帅,提起笔就是词中之龙。要了解辛弃疾,还得从他祖父辛赞说起。靖康之耻

  • 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开头两句就惊艳了世人,读后让人大呼过瘾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烟波,子规,春愁,春山,枕上,南宋,诗人,金朝,辛弃疾,古典乐

    辛弃疾,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 一代剑客辛弃疾:写词只是爱好,追梦半生,去世前遗言让人动容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辛弃疾,宋孝宗,金人,赵构,苏轼,岳飞

    辛弃疾在年幼时,他的祖父辛赞总是喜欢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辛弃疾注意到每当此时,祖父辛赞脸上的神色都是沉重的,祖父指着这大好河山,痛心疾首地告诉辛弃疾,总有一天我们要把金人赶出这片土地。乖巧的辛弃疾会点头答应,祖父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祖父的爱国情怀也深深感染了辛弃疾。辛赞本是宋朝人,却因为靖

  • 宋词真正的开山祖师,仅五首词存世,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也只能仰望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辛弃疾,李清照,苏轼,宋词,范仲淹,韦应物

    范仲淹是宋代历史上一位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名相。因为一篇《岳阳楼记》,许多人都记住了他政治家的身份,但是却忽略了他在宋词上展现出来的惊人才华。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边塞词人”,他一生只留下五首词,三首为“豪放派先声”,另两首为宋词由“花间”向“婉约”转型的“代表作”。并且这五首词中,至少有一半还

  • 辛弃疾故地重游,见不到旧日红颜,写下一首词,凄美无比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苏轼,晏殊,全词,金朝,宋朝,诗人,辛弃疾,念奴娇,白居易,古典乐,千古名句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辛弃疾〔宋代〕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开头三句,“野棠花落,又匆匆

  • 论辛弃疾词意象的创新性和交融性

    历史解密编辑:汉江忆史标签:辛弃疾,李清照,苏轼,词作,豪放派,诗人

    在中国古诗词的创作和欣赏中,意象既是独特的中国审美,作者也藉此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段,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的一座桥梁。而古诗词中的意象极其丰富,有景有物,有事有人,逐渐具备其固定性和特有内涵。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中,有着很多方向的开拓,而在意象的运用中,更是极具巧思且大胆创新,常常突破以往

  • 辛弃疾闲居多年,重新被起用,激奋中写下一词,成千古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辛弃疾,刘裕,孙权,宋文帝

    1204年,长期闲居铅山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朝廷任命他为镇江知府,希望他在北伐中能发挥作用。而辛弃疾,对这次的北伐也充满希望,情绪十分高涨,激动兴奋之中,他写下了一首词,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成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首词吧!那一天,辛弃疾登上北固亭远眺,看着眼前的“千古江山”,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