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青写人性一针见血,写生活真知灼见。
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
【引】
这一期,分享金朝才子元好问的一首《临江仙》。
唐诗宋词元曲。元朝因为是异族统治,对掌握中华文化话语权的文人迫害尤为严重。整个元朝的诗词脉络都很是凋敝荒凉,唯独出了元好问这一个例外。
他的诗词我很喜欢读,有元曲的白话和直接,又有汉唐遗留下来的忠臣风骨。
要知道,元朝的汉族文人因为断绝了做官的路子,一个个是心灰意冷,要么穷困潦倒,要么投身民间,写些平日里被自己看不起的曲子度日。汉唐宋,那属于文人的盛世在他们看来是如此的遥远以至于失去了真实感。
可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元好问依然坚守着民族的骨气和男子汉的骄傲,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
这一品质,也完整有力的体现在今天要分享的这首《临江仙》里,请大家共同赏析。
【诗】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 〔金朝〕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境】
这一日,元好问走在洛阳往孟津的道路上。孟津是黄河上的一个古渡口,位置在今天河南省孟津县的东边,在洛阳的东北方向。
出了洛阳,向北而去,在看到黄河之前,还会经过一座北邙山。
北邙山有一个特殊的地方,“王公贵胄多葬于此”,曾经烜赫一时,呼风唤雨的大官;曾经驰骋沙场、立马扬威的将军,很多都被埋葬在这山中。
生与死的隔阂,岁月与时间无情的流逝,从来最容易动入才子心神。
想到生时的辉煌与死后的落寞。元好问突然有了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男子汉只要无愧于心,生时是穷是通,是籍籍无名还是名动四海,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呢?
遂有此诗。
【诵】
词的开篇便与众不同,完全没有对北邙山景物的渲染描写,单刀直入,写出“黄尘老尽英雄”六个大字,直戳人心。
从古到今,北邙山下这一条路,不知道埋葬了多少老去的英雄豪杰。滚滚的时间如茫茫的沙尘,埋葬了英雄的少年、青年、中年,直到他佝偻着腰,拜服在岁月面前。
对此情此景,如何不愁?
况且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长有遗憾在心,就如江水滔滔向东流去一样,无穷无尽。
心里的那些苦闷,在这世上真正能有几个知音?我又能跟谁去诉说,这一胸的肝胆抱负?
只好抬头望眼,让心情也随着归鸿而去,消逝在此时此刻罢了。
上阕结尾,情绪已经跌到了谷底。但进入下阕,元好问的心情重又慢慢恢复,以至于振奋起来。
就像诗境里面说的,孑然一身面对浩然的天地与时间,面对生与死的间隔,很容易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悟。
盖世的功名,到底有何用?
原来我一生坎坷,到头来是错怪了天公不公。
毕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来的公平可言?
长歌一曲,烈酒千钟,男儿正该如此过一生。
真正的男子汉当如何呢?
只要一行一动问心无愧,对得起内心的原则。一生行走,不留遗憾,已经足够。
穷与通,
功名与否,
何足挂齿。
【悟】
词讲到最后,其实已然涉及到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人一生的价值,究竟是他人赋予,还是从内心中求。
我的理解是求于内心。
问心无愧,想做的事情都做过,就是圆满的一生。
否则,“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难道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想要在淤泥里活着,还是想在庙堂上成为高高在上的贡品?
楚国那只老龟,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一介白衣,诗书传世。我是空青,关注我,共同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