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之问、元好问、唐珙三大诗人各是哪朝人?你能全猜对吗?太难了

宋之问、元好问、唐珙三大诗人各是哪朝人?你能全猜对吗?太难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3643 更新时间:2023/12/7 16:13:13

(说历史的女人——第878期)

中国做为诗的国度,数千年来产生了无数诗人,著名诗人如过江之鲫,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人。今天咱们谈的这三位著名诗人,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大诗人了,都是颇有经典佳作传世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姓名的关联性,尤其是姓氏,分别跟历史上相连的三个王朝(这里指中国历史上的主干王朝)唐、宋、元一样,即唐珙、宋之问和元好问。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三人是不是跟他们的姓氏一样,分别是唐朝人、宋朝人和元朝人?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或者对古诗从来不感兴趣的人来猜,估计会这样认为。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让你来猜宋之问、元好问、唐珙三大诗人各是哪朝人,你能完全猜对吗?笔者以为太难了。那么这三位大诗人究竟各是哪朝人呢?本期分解。

咱们先从宋之问说起,接下来再说元好问和唐珙,至于为何这样排序,读完便知。

(一)宋之问是哪朝人?

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宋之问尽管名声不太好,但他无疑是位大诗人,他同当时的著名诗人沈佺期齐名,时人称“沈宋”。后来人们把他与陈子昂、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并称为“仙宗十友”,可见其在诗坛的地位。

宋之问的诗被认为写得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其诗章法严谨,对仗工整,词采绮丽,音韵和谐,尤其以五言律诗最为出色,对唐代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其传世作品很多。著名诗作有《晚泊湘江》《息夫人》《缑山庙》《度大庾岭》《过函谷关》《江南曲》等。尤以《渡汉江》最为著名:“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还有《江亭晚望》:“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另外宋之问还有不少佳句传世,比如:“芳树摇春晚,晴云绕座飞”“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徒闻沧海变,不见白云归”等。

宋之问这人长相英俊,才华横溢,且少年得志,19岁便考中进士,曾与杜审言杜甫的爷爷)同朝为官。他虽文采出众,但人品不端,善于投机钻营,为了自己的仕途,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卖身求荣。当时是武则天当权,尽管其诗才颇得武氏赏识,比如他的那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就曾得武氏激赏。

但武则天并没有因他能写诗就重用他。于是宋之问就想尽各种办法接近武则天的两位媚臣,也就是张易之和张宗昌兄弟,但武则天仍没让他当太大的官,也就是在礼部当个主簿。后来武则天退位,唐中宗继位,张氏兄弟被杀,宋之问被贬到广东罗定县任参军。宋之问感觉不爽,于是便违旨秘密逃回洛阳。后来他又谄媚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失势后,又谄媚安乐公主等。他朝三暮四,最终被唐睿宗流放,并被赐死。

不过宋之问最被人诟病的是,他为了一句诗而杀死其外甥一事。他的外甥刘希夷也是位诗人,他曾写有一诗叫《代悲白头翁》,其中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被老宋看上,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他便找机会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活活压死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桩著名的公案。

看完宋之问的简介,你会说,这不明摆着,他不是唐朝人嘛。一般情况下,为了方便起见,大家是认为他是唐朝人,不过这是偷懒的说法,宋之问(约656 — 712),从他的生卒年份可以看出,他显然是身跨两朝,即在唐朝出生,又历经武则天的周朝(690—705),最后在唐朝复国之后去世。所以严格地说,他是属于唐朝和周朝(或者武周)两朝的人。除非你不承认武则天的周朝的合法性。至于武则天的周朝,不但国主易人,国号已改,而且国都也从长安迁到了洛阳,你说他究竟合法不合法?

(二)元好问是哪朝人?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跟宋之问相比,元好问的才华、成就和名气更大。想必大家都熟悉这句诗(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句就出自他的《摸鱼儿·雁丘词》。这首词被金庸《神雕侠侣》中的女魔头李莫愁唱了许多次,简直脍炙人口。

元好问可是不折不扣的大诗人,如果你不认可上面那句词,太痴情,太“琼瑶”了,那么再看首豪放的,如《游黄华山》: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怎么样?元好问这瀑布写得有气势吧,简直比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更大气磅礴。

元好问曾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在诗、文、词、曲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元好问学问深邃,著述颇丰。流传下来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卷,文论《唐诗鼓吹》10卷等,标准的大文豪啊。

元好问生于1190年,正处在宋、金、元三角鼎立时期。据说他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后代,其先祖相继迁居洛阳、汝州、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等地。至元好问的曾祖父元春时,又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所以他首先是金朝人,因为山西当时属金朝,而并非宋朝。元好问生逢乱世,所以他一生颇为坎坷,屡次迁居。

他自幼聪慧,7岁能诗,有“神童”之誉。但他时运不济,从16岁时开始参加科考,分别在19岁、22岁、25岁、29岁等数次进京赴试,但均落第不中,直到32岁才进士及第。但因科场纠纷,他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职。直到他三十五岁时,才得到朝中重臣赵秉文等人的贡举,参加宏词科考试,成绩优秀,登第后,他才正式入仕,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

金朝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之后又应邓州节度使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军攻陷凤翔,移刺瑗投降,元好问借机辞职。1231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

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朝政府任尚书省令史,全家迁居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官至翰林知制诰。

1233年,蒙古军围汴京,元好问被围城中。当时金哀宗弃京而逃,朝中无主,奸臣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自己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但元好问坚持不为崔立歌功颂德。

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位中原秀士王若虚等,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举荐的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那五十四名知识分子中有十五名在《元史》中有所记录,他们对保存中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金亡后,元好问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元好问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聊城等地,受尽漂泊。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五十岁的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他重回家乡隐居,并交友游历,潜心著述。1252年,元好问觐见忽必烈。希望说服忽必烈尊信儒学,并请他为“儒教大宗师”,促使其任用儒士治国。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因为他目睹了蒙古灭金的历史,写的诗多被称为“丧乱诗”,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

元好问还有为数不少的写景诗,这类诗风格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上面提到的《游黄华山》等;另外他的词也很优秀,共留下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词人,代表作有《水调歇头·赋三门律》《木兰花慢》等。

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去世,享年68岁。元好问的朝代归属比较复杂,首先他生在金朝,属金朝人,又在元朝时去世,又属元朝人;但其先祖是从中原地区迁到山西的,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他又是宋朝遗民,又有点宋朝的味道。

相对于宋之问和元好问,唐珙似乎名气不够大,但咱们先看看他的诗,是不是有大师级水平。“牡丹架暖眠春昼,薄荷香浓醉晓晴”(语出《猫》);“瑶阶梦结翠宜男,误堕仙人紫玉簪”(语出《墨兰》)。如果你认为这都不算啥,那么请看这首诗,《过洞庭》(又名《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怎么样?即便李白、苏东坡也就这水平吧?特别后两句,简直绝了,“清梦”压了“星河”,宛如千年之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意境了。怪不得这首诗被收入了《全唐诗》里。你也许会问,既然他的诗收入了《全唐诗》,即便不考虑他的姓氏,即姓唐,唐珙也是唐朝人吧?错!他还真不是唐朝人。那么他是哪朝人?

首先要否定他是唐朝人。这就是笔者把他放在最后介绍的原因,他所处的朝代比元好问更靠后。他的朝代归属也比较复杂。

唐珙,字温如,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事迹史上记载极少,仅说“珙豪于诗”。“豪”于诗,证明他很能写诗。其生平仅略见于《御选元诗》卷首《姓名爵里》、《元诗选补遗》小传里。

《大雅集》、《元诗体要》、《列朝诗集》、《御选元诗》等选录其诗数首,清朝钱熙彦《元诗选补遗》编录其诗八首。

从以上诗选可知,唐珙应是元朝人。那么《过洞庭》一诗为何被选入《全唐诗》呢?据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考证,此诗是被误收的。因为《全唐诗》并非唐朝人编著的,而是在清朝成书的。它是在康熙年间,即在1705年编篡的,并且编者多达10人,收入两千多名诗人的诗作近五万首,难免出现错误之处。况且此诗写得太漂亮,有唐诗的风格,放在唐朝的七绝诗里,不但没有任何不配的地方,而且还熠熠生辉,难怪会被选上。

据考证,唐珙的父亲唐珏是南宋义士,曾在元僧盗掘南宋皇陵之时,暗拾诸帝王遗骨并重新安葬,使之免受元僧亵渎。唐珙父亲是南宋遗民,他本人则是在元朝出生的,首先他是元朝人。但有人认为,唐珙虽生于元朝,但也应受其父影响,有侠义精神,所以他又被说成是南宋遗民。不过笔者以为,这个说法要是成立,唐珙必须长寿,因为他既是元末明初人,就是说他活到了明朝,而元朝好歹也享国97年,所以唐珙想跟宋朝联系上,须长寿一点吧。

参考资料:《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元史》等。

标签: 元好问宋之问唐珙诗人李白刘希夷

更多文章

  • 诗词原创:步韵元好问七律十首|酒老草堂春卧足,花悲尘事雨愁先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原创火云标签:元好问,诗词,杜甫,七律,遗山

    元好问在宋之后,诗词皆可,适合初学者揣摩学习。此组七律为2011年练笔习作,元好问一百多个七律全部步韵了一遍,以做文字与典故积累,兼且学习技法。文字较为生疏,姑且一读,姑且一笑。既然喜欢诗词文字,当读书练笔不缀。读遗山《怀益之兄》后步韵:云失衡阳雁失声,北风南岭隔心情。十年奔走生尘俗,一水飘零泣弟兄

  • 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他发出对爱情的终极追问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元好问,生死相许,元稹,论诗,苏轼,杜甫,元好,历史学家,古典乐,科学家,艺术家

    元好问:问情为何物,直生死相许 诗曰:“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一朝一代,都有文坛的领军人物,如唐之韩愈,宋之欧阳修等等,但及至南宋半壁后,一直延及金元,这文坛领袖的面目便有些模糊了起来。 说来也许有个关汉卿,可那只是在元杂剧的领域中领风骚而已,于整个文学界怕是难当其任,何况在那乱世,文

  • 元好问隐居山林,吟咏了三首佳作,宛如工笔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

    历史解密编辑:袁飞说科普标签:诗人,山林,景象,元朝,元好问,水墨画,古典乐,历史学家

    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山水之间充满神奇,徜徉在竹林花海,行走于幽径野地,不仅可以怡情养性、放松心情,而且还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尘世有荣衰,朝代有兴替,让人烦恼不断、牵挂多多。林泉中虽然也有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但是人们却可以沉醉幽篁、弹琴长啸,更能在白云深处、探奇寻异。下面介绍元好问隐居山林,吟咏了三首

  • 7首金朝必背经典古诗词,大才子元好问独占其四,值得细细品读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金朝,杨柳,才子,元朝,元好问,雁丘词,古诗词,科学家,千古名句

    颍亭留别元好问 〔金朝〕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金朝对汉族文人来说,是一个挺悲哀的年代。异族统治,科举被断,上升的途径被阻塞,同时

  • 元好问的一首小诗,仅用20个字,就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村幽景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诗人,青苔,山花,元朝,元好问,中州集,科学家,山村幽景,历史学家

    元好问,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

  • “一代文宗”元好问最经典的10首诗词,第一首无人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元好问,诗词,诗人,遗山,雁丘词

    编辑 | 橘子黄插画师 | 逆溯君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认识元好问,一定是因为这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句

  • 元朝太监朴不花:作威作福的高丽人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元顺帝,元朝,太监,帖木儿,高丽,皇帝

    作者:甘棠元朝不像是唐朝和宋朝,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太监,唯一一个还是高丽进贡而来的外地太监。有关这个太监的一生,和一个女人有着离不开的关联,他们就是朝代历史上唯一的外国皇后,和外国太监大总管。这是属于朴不花的人生,和奇皇后的上位史。(一)从高丽小山村走出来的奇皇后说起高丽,从古至今就是弹丸之地的小国

  • 崖战之战灭亡南宋的张弘范算汉奸吗?

    历史解密编辑:史迹闲谈标签:张弘范,汉奸,秦桧,金国

    灭亡宋朝的张弘范能算汉奸吗?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知道啥叫汉奸。狭义的汉奸,首先得是个汉族人,然后出卖了以汉族为主的政权和国家。广义的汉奸就包括各个民族,比如今天的56个民族,国籍都是中国,如果有人出卖国家,那统一称为“汉奸”。张弘范张弘范出生在河北涿州,他出生的时候,金国都已经灭亡4年了。在当

  • 文天祥、张弘范与忽必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宋元之际的中国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文天祥,张弘范,忽必烈,宋元,元朝,西夏

    忽必烈真的不想杀文天祥。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十月,文天祥被押送至大都,忽必烈以上宾之礼待之。之后,忽必烈派了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来劝降文天祥,这里面有1276年临安城破之时被抓的宋恭帝;有南宋旧臣,比如同为状元出身的留梦炎;还有元朝重臣,比如平章政事阿合马,又如灭南宋的张弘范。但文天祥始终不为所动

  • 史上霸气外露的一句话——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日落看比俺还标签:张弘范,忽必烈,元军,伯颜,元朝,镇国大将军,元世祖忽必烈,艺术家,军事制度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伟大人物往往都有至理名言,比如汉武帝刘彻“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金海陵王完颜亮“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等等,恕小编识寡,在我看来,史上最霸气的一句话属于张弘范,他是谁?先看看他说的话吧,他不仅说了而且把这句话刻在了石头上。这就话就是“元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是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