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曾几何时韩信胯下受辱,虽然羞耻但是待到多年之后,风水轮流转之时,韩信还是一代骁勇,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折辱几分颜面,后人反倒说他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将帅之才。
这是个人之间的审时度势,而对于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审时度势的重要性,就更为重要。
就像元顺帝,因为他的审时度势,他和他的国家才能几次跨越险境,获得喘息之机。
元顺帝
甚至后来的他临阵脱逃,被人戳脊梁骨骂亡国之君。可是正是因为他逃跑的操作,才为他的国家换得了200多年的存续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元朝顺帝的几次逃生。
第一次审时度势:求换安宁
说起来,这第一次的审时度势,其实不是这位皇帝的个人举动,他也是被迫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他,还没有出生。
不过即便是出生了,他也没得选。元顺帝的父亲是和世㻋,是当时皇帝的侄子,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
原本呢,身为忽必烈第四世孙的和世㻋,也算是地位稳固的。因为身为叔父的元仁宗与侄儿的和世㻋商议好了,仁宗百年之后,这个国家将由和世㻋之子继位登基。
可是皇权如此诱人,如今手握大权的仁宗自然不甘心将皇位拱手让与他人。就是这样,反悔的仁宗,借机将和世㻋立为周王,发配去镇守云南。
大元是草原民族起家的,本来云南这地带与他们而言就统治地位不算稳当,加之那个时候的云南属于蛮荒地带,天气气候不是他们这些北方人可以受得了的,兵马都不强劲。
仁宗便觉得如此行事和世㻋便失去了夺嫡登位的先机,兀自地放下心来。但另一头的和世㻋心里也明白仁宗地打算,心里自然也是不情不愿的。
山高水长皇帝远,加之手下的部下对他的拥戴,剃头和尚一头热的和世㻋没经过多少盘算,就做起了起兵动乱独立的计划。
兵马不强,而且和世㻋也确实不是什么带兵的好手,最终他的计划不出意外的失败了。
和世㻋心知留在这里只会是五马分尸的下场,便携着女眷家属,跑到了察合台汗国境内开始了流亡。也是因为如此元顺帝便出生在了察合台汗国。
另一面的仁宗心满意足,立了自己的孩子坐上了皇位。后来经历了元英宗、泰定帝以及天顺帝三位皇帝,仁宗的血脉几近凋敝,所剩无几,也正是这个时候,审时度势派上了用场。
因为这个时候是和世㻋的弟弟元文宗登基了。和世㻋心里明白这是归国的最佳时机,但是多年未见,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如今的态度。无论如何,他都要赌上一赌。
为此,他叫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当时已经10岁的元顺帝,让他们先回到自己的国家一探究竟。
虽然只有10岁,但是多年逃亡也让元顺帝有了比一般小孩更为敏锐的洞察力。
他心里知道,这次一去不知是福是祸,但是不去,他们一家未来的生活也不会比现在更差了,去的话如果能得到自己的叔叔的几分垂怜,恢复皇家身份,那日子总比现在苟且着要强得多。
如此凶险之事,那里是一个10岁孩子可以承受的!可是眼下的元顺帝没有哭闹与回绝,受尽凌辱苦痛的小孩,知道他没得选,甘愿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未来搏上一搏!
这次的审时度势能够成功,也有运气的成分。因为文宗这个人自小身子就孱弱,坐上皇位没多久,身子就有要垮的迹象。
他唯一的儿子当时才刚刚出生,朝堂之下权臣伯颜和后宫皇后就已经虎视眈眈,一心琢磨着拥幼子即位独揽大权。
这个时候,文宗需要能够制衡的青壮皇亲。只要有人能够即位,便是断了权臣外戚携幼子控权的妄想。
可巧,元顺帝来到他的眼前,看准了机会,到了文宗面前哭诉着他与他的父母这许多年的苦楚,讲述着自己的父亲对于国家,对于弟弟的怀念。
文宗听罢,二话不说答应迎回自己的兄长。这是小小年纪的元顺帝第一次学会了运用看形式做事的道理。
从小远离朝堂的人,凭着自己的勇敢,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也让他开始审视这所谓审时度势应该怎么使用才能一本万利。也正是这次的勇敢,为他未来的审时度势创造了机会。
第二次揆情审势:暗增羽翼
第二次的揆情审势,元顺帝不再是强出头的样子了,年纪渐长的他看见了心思诡谲的朝堂,学会了隐藏实力,也真正地开始加入了朝局,成为了局中人。
一开始的现状一如文帝所想,和世㻋这次是名正言顺地得到了皇位。伯颜和皇后也不能做那些抢位夺宫,徒增骂名的事情。
1329年和世㻋在漠北草原即位了。这个时候的和世㻋大权在握,带着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也就是和后来的宁帝,要衣锦还乡,梦想着前往大都坐稳朝堂。
和世㻋美梦尤盛,却全然不知自己也同自己的父兄一样,是个短命的皇帝。同年的八月,不过在位了184天的和世㻋便暴毙在了行进的途中,年仅30岁。
而和世㻋暴死之后,这些曾经的至亲骨肉根本没人在乎他的孩子们的感受,权臣们一心求着自己的大权在手。
可怜的元顺帝不得宠,被当时奄奄一息的文帝下旨,流放到了高丽和广西等地。和世㻋暴死前恐怕也没想到,自己的小儿子会被权臣挟制。
伯颜借着小儿子是和世㻋最疼爱的孩子,声称,宁帝才是和世㻋带在身边多年培养的心中的储君人选,于是伯颜同此时的太皇太后沆瀣一气拥立了只有5岁的宁帝。
这时候的元顺帝心里很清楚,无根无基的自己,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与他们相争,并不是上佳之选。这个时候的他,只能收敛锋芒,培养自己的羽翼。
宁帝到了大都,便坐上了皇帝位。这时候的宁宗,话都说不利索,国家的一切都在伯颜和皇后手中掌握着。
元顺帝虽然气愤非常,但是他也明白,除了沉下性子他别无选择。不过这个弟弟比起叔叔父亲之流,命途更是坎坷。
宁帝自小逃亡吃苦受罪,好不容易有了几天安生日子,做了皇帝,就做了52天,这小人儿便撒手人寰,被人葬于起辇谷。
这时候刚刚掌握了大权的伯颜,突然就失去自己的傀儡,也是实在难办。眼下既能算为正统,又能得他所用的,便只有元顺帝了。
容不得伯颜多计较,他只好让皇后下令迎回了这位命途多舛的皇子。终于,经历了7位皇帝,我们的顺帝还是坐上了属于自己的皇位。
不过坐上了皇位的他,也并没有第一时间铲除伯颜之流,因为这些权臣,多年盘踞在朝堂之上。
这个伯颜自从做了自己父亲明宗的常侍,一共历经了8位皇帝,现在的他,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本没有办法一下铲除,想要动手,只能缓而治之。
而他呢,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跟随,要想坐稳朝堂,第一件事便是要培养自己的势力。也正是如此,元顺帝开始了自己徐徐图之,收敛羽翼的胆战心惊的生活。
这伯颜呢,一开始看着没什么大才能的元顺帝,一心觉得这个孩子好控制,自己这摄政大臣的位置基本是坐稳了。
加之这朝堂之上多是自己的亲眷或者培养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好忌惮的。一时间开始松懈了起来。
可是时间一长,伯颜也琢磨出了些许的不对劲,这个孩子表面老实,可是不知为何,自己身边的势力却开始有了莫名其妙逐步被瓦解的趋势。
伯颜见状心下大惊,开始动起了政变的心思。伯颜想到的,就是多年前就被他动过心思的文帝的儿子燕帖古思,这个时候的他依旧和太皇太后开始合谋。
可惜顺帝多年培养早就势力大增,加之如今朝局相对稳定,伯颜想要政变根本没有名正言顺的条件。
最终多年霸权的大佞臣,还是失在了自己的狂妄之中,而顺帝则凭着自己揆情审势的本事,再一次为自己夺到了先机。
也正是这次的揆情审势让他真正明白了汉人常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是个什么道理。
多年的掩盖锋芒,就是为了安稳地让自己能够积蓄力量,这样做等到了时机成熟,他再想做什么,那基本便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妙机会。
也正是如此,再后来面对国破人亡的时候,他才会这么决绝地选择逃跑吧。
第三次的审时度势:全速逃跑
说起来,有了这么多次凶险的朝局之事,现在的这位顺帝也是一个清晰明白事实格局的人了。
可是事实证明,皇权这个东西,真的是会迷人眼,即便是曾经谨小慎微,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聪明人,也还是会败在这上面。
熟读历史,可知这个时候的顺帝已经是最后一位皇帝,不过是强弩之末。可是当时身处庐山之人,哪里可以得知。
他们要的不过是稳定住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刚刚坐上皇位的顺帝也是如是所想。所以一开始的顺帝,励精图治,勤政善举,不可谓不是一位好皇帝。
他任用脱脱等人做出多项改革,立志革除弊政的,也算是年轻有为的好皇帝。不过前面几位皇帝的动乱与颠沛,已经尽失了民心,实在难以挽救。
伯颜
伯颜掌权期间,多次打压非其同族之民族,民怨四起。
对于汉人、南人来说,如此阴晴不定的政府,今日的统治者乐善好施,他们便有几天好日子过,那过几日再来一个比伯颜还要激进,还要狂躁的统治者,他们这些底层人民要如何过活?
这元朝后期皇廷本就内斗严重时有更迭,政局民心都是七零八落的状态,也难怪由上至下都有生出贰心之人。
更况且天不遂人愿,这时候民患未解,天灾又闹了起来。至正年间,黄河决堤,脱脱不顾众臣反对启用了贾鲁治水。
贾鲁治水声势浩大,指挥了15万民夫与2万戍军开展治水。如此浩大的工程,一时的劳役赋税又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
又是民怨沸腾的污糟日子,如今在已经没有掣肘的元顺帝,看着自己一心图志,多番改革的措施并不起效,一时间也是寒了心,不愿意再多看朝政,多年苦寒辛苦的日子,让他只想着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享受享受。
后期的顺帝荒淫无度、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任用奸臣哈麻、搠思监,不理朝政,花天酒地,嫔妃成群,只是有记录的嫔妃,就不下百人,更是影响了自己的风评与民心。
失尽民心的大元,本就内忧外患,在这一刻终于还是彻底走进了颓败的境地。不堪一击的大元,彻底走向了倒计时。
外患加剧,多方缠斗,原本顺帝派出去南下肃清江淮地区的廓帖木儿收到了多地军阀割据的袭击,一时间国库空虚的大元,还要负担着繁重的战争消耗。元朝的最后一点生机,也在这无止境的鏖战中消磨殆尽。
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明军兵临直沽,即将攻破天子脚下。出动的守城将士也不见踪影,已经被明军绞杀。
此时的顺帝,甚至已经让人收拾好了太庙里的牌位,打算带着祖宗们一起舍弃这多年来的基业。
顺帝甚至已经安排好了监国留守的大臣,二十八日,与诸位亲眷大臣妃子儿女一同说清,正式宣布准备逃亡上都。
脱脱之子哈剌章多次上谏君上不可如此,不过这时候的昏君顺帝倒是很清醒,没有援军兵败不过时日问题,此时不准备更待何时。
因为最会审视夺势的他明白,如今的他只有审视的机会,夺势他早已失去了先机,能够保下这些残存势力,那便是他能做的最好的举措了。
之后的顺帝未在听信其他人的话,带着人连夜展开了逃亡,当年八月的望日,也就是八月十五这天,顺帝一行人终于逃到了上都。
如此一来,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彻底宣告结束,北元的时代由此展开。之后的北元苟延残喘,反倒还多活了200多年,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而当时那个时期的评价,大多都说顺帝窝囊出逃,实在难看。可是他这一出逃也确实留住了大元的血脉,存续了元朝的继续前行,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只不过,如若他能真的将这运筹帷幄的本事用在后来的治国理政之中,元朝真的会有此一劫吗?
一切都不可挽回,如今这些事情想来不过是后世之人听听看看,吸取经验教训,莫要贪图欢愉,多行不义之事,无论为君还是为人,都要讲一个知章守礼,脚踏实地,才是上上之策。
审时度势的本事,也希望我们都能学得一二,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开辟一个更美好更欢喜的世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