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除忽必烈和元顺帝外,元朝其他皇帝相亲相杀,过程惨烈,来去匆匆

除忽必烈和元顺帝外,元朝其他皇帝相亲相杀,过程惨烈,来去匆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萌心生活馆 访问量:584 更新时间:2024/1/21 12:23:28

元史并不是蒙古史。

元史只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指的是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到元顺帝妥欢贴睦尔为结束的本土中国史。

即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开始,到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为止,元朝的时间长度只有97年。

让人吃惊的是,这97年时间里,有24年属于忽必烈的统治时间;有36年属于元顺帝的统治时间,在剩下的37年时间里,竟然出现有9位皇帝,平均每帝在位时间也就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可谓更替频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皇帝的寿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廷没有制定一个明确的继位制度,而丞相的权力又太大,有行废立之事的能力。

元朝前期的几任皇帝,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在政权接替上,还算顺利,但他们寿命不永,都是在四十岁上下离世。

这一点,包括元成宗的父亲元裕宗,元武宗和元仁宗的父亲元顺宗,泰定帝的父亲元显宗,也都是在壮年突然暴病身亡。

究其原因,是这些来自大漠的汉子生性粗豪,过度沉迷于醇酒美妇之中,身体过早被淘空。

有逸史记元成宗少年时就嗜酒如命,以至身体肥胖,行动困难。他的爷爷忽必烈不得不派多名御医监视他吃食喝酒。后来有回回人劝以“甜水”助其减肥。元成宗继位后,非常自律,严格戒酒,再也没喝一口。但他的身体在青少年时代已经垮掉,终不免早逝。

元仁宗不爱华服,不喜女色,史书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平居服御质素,澹然无欲,不事游畋,不喜征伐,不崇货利”,但在美酒一项,他是没有半点免疫力,每每鲸吞海饮,酒到杯干,最后死于慢性酒精中毒。

不管怎么,以上几位,没有死于血光之灾,不算横死。

元仁宗下面这几位,就多死于刀光剑影的夺位战之中,人头滚滚,横尸宫廷。

话说,元仁宗的帝位是元武宗传给他的。

哥俩约得好好的,说这是“兄终弟及、叔位侄继”——即哥哥元武宗把帝位传给弟弟元仁宗了,而元仁宗百年之后,可得把帝位传回给元武宗的儿子。

但元仁宗食言了,登位后的第二年(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就封元武宗长子和世悚为周王,让他出兵云南——这就等于是把侄子“流放”了。和世悚不爽,走到延安,与关中的蒙古宗臣秘密联系,打算起兵攻打大都,夺回帝位。但他们很快自乱,和世悚跑往察合台汗国的亲戚也先不花处躲避去了。

和世悚既然自动消失,元仁宗便再无顾忌,大大方方地册封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前面说了,元朝中间九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时间只有四年多一点,元仁宗在位时间算比较长,九年,于1320年驾崩。18岁的皇太子硕德八剌继位,是为元英宗。

元英宗自幼学习汉儒典籍,登上帝位后,就发布了《振举台纲制》,重用汉人儒臣,徵选人才,裁减冗官,精简机构,行助役法,减轻徭役,英气勃勃,如果不是在突如其来的“南坡之变”中丧命,其治国成就很有可能超过乃父仁宗。

这“南坡之变”说的是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与右丞相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时,突然遇刺——英宗死时只有20岁,在位四年。

刺杀元英宗的人是谁呢?

很多人都会想是元武宗的儿子和世悚。

老实说,元武宗的儿子和世悚也想杀元英宗,但这次刺杀计划,真与他无关。

和世悚对元仁宗、元英宗父子,只有夺位之恨;而参与这次刺杀计划的人,却与元仁宗有杀父之仇。

话说,元朝第二代皇帝元成宗当年驾崩,而他所立的皇太子德寿又已先于他病逝,皇后卜鲁罕于是想立忽必烈的一个孙子、安西王阿难答来配合自己临朝称制。正是元仁宗赶回京城,率卫军闯入皇宫,捕杀了阿难答,派使者奉玉玺前去边境迎接兄长元武宗回来继位,则大元皇帝位才在他们兄弟间传承下来的。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了十多年,很多人都快要遗忘阿难答这个冤死鬼了。

但阿难答的弟弟按梯不花和阿难答的儿子月鲁铁木儿时刻不能忘,他们勾结了御史大夫兼领皇帝贴身“左右阿速卫”的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大司农先秃儿、前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铁失亲弟锁南(也叫锁南)、枢密院副使阿散(回回人)、卫士秃满以及索罗、曲鲁不花、兀鲁思不花等几个蒙古王爷,趁元英宗暂驻南坡行殿,刺杀了元英宗,发动了政变。

不过,月鲁铁木儿这一支离帝系太远,他是不可能继承帝位的;而铁失等人当年又参与过策划赶走元武宗长子和世悚的事,也不可能转立元武宗的儿子来坐帝位。

因此,政变的结果是——拥立甘麻剌的长子晋王也孙铁木儿。

甘麻剌是谁呢?

甘麻剌是忽必烈的嫡孙、真金太子的嫡长子、元成宗的长兄。

也就是说,晋王也孙铁木儿乃是忽必烈的嫡长曾孙。

就晋王也孙铁木儿本人而言,“成宗、武宗、仁宗之立,威与翊戴之谋,有盟书焉”,他对帝位是非常惦记的。

所以,当铁失他们策划这场政变时,晋王是异常欣喜的,而当刺杀元英宗成功,他立刻在龙居河(今克鲁伦河)宣布继位,是为泰定帝。

泰定帝登帝位之初,先假模假样地任命给自己送玺绶带的也先贴木儿为中书右丞相,让阿难答儿子月鲁铁木儿袭封其被杀父亲安西王王爵,任命铁失为知枢密院事,其他铁先铁木儿、完者、锁南等人也各有封赏。但等帝位坐稳,就翻脸不认人,把铁失和失秃儿等人杀了个精光,把月鲁铁木儿、按梯不花等参与政变的几个蒙古宗王流放于海南、云南等偏远之地,以此向宗亲和各个汗国撇清自己没有参与弑帝行动。

泰定帝在位五年,“能知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无事,号称治平”,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夏,病死在于上都,时年三十六。

泰定帝一崩,他身边的丞相倒剌沙专权自用,很是爽了一把,过了一个多月仍然迟迟不立泰定帝的儿子即位。

别忘了,元朝实行的是两都制,泰定帝在上都避暑,死在上都,作为帝国真正政治中心和政治枢纽的大都那边,还有一大摊子事儿。

留在大都的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是个不安心的主,他“实掌枢密符印”,有调动天下军队的大权,他很久之前是元武宗的心腹,听说泰定帝崩了,既是心怀旧主,又是想居拥立大功,是主要的,是不甘于屈于丞相倒剌沙之下为臣,就急吼吼地谋立明武宗皇帝的儿子为帝。

元武宗并非只有和世悚一个儿子——而且,和世悚远居察合台汗国避祸,来不及了。

燕铁木儿利用手中兵权,胁迫大都百官迎立元武宗之子怀王图贴睦尔为帝——当时的怀王图贴睦尔在江陵,比较近。

这样,怀王图贴睦尔即位了,是为元文宗

远在上都的倒剌沙这才如梦如醒,赶紧与皇后八不罕商量,立泰定帝的儿子、年方九岁的阿剌吉八为帝,改元天顺,是为天顺帝

这样,在致和元年九月这段时间里,大元帝国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

这两个皇帝都有蒙古宗王和军队支持,互不相让,刀兵相见,直打得血流成河。

打了一个多月,终于分出了胜负:上都方面不敌,丞相倒剌沙“肉袒奉皇帝宝(印)请死”,全家惨遭处决。泰定帝的儿子天顺帝与其母亲则被秘密杀害。

因为泰定帝、天顺帝父子死后没得到元文宗承认,所以既无庙号也无谥号,后世就以他们的年号来称呼他们。

回头说一下,元文宗虽然在这场争夺战取胜,心里其实一直没底。

九月十三日,燕帖木儿劝他即位时,他心里非常不安,推辞说:“我大兄(和世悚)远在朔漠,我哪敢紊乱帝位的继承顺序呢!”

等到坐上了帝位,还是觉得不踏实,不断对人说:“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

等除掉了倒剌沙和天顺帝,也真的派人去迎接大哥回大都登基。

老实说,面对这种天掉下来的大好事,和世悚是不大相信的,担心里面有什么古怪。

朔漠诸王与他相处久了,都希望他真的能当上皇帝,不断劝导和催促他上路。

经过好一番催,和世悚总算提心吊胆地上路了。

所幸,他在路上见到的,那是“诸王、旧臣争先迎谒,所至成聚”的大好景象。

和世悚疑惧渐消,信心大登。

不过,为防万一,他在回到和林时,先半路即帝位了,是为元明宗

研究元史的人,很多都会把元文宗迎哥哥元明宗回京登帝位的事与当年元仁宗迎哥哥元武宗回京称帝的事来比较,这一比较,就会发现里面是有些区别的。

首先,元仁宗、元武宗是同父同母的兄弟;而元文宗和元明宗却是同父异母兄弟,亲疏程度是不同的。

其次,元仁宗在迎哥哥元武宗回来时,并未称帝,只是以“监国”身份行使权力;而元文宗在迎元明宗回来时,已经把生米做成熟饭了,他已经是名负其实的皇帝了。

所以,元明宗回来之后,他和元文宗的关系,绝不可能如当年元仁宗、元武宗兄弟那么友好。

实际上,该年八月四日,元文宗与元明宗兄弟俩在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见面后,仅仅过了四天,一直活蹦乱跳且身强力壮的元明宗突然“暴崩”,时年二十九岁。

看来,元明宗还是不够淡定,太过麻痹大意了。

元明宗一死,元文宗迅速在上都宣布“复位”。

“复位”后的元文宗享位也只有四年多,1332年病死,死因同样是酒色过度,年仅二十九岁。

不过,在这四年多时间里,元文宗的“文治”还是可圈可点的,他组织大量人才编修了长达八百八十卷的《经世大典》,保存了丰厚翔实的元代典章制度;并在京城建奎章阁,招纳大批博学大儒,“日以祖宗明训、古昔治乱得失陈说于前”;还大修孔庙,追封孔子各大弟子为公爵,是元代诸帝中汉化程度最深的。

元文宗崩,他的拥戴大功臣燕帖木儿原本要立元文宗的幼子燕帖古思继位,但此前元文宗曾立长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阿剌忒纳答剌刚当上皇太子就病死,元文宗的皇后不答失里迷信,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当有帝位,死活不同意幼子燕帖古思继位。

燕帖木儿只好推立元明宗的小儿子、年方七岁的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

也许皇后不答失里的判断是对的,元明宗和元文宗这一系本来就不应该享有帝位,因为元宁宗登上帝位才两个月,就崩了。

不过,元明宗曾经是一个浪迹天涯、风霜江湖的人,他并不是只有元宁宗一个儿子。

元明宗当年起兵反元仁宗失败,逃窜入漠北,娶了蒙古罕禄鲁氏部的女儿迈来迪,生有一子,名妥欢帖睦尔。

妥欢帖睦尔当年随父亲元明宗回京,但元明宗惨遭毒杀后,他就被元文宗远逐于高丽大青岛,后又改徙至静江(今广西桂林)软禁。

元宁宗死,帝位悬空,皇后不答失里不肯让自己的幼子燕帖古思继位,燕帖木儿只好派人到静江迎妥欢帖睦尔回来继位。

妥欢帖睦尔继位后,一不小心,就成了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当然,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元顺帝。

“元顺帝”,那是明太祖朱元璋给他起的一个外号,是“称赞”他在大明王朝兴起之际“知顺天命,退避而去”,他的庙号,其实是“惠宗”。

标签: 元顺帝忽必烈皇帝元朝帖木儿

更多文章

  • 元顺帝是什么身份?他与元明宗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明宗,元顺帝,宋恭帝,元朝,帖木儿,文宗,元明宗,金庸笔下角色,小说家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在位前期重用贤相脱脱,勤于政务,使得元朝局势一度好转。但他在位后期听信谗言,杀害脱脱,不理政务,使得元朝走向灭亡。有人认为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子,并非元明宗之子,那这是真的吗一,顺帝早年天历元年(1329年),元文宗采纳右丞相燕帖木儿的意见,让位给其兄元明宗。元明宗即

  •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大元王朝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悲情帝王,非他莫属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元顺帝,元朝,伯颜,忽必烈,朱元璋,王朝

    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按干支纪年来算,是癸酉年。这一年,隔海相望的日本,豪门旺族北条氏覆灭,镰仓幕府时代宣告终结。大洋彼岸的英国,苏格兰和英格兰打得热火朝天,不可开交。世界风云变幻,元朝也没闲着。从1308年元武宗海山登基,到1333年元朝顺帝即位,二十五年时间,元朝居然连换八位皇帝,内乱频繁,

  • 元顺帝想留宿大皇后处,却被拒绝,得知真相后,对大皇后心生敬意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元顺帝,伯颜,皇后,帖木儿,忽都,奇氏

    一日深夜,元顺帝处理完工作,想到好久都没有去大皇后那里过夜了,就对宫人说道:“去告诉皇后,我今晚去她那里过夜。”谁料,不一会儿宫人回来禀告:“皇后不让你过去!”这让元顺帝很愤怒,然而皇后一番话却让他顿生敬意……对一个女人而言,能够得到君王的恩宠,被君王翻牌,那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为何元顺帝的这位正宫

  • 徐达故意放元顺帝逃走,常遇春大发雷霆,朱元璋却暗暗点头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常遇春,皇帝,明朝,小说家

    历史上真正的布衣皇帝只有两个,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如果严格来说的话,刘邦的出身其实还要高一些,好歹他还曾当过秦朝的泗水亭长,也算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的话,朱元璋的出身就很低了,要过饭当过和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布衣。朱元璋从乞丐变成皇帝,除了因为他自己的努力拼搏之外,还因为手

  • 明朝战争:明朝北伐大业即将告终,元顺帝奔袭逃亡上都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元顺帝,徐达,元朝,朱元璋,明王朝,明朝

    公元1368年,对于朱元璋而言是具有空前意义的一年。扫山东、平河南、夺潼关,徐达所带领的北伐大军大有荡平华北的态势。而北伐的作战方案也是侵夺山东之地,威逼河南之地,扼守潼关重地,进而将元大都扼杀在摇篮之中。当徐达带领大军一步步的完成了以上的作战计划之后,远在应天的朱元璋奔赴汴梁之地,他不仅对于眼前硕

  • 被朱元璋赶走的元顺帝,到底做了些什么?而被称为鲁班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皇帝,明朝,元朝,元顺帝,朱元璋,小说家,鲁班天子,天子守国门

    一个好的皇帝,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木匠,可一个好的木匠,却很难成为一个好的皇帝。说起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什么荒淫无道,贪恋女色,亡国之君,所有不好的,都可以往他头上扣,难道你亡国了,还要歌颂你吗?其实,这亡国之君元顺帝,真不是一无是处,他还有一个名称:鲁班天子。这名字听起来,要比明朝那位木匠皇帝高

  • 徐达攻克元大都故意放走元顺帝,常遇春很生气,朱元璋却大加赞赏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常遇春,陈友谅,郭子兴

    常言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对于这点,种地的百姓知晓,而古代高高在上的帝王更深谙其理,毕竟在权力面前,哪能容得半分同情和想当然?遥想当年,吴王夫差就对越王勾践想当然了,结果不仅被勾践翻了盘,而且小命也交代在了他的手上。相比较夫差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就做得比较干脆,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后,直接眼睛也不

  • 据蒙古史料记载,朱棣是元顺帝的遗腹子,是真的吗?朱棣的出身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朱棣,元顺帝,朱元璋,遗腹子,马皇后,朱允炆

    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军攻破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带着残部北逃,元朝结束了对汉民近百年的统治历史。因为逃得太仓促,加上后宫太庞大,所以元顺帝留下了大量的后宫佳丽,结果“便宜了”朱元璋。这其中有个叫格呼勒德的弘吉剌美女,被送到朱元璋的面前。弘吉剌部是蒙古草原上一个盛产美女的部落,成吉思汗的母亲和

  • 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郭子兴,陈友谅,常遇春

    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为了表彰和自己共同征战多年的将帅们的功绩,命人在南京城外的鸡鸣山修建功臣庙,按照功绩大小,将21位开国功臣的塑像供奉在内,其中魏国公徐达位列第一。1、投身军旅徐达是朱元璋的同乡,都是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市)人,两个人从小关系就很好,那时候经常和

  • 徐达故意放元顺帝逃走,常遇春勃然大怒,朱元璋为何却不怪罪徐达

    历史解密编辑:新语话史标签:徐达,朱元璋,元顺帝,常遇春,明朝

    1367年,朱元璋在相继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势力之后,其政权已经基本稳固,南方的广大地区也再无后顾之忧。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朱元璋自然不甘于偏安一隅。于是,北伐也随即被提上议事议程。在中国历史上,自南至北的北伐数不胜数,一如东晋祖逖、恒温北伐,南宋隆兴北伐等等,但能够取胜者却寥无几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