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若忠贤在,何至于此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若忠贤在,何至于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行走的荷尔 访问量:2550 更新时间:2023/12/17 15:42:47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谈论起中国最有名的宦官,必然要说起有着“九千九百岁”称号的魏忠贤

明朝末期,魏忠贤专政,人多势众的东林党派也深受其打压。直到明崇祯继位,才结束了魏忠贤只手遮天的狂妄局面。

但让明崇祯没想到的是,魏忠贤一死非但没让自己睡过一个安稳觉,反而还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再也出不来。

临死前,明崇祯对身旁的王承恩抱怨:“诸臣误我”。王承恩听闻,只对他说了一句话:“若忠贤在,何至于此……”。

01步步为营,发家致富

魏忠贤少时家境贫寒,从小混迹市井,沾惹了一身无赖相。长大后,沉迷于赌,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作为赌注输给别人。

二十二岁那年,因输得太多无力偿还,不得已只能自宫进宫当太监,故而改名李进忠。而魏忠贤这个名字是明熹宗赐予他的,寓意忠心、贤达,这名字如今看来,极具讽刺。

进了宫的魏忠贤意识到,太监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于市井的规则而言那是有过之而不及。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他开始寻找靠山。

很快,在自己的一番巧言令色和阿谀奉承中,他结识了魏澴、王安等太子身边的太监。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和当时还是太子的明熹宗的奶娘客氏成为了对食夫妻。

明熹宗是一个“木匠皇帝”,一生痴情于木匠事业,对于江山社稷并不上心,而魏忠贤在明熹宗年少时就深受其喜爱和信任。

于是成为皇帝的明熹宗,便将落在自己身上的政务,一股脑交由魏忠贤打理。

于此同时,魏忠贤为了让明熹宗不会在某一天醒悟,便常在他耳边吹嘘他的木匠技术有多了不起,还促使他沉迷于花酒打猎。最终,如愿形成自己专政的稳固局面。

而在当时,除了魏忠贤一股庞大势力外,还有一股比魏忠贤还要早形成的势力——东林党,一群以讽议朝廷,评论官员,打着廉正奉公,振兴吏治的旗号,做着搅屎棍般行径的集团。

在魏忠贤之前,这股势力可谓是一家独大,无人能治,直到魏忠贤的出现直接搓了其一大半的元气,东林党的大部分官员不是被阴谋而亡就是落马,令其摇摇欲坠。

由此而知,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是有多么的厉害。

02魏忠贤的落败

但好景不长,天七年,明熹宗无嗣而奔,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明崇祯。而明崇祯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专政多年的魏忠贤。

为了铲除根基深固的魏忠贤及其余党,明崇祯隐忍多年,甚至不惜暗中扶持以王承恩为首的另一拨宦官组织。

崇祯元年十一月,在王承恩等人的暗中搜集下,明崇祯得以将魏忠贤发放至凤阳安置。但这时明崇祯只是公布了他的罪状,并未定了他的罪,所以魏忠贤依然还活着。

直到明崇祯意外得知魏忠贤虽然倒台,但仍然隽养着一批亡命之徒,恼羞成怒的明崇祯立刻下令,令锦衣卫前去凤阳逮捕魏忠贤,并将其押回北京。

从李永贞的密报中得知此事的魏忠贤终于死心,他知道这一次他是再也逃不过一死了,于是便在歇脚的驿站上吊自缢。讽刺的是,他自缢的驿站名叫客氏旅店。

03没了魏忠贤的明朝

魏忠贤一死,不但明崇祯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东林党余党的心情也是此起彼伏。多年的敌人就这样消失,或许当时的东林党还有点不适应。

对明崇祯而言,接下来就是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对东林党而言,这正是明崇祯送给他们的大礼,令他们东山再起。

但从后面的情况来看,明崇祯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东林党也没能恢复以往的成就。

反而他们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民愤,以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一举打进了北京城,为两百多年的大明朝历史画上了句号。

明崇祯看着在他手里覆灭的大明朝,忍不住大呼:“吾被诸臣所误”。有意思的是,深受他信任的宦官王承恩却回了他这么一句话:“忠贤在此,何至于此”。

王承恩此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难道魏忠贤不死,大明朝就不会灭国吗?农民就不会起义吗?

答案众说纷纭,但有一点能确认的是魏忠贤执政时,老百姓过得还算是可以的。

04魏忠贤执政时期的明朝

魏忠贤虽是个无恶不作的东厂首领,但却也是个办实事的掌权者,从处理国家的财政问题上就可以看出。

众所周知,明朝末期的财政问题一直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魏忠贤死后的明崇祯时期。为了弥补国库上的漏洞,明崇祯不得不再次增加税收。

当时南方富商居多,但对明崇祯来说即使制定了增加税收的律法,他也没有能力征收这些南方富商的税收,因为这是东林党的地盘。为此,只能苦了原本就已经生存困难的老百姓。

但对无赖魏忠贤来说,他才不管你是谁,他让你三更拿钱,你就别想拖到四更。以暴制暴,这就是魏忠贤执政的手段。

而这种手段,虽然残暴但成效显著。在魏忠贤执政时期,国库的财政没有一日是少的,还十分充盈,从而保证了战争粮草等支出,平稳了军队,守住了国土。

另外,贫困出身的魏忠贤知道底层的老百姓生活的不易,所以在增加税收方面他也只是单纯地制定对商业的税收,减少对老百姓的税收,从而让老百姓“得过且过”,还能看见一点希望。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王承恩才会对明崇祯说出这一番话。

05结语

或许对当时的君主制度来说,平衡是很重要的,但平衡的度却很难把握,一旦把握不好满盘皆输。

就说宦官专权,何尝不是君主为了压制百官,平衡朝廷官员之间的势力而纵容出的结果。

所以说,凡事不要逞能。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就好,更不要刚愎自用,看高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看事情或者看人不要太单一,只看坏的一面或好的一面,凡事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你才能看得全面。

标签: 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

更多文章

  • 崇祯帝:殉国时不仅王承恩相随,死后还有千余人自杀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帝史标签:太监,自杀,王承恩,崇祯帝,慈禧太后

    漫漫丝绸路,黄沙翩翩舞。在历史的长廊里,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瞬间,恍惚了多少爱恨情仇的遗愿?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历史瞬间,走进这些故事的时空感受不一样的恩爱仇怨,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来聊一聊和明朝崇祯皇帝一起殉国的人。明朝的崇祯帝,虽然是亡国之君,却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较高的评价。他在位的17年里,既不像他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朱由校

    “魏阉煽虐时,士夫太无耻。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提到魏忠贤,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作为明朝末年权势最大的宦官,在朝堂上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魏忠贤所领导的阉党集团,更是权势滔天,其爪牙不仅蔓延在朝堂的内政,连军事领域也波及甚广。按理来说,魏忠贤应该是影响整个明朝发展的“毒瘤”,可为什么到后来崇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居居同学标签:崇祯,宦官,魏忠贤,王承恩,大明朝,慈禧太后

    在我国历史上,宦官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谓宦官就是指专门侍候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太监。他们虽然地位低下、受人歧视,但因为常伴皇帝左右,很容易受到皇帝的青睐。在东汉、唐朝、明朝时期,经常有宦官权高一时、把持朝政。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人朝代,那时候皇帝专制、集权力于一身,他们都非常担心大臣们想要篡夺权力,对他

  • 明十三陵为何有一座太监陵墓?这名叫王承恩的秉笔太监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王承恩,太监,崇祯,顺治,魏忠贤,李自成

    这座太监陪葬墓,就是王承恩墓。明十三陵陵区内、毅宗朱由检的思陵前有一座陪葬墓,这座墓的主人就是崇祯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王承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宦,清朝皇帝顺治赞其“贞臣为主,捐躯以从”,也是中国历史少有的有谥号的宦官,南明弘光帝赐谥忠愍。王承恩是在万历年间入宫的,后被分配到崇祯的潜邸信王府当差

  • 明朝十二大太监,郑和下西洋,王承恩吊死在崇祯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郑和,王承恩,崇祯,太监,汪直,明朝,生物学家,科学家,军事制度

    一、【明朝大太监之——郑和】图片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昆明)人。幼时被明军掳进宫成为一名太监,后入燕王朱棣府。靖难之役中,郑和因功被赐郑姓,成为“三保太监”。从公元1405年到1430年的二十五年间,郑和先后共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发,在宣德八年(公元143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就倒了?太监王承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皇帝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在历史书之中的寥寥数言,便有可能是一个人辉煌或者曲折的一生,岁月将痕迹清扫得支离破碎,但是却留下了蕴含着精神以及道理的事迹,以供后人警醒或者继承。在汉武帝时期,便已经有了“以史为镜”的道理,但历史却又往往是螺旋着上升的态势,因此也导致前尘之错往往又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大明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了一句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

    看过电影《新龙门客栈》的人,对里面甄子丹饰演的大反派东厂公公,应该印象非常深刻。他毒辣阴险、武功高强,为后来各种电影电视剧中的明朝太监形象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说起来明朝的太监真的很厉害,从七下南洋的郑和到权倾朝野的刘瑾,他们个个都曾权势滔天、横压百官。不论美名还是骂名,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迹。

  • 崇祯将魏忠贤除掉,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北筏话史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朱由校

    古代的太监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他们专门为皇室服务,却属于奴隶阶层,一辈子都要待在红红之中没有任何的人生自由和权利,虽然说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老了也会有专门的人为其送葬,但是一生过的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实在是没有价值。不过历史上也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这样的结局,有些太监很有可能权倾朝野,甚

  • 为何崇祯刚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

    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有两件事最令他们头疼,一个是外戚干政,另一个就是宦官擅权。所以在古代历史上,只要稍微聪明一点的皇帝都会主动压制外戚,避免出现外戚干政的乱象。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就吸取了唐宋时期外戚干政的教训,立下了严格的祖训,严禁外戚参与朝政。朱元璋这样做也是受到了皇后马秀英的影响。当初朱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萌萌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明朝

    古往今来,朝代更替如同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当属大明王朝的覆灭最令人感到离奇:相传,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苦苦支撑,奸臣魏忠贤在朝廷中作威作福。可是当崇祯皇帝下决心将魏忠贤及其党羽法办,魏忠贤一死,大明朝就垮了!这令当时的人们感到迷惑,甚至有人怀疑魏忠贤手里握有大明王朝的命脉。当时一名太监王承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