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亡了?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亡了?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古文人物坛 访问量:1256 更新时间:2024/1/20 16:38:11

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后,在位十七年的崇祯皇帝中兴明朝失败,自缢煤山,明朝两百多年的国运就此终结。而当时崇祯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道尽了明朝末期朝政的昏暗。

“忠贤若在,世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在明朝后期掌控朝政,而崇祯帝即位之初就诛杀了魏忠贤,破坏了明廷内部的平衡,大明江山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一、宦官干政

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加强皇权就成为明朝历代皇帝所关注的“课题”。无论是利用胡惟庸案废黜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还是设立锦衣卫,包括之后的东、西厂,无不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相比于借鉴宋朝重文轻武、汉朝亡于外戚干政的历史经验,朱元璋对宦官的压制可谓“仁慈”。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明朝到第二位皇帝时就爆发了政变。

燕王朱棣笼络人心,将建文帝驱逐,将都城迁往燕京,开了永乐王朝。在夺位期间,宦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文官而言,似乎启用宦官更能让自己安心。

朱棣设立内阁时不忘分权,锦衣卫制度已经满足不了制衡之效,于是朱棣便又设立了一个新的特务机构——东厂。

至此,宦官开始摇身一变,由内廷的杂役逐渐向权力中心靠拢,到了明英宗时期,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竟糊涂到御驾亲征瓦剌,结果被敌人俘虏,大明朝颜面尽失。

宦官真正掌握的权柄自然是手中的批红权,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皇权监督,三者密切协同,似乎达到了某种权力平衡。嘉靖、万历二帝数十年不上朝,大明的江山也没有垮掉,可见这种权力体系的存在对维系统治也具有一定有效性。

到了明熹宗时期,大太监魏忠贤更是权势熏天,号称“九千岁”,掌握内廷一切事务。明熹宗身为皇帝自然不傻,他知道想要维持明朝稳定,必须任用魏忠贤,必须让朝中势力得到平衡,这样自己才能坐稳位置。

二、东林党争

崇祯皇帝年少即位,自然不通帝王之术,空有一片治国之心。当时的明朝又有一股新的势力诞生,那就是“蜗居”在南京城内的小朝廷。当初成祖迁都后,为彰显孝义,并没有裁撤南京的官员系统,虽然没有多大的实权,但是长此以往这里就发展成落魄官员的“集散地”。

东林党人与内阁不同,他们善于利用民间舆论,自诩清流,主张实务,甚至不惜与朝中的宦官集团争个你死我活。国本之争尔我诈,红丸案、梃击案加剧朝廷内耗,加上神宗时期多年不上朝,党争的“空间”扩大。

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被崇祯帝铲除以后,东林党人欢呼胜利,他们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权力制衡失效。为了自身利益,东林党甚至压制皇权,想方设法减免自身税收,把祸端转嫁给普通百姓,这不愧是自诩的“清流”。

但是东林党人也并非传闻地那样操持国事,主张开放言路,本质上,他们也不过是利益代表集体,代表了地主豪商的利益。他们反对向商人收取贸易税,导致明朝国库空虚,只得向民间索取,恶性循环之下,明朝末期农民起义不断,也为清军入关创造了条件。

三、辽东防线

要说明朝为何灭亡,崇祯帝难辞其咎。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构筑的关宁锦防线,将清军阻挡在山海关外,甚至炮击努尔哈赤,致其身亡。只是崇祯帝听信谗言,对朝廷内部党争察觉太晚,结果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魏忠贤和袁崇焕的关系,其实两人私交甚好。魏忠贤很欣赏袁崇焕的领兵才能,袁崇焕为了投桃报李,甚至为魏忠贤修建了一座生祠。

袁崇焕深知官场生存之道,他必须依附魏忠贤才能继续在辽东领兵,只是他无意之间得罪了崇祯帝,留下了很差的印象。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关宁铁骑失去了领袖,关宁锦防线崩溃,清军再也没有阻碍,山海关屏障已失,对于战力羸弱的明军来说,已经完全无法阻挡清军入关的脚步了。

四、权力与人民

权力属于人民,即使在封建社会,贤明的皇帝也知道要安抚民心,让老百姓有生计,有盼头。可惜明朝后期的皇帝们大多昏庸,对于权力的把控也没有太祖爷、成祖爷那样的毒辣手段。

后世很多史学家都说明朝实亡于万历朝,其实,明朝真正的历史转折点是在明英宗时期,宦官开始突破限制,左右朝政。相比于太祖皇帝担心的外戚,反而是宦官让明朝走向濒危。

不止朝廷内部,明朝多次赈灾不力也是加速明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财政空虚、军力羸弱,尚且只能让明朝死而不僵,而真正打垮明朝的是民心的离失。自古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是自农民起义开始,明朝统治者没有吸取教训,积极化解危机,反而利用苛捐杂税剥削百姓,百姓自然愤然反抗。

五、总结

自缢之前,崇祯帝看着北京城的余晖又会想些什么呢?李自成之所以能够一呼百应,都是明朝主动把百姓推给了这位“闯王”;清军之所以顺利入关,当然要归功于明廷内部的党争,只是崇祯皇帝十七年在位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魏忠贤固然可恨,但是就时局而言,将其诛杀显然是错误的选择。作为权力平衡的一环,魏忠贤极力压制东林党人,把纳税负担推向了商贾,减轻了民众负担,这不失为解决危机的良策,崇祯皇帝即位后带有强烈地主观意识,身为帝王,这无疑是致命失误。

“忠贤若在,世事必不至此”,王承恩的这句话比较中肯,为了顾及崇祯帝的颜面,他没有责怪崇祯,而是选择默默陪他走完最后一程。明朝灭亡的本质不在于党争,而在于其内部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与外敌入侵。

标签: 崇祯明朝宦官魏忠贤王承恩

更多文章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若忠贤在,何至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谈论起中国最有名的宦官,必然要说起有着“九千九百岁”称号的魏忠贤。明朝末期,魏忠贤专政,人多势众的东林党派也深受其打压。直到明崇祯继位,才结束了魏忠贤只手遮天的狂妄局面。但让明崇祯没想到的是,魏忠贤一死非但没让自己睡过一个安稳觉,反而还

  • 崇祯帝:殉国时不仅王承恩相随,死后还有千余人自杀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帝史标签:太监,自杀,王承恩,崇祯帝,慈禧太后

    漫漫丝绸路,黄沙翩翩舞。在历史的长廊里,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瞬间,恍惚了多少爱恨情仇的遗愿?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历史瞬间,走进这些故事的时空感受不一样的恩爱仇怨,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来聊一聊和明朝崇祯皇帝一起殉国的人。明朝的崇祯帝,虽然是亡国之君,却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较高的评价。他在位的17年里,既不像他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啥大明却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朱由校

    “魏阉煽虐时,士夫太无耻。宰相为家奴,九卿作义子。”提到魏忠贤,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作为明朝末年权势最大的宦官,在朝堂上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魏忠贤所领导的阉党集团,更是权势滔天,其爪牙不仅蔓延在朝堂的内政,连军事领域也波及甚广。按理来说,魏忠贤应该是影响整个明朝发展的“毒瘤”,可为什么到后来崇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居居同学标签:崇祯,宦官,魏忠贤,王承恩,大明朝,慈禧太后

    在我国历史上,宦官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谓宦官就是指专门侍候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太监。他们虽然地位低下、受人歧视,但因为常伴皇帝左右,很容易受到皇帝的青睐。在东汉、唐朝、明朝时期,经常有宦官权高一时、把持朝政。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汉人朝代,那时候皇帝专制、集权力于一身,他们都非常担心大臣们想要篡夺权力,对他

  • 明十三陵为何有一座太监陵墓?这名叫王承恩的秉笔太监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王承恩,太监,崇祯,顺治,魏忠贤,李自成

    这座太监陪葬墓,就是王承恩墓。明十三陵陵区内、毅宗朱由检的思陵前有一座陪葬墓,这座墓的主人就是崇祯朱由检的心腹太监王承恩。王承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宦,清朝皇帝顺治赞其“贞臣为主,捐躯以从”,也是中国历史少有的有谥号的宦官,南明弘光帝赐谥忠愍。王承恩是在万历年间入宫的,后被分配到崇祯的潜邸信王府当差

  • 明朝十二大太监,郑和下西洋,王承恩吊死在崇祯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郑和,王承恩,崇祯,太监,汪直,明朝,生物学家,科学家,军事制度

    一、【明朝大太监之——郑和】图片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昆明)人。幼时被明军掳进宫成为一名太监,后入燕王朱棣府。靖难之役中,郑和因功被赐郑姓,成为“三保太监”。从公元1405年到1430年的二十五年间,郑和先后共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出发,在宣德八年(公元143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大明就倒了?太监王承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皇帝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在历史书之中的寥寥数言,便有可能是一个人辉煌或者曲折的一生,岁月将痕迹清扫得支离破碎,但是却留下了蕴含着精神以及道理的事迹,以供后人警醒或者继承。在汉武帝时期,便已经有了“以史为镜”的道理,但历史却又往往是螺旋着上升的态势,因此也导致前尘之错往往又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大明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了一句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

    看过电影《新龙门客栈》的人,对里面甄子丹饰演的大反派东厂公公,应该印象非常深刻。他毒辣阴险、武功高强,为后来各种电影电视剧中的明朝太监形象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说起来明朝的太监真的很厉害,从七下南洋的郑和到权倾朝野的刘瑾,他们个个都曾权势滔天、横压百官。不论美名还是骂名,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迹。

  • 崇祯将魏忠贤除掉,为何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北筏话史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太监,朱由校

    古代的太监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职业,他们专门为皇室服务,却属于奴隶阶层,一辈子都要待在红红之中没有任何的人生自由和权利,虽然说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老了也会有专门的人为其送葬,但是一生过的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实在是没有价值。不过历史上也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这样的结局,有些太监很有可能权倾朝野,甚

  • 为何崇祯刚杀了魏忠贤,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崇祯,魏忠贤,王承恩,宦官,太监

    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有两件事最令他们头疼,一个是外戚干政,另一个就是宦官擅权。所以在古代历史上,只要稍微聪明一点的皇帝都会主动压制外戚,避免出现外戚干政的乱象。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就吸取了唐宋时期外戚干政的教训,立下了严格的祖训,严禁外戚参与朝政。朱元璋这样做也是受到了皇后马秀英的影响。当初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