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秀成谈天京陷落:城内只有3000兵马,为何有十几万人被杀?

李秀成谈天京陷落:城内只有3000兵马,为何有十几万人被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2332 更新时间:2024/1/28 11:14:50

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比较具有权威的史料是张德坚编写的《贼情汇纂》,以及忠王李秀成写下数万言的《自述书》。其中,张德坚只记录天京事变爆发前,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李秀成则阐述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过程,对诸侯王进行点评的同时,还总结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李秀成的《自述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解释许多疑问。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究竟是太平军喜欢杀害无辜呢?还是曾国藩的湘军喜欢杀戮?李秀成谈天京陷落:城内守军只有三千人,为何十几万人被杀?可以告知大家答案。

1864年7月,忠王李秀成在监狱中一气呵成,每天写八千多字,一个礼拜就写下了数万言的《自述书》。按照李秀成所说的,天京陷落时,城里面能够拿起武器进行战斗的太平天国将士不足三千,而湘军则是十几万。史载:“城内可战之兵,不足三千。”区区3000兵马,要守卫偌大的南京城,压力确实很大。那么,李秀成有没有说假话呢,少报太平军人数呢?笔者认为,李秀成说了真话,城内士兵不足三千,应该是事实,并非谎报。原因有三点。其一、天京陷落重围,粮食断绝,连洪秀全都要“吃草”,岂能养活那么多兵。其次、李秀成军团在执行“进北攻南”作战任务时,几乎全军覆没,天京哪里来的士兵。最后,李世贤、汪海洋手握二十万大军,因天京没有粮食,并没参加京师保卫战,而是去江西征集粮食。

城内士兵不足三千,但城破之日,居然有十几万士兵被屠杀。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记载:“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余人,秦淮河尸首如麻”。赵烈文所说的“贼”,自然指的是太平军。这么一说,天京陷落时,太平军十几万人被杀。刚刚还说城内只有3000士兵,为何有十几万士兵被杀呢。那么,李秀成、赵烈文两人,谁说了假话。前文所述,李秀成没有说假话,但赵烈文也不是完全说假话。因为,赵烈文隐瞒了部分真相,却又揭露了部分真相。赵烈文,江苏常州人,湘军首席谋士,是曾国藩最倚重的军师,据说他成功预测清朝灭亡的时间,以及清朝灭亡后中国的历史走向。作为曾国藩的首席智囊,赵烈文应该极力地去美化湘军,贬低太平天国才对。赵烈文在日记中说十几万士兵被杀,从侧面印证了湘军的残暴。

十几万人被杀,几乎都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并非太平军。《能静居士日记》如是说:“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杀以为戏,匍匐道上,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都是杀老人、小孩,湘军毫无人性。对此,赵烈文都看不下去了,湘军实在太过分。湘军喜欢劫掠,任意霸占居民财产,敢于阻拦者,格杀勿论。再则,湘军喜欢“杀良冒功”,把平民百姓当成太平军,然后向朝廷邀功请赏。杀了十几万“太平军”,给朝廷的感觉就是,湘军英勇杀敌,与太平军浴血奋战,理应重重有赏。赵烈文在日记中,把这十几万人当成是“贼”,自然是不想招惹湘军集团,给曾国藩台阶下。试想,若赵烈文直接说湘军杀害十几万百姓,而太平军却没几个,这让曾国藩情何以堪。要知道,区区3000兵马,居然让十几万湘军吃尽苦头,幼天王洪天贵福还能顺利逃脱,湘军的一世英名往哪里搁啊。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说,太平军无恶不作,湘军是正义之师,为民除害,除暴安良。如今,湘军却任意劫掠,残害无辜,杀了很多百姓,这又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檄文只是“口号”而已,并非湘军的真实目的。湘军,并非朝廷直属武装力量,而是曾国藩等汉族地主的私人武装,清朝不能直接指挥,带着浓厚的军阀色彩,是潜在的割据势力。朝廷不给湘军发工资,湘军想要银两,主要靠抢劫,发战争财。只要钱才到位,湘军也可以对清朝发起进攻。曾国藩麾下湘军,最能打的劲旅是鲍超的“霆军”,总计16000余人。结果呢?1865年初,曾国藩解决不了粮饷问题,“霆军”8000精锐在湖北金口哗变,然后南下投奔太平军。对此,朝廷下令追责,曾国藩有口难辩,非常无奈。

1864年7月,湘军攻入天京,太平天国灭亡。此时,作为私人武装力量,湘军注定要被裁撤,清朝容不得湘军集团做大做强。既然如此,湘军将士只能为自己找出路,拼杀一生,也该拿点东西回去过上好日子。湘军烧杀抢掠,曾国藩不能阻止,也不会阻止;想要湘军卖命,就必须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要知道,之前湘军攻破安庆,曾国藩明确表示,湘军可以劫掠三天三夜,不会受到惩罚。天京陷落,太平军将士只有三千人,城内有十几万“贼”被杀,自然是湘军的杰作。正是湘军忙于劫掠,幼天王洪天贵福才有机会突围而出。曾国藩为隐瞒真相,说洪天贵福被大火烧死了,让朝廷尽管放心。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更多文章

  • 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历史解密编辑:贱议你读史标签:曾国藩,李秀成,凌迟之,石亚达,洪秀全,太平天国

    对于李秀成,曾国藩还是怂了,他不敢让李秀成接受“凌迟之刑”,因为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影响整个家族。为何如此说?我们了解了凌迟这个刑法,了解了李秀成被捕后的经历,就会明白了。1、凌迟之刑(1)哪些人会被处以凌迟之刑法?凌迟者,一定是罪大恶极之人。采取凌迟之刑,就是对当时人千刀万剐,让其慢慢地死,一句话:

  • 李秀成供词为何到1963年才敢公布?如果过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历史解密编辑:手绘的头像标签:李秀成,曾国藩,太平天国,石亚达

    “为民父母,当以全身利人为要!”,能够说出这样慷慨激扬,却又充满温润味的话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句话的“作者”叫李秀成。了解清朝历史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是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一位绝对“男主角”,这个名字曾是清朝统治者黑名单上的“打红圈”的危险人物。这个名字曾让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夜不能寐”。

  • 天国最后一战异常惨烈,天京沦陷,手握重兵的主帅李秀成难辞其咎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秀成,洪秀全,曾国荃,太平军,清军

    天京之围清同治元年到三年(1862——1864年),湘、淮军在相继廓清天京(今南京)外围所有军事堡垒后,九帅曾国荃率湘军吉字营3万精锐开始围攻天京城。太平军为保卫王都天京与凶悍善战、志在必得的湘军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战斗。1862年5月底,时任江苏布政使得 (湘系)九帅曾国荃率所部吉字营陆

  • 进退维谷: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艰难处境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秀成,太平天国,太平军,洪秀全,清军,陈玉成

    1861年9月,安庆陷落,英王陈玉成退守庐州,因意气用事,在寿州被苗沛霖诱捕,受凌迟处死。陈玉成寿州遇难,对李秀成而言是沉重打击,没有英王在西部牵制湘军主力,李秀成要独自面对强敌,压力非常大。即便如此,李秀成依然东征江浙,开拓基地,为太平天国续命3年。李秀成的努力,大伙有目共睹,东王杨秀清无法夺取的

  • 决战雨花台,太平军最后的反扑:九帅曾国荃和忠王李秀成极限对决

    历史解密编辑:小糖历史标签:曾国荃,李秀成,太平军,曾国藩,彭玉麟,雨花台,太平天国,左宗棠收复新疆

    雁阵惊寒秋凉渐至,北燕南归。冰冷的雨水从暗沉的天幕倾泻而下,浑浊的空气夹杂着销烟和莫名的腐臭,在湘军大营飘荡,远处枪炮的轰鸣和士兵的哀嚎此起彼伏,九帅曾国荃站在营门之外,鲜血和着雨水从左颊的伤口冲刷而下,望着身旁潮湿而泥泞的土地上那些已经僵硬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冷雨之中,这个“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汉

  • 李秀成为何被急匆匆杀掉?因为再不杀,曾国藩恐遭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荒野纪事标签:诗人,清朝,曾国藩,李秀成,曾国荃,洪秀全,书法家,科学家,太平天国

    1864年7月,湘军在曾国荃的带领下终于打开了“金陵”城门,随着湘军蜂涌而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失败了。由于洪、杨等开创天国的一干首领全都不在人世,因而当时的天国主要依靠后起之秀李秀成等人,而李秀成也成为了天国覆灭后被“活捉”的最高统帅。本来俘获李秀成这个级别的“贼首”,那是一定要“献俘阙下

  • 清军押忠王李秀成回营,一百多个穿黄马褂的清将,跪地连呼王爷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清军,清廷,李秀成,曾国藩,洪秀全,太平军,直隶总督

    1864年正月,太平天国京都金陵被合围。忠王李秀成负责守卫全城。四月十九日,洪秀全逝世。为稳定军心,五日后,李秀成扶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天王位。这时的城中,仅有的一万多军兵,能作战的只有三四千名了。粮草已断绝,曾国藩的湘军围城更紧,虽然,在李秀成指挥下,顽强抵抗了一个多月后,京城终于失守。部分太平

  • 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好诗标签:孔子,诗作,画家,郑板桥,齐白石,齐特琴,万千诗选,名人春秋,拨弦乐器,诗歌精神

    每日好诗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文/万千孔子三千弟子为砖、为瓦四书五经为基、为泥风骨搭建起培育人才的大棚茁壮了“七十二贤”普惠了“有教无类”呕心沥血只为点燃歧路灯“述而不作”且听春风读“大作”一生只为两句话殚精竭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两句话耗尽一生两句话列

  • 关于诱惑,从郑板桥劝赌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孔夫子旧书网标签:郑板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胡适

    作者 | 美丽的天野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家,尤其应当说其是著名的诗词文俱佳的文学家。我爱读郑板桥先生的文字,那种直抒胸臆的文采,令我后人叹为观止。人生都有嗜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前辈文人说过,人生,不可没有嗜好。人,无嗜好,我不知其为何也。在《郑板桥集》中,有其劝

  • 夏中义:论士人画:从苏轼到郑板桥——“墨石诗意”七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郑板桥,苏轼,米芾,董其昌,陈洪绶

    摘要:将传统花鸟画中的那块“石头”(造型元素),从美学上分出“墨石诗意-拜石怡性”两类,作为标识“士人画-文人画”分野的器识性符号,意义有三。其一,从北宋苏轼到明代董其昌,对文士抒写心志情趣之笔墨本有“士人画”“文人画”之别称,但董其昌后的画苑却让“文人画”称呼含混地“涵盖”了“士人画”,本文提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