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孙子公开李秀成供词真迹,100年前真相暴露:忠王还是忠王

曾国藩孙子公开李秀成供词真迹,100年前真相暴露:忠王还是忠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有料吧 访问量:3528 更新时间:2023/12/10 23:12:29

他出生草根,横刀立马,百战沙场,从普通士兵一路做到太平天国总司令。

他赤胆忠心,独撑天国危局,最后却被俘处死。

曾国藩公布的《忠王李秀成自述》,把他推向一个被质疑的焦点,让世人怀疑他对太平天国的忠诚。

曾国藩曾孙公布的李秀成供词真迹,告诉世人忠王还是忠王。

李秀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让大名鼎鼎的曾氏家族如此重视。

1823年,李秀成出生于广西梧州市藤县大黎县新旺村,一个四口之家的贫困雇农家庭。一家人靠给地主做工维生。

家里穷,李秀成读不起书,幸运的是,舅父是村塾老师,他就借机和舅父学习。两年之后,因家中缺乏劳力,他不得不返家劳动,重复祖辈们当牛做马的生活。

李秀成心不甘,情不愿,但又无力改变眼前的困境。

舅父不忍心他荒废学业,想尽办法让他复学,最后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舅父保荐他去村塾当帮工,他既可以挣些钱补贴家用,还能在做工之余自学。

李秀成边帮工,边偷师学艺,教室的门边,窗台角经常见他偷听老师讲课的身影。他经常学习到深夜,他除了读“四书五经”,一有空,他总是拿着《三国演义》、《东周列传》专心研究。

好景不长,由于父亲去世,李秀成不得不再次离开村塾,回到地主家帮工,直到二十五岁的时候,他在一眼望到头的日子里,看到了一丝希望。

1848年,冯云山在李秀成家乡一带组织“拜上帝会”,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的创建者洪秀全和冯云山组织起来的一个特殊的基督教组织。洪秀全劝人敬拜上帝,劝人修善,说上帝可保百姓无灾无难,如果不敬拜上帝,就会蛇鼠伤人。

村里人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在传拜上帝的好处,李秀成一家也全参加了拜上帝会。

加入拜上帝会后,李秀成一家的生活确实有了好转,当家里缺衣少食、有困难的时候,拜上帝会就会让人送来吃的、穿的,帮他们解决困难。

拜上帝会雪中送炭,让李秀成看到了希望,立志要感恩和跟随。

1850年,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借机发动了反抗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各地的拜上帝会成员也纷纷加入了起义队伍。

太平军对前来投靠的人有一个规定,必须将自家的房屋烧毁才能加入,破釜沉舟,让士兵们断了后路,义无反顾地为太平军效力。

1851年8月,李秀成亲手点燃了自己的房子,站在熊熊大火前,火苗声都无比动听,李秀成鼓足了信心,看到了希望,心想:新的人生从这里航!

他头也不回,笃定地加入了义军队伍。

从此,李秀成放下了锄头,拿起了刀枪,成了太平军的一名圣兵。

李秀成在军中刻苦训练作战本领。别人训练时,他在训练;别人休息时,他还在苦练,比谁都能吃苦。他说:“比起在地主家受的苦,训练是幸福的。”

他有一个信念:我要感恩太平军,效忠太平军,我要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李秀成怀着一颗忠诚的心,跟随太平军转战南北,出生入死。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了南京,并将南京改为天京。英勇善战的李秀成被天国丞相胡以晃看中,提任后四军统帅,李秀成成为太平天国第一批被提拔的人。

李秀成有了自己的队伍,他从一个士兵变成了统帅,笃定地跟随太平军,一片痴心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更加苦练带兵的本领,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

1853年7月,李秀成带兵驻守太平门外的新营,他让自己的士兵时刻做好了作战准备。

一天夜里,清军派出3000兵力,夜袭太平门时被太平军哨兵发现,报告李秀成。

李秀成高兴地说:“哈哈哈哈,敌人终于送上门来了。”李秀成果断指挥自己的队伍立即反击。他亲自挂帅,率领士兵从太平门正面迎战敌人,同时派出一支精锐小分队反袭清军,走小路包抄清军左翼,对清军实施两面夹击,轻松打败清军。

这一仗打得痛快,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清军偷鸡不成蚀把米,一直被当成笑谈,李秀成的名气也因此也越来越大。

同年8月,李秀成升任四监军,驻守仪凤门外高桥。李秀成继续带兵,还负责巡查平民事务的工作,他特别注意安抚当地民众的情绪,为民众办实事,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

李秀成不断获得晋升,越来越位高权重,但他并不像其他王一样居功自傲,而是更加致力于军事研究,思考如何打胜仗报效天国。

除了打仗、吃饭、睡觉,他整天研究地图,分析哪里是太平天国的有利地势,哪里是薄弱环节,分析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的优势和劣势。

他说:“唯有战胜清军,让百姓过上安定平稳的生活,才是效忠天国。”

李秀成一边驻军防守,一边做为老百姓称赞的事。他不忍心看穷人挨饿,经常开仓放粮,接济贫民,减轻对百姓的赋税。

和州有些刁蛮船家霸占码头,乱收过河费用,借机敛财。李秀成知道后,严格查处治理收费乱象,专门制定了码头交通条例,规定了过河的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问题,并规定了没有钱有紧急事情也可以过河,让穷人也能顺利过河。稳定了码头秩序,为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由于李秀成在几次大的战役中表现突出,得到了洪秀全的重用,1856年2月,封他为地官副丞相。在忠王府,谁也不能说天王的不是,他随时都说:“我一定会尽我的绵薄之力,力挺天王,为天国死而后已。”

战场上,李秀成就是一个拼命三郎,带领部下出生入死,哪里有危险,天王便召他去哪里,为天王摆平各种危机。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变得敏感多疑,不再相信外姓的官员,由于他的猜疑,导致很多将领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甚至反目成仇,背叛太平天国,投靠清政府。

李秀成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是清军想尽办法争取策反的重点人物,他们想办法挑拨李秀成与天王的关系。

有一天,清军派人给李秀成送来一封劝降信,李秀成看过信,生气地把信撕碎了往地上一扔,指着送信人大骂:“李昭寿真是瞎了他的狗眼,太平天国的人都像他和薛之远一样是软骨头吗?我对太平天国、对天王忠贞不二,别说是给我个提督,就是给我个黄马褂,也打动不了我李秀成的心,想劝我李秀成投降,除非江河倒流,日月倒转!”

一边是李秀成百分百的忠诚,一边是洪秀全对他不信任。得知清军想收买贿赂李秀成,洪秀全下令把李秀成的母亲和妻子关押起来,不让李秀成回天京。

李秀成被困于浦口,心里虽然不痛快,但为了天国,他舍小家,为大家,坚持与清军殊死搏斗。

洪秀全被李秀成的忠诚勇猛感动,亲自题写了“万古忠义”四个大字送给李秀成,一代忠王由此产生。

攻占南京成立天京后,洪秀全便有些飘飘然了,开始过上了奢靡享乐的生活,所有的军国大事,全都交给杨秀清来做,这种权力的下放,让其他天王心里失去了平衡,他们想:“同样出生入死,一样是出来打拼的,凭什么大家都得让杨秀清管着。”于是不满的情绪在军中蔓延,人心各异。

时间一长,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也出现了内讧,谁都想做统一天下的人,最终,洪秀全发起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被杀,逼得翼王石达开远走。洪秀全以武力的方式打造“独尊”的局面。

看着太平天国人心离散,问题重重,李秀成非常着急,他向天王递上了奏章,提出了解决朝内乱象的解决办法,包括奏请天王择才而用,制定安民计划,严格要求朝内官员,严肃纪律,为百姓减轻赋税等等。

谁知因此惹怒了天王,李秀成被洪秀全革了职。朝臣们都认为李秀成说的有道理,为李秀成求情,求洪秀全网开一面,迫于压力,洪秀全同意将李秀成官复原职。

大家对洪秀全非常失望,只有李秀成还愚忠洪秀全,不折不扣、无条件地相信洪秀全。没有办法,李秀成只能率残军六七千人把守孤城,孤军作战。

李秀成时时以大局为重。他回到天京后,负责全城防守事宜,他的旧部每天都派人来报,苏杭局势告急,请求救援,于是李秀成去请求洪秀全:“恳请天王允许我带兵前去苏、浙地区解围。”当时天京形势也不妙,驻扎在城外的湘军日夜攻击雨花台。

李秀成多次请求洪秀全,他跟洪秀全说:“如果苏杭失守,天京城将失去粮食供给,我们都将被困住,没有退路。”

洪秀全再三思量,还是答应了李秀成,让他前去救援,但要答应两个条件:一是要求李秀成向朝廷捐赠饷银十万两;二是只允许李秀成去四十天。

李秀城无奈,为了替苏、杭解围,他只能答应洪秀全这样的无理要求。

李秀成交完饷银,立即带兵前往苏州,谁知道一到苏州,李秀成被苏州的洋鬼子耗上了,洋鬼子利用苏州河流众多的有利条件,跟李秀成的部队水战,而太平军最不擅长水战,打得非常吃力。

正当李秀成与洋鬼子打得难分胜负的时候,苏州城内的太平守军主动向清军出让了苏州城。

其实在他们叛变前,李秀成已经有所觉察,李秀成跟他们说:“如今我们主上蒙尘,我也没办法留住你们,你们如果对天国有二心,我也算朝中有名的将领,你们怎么敢瞒住我前去投敌呢?”

叛徒们跟李秀城说:“忠王大人请放心,我们万万不会忘恩负义。”

李秀成发现问题,没有及时诛杀叛徒,反而姑息小人,最后让苏州城失陷,他难辞其咎。他后悔说道:“我见形势如此,却没有严格以军法惩治,就知道死期将近了。”

苏州失陷后,李秀成退守丹阳。此时的天京已是兵荒马乱,粮食供应有问题。李秀成不听弟弟阻止,执意前去天京规劝天王弃城逃走,以后还可以卷土重来,他的好意,被洪秀全拒绝了。

天京城被湘军合围,没有粮食供给,很多人都饿死。洪秀全一病不起,李秀成一直守在洪秀成的病床前,直到1864年6月1日,51岁的洪秀全在自己的天王府去世。

洪秀全去世后,他的儿子洪天贵褔继位。曾国荃加紧了攻打天京城,经过六个月日夜不停地挖地道,最终挖通了天京南门的地道,占据了有利攻打天国的地势。

城内形势十分紧急,李秀成告别了老母,决定携幼王突围,由于幼天王仓皇而逃,没有骑马,李秀成便将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让给幼王骑,自己骑了一匹劣马。

在突围的时候,百姓认出他是忠王,劝他剃头换装逃命,李秀成说:“我为大臣,国破主亡,若不能出,犹死而已,若有命出险,难于见我官军。”

李秀成没有听劝,最后,李秀成被曾国荃捕获,当了清军的战俘。

李秀成被俘后,曾国藩和曾国荃亲自提审了李秀成。

此时的李秀成已不再是驰骋纵横的英雄,而是脚手戴着重镣,头发凌乱,身穿黑色囚服的阶下囚。

他跟曾国藩说:“曾大人,我有一事相求,不知能否答应?”

曾国藩对李秀成是英雄相惜,说道:“请讲。”

“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与其苦活,不如早死,给我来个痛快吧!”李秀全说

曾国藩说:“你把伪太平天国的兴衰写一写吧!也给后人有个评判。”

于是李秀成不顾浑身的伤痛,总结天国的得失,一周的时间,洋洋洒洒写下了几万字的《李秀成自述》。

到了最后的时刻,李秀成还试着劝曾国藩拥兵自重,自立为帝,推翻清王朝。

曾国藩没有采纳李秀成的建议,最终还是处死了李秀成。

李秀成死后,曾国藩隐瞒真相,公布了经过自己篡改的《忠王李秀成自述》,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很多人说李秀成被俘后,已经晚节不保,说他是一个无耻的叛徒;也有人为李秀成鸣曲喊冤,说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忠臣。

直到1962年,曾国藩曾孙曾约农公开了李秀成被俘后向曾国藩提出的供词真迹,100年前的真相被揭开:忠王还是忠王。

李秀成宽厚仁爱,戎马一生。他拼尽全力地维护着太平天国的残局七八年,独撑危局也未能力挽狂澜,未能保住太平天国,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太平天国至死不移的忠心。

在忠王李秀成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的可贵,更明白了忠诚所蕴含的深意。

一代名将,留下了洋洋洒洒几万字的文章,这或许便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文| 舒欣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更多文章

  • 李秀成谈天京陷落:城内只有3000兵马,为何有十几万人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秀成,太平军,曾国藩,赵烈文,太平天国

    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比较具有权威的史料是张德坚编写的《贼情汇纂》,以及忠王李秀成写下数万言的《自述书》。其中,张德坚只记录天京事变爆发前,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李秀成则阐述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过程,对诸侯王进行点评的同时,还总结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李秀成的《自述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可以解释许

  • 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历史解密编辑:贱议你读史标签:曾国藩,李秀成,凌迟之,石亚达,洪秀全,太平天国

    对于李秀成,曾国藩还是怂了,他不敢让李秀成接受“凌迟之刑”,因为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影响整个家族。为何如此说?我们了解了凌迟这个刑法,了解了李秀成被捕后的经历,就会明白了。1、凌迟之刑(1)哪些人会被处以凌迟之刑法?凌迟者,一定是罪大恶极之人。采取凌迟之刑,就是对当时人千刀万剐,让其慢慢地死,一句话:

  • 李秀成供词为何到1963年才敢公布?如果过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历史解密编辑:手绘的头像标签:李秀成,曾国藩,太平天国,石亚达

    “为民父母,当以全身利人为要!”,能够说出这样慷慨激扬,却又充满温润味的话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句话的“作者”叫李秀成。了解清朝历史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是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一位绝对“男主角”,这个名字曾是清朝统治者黑名单上的“打红圈”的危险人物。这个名字曾让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夜不能寐”。

  • 天国最后一战异常惨烈,天京沦陷,手握重兵的主帅李秀成难辞其咎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秀成,洪秀全,曾国荃,太平军,清军

    天京之围清同治元年到三年(1862——1864年),湘、淮军在相继廓清天京(今南京)外围所有军事堡垒后,九帅曾国荃率湘军吉字营3万精锐开始围攻天京城。太平军为保卫王都天京与凶悍善战、志在必得的湘军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战斗。1862年5月底,时任江苏布政使得 (湘系)九帅曾国荃率所部吉字营陆

  • 进退维谷: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的艰难处境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秀成,太平天国,太平军,洪秀全,清军,陈玉成

    1861年9月,安庆陷落,英王陈玉成退守庐州,因意气用事,在寿州被苗沛霖诱捕,受凌迟处死。陈玉成寿州遇难,对李秀成而言是沉重打击,没有英王在西部牵制湘军主力,李秀成要独自面对强敌,压力非常大。即便如此,李秀成依然东征江浙,开拓基地,为太平天国续命3年。李秀成的努力,大伙有目共睹,东王杨秀清无法夺取的

  • 决战雨花台,太平军最后的反扑:九帅曾国荃和忠王李秀成极限对决

    历史解密编辑:小糖历史标签:曾国荃,李秀成,太平军,曾国藩,彭玉麟,雨花台,太平天国,左宗棠收复新疆

    雁阵惊寒秋凉渐至,北燕南归。冰冷的雨水从暗沉的天幕倾泻而下,浑浊的空气夹杂着销烟和莫名的腐臭,在湘军大营飘荡,远处枪炮的轰鸣和士兵的哀嚎此起彼伏,九帅曾国荃站在营门之外,鲜血和着雨水从左颊的伤口冲刷而下,望着身旁潮湿而泥泞的土地上那些已经僵硬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冷雨之中,这个“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汉

  • 李秀成为何被急匆匆杀掉?因为再不杀,曾国藩恐遭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荒野纪事标签:诗人,清朝,曾国藩,李秀成,曾国荃,洪秀全,书法家,科学家,太平天国

    1864年7月,湘军在曾国荃的带领下终于打开了“金陵”城门,随着湘军蜂涌而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失败了。由于洪、杨等开创天国的一干首领全都不在人世,因而当时的天国主要依靠后起之秀李秀成等人,而李秀成也成为了天国覆灭后被“活捉”的最高统帅。本来俘获李秀成这个级别的“贼首”,那是一定要“献俘阙下

  • 清军押忠王李秀成回营,一百多个穿黄马褂的清将,跪地连呼王爷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清军,清廷,李秀成,曾国藩,洪秀全,太平军,直隶总督

    1864年正月,太平天国京都金陵被合围。忠王李秀成负责守卫全城。四月十九日,洪秀全逝世。为稳定军心,五日后,李秀成扶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天王位。这时的城中,仅有的一万多军兵,能作战的只有三四千名了。粮草已断绝,曾国藩的湘军围城更紧,虽然,在李秀成指挥下,顽强抵抗了一个多月后,京城终于失守。部分太平

  • 万千诗选|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好诗标签:孔子,诗作,画家,郑板桥,齐白石,齐特琴,万千诗选,名人春秋,拨弦乐器,诗歌精神

    每日好诗名人春秋(之六):孔子,郑板桥,齐白石(完)文/万千孔子三千弟子为砖、为瓦四书五经为基、为泥风骨搭建起培育人才的大棚茁壮了“七十二贤”普惠了“有教无类”呕心沥血只为点燃歧路灯“述而不作”且听春风读“大作”一生只为两句话殚精竭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两句话耗尽一生两句话列

  • 关于诱惑,从郑板桥劝赌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孔夫子旧书网标签:郑板桥,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胡适

    作者 | 美丽的天野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家,尤其应当说其是著名的诗词文俱佳的文学家。我爱读郑板桥先生的文字,那种直抒胸臆的文采,令我后人叹为观止。人生都有嗜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前辈文人说过,人生,不可没有嗜好。人,无嗜好,我不知其为何也。在《郑板桥集》中,有其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