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初1,经一年多的苦战,曾国荃率部攻克安庆,太平军将士1万7千余人被屠杀。自此,太平军战力每况愈下,基本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曾国藩感觉胜利在望,遂放松了警惕,竟把湘军大营(指挥中枢,相当于司令部)扎在了祁门。祁门属徽州府,西南与景德镇接壤,东边是巍峨群山,有山路通歙县、黟县、休宁,南北方向都是绵延不绝的大山。就地势看,祁门易守难攻,十分安全,然而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却认为该地是所谓的死寨、绝地。曾国藩把大营屯扎在祁门,原以为该地进退自如,进可以东出歙县、宁国,进攻芜湖,再威胁金陵(太平天国天京),退可以回到安庆,策应曾国荃的吉字营。李鸿章等人苦劝曾国藩移营他处,然信奉“扎死寨,打硬仗”的曾国藩很自信,拒不听劝。
让曾国藩没有料到的是,太平军居然在东面堵住了他的粮草转运通道。原来,此刻湘军面临的对手,是足智多谋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
李秀成侦察到湘军主力正向皖南聚集,怀疑有所企图,乃与英王陈玉成商榷应对之策后,于8月中兵分五路向祁门发起攻击。
李秀成亲率第一路军,经太平、芜湖、繁昌,直扑黟县。湘军悍将鲍超在休宁遭遇李秀成,双方恶战一场,鲍超力战不支,退兵祁门,太平军尾随而至。
第二路由陈玉成率领,由江西景德镇入皖直趋祁门,一举截断湘军的补给线。
第三路由侍王李世贤率领,由绩溪翻越丛山关,在击溃曾国藩部将李元度后,再沿北路抵近祁门,直捣曾国藩的湘军老营。
第四路是偏师,由东王杨秀清之弟杨辅清率领,沿长江南岸进入江西北部,以为策应。
第五路由右军正掌帅刘官芳带领,负责直接进攻祁门,目的是吸引并牵制湘军主力,从而使第三路军可以更顺利的攻破湘军祁门大营。
刘官芳指挥第五路军向祁门发起了凶猛的进攻,驻守祁门的八营湘军猝不及防,瞬间崩溃,兵勇们惊慌失措,漫山遍野地四处奔逃,曾国藩命人竖起一面大旗,上书“过此旗者立斩”!可兵败如山倒,哪里震慑弹压得住?曾无奈,只得收拢部分溃兵,苦守祁门待援。太平军仍攻势不减,喊杀声和枪炮声此起彼伏,刺入耳膜,曾国藩等人胆战心惊。
见局势凶险,老营危若累卵,预感不妙的曾国藩给几个弟弟写了封信,等于立一遗嘱 :“看此光景,今年殆万难支持。然吾自咸丰三年冬以来,久已以身许国,愿死疆场,不愿死牖(窗户)下,本其素志。近年在军中办事,尽心竭力,毫无愧怍(惭愧),死即瞑目,毫无悔憾(《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见太平军围困万千重,情况确实危殆异常,一面写下遗嘱决心以身殉职,一面又强作镇静,召集惶恐不安的幕府人员以从容的语调说道:“我初次进兵,遇险即退,从事何堪设想?我离此一步,即无死所!有敢言退者,力斩” !之后他又下令:“贼势如此,有欲暂归者,支给3月薪水,事平仍来营,吾不介意(《湘军志》·王闿运)”。众将士见曾国藩临危不惧且忠心耿耿,且气度宏阔,均大为感奋,于是无一人言退,人人聚怀必死之心。湘军受曾国藩感召,死守祁门,浴血苦战,拼死搏杀,苦苦支撑了好几天。
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正在插翅难逃的危急时刻,忽然,一彪人马似从天而降,从斜刺里冲入围攻祁门的太平军队列中大砍大杀,为首的正是在长沙城里给湘抚骆秉章当文案师爷的左宗棠,他在长沙、湘阴等地招募了5000湘勇,自湖南千里驰援赶到祁门,这支生力军龙精虎猛,以初生牛犊之势击退李世贤;紧着着,突围出去的鲍超带着彭玉麟、杨载福等救兵从江西、安徽各地杀将过来,并一举击溃了太平天国襄王刘官芳、堵王黄文金的部队,刚好李秀成又奉洪秀全之命率大军回援天京,祁门之围总算有惊无险地得以化解。
太平军撤军后,曾国藩十分后怕,他再也不敢说什么“扎死寨,打硬仗” 的狠话了,也不敢贪恋祁门了,不就,他就将湘军大营迁往东流。东流位于安庆的正南方,距安庆7、80里,在长江的东岸,将老营设于此,不仅可以与游弋在长江上的湘军水师遥相呼应,而且不必把大量兵力部署在大山里去守祁门,鲍超的霆字营一向骁勇善战,如今可以将其抽掉出去以为游击,随时可以增援四方。果然,在不长的时间内,鲍超率霆字营三次挫败李秀成,立下了大功。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