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假如曾国藩听取弟弟曾国荃建议,起兵推翻大清王朝,会是怎样

假如曾国藩听取弟弟曾国荃建议,起兵推翻大清王朝,会是怎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贱议你读史 访问量:3685 更新时间:2024/2/15 10:48:52

1864年,在围困了南京一年多以后,曾国荃终于攻破了南京城。持续了长达13年,占领南方17个省份的太平天国运动,落下了帷幕。

在这件事上,曾国藩是大功一件。这么多年来,他没干别的事儿,就是和太平军死磕。他连夜写了一份报告,向慈禧汇报喜讯。

慈禧很高兴,加封曾国藩为一等侯爵,太子太保,准戴双眼花翎。曾国藩很满意,但是,他的手下们不高兴了。

当年咸丰皇帝临死之前,念念不忘他的心头大患洪秀全,曾经留下口谕:“克复金陵者王”。

现在大功告成了,朝廷仅仅是封了个“一等侯”,还弄个太子太保,双眼花翎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有一点诚意。

于是,曾国荃,彭玉麟等湘军高级将领秘密向曾国藩建议:“干脆就在南京不走了,我们拥立你当皇帝,灭了满清,咱汉人受够了他们的鸟气”。

听到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曾国藩显然楞了一下,这是一种巨大的诱惑,要说曾国藩不动心,鬼都不信。

但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曾国藩还是顶住了这个诱惑,拒绝了手下人的好意,并主动裁掉湘军25000人,奉命到北方去剿捻军,继续为慈禧卖命。

可以说,曾国藩这个举动,不仅保住了整个曾家在大清朝的地位,甚至保全了湘军中一大批高级将领的后半生。

如果他贸然在南京称帝,那么他就是“洪秀全第二”,会有无数的“曾国藩式人物”冒出来,打着正统的旗号来和他对着干,这些人,也许就是曾国藩曾经的亲密战友。

曾国荃为什么建议哥哥称帝?

曾国荃是湘军的主要创办人之一,论打仗能力,不在曾国藩之下,但是,他却长期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

就说攻破南京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曾国荃的功劳,但是,最后论功行赏,大头还是哥哥曾国藩给占了,他只捞了一个“一等威毅伯”和“太子少保”。

因此,曾国荃有对朝廷不满的意思,也有居功自傲的心理。

其他将领们,当然也有这种想法,出生入死的是我们,打仗冲锋的是我们,剿灭了太平天国的也是我们,到头来,没有吃到肉,只喝了点剩汤。

在大清国,他们就算是有再大的功劳,也只能算是中层领导,连给慈禧磕头都没资格。但是,如果他们拥立曾国藩称帝,那他们的身份就不一样了,他们就是开国元勋,封侯拜相,那层次可就高了。

另外,当时洪秀全收敛了巨额的财富,藏在南京的皇宫里,朝廷本以为攻破了南京,可以收缴上来,以应付焦头烂额的局面。

没想到,曾国荃一句话:“没有,我啥也没见到,估计是老长毛给销毁了吧”。据野史传闻,这笔巨款,被湘军给瓜分了。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朝廷也许早就知道了,只是苦于没有证据,而且湘军刚刚替朝廷免去了一个心头大患,即便是有证据,慈禧也不敢把湘军怎么样。

但是,等过了几年,难保朝廷不会秋后算账,就慈禧那“有仇必报”的尿性,她一定能干出这种事儿。

最重要的是,当时曾国荃他们,确实有这个实力。

太平天国闹了这么多年,大清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是越打越废物,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让各地的汉人大臣,在当地办团练,而曾国藩,就是这些汉人大臣中的佼佼者,他的湘军也成了大清的主力军。

这么说吧,后来大清国有头有脸的那些名将们,吴长庆,叶志超,丁汝昌,几乎都是从湘军里走出来的。

放眼当时的大清,能和湘军过过手的,也就是僧格林沁,可惜啊,光一个捻军,就够僧王忙乎的了,更何况,攻破南京一年后,他就在对捻作战中去世了。

论地盘,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占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曾国藩挥挥手,让他们都改姓“曾”,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论财力,天下税赋出江南,曾国藩要人马有人马,要枪炮有枪炮,要银子有银子。所以,曾国荃让他称帝,自然是有十足的底气的。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称帝?

曾国藩本是一介书生,因缘际会之下创办了湘军。

论打仗,曾国藩的水平是真的不敢恭维,一打败仗,他就要跳水自杀,他的门徒左宗棠就非常看不起他,觉得他很笨。

对于自己有几斤几两,曾国藩还是有很清醒的认识的,他知道,自己的湘军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是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自己手下有一帮能冲能打的将领。

想学赵匡胤黄袍加身,他得先问问自己,有没有赵匡胤的本领,能掌控住自己手下这帮人。别人先不说,就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两个人,曾国藩就驾驭不住。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说“人心”了。

当年曾国藩为了剿灭太平天国,特意写了一篇《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曾国藩从君臣道义的高度,对太平天国是一顿猛批,把大清皇帝一顿猛捧,把剿灭太平天国说成是“替天行道”。

现如今,太平天国剿灭了,曾国藩再倒过头来攻打大清,那不是相当于自己啪啪打脸吗?

所谓“师出有名”,自己称帝,总得有个名号,“驱除鞑虏”是个金字招牌,可惜,曾国藩早就断了自己的后路,这个招牌谁都可以用,就是曾国藩没法用。

另外,曾国藩的湘军之所以能坐大,很大程度上是占了“正统”的光。

不论当时的大清国有多么的腐朽,他毕竟是当时的正统王朝,“忠君爱国”思想,还是有很大号召力的。

无论是曾国藩也好,还是其他湘军将领也好,他们当初加入湘军的想法,就是能够混一顶大清国的官帽戴戴,而不是取代大清。

如果一旦曾国藩称帝,那他就不是正统了,就会有无数个拥护正统的人跳出来,以“剿灭曾国藩”为投名状,去获取大清国的官帽子。

吴三桂就是一个例子,当初说好了大家一起反清,结果最后成了吴三桂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就是“人心向背”和“人心难测”。

最后一点,曾国藩的这些小把戏,能逃得过慈禧的眼睛吗?

慈禧是什么样的人,以一己之力击败八大顾命大臣,独掌大清国柄权,难道她对曾国藩就没有一点防范吗?

不可能。

事实上,在攻破南京之后,慈禧就已经开始担心曾国藩拥兵自重,她派湖广总督官文守武昌,据长江上游,派富明阿、冯子材分守扬州、镇江,据长江下游,派僧格林沁率兵南下屯兵皖、鄂之交,虎视南京。

三路大军,已经把曾国藩给盯得死死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传到慈禧耳朵里。

同时,慈禧又使出“调虎离山”之计,以剿捻的名义,把曾国藩调到北京,担任直隶总督。

曾国藩走后,慈禧就派出自己的心腹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他的任务,就是秘密调查曾国荃私吞巨额财富一事。

1870,马新贻在检阅完军队,准备回到总督衙门的时候,当街被人刺死。这就是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电影《投名状》的原型。

刺马案发生后,朝廷派了几波官员过来审理,主犯张文祥一直坚称:“马新贻是个大贪官,自己是为民除害”。

对于这个结论,慈禧是非常不满意的,于是,他把曾国藩派过去亲自审理,并对曾国藩说:“马新贻办事很好”。

一句话,已经交代了慈禧的底牌:“马新贻是我的人,该怎么审,你应该明白了”。曾国藩到湖南后,审出了一个真相:“这个张文祥,是湘军的人”。

曾国藩背后冒出了冷汗,这个真相他无论如何是不能公布和上报的,最后定下的结论是:“张文祥是太平军残部,马新贻是为国捐躯”。

这个结论,慈禧很满意。

刺马案,表面上是一起刺杀案,但背后却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大清朝廷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势力的一次较量。

这件事情之后,曾国藩明白,慈禧所掌控的资源,是自己远远不能比的,自己的湘军再牛,也是给慈禧打工的。

所以,刺马案之后,曾国藩主动解散了湘军,慈禧也没有再为难曾国藩和湘军,甚至很多湘军将领还平步青云。

这是慈禧和湘军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慈禧不可能把湘军彻底消灭,因为他需要湘军为自己守护天下,湘军也不可能替代慈禧,他们需要正统王朝给予自己荣誉和权力。

这种平衡维持了很多年,直到慈禧死后,载沣等人一味打压汉人大臣集团,立宪派倒戈支持革命派,大清才断送了他们的江山。

可以说,当时的局势,曾国藩是看的很清楚,也许他有那么一刻当皇帝的冲动,但是,他还是很好的克制住了,并以“生病”为名,让曾国荃辞官回家,这种急流勇退的智慧,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称帝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曾国藩称帝,那么他大概率会成为“吴三桂第二”,而不会成为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首先,湘军内部会分裂。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冒这个险的,毕竟,大清才是正统,太平天国闹腾了13年,最后不是还是被剿灭了。

最先和曾国藩开战的,可能就是左宗棠,这是有名的“倔驴子”,而且打仗是把好手。在湘军内部,左宗棠虽然也算是曾国藩的门徒,但是,左宗棠从来没有叫过曾国藩一声老师,每次写信,都自称“弟”。

这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而是左宗棠看不上曾国藩,觉得他打仗很笨。

其次就是李鸿章,他已经从湘军内部分离出去,成立了自己的淮军,这是一个走一步看三步的人,他不会轻易表态,但是,如果大清给的筹码足够多,他会给曾国藩来个釜底抽薪。

其次,曾国藩会被扣上“做乱”的罪名。

大清朝廷会再找一个人出来,写一篇《讨曾匪檄》,曾国藩就会变成“匪”,他就失去了道义的支持,而大清,会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君臣关系的制高点,对曾国藩进行讨伐。

要知道,曾国藩打太平天国能赢,是大清举全国之力在背后支持,一旦罪名成立,天坪就会向大清倾斜,曾国藩就会变成孤军奋战,和当年的吴三桂的处境一模一样。

王朝更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打碎一个旧世界很容易,但建设一个新世界很难。

曾国藩很聪明,他知道,这个重担自己是扛不起来的,于是他选择了韬光养晦,选择了创办实业,为后来一代代的湖南人走出家乡,改天换地,铺平了道路。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的“圣库宝藏”是否存在?真被曾国荃给贪了?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曾国荃,太平天国,李秀成,曾国藩,洪秀全

    从古至今,无论是哪个地方,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政权建立起来,便很自然地产生了财政事务,统治者为了行使国家职能,就要向人民征收赋税或者是纳贡,因此,为国家储藏财富的仓库也就应运而生,即是"国家金库"。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了南京,改为"天京",定其为都城,并颁布了"圣库"制度:太平天国的子民,一律要

  • 曾国荃围攻南京两年伤亡惨重,李鸿章却因一事不敢率淮军前来助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曾国荃,李鸿章,淮军,曾国藩,太平天国,左宗棠

    史载: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21日,湘军吉字营统帅曾国荃率部攻克了太平军设在金陵(太平天国称天京)钟山上的天保城,并分兵扼守太平门、神策门,实现了对金陵的合围。同年2月24日,左宗棠率楚军克复杭州。3月7日,湘军悍将鲍超攻陷句容。4月6日,李鸿章指挥淮军攻克常州。至此,太平天国设在天京东南方向的

  • 兰州人朱克敬没钱过年,写诗贴在门上,曾国荃看了乖乖送来十万钱

    历史解密编辑:陇史荟王文元标签:曾国荃,朱克敬,郭嵩焘,巡抚,光绪,陈宝箴

    朱克敬:在湖南几十年,著作等身,是湖南文化名人,想不到却是兰州人一年冬天,快过年的时候,曾国荃骑马穿行在长沙街头……忽然,他停下,看路边大门。原来,一家人家的门口,贴着一首诗:“申椒零落菊英残,从古潇湘作客难。连日市门三尺雪,更无人记问袁安。”“从古潇湘作客难!”读完这首诗后,曾国荃又不断念叨。这一

  • 曾国荃真的因发掘到太平天国窖藏金银而一夜暴富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曾国荃,李秀成,太平天国,洪秀全,赵烈文,太平天国(2000年电视剧),古装剧

    1864年7月,被太平天国作为首都11年的天京(今南京)陷落。围城三年的湘军士卒红着眼睛嗷嗷叫着蜂拥而入,他们浴血奋战、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这一天,城破时,上至吉字营统帅曾国荃,下至兵营里雇佣的民伕、文员,都想进城大肆抢掠一番,大发横财后解甲回乡起屋讨小,当时传闻洪秀全和天国新贵们多

  • 纵兵血洗南京城的曾国荃,山西的百姓为何会为他建立生祠纪念?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曾国荃,曾国藩,百姓,巡抚,山西

    在晚清时期,有四大名臣,他们的兄弟们也都在朝中做了不小的官职,其中,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可以说是这些人当中最为成功的一个,身为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在曾国藩所建立的湘军当中担任了主要的将领,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和他的哥哥曾国藩一样,曾国荃也被民间的很多百姓视为杀人狂魔,曾国藩历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迫不及待打开国库后,仰天怒吼: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曾国荃,太平天国,曾国藩,国库,太平军

    俗话说得好将门无犬子,细数历代将军,哪一位不是战功赫赫威风凛然,军功是每一位将领的心之所向,头顶功劳自然会获得万千百姓的爱戴。在封建时期立军功,也是在朝廷平步青云的一种方式,然而君王枕侧岂容他人酣睡,当将领的功劳,渐渐有了冒头趋势之际,君王便会开始用手段打压。众所周知的将领们,若是想要立功,首先自身

  • 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军事能力怎么样?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清朝,诗人,曾国藩,曾国荃,太平军,李秀成,左宗棠,书法家,科学家

    曾国荃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镇压太平天国的几场著名恶仗都是他主打的,而且这些恶仗最后都以他的胜利告终。可是,人们更愿意赞许李鸿章、左宗棠,甚至他手下败将陈玉成、李秀成的军事才能,却很少有人去提及他的军事才能。他为朝廷所猜忌,为同僚所嫉妒,却不如他哥哥曾国藩一般老练,反而捅了不少篓子。换作别人,他应该活

  • 丁锐义:李续宾若采纳他的建议,曾国荃就没机会攻打天京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李续宾,曾国荃,丁锐义,胡林翼,陈玉成,曾国藩

    1858年11月,李续宾信心满满,他连续攻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兵锋直抵三河镇,湘军气势如虹。此时,李续宾已经是浙江布政使,加巡抚头衔。只要拿下庐州,横扫皖北,他就是巡抚。也许是安徽巡抚,也可能是浙江巡抚,位列封疆大吏。巡抚,意味着什么呢?清朝封疆大吏,掌管一方,地位显赫。要知道,曾国藩奋斗多年

  • 曾国荃攻陷安庆后,对杀太平军俘虏一事感到后悔,曾国藩:该杀!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俘虏,曾国荃,曾国藩,太平军,陈玉成,安庆市,科学家,书法家,军事制度

    惨烈异常的安庆之战1861年(清咸丰11年) 9月,曾国荃兵分两路,一部抗拒陈玉成援军,另一部加紧开挖地道,准备用炸药轰塌城墙,再沿豁口鱼贯杀入。陈玉成督率各路救援大军不顾伤亡猛攻湘军, 城内的太平军守军也不断开城发起攻击,共同夹击湘军,但始终不能攻破湘军构筑的道道壕墙。事后曾国藩幕府高参赵烈文在日

  • 楹帖撷珍 | 曾国荃 楷书《北牖泮宫联》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楷书,咸丰,楹帖,曾国荃,曾国藩,北牖泮宫联

    曾国荃 楷书《北牖泮宫联》纸本 立轴 墨书 158.8x38.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北牅已安陶令榻。泮宫初采鲁侯芹。檏生尊兄雅属。沅甫曾国荃。曾国荃(1824-1890年)字沅浦,湖南湘乡人,湘军名将。咸丰年间由优贡生从戎,随同兄曾国藩剿灭江西、湖北、江苏等省叛军,功绩彪著。曾氏书法以欧阳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