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融合戏曲与歌剧,蒲松龄的《画皮》被改编成美国当代故事

融合戏曲与歌剧,蒲松龄的《画皮》被改编成美国当代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第一财经资讯 访问量:555 更新时间:2024/1/29 23:38:33

美国当地时间10月15日晚,中国作曲家郝维亚的室内歌剧《画皮》首场公演在纽约上州的哈德逊歌剧院收官,当66岁的指挥家蔡金冬携导演迈克尔·霍夫曼及三位歌剧演员登台谢幕时,台下掌声雷动。

歌剧《画皮》是第五届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里的重磅节目之一,筹备了大半年。原定在剧中饰演狐妖妫嫣的昆曲名旦钱熠,因疫情影响无法登台,蔡金冬找到昆剧青年演员杨玲救场,带着团队在两天里几乎不眠不休地加班排练,首演有惊无险。

10月7日至22日,第五届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在纽约林肯中心等四大场馆举办,音乐节由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与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携手主办,通过希望一系列音乐会和学术活动,让美国公众更了解中国当代音乐。音乐节上,艺术总监蔡金冬先后携巴德当代乐团、新亚室内乐协会乐团、巴德音乐学院民乐团,带来三场中国当代作品的音乐会。

今年66岁的蔡金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赴美留学,是美国最为活跃的中国指挥家之一,也是一位作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曾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音乐表演教授和乐团指挥,并在美国指挥过许多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也曾以两本著作《红色狂想曲——西方音乐在中国》和《贝多芬在中国》在音乐界引发关注。

2018年,他从旧金山转战纽约,开新事业,成为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的第一任院长。巴德学院是美国顶级音乐学院之一,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则是西方世界首个中国民乐项目。“我们要在西方,为中国音乐创造一个平台。”回顾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的5年,蔡金冬告诉一财经。

关注当代作品

美国当地时间10月7日,蔡金冬携巴德当代乐团在林肯中心爵士乐中心的玫瑰剧场登台,举行第一场“北京故事”的演出。

舞台投影出中国传统花窗的纹样,现场呈现出典雅中国风。音乐会在犹太裔美国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的《北京胡同》中开启。阿甫夏洛穆夫在俄国出生,自1918年起在中国生活了30年,首演于1933年的《北京胡同》以小贩穿街过巷的吆喝叫卖声为素材,从清晨寺庙钟声到小贩叫卖声,从京剧到送葬鼓声,呈现出一卷西方人眼中的老北京街巷交响画卷。

之后上演的歌剧《骆驼祥子》选段,是中国作曲家郭景的歌剧新作,也是首次登上美国交响乐团舞台。站在指挥台上,蔡金冬能感受到观众席气氛的热切,男高音歌唱家毅、女高音歌唱家邓曼丽的表演动情而深刻,“现场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美国观众,都沉浸其中”。

作曲家叶小纲的《第二交响曲“长城”》也是美国首演。作品以长城为题材,吸取不同民族和民间音乐。青年钢琴家鞠小夫与纽约当地的二胡、琵琶、笛子、马头琴演奏家与巴德当代乐团合作,创造出一幅中国当代音乐的音响画卷。

除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室内歌剧《画皮》全新美国版、黄安伦的《徐悲鸿画境随想》交响诗,都是美国首演。

“我们的宗旨是,要在音乐节上听到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声音。”蔡金冬说,美国古典音乐界对他的评价是,每次音乐会选择的曲目都有很新意。他的选择不仅局限于中国,也包括印度、土耳其等当代作曲家的作品。

“纵观整个古典音乐市场,我们大部分在演出的,都是18世纪至20世纪的作品。”他认为,如果指挥家只演出古典音乐,忽略21世纪的当代音乐,将是一种缺失和遗憾。

“在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年代,演出得最多的,都是当时仍在世的作曲家作品。到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不把眼光放在同时代作曲家身上呢?”

他坦言,从巴赫到马勒,这些古典音乐史上的巅峰值得被反复演出和聆听,但当代的声音同样重要,“人们需要听到在世作曲家的作品,那是这个时代的声音”。

“回望中国过去百年的音乐发展,我们没有产生贝多芬、马勒等作曲家的环境。但在21世纪,中国当代作曲家无论是音乐创作的能力、内容还是质量,完全可以与西方当代作曲家匹敌,只是西方对中国作曲家和作品了解甚少。”蔡金冬认为,在今天,如西方介绍并演出中国当代音乐,变得尤为重要。

用音乐融合东西方

回溯蔡金冬作为指挥的成长路径,是从东方一路西行的过程。年过六旬,他又将重心放回东方,遍寻中国当代作曲家的杰作,把东方的音乐带上西方舞台。

上世纪60年代,蔡金冬意外接触到小提琴就非常喜欢,“小时候学小提琴和钢琴,就希望能成为西方音乐的演奏家”。

1979年,23岁的他正读大学一年级,在北京听了两场终身难忘的音乐会。

1979年3月15日至19日,指挥家小泽征尔携波士顿交响乐团在上海和北京举办四场音乐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支来华演出的西方乐团。10月底,卡拉扬又率柏林爱乐乐团访华,在北京举行三场音乐会。音乐会不对外售票,而是由文化部统一安排全国各地艺术学院、演出团体专业人士观摩。

“这两场音乐会给我非常大的震撼和影响,我决定一定要当指挥,要到西方去学古典音乐。”几年后,蔡金冬前往美国,先后在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和辛辛那提音乐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跟随美国指挥大师伯恩斯坦学习,并一步步从助理指挥做起,最终站上美国交响乐团的主流舞台,三次获得美国作家和作曲家协会现代音乐奖,执棒多个美国著名交响乐团和大部分中国顶级交响乐团。

无论是当指挥家,还是在斯坦福大学当教授,他的核心始终是西方音乐。有时跟听众见面,有人问他,你是中国指挥家,为什么会成为西方音乐的指挥?还有人好奇,你们中国的音乐是什么样的?之后,蔡金冬在音乐会的曲目安排中,总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加上近年中国交响乐团不断访美,美国古典音乐市场上,逐渐有了中国音乐的声音。

但他仍然觉得不够。国内乐团到访美国,影响力是有了,但持续度不够。既然他身在美国,何不利用好这一优势做些什么?“古典音乐在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中国变成了古典音乐的重镇。我们希望在当代作品里面,将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结合起来。”蔡金冬说,这些年他每年都回到中国指挥,看到整个古典音乐市场的巨大变化。也常有美国记者问他,如何看待中国已经成为古典音乐的重镇。

美中音乐研习院的成立是一个契机,这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都对中国音乐抱有好奇与热情。对热爱音乐的人来说,无论当今世界局势如何日趋紧张,他们能以音乐为媒介,畅通无阻地进行文化交流。在美国,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更是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舞台。每年,在一个相对长的音乐季中,不同主题的乐季,会呈现出中国当代音乐的不同面貌。

仅首届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上,蔡金冬就将11位在世中国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带上舞台,进行美国和全球首演。

2019年,音乐节以“乐融中美”为题,在全世界首演了普利策奖获得者、作曲家周龙的新作交响清唱剧《铁汉金钉》,在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之际,向当年参与铁路修建的近两万名华工致敬。

2020年的“中国与贝多芬”以8天线上活动,多角度探索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2021年的“亚裔之声”在巴德学院及线上混合举行,呈现作曲家黄若的作品,并邀请许多当代亚裔美国作曲家和音乐家,探索亚裔作曲家在美国当代音乐与社会的重要性。

今年音乐节的主题是“乐融东西”,其中一套重磅节目,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郝维亚的新创室内歌剧《画皮》,将蒲松龄原作改写成一个发生在美国当代的故事,两位美国歌唱家用中文演唱全剧。《画皮》将西方歌剧与中国京剧相结合,用中国民乐团演奏,戏曲唱腔与歌剧唱法相碰撞,以一种独特的现代方式讲述一个超自然的奇幻故事。这样的东西方融合,在音乐界可谓罕有。

(图片由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提供)

更多文章

  • 看起来一本正经的纪晓岚,还写过这种书?连蒲松龄的聊斋都没法比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纪晓岚,蒲松龄,和珅,乾隆,阅微草堂笔记,聊斋,聊斋(2005年电视剧),奇幻爱情电视剧,冒险剧,音乐家

    纪晓岚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文人,民间也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如今更是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他智斗和珅当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实,影视作品中的纪晓岚与历史上的纪晓岚并不相同,甚至就连和珅和大人,他的形象经过影视剧的艺术加工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形象相去甚远。在影视作品中,纪晓岚是一个

  • 蒲松龄的社会诗,对古代以及现代有怎样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诗歌,诗词,诗人,文学,科举,清朝,蒲松龄,社会诗,科学家,小说家,千古名句,中国古文献

    说到《聊斋志异》就不得不说蒲松龄,这部被众多导演翻拍的作品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当然能够写出如此磅礴的小说作品,他也不是等闲之辈。他用自己的诗,道出了生活的窘迫、写作的艰辛和无怨无悔的决心,坚定表达出对自己作品终将获得后人青睐的预测和愿望。蒲松龄的诗歌不仅是他人生现实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最为真实

  • 蒲松龄《聊斋·三生》、莫言《生死疲劳》,谁的故事更魔幻?

    历史解密编辑:醉笙情标签:蒲松龄,莫言,生死疲劳,聊斋·三生,阎王,三生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有一部畅销小说《生死疲劳》,讲的是一个地主冤死后,经历了六道轮回,分别体验了驴、牛、猪、狗、猴的一生,最后转生为一个大头婴儿蓝解放,整个故事由蓝解放讲述,充满了魔幻色彩和现实主义的悲欢。我想,莫言先生这个魔幻的脑洞,一定少不了蒲松龄老先生的启示,因为在《聊斋志异》中就有《三生

  • 落魄秀才,却写出旷世名作《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不凡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民国女子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纪晓岚,促织,卡夫卡

    今天说一说蒲松龄吧,连日酷暑,实在难熬,说一说他放的那把”鬼火”,蓝莹莹,绿幽幽,格外有感觉。其实,这个山东汉子,本意是想挑起庙堂的红灯笼,不去理会荒野的鬼火。只是,命运历来是个奇特的东西。对命运而言,红灯笼和鬼火,都有亮,都是火。他是明末清初人,生于1640 年。那一年,离大明王朝的覆灭还有四年。

  • 淄博柳泉中学2022级5班蒲松龄故居研学:探索“柳泉”感受“聊斋”——学习文化那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网标签:蒲松龄,聊斋,柳泉,聊斋志异,郭沫若,老舍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带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治学态度,9月12日上午,淄博柳泉中学2022级5班的同学们开启了蒲松龄故居研学之旅。入梦里戏里,探蒲松龄故里。身临其境,才有真知!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是我国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作为淄博本土著名

  • 兔年话兔之五:兰州城外清代名将猎获神奇兔,蒲松龄44字揭秘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陇史荟王文元标签:蒲松龄,兰州,王辅臣,康熙,巡抚

    兰州有个靖逆侯 在金庸笔下,他是骁勇善战的名将,坐着轿子指挥战斗;在蒲松龄笔下,他带着传奇,发现了神奇化石——土化兔。 他就是,清代名将靖逆侯张勇,一个曾经在兰州生活过的名将。1.脚受伤,不能穿鞋,坐着轿子指挥 兰州繁华闹市区,张掖路和通渭路的交界处。正是张掖路步行街的东头,它的南面,则是新世界商厦

  • 自己没有做过官,却要教人去做个好官,说的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蒲松龄,好官,县官,文学家,科举

    众所周知,蒲松龄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不仅当时风行天下,而且后来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其影响极其深远,并且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非常遗憾的是,蒲松龄一生追求功名,却一直没能如愿,造成他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官

  • 历史的今天:2月25日蒲松龄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书生,举人,万历,山东,清朝,蒲松龄,小说家,科学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1715年2月25号蒲松龄在山东病逝,蒲松龄,字留仙,世称就是聊斋先生。他最著名的著作是《聊斋志异》,很多人研究他的作品,在这个作品当中,其实我们也能看到他个人经历的映射,比如说很多作品里面有一个落魄书生上京赶考有这个情节,然后有什么古寺有什么破败的院落借宿一夜,然后夜里有女鬼什么的来相会这个落魄书

  • 从“幻游小人国”说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一定的科学幻想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蒲松龄,马介甫,嵇康,科学幻想,聊斋志异

    先来说一段古代的记载,《小官人》是《聊斋志异》中一则有趣的故事。说从前有位太史,也记不清他姓氏名字,一天白昼,在书斋中躺着休息,忽然看到有一小队仪仗队从屋角走出来。马就像青蛙,人只有手指大。约有数十人,簇拥着一位官人,头戴纱帽,身穿绣服,端坐轿上,纷纷出门而去。太史感到十分奇怪,以为自己睡眼昏花,看

  • 现今能看到蒲松龄留下的《聊斋志异》原稿,还得感谢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知道君的投食日记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说,考城隍,李娃传,聊斋

    说到狐鬼故事,自然首推《聊斋志异》。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于魏晋,如东晋的《搜神记》等。那时道、佛两教开始流行,时代又是处于一个非常不安的动荡状态,玄学风气更弥漫于文人之间,这时大家就开始注意各种传奇及鬼怪故事了。不过,蒲松龄的聊斋还是跟六朝时期的志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