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聊斋志异》就不得不说蒲松龄,这部被众多导演翻拍的作品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当然能够写出如此磅礴的小说作品,他也不是等闲之辈。
他用自己的诗,道出了生活的窘迫、写作的艰辛和无怨无悔的决心,坚定表达出对自己作品终将获得后人青睐的预测和愿望。
蒲松龄的诗歌不仅是他人生现实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最为真实的原始记录,更是他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家国情怀原始的全景存照和立体画卷。
不仅在那个时代给读者带来震撼,直到现在蒲松龄的诗词依旧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和沉思,下面我们就聊聊蒲松龄诗词的时代意义以及当代意义有哪些?
01时代意义
中国历史上,大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仁人志士,无不具有孤傲、清高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诗歌中镌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与历史上的官员诗人相比,蒲松龄只是千军万马奔波在科举之路上多次名落孙山的一员秀才。虽然人生没有大起大落,活动范围相对狭窄,但对怀才不遇的喟叹,生不逢时的无奈,让他形成了特有的民生情怀。
在宝应县,他不是将全部精力用在讨好、巴结知县孙蕙上,相反,当他知道民众生活困难时,反而积极做孙蕙的工作,救济灾民;当好朋友李尧臣到淄川县衙当上书吏时,他并没有奉承、讨好这位诗友,而是劝他做通知县的思想工作,开放当地矿井,让老百姓通过挖矿挣钱谋生。
他帮助与自己一起在毕家教书的王宪侯免除了当年的税赋,而对同样生活艰难的自己家庭,却始终没有申请救济。这些力所能及的举动,拉近了他与百姓间的距离,提高了其在民众中的威望,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蒲松龄作为一个穷困潦倒的教书先生和底层知识分子,一无钱,二无权,要想与当地的衙门官吏、腐败官员、上层大人物进行斗争,无疑是以卵击石。
但是,饱读诗书的蒲松龄,没有不自量力,而是在敢于斗争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善于斗争,用智慧发力,达到预期目标。
诗歌,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捷,具有短小精悍、投枪匕首的特点。这对于长期祖辈生活在社会底层、逆来顺受、百无聊赖的广大民众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有效媒介。
蒲松龄抓住这一阵地平台,闻则必达,有闻必录,用诗歌“现场报道”,把“新闻”实时传播出去,散发开来,既及时有效地“刺贪刺虐”,又毫发无损地保护了自己。
历史上的文人,刚正不阿者有之,直言犯谏者有之,不食嗟来之食者有之,不为斗米折腰者有之。而蒲松龄的清高孤傲、卓尔不凡,却是不同凡响的特有骨气。
比如他母亲去世,全家面临身无分文买棺材下葬,让逝者安息的尴尬局面。按理说,他可以向坐馆的乡绅东家借款或预支,但是,他却在愁眉苦脸中束手无策,没有低三下四向人伸手。
后来,好友王观正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借给他一笔钱,才让他完成了最后的孝心。他与多任淄川知县交情很深,却从未通过他们为自己谋取一星半点私利等。
他用实际行动彰显出自己的清高与孤傲,影响和感染着一批具有正能量的诗友、朋友,树立起正直无私的形象。进一步弘扬了古代文人的优秀品质。
02当代意义
对蒲松龄社会诗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方式,我们不难找出它在当时条件下的创作初心和动机。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对当代诗人及诗歌创作会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应该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诗歌,作为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不可替代和难以复制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长期的精神支撑。在平平仄仄、抑扬顿挫的字里行间,它既可以振兴一个朝代,亦可唱衰一个王朝。
屈指算来,中国历史上的诗人皇帝、宰相等大概不下十人。如唐太宗李世民,丞相曹操,明太祖朱元璋,魏文帝曹丕,南唐后主李煜,乾隆皇帝等,不一而足。
正是他们的身体力行,把诗歌提升到国家层面,从而推动了它的传承与繁荣。文化的基因,源远流长,进入新时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然是国家工程。
当代诗人要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深入广大人民中间,深入充满时代气息的火热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积累创作素材,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思想内涵深邃、鼓舞民众信心、弘扬文化精髓的优秀作品。
而文学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无政治的文学作品。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浩如烟海,灿若星辰。但是,能够载入史册、名垂青史的却是凤毛麟角、寥落晨星。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卑躬屈膝、明哲保身、苟且偷生者居多;二是忧国忧民、刚正不阿、谔谔之士较少。
这两种文人的结局,一个是生前锦衣玉食、肥马貂裘,灯红酒绿、荣华富贵,死后随风飘逝,烟消云散;一个是生前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举步维艰、穷困潦倒,死后“名声鹊起”,万人敬仰。
蒲松龄是封建社会底层的一名知识分子,在自己家庭由富变穷的过程中,没有怨恨国家,抱怨社会,而是心甘情愿靠自己的学问与能力自食其力,把自己变成一名劳动知识分子。
尽管担任私塾的家庭都是当地的乡绅、富豪,但他没有沾染嫌贫爱富的铜臭。在科举失败的沮丧中充满期望,在生活困苦的跋涉中追逐梦想,仍然长期关注民生、关注民众。
用自己敏锐的眼光、灵敏的嗅觉、缜密的思维,在“太平盛世”的光环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勇做“谔谔之士”,用独特的鬼狐花妖小说“刺贪刺虐”。
善用真情实意的诗歌反映现实社会,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科举、吏治黑暗,他的社会诗,不仅赢得了当时民众的喜爱,也为后人留下了值得研究的史料价值。
我们不能强迫所有诗人局限于一种生存模式,但是,我们要提倡文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积极向上,做到有灵魂、有道德、有品质,对家庭勇于承担,对社会敢于担当,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国家兴衰扛在肩上的人。
03结语
通过蒲松龄身上的特质,了解到广大诗人要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勤奋耕耘,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的文化如何发扬光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要积极探讨文学的昨天、今天、明天,找准创新思路,选准突破方向,扬起前行的风帆,驶向更加辉煌的文化海洋的彼岸。要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生根、开花、结果。
更要不断研究前人的优秀作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做好传承与创新工作。与时俱进,敢于站在文化大国的高原上,努力攀登文学高峰。这样国家才会发展的更好,文学史才会经久不衰,流传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