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蒲松龄的社会诗,对古代以及现代有怎样的意义?

蒲松龄的社会诗,对古代以及现代有怎样的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二哥谈事 访问量:3472 更新时间:2024/1/16 15:46:54

说到《聊斋志异》就不得不说蒲松龄,这部被众多导演翻拍的作品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当然能够写出如此磅礴的小说作品,他也不是等闲之辈。

他用自己的诗,道出了生活的窘迫、写作的艰辛和无怨无悔的决心,坚定表达出对自己作品终将获得后人青睐的预测和愿望。

蒲松龄的诗歌不仅是他人生现实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最为真实的原始记录,更是他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家国情怀原始的全景存照和立体画卷。

不仅在那个时代给读者带来震撼,直到现在蒲松龄的诗词依旧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和沉思,下面我们就聊聊蒲松龄诗词的时代意义以及当代意义有哪些?

01时代意义

中国历史上,大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仁人志士,无不具有孤傲、清高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诗歌中镌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与历史上的官员诗人相比,蒲松龄只是千军万马奔波在科举之路上多次名落孙山的一员秀才。虽然人生没有大起大落,活动范围相对狭窄,但对怀才不遇的喟叹,生不逢时的无奈,让他形成了特有的民生情怀。

在宝应县,他不是将全部精力用在讨好、巴结知县孙蕙上,相反,当他知道民众生活困难时,反而积极做孙蕙的工作,救济灾民;当好朋友李臣到淄川县衙当上书吏时,他并没有奉承、讨好这位诗友,而是劝他做通知县的思想工作,开放当地矿井,让老百姓通过挖矿挣钱谋生。

他帮助与自己一起在毕家教书的王宪侯免除了当年的税赋,而对同样生活艰难的自己家庭,却始终没有申请救济。这些力所能及的举动,拉近了他与百姓间的距离,提高了其在民众中的威望,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蒲松龄作为一个穷困潦倒的教书先生和底层知识分子,一无钱,二无权,要想与当地的衙门官吏、腐败官员、上层大人物进行斗争,无疑是以卵击石。

但是,饱读诗书的蒲松龄,没有不自量力,而是在敢于斗争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善于斗争,用智慧发力,达到预期目标。

诗歌,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捷,具有短小精悍、投枪匕首的特点。这对于长期祖辈生活在社会底层、逆来顺受、百无聊赖的广大民众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有效媒介。

蒲松龄抓住这一阵地平台,闻则必达,有闻必录,用诗歌“现场报道”,把“新闻”实时传播出去,散发开来,既及时有效地“刺贪刺虐”,又毫发无损地保护了自己。

历史上的文人,刚正不阿者有之,直言犯谏者有之,不食嗟来之食者有之,不为斗米折腰者有之。而蒲松龄的清高孤傲、卓尔不凡,却是不同凡响的特有骨气。

比如他母亲去世,全家面临身无分文买棺材下葬,让逝者安息的尴尬局面。按理说,他可以向坐馆的乡绅东家借款或预支,但是,他却在愁眉苦脸中束手无策,没有低三下四向人伸手。

后来,好友王观正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借给他一笔钱,才让他完成了最后的孝心。他与多任淄川知县交情很深,却从未通过他们为自己谋取一星半点私利等。

他用实际行动彰显出自己的清高与孤傲,影响和感染着一批具有正能量的诗友、朋友,树立起正直无私的形象。进一步弘扬了古代文人的优秀品质。

02当代意义

对蒲松龄社会诗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方式,我们不难找出它在当时条件下的创作初心和动机。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对当代诗人及诗歌创作会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应该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诗歌,作为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不可替代和难以复制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长期的精神支撑。在平平仄仄、抑扬顿挫的字里行间,它既可以振兴一个朝代,亦可唱衰一个王朝。

屈指算来,中国历史上的诗人皇帝、宰相等大概不下十人。如唐太宗李世民,丞相曹操,明太祖朱元璋,魏文帝曹丕,南唐后主李煜,乾隆皇帝等,不一而足。

正是他们的身体力行,把诗歌提升到国家层面,从而推动了它的传承与繁荣。文化的基因,源远流长,进入新时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仍然是国家工程。

当代诗人要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深入广大人民中间,深入充满时代气息的火热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积累创作素材,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思想内涵深邃、鼓舞民众信心、弘扬文化精髓的优秀作品。

而文学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无政治的文学作品。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浩如烟海,灿若星辰。但是,能够载入史册、名垂青史的却是凤毛麟角、寥落晨星。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卑躬屈膝、明哲保身、苟且偷生者居多;二是忧国忧民、刚正不阿、谔谔之士较少。

这两种文人的结局,一个是生前锦衣玉食、肥马貂裘,灯红酒绿、荣华富贵,死后随风飘逝,烟消云散;一个是生前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举步维艰、穷困潦倒,死后“名声鹊起”,万人敬仰。

蒲松龄是封建社会底层的一名知识分子,在自己家庭由富变穷的过程中,没有怨恨国家,抱怨社会,而是心甘情愿靠自己的学问与能力自食其力,把自己变成一名劳动知识分子。

尽管担任私塾的家庭都是当地的乡绅、富豪,但他没有沾染嫌贫爱富的铜臭。在科举失败的沮丧中充满期望,在生活困苦的跋涉中追逐梦想,仍然长期关注民生、关注民众。

用自己敏锐的眼光、灵敏的嗅觉、缜密的思维,在“太平盛世”的光环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勇做“谔谔之士”,用独特的鬼狐花妖小说“刺贪刺虐”。

善用真情实意的诗歌反映现实社会,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科举、吏治黑暗,他的社会诗,不仅赢得了当时民众的喜爱,也为后人留下了值得研究的史料价值。

我们不能强迫所有诗人局限于一种生存模式,但是,我们要提倡文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积极向上,做到有灵魂、有道德、有品质,对家庭勇于承担,对社会敢于担当,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国家兴衰扛在肩上的人。

03结语

通过蒲松龄身上的特质,了解到广大诗人要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勤奋耕耘,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的文化如何发扬光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要积极探讨文学的昨天、今天、明天,找准创新思路,选准突破方向,扬起前行的风帆,驶向更加辉煌的文化海洋的彼岸。要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生根、开花、结果。

更要不断研究前人的优秀作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做好传承与创新工作。与时俱进,敢于站在文化大国的高原上,努力攀登文学高峰。这样国家才会发展的更好,文学史才会经久不衰,流传万年。

更多文章

  • 蒲松龄《聊斋·三生》、莫言《生死疲劳》,谁的故事更魔幻?

    历史解密编辑:醉笙情标签:蒲松龄,莫言,生死疲劳,聊斋·三生,阎王,三生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有一部畅销小说《生死疲劳》,讲的是一个地主冤死后,经历了六道轮回,分别体验了驴、牛、猪、狗、猴的一生,最后转生为一个大头婴儿蓝解放,整个故事由蓝解放讲述,充满了魔幻色彩和现实主义的悲欢。我想,莫言先生这个魔幻的脑洞,一定少不了蒲松龄老先生的启示,因为在《聊斋志异》中就有《三生

  • 落魄秀才,却写出旷世名作《聊斋志异》:蒲松龄的不凡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民国女子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纪晓岚,促织,卡夫卡

    今天说一说蒲松龄吧,连日酷暑,实在难熬,说一说他放的那把”鬼火”,蓝莹莹,绿幽幽,格外有感觉。其实,这个山东汉子,本意是想挑起庙堂的红灯笼,不去理会荒野的鬼火。只是,命运历来是个奇特的东西。对命运而言,红灯笼和鬼火,都有亮,都是火。他是明末清初人,生于1640 年。那一年,离大明王朝的覆灭还有四年。

  • 淄博柳泉中学2022级5班蒲松龄故居研学:探索“柳泉”感受“聊斋”——学习文化那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网标签:蒲松龄,聊斋,柳泉,聊斋志异,郭沫若,老舍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带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治学态度,9月12日上午,淄博柳泉中学2022级5班的同学们开启了蒲松龄故居研学之旅。入梦里戏里,探蒲松龄故里。身临其境,才有真知!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是我国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作为淄博本土著名

  • 兔年话兔之五:兰州城外清代名将猎获神奇兔,蒲松龄44字揭秘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陇史荟王文元标签:蒲松龄,兰州,王辅臣,康熙,巡抚

    兰州有个靖逆侯 在金庸笔下,他是骁勇善战的名将,坐着轿子指挥战斗;在蒲松龄笔下,他带着传奇,发现了神奇化石——土化兔。 他就是,清代名将靖逆侯张勇,一个曾经在兰州生活过的名将。1.脚受伤,不能穿鞋,坐着轿子指挥 兰州繁华闹市区,张掖路和通渭路的交界处。正是张掖路步行街的东头,它的南面,则是新世界商厦

  • 自己没有做过官,却要教人去做个好官,说的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蒲松龄,好官,县官,文学家,科举

    众所周知,蒲松龄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不仅当时风行天下,而且后来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其影响极其深远,并且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非常遗憾的是,蒲松龄一生追求功名,却一直没能如愿,造成他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官

  • 历史的今天:2月25日蒲松龄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书生,举人,万历,山东,清朝,蒲松龄,小说家,科学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1715年2月25号蒲松龄在山东病逝,蒲松龄,字留仙,世称就是聊斋先生。他最著名的著作是《聊斋志异》,很多人研究他的作品,在这个作品当中,其实我们也能看到他个人经历的映射,比如说很多作品里面有一个落魄书生上京赶考有这个情节,然后有什么古寺有什么破败的院落借宿一夜,然后夜里有女鬼什么的来相会这个落魄书

  • 从“幻游小人国”说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一定的科学幻想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蒲松龄,马介甫,嵇康,科学幻想,聊斋志异

    先来说一段古代的记载,《小官人》是《聊斋志异》中一则有趣的故事。说从前有位太史,也记不清他姓氏名字,一天白昼,在书斋中躺着休息,忽然看到有一小队仪仗队从屋角走出来。马就像青蛙,人只有手指大。约有数十人,簇拥着一位官人,头戴纱帽,身穿绣服,端坐轿上,纷纷出门而去。太史感到十分奇怪,以为自己睡眼昏花,看

  • 现今能看到蒲松龄留下的《聊斋志异》原稿,还得感谢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知道君的投食日记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说,考城隍,李娃传,聊斋

    说到狐鬼故事,自然首推《聊斋志异》。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于魏晋,如东晋的《搜神记》等。那时道、佛两教开始流行,时代又是处于一个非常不安的动荡状态,玄学风气更弥漫于文人之间,这时大家就开始注意各种传奇及鬼怪故事了。不过,蒲松龄的聊斋还是跟六朝时期的志怪

  • 为“五一”蒲松龄文博馆开放 周雁翔再次审查陈列形式和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时讯时播标签:文物,清朝,蒲松龄,文博馆,周雁翔,小说家,科学家,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中国古文献

    为“五一”蒲松龄文博馆开放周雁翔再次审查陈列形式和内容韩家氺 绿屏源为了弘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更为了把淄博独一无二的蒲松龄文化的瑰宝这张淄博含金量极高的文化名片擦亮,为此,以淄博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业委员会近几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和蒲松龄文献与文物广泛的征集,都集于五一佳节即将开放的“蒲松龄文博馆”

  • 蒲松龄巧对妙联

    历史解密编辑:曲殇别离标签:麻子,下联,上联,即景,清朝,蒲松龄,文学家,小说家,科学家,中国古文献

    ◎王淼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老年定居淄川,读书写作,不问世事。新年期间,新来一位淄县长官姓乌,是当朝新贵,据说很有学问。新年团拜时,邀请县内乡绅父老名人雅士,蒲松龄也在邀请之列。乌县官知道蒲松龄著作等身,却是个从未有过一官半职的不第秀才,于是决定要考考他。酒过三巡之后,乌县官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