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幻游小人国”说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一定的科学幻想

从“幻游小人国”说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有一定的科学幻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画个圈圈吧 访问量:4558 更新时间:2024/1/22 1:52:06

先来说一段古代的记载,《小官人》是《聊斋志异》中一则有趣的故事。

说从前有位太史,也记不清他姓氏名字,一天白昼,在书斋中躺着休息,忽然看到有一小队仪仗队从屋角走出来。马就像青蛙,人只有手指大。约有数十人,簇拥着一位官人,头戴纱帽,身穿绣服,端坐轿上,纷纷出门而去。太史感到十分奇怪,以为自己睡眼昏花,看错人。忽然,有一小人回到屋里,手捧一毡包,有拳头大,一直走到床前说:“家主人有点薄礼,敬献太史。”小人说毕,面对面而立,却又不把礼物献上。过了一会儿,又自笑着说:“这点微小的东西,想太史也没有什么用,不如就赐给小人吧!”太史点头应允,那小人欣然把那包礼物带走了……

这种“小人国奇遇”式的敬事,在《聊斋志异》中不止一例。例如《宅妖》一则里记述:康熙十七年,有个名叫王俊升的书生,在土家姓李的公馆里教私塾。一天傍晚,刚刚掌上灯火,他和衣倒在床上,忽然看到一个小人,只有三寸来高,从外面走进来,打了个转就走了。不一会儿,扛了两张小凳来,就像孩子们用高粱秸做成的。又过了一会儿,有两个小人抬了一口棺材进来,才四寸来长,停放在板凳上。还没有安置妥当,有一女子身穿丧服,领着几名仆婢走进来,以袖掩着口,嘤嘤啜泣,声音很像大苍蝇嗡嗡地鸣叫。王生看了很久,不禁毛发森悚,大声呼叫起来,并忙起身逃走,却跌倒在地,吓得直哆嗦,站不起身来。馆中人都闻声赶来,可是厅堂中的小人已经不见了。

再如《耳中人》一则里说:有个名叫谭晋玄的书生,非常相信呼吸进纳之术,一天正在打坐,听到耳中有动静,好像有个东西跑出来。他微微睁开眼睛一看,见到有一小人,长三寸许,相貌狰狞如夜叉,在地上打转。谭生十分奇怪,凝神以观其变。忽然邻人前来借物,敲门叫喊。小人闻声,张慌失措,绕屋而走,如同找不到洞的老鼠,谭生吓得失魂落魄,也不知道小人跑到哪里去了,由此得了精神病,叫号不休,医治了半年,才渐渐痊愈。

当然,类似的故事,还可以在《聊斋志异》中找到。在一般人心目中,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只是一部神怪小说集,谈狐说鬼,以寓劝惩,或借鬼狐以揭露、抨击当时社会之黑暗腐朽,认为这部小说的积极意义就在这里。

很少人注意到《聊斋志异》故事的真实性。这部作为清代笔记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大部分故事来自民间传说,间或也有些真实的记载,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只是这些记载被大量鬼神故事所淹没。要从大量的“噪声”背景中,“检出”我们所需要的“有用信号”来,需要做一番沙里淘金、去伪存真的工作。

上述“小人国奇遇”式的故事,与近代医学上所称的幻觉症状,十分相似。由于这类患者的视幻觉往往是“看到”一些又矮又小的小人出现在周围,所以,在精神病学上称为“小人国视幻觉症”或“视物显小性幻视”。

类似这样的幻觉症的记述,并不始于蒲松龄所在的清代乾隆年间,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东普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就有类似的记载。例如:

“豫章(古地名,今江西南昌)有一家,婢在灶下忽有人长数寸,来灶向壁,婢误以履践之,杀一人。须臾,遂有数百人,著衰麻服,持棺迎丧,凶仪皆备。出东门入园中覆船下……”

王莽建国四年,池阳(古地名,今陕西泾阳县)有小人景,长一尺余,或乘车,或步行,操持万物,大小各自相称,三日乃止……”

其他笔记小说如《奇闻录》等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种精神病患者眼中的“小人”,偶尔也会在转瞬间变得像四大天壬般巨大,长数丈,顶天立地,压将下来,使患者惊骇万分,精神病学上称为“视物显大性幻视”。类似症状,在古书中也有记述。晋代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看来也可能曾经是这类精神病的患者。据笔记小记《世说》的记载,嵇康曾在灯下弹琴,有一个陌生人走进来,初见脸很小,不一会突然变大,转瞬间有一丈多长。嵇康看了多时,把灯火吹熄,说:“普耻与魑魅争光。”看来,嵇康不愧为贤者,不为所动。

致幻植物开的玩笑

引起幻觉的原因很多,在自然界里,有些植物被人误食后,也会使人产生种种幻觉。例如某些毒蘑菇如牛肝菌科的某些种类和华丽肝菌、墨西哥致幻毒菌、墨西哥仙人掌,墨西哥章牛花等都属这类植物,叫致幻植物,而具有这种作用的药物剂,则称为致幻剂。

1958年8月的一天,法国有一个村子,突然骚动起来,不少人像中了邪、着了魔似的,有的声称他会“飞”,爬上屋顶,要“飞到高空”,结果摔得头破血流。有的看到巨大的怪物向他袭来,吓得没命地尖叫,发疯似地到处逃窜。有的啼哭,有的傻笑,乱成一团。还有的呆若木鸡,或坐或立,姿势呆板,形同木偶,就像现在一些影片中外星科技侵略地球一样。

当局只好派一个医疗队,调查事故的原因。结果发现这种怪病是由一种叫做“麦角”的真菌引起的。麦角寄生在潮湿的小麦上,能产生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致幻物质——二乙基麦角酰胺(LSD)。这个村子的人正是由于吃了含有麦角的面包,发生中毒而产生了幻觉症。

有趣的是,有的致幻剂能使人的脾气逆转。据说猫吃了这种致幻剂会怕老鼠,老鼠吃了竟不怕人!《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名为《马介甫》的故事,就说了一桩类似的趣事。

杨万石,杨万钟是两兄弟。万石为兄,娶妇尹氏。尹氏凶悍不仁,万石则惧内成性,于是一家老少都遭尹氏的荼毒。万石只有饮泣吞声,不敢反抗。一日,好友马介甫远道来访,小住数月,见到杨氏兄弟一门都被悍妇折磨得不成样,颇为叹息。几次劝说万石起来造那悍妇的反。有一次,万石被说得心里活动了,欲教训那泼妇一番。可是一见到老婆,又吓得魂不附体,那般造反的劲头早就跑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造反的“阴谋”也和盘托出,坦白交代了。

马介甫见万石如此无能,就拿出一包药来,给万石吞服。说也奇怪,平司见到老婆就像见了老虎的万石,却一反常态,顿时觉得忿气填胸,怒火中烧,刻不容缳,直奔内室。那婆娘见到页石照例是破口大骂,万石不容分说,飞起一脚,把她踢翻在地,拔出刀子,割下那悍妇的一块肉,掷在地上。尹氏吓得面无人色,连声求饶。在众人的排解下,一场风波总算平息,而万石犹余怒来消,悻悻不已,可是药性一过,又像泄了气的皮球,嗒然若丧……。

蒲松龄通过马介甫之口,说明此药叫做“丈夫再造散”,又点出马介甫只是个游戏人间的“狐仙”。可以想见,如果确有这神“丈夫再造散”的话,那有可能是一种致幻剂。由于那个时代人们还不可能认识致幻剂的作用,因此蒲松龄只能假托狐仙写出这一朴素的科学幻想。

说点科学道理

于是有人认为,很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这些致幻物质的分子,得以“冒名顶替”,鱼目混珠地混到脑组织之中,参与了生化的代谢,从而影响到脑子的功能,使人产生种种幻觉。

某些致幻物质中毒所引起的症状,与某些精神病的症状极为相似,因此可以利用致幻剂给实验动物人为地造成某种症状,以便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有些人则希望利用致幻剂影响人脑,以探索大脑的奥秘,揭开精神病的秘密。这种实验在国外已搞了多年,积累了一些资料。但距离解决精神分裂症的病因问题,还十分遥远。

更多文章

  • 现今能看到蒲松龄留下的《聊斋志异》原稿,还得感谢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知道君的投食日记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说,考城隍,李娃传,聊斋

    说到狐鬼故事,自然首推《聊斋志异》。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于魏晋,如东晋的《搜神记》等。那时道、佛两教开始流行,时代又是处于一个非常不安的动荡状态,玄学风气更弥漫于文人之间,这时大家就开始注意各种传奇及鬼怪故事了。不过,蒲松龄的聊斋还是跟六朝时期的志怪

  • 为“五一”蒲松龄文博馆开放 周雁翔再次审查陈列形式和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时讯时播标签:文物,清朝,蒲松龄,文博馆,周雁翔,小说家,科学家,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中国古文献

    为“五一”蒲松龄文博馆开放周雁翔再次审查陈列形式和内容韩家氺 绿屏源为了弘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更为了把淄博独一无二的蒲松龄文化的瑰宝这张淄博含金量极高的文化名片擦亮,为此,以淄博中华文化促进会聊斋文化专业委员会近几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和蒲松龄文献与文物广泛的征集,都集于五一佳节即将开放的“蒲松龄文博馆”

  • 蒲松龄巧对妙联

    历史解密编辑:曲殇别离标签:麻子,下联,上联,即景,清朝,蒲松龄,文学家,小说家,科学家,中国古文献

    ◎王淼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老年定居淄川,读书写作,不问世事。新年期间,新来一位淄县长官姓乌,是当朝新贵,据说很有学问。新年团拜时,邀请县内乡绅父老名人雅士,蒲松龄也在邀请之列。乌县官知道蒲松龄著作等身,却是个从未有过一官半职的不第秀才,于是决定要考考他。酒过三巡之后,乌县官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二人

  • 一代文豪蒲松龄摆茶摊的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促织,苏轼,皇帝,茶摊,清朝,蒲松龄,科学家,音乐家,小说家,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竟然一连教了四十年书。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蒲松龄在富人家里坐馆(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蒲家庄大路口上,每天金鸡唱晓,炊烟四起之后,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

  • 蒲松龄的后人住这里,为推广《聊斋俚曲》费尽心力,但却后继乏人

    历史解密编辑:秦巴阿松标签:山东,康熙,清朝,蒲松龄,玉娥郎,小说家,科学家,聊斋俚曲,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我们都知道,《聊斋》是古代著名文学作品,作者叫做蒲松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蒲松龄还有另外一部作品,即《聊斋俚曲》,直到现在他的后人都在大力推广。然而,知道《聊斋俚曲》,懂得《聊斋俚曲》,传承《聊斋俚曲》的人都太少了,也让蒲松龄的后人十分忧愁。究竟《聊斋俚曲》是什么呢?如果您也感兴趣,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

  • 戚继光怕老婆?蒲松龄将其扩展到全国,玩笑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戚继光,蒲松龄,野史,萧宝卷,醒世姻缘传,清朝

    聊戚继光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谈及戚继光惧内的内容。那么,戚继光如何怕老怕呢?老婆让他站着他不敢跪着,老婆让他跪着他不敢站着。戚继光怕老婆的主体内容讲述手下众将撺掇戚继光按照打仗的样子儿,顶盔掼甲罩袍束带、喊杀阵阵、刀光剑影。走到内室刀剑一亮,大喝一声“你这老娘们儿(没有恶意,女性读者勿怪!)还敢横吗?

  •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命运不济的风水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中天易学标签:风水,山东,蒲松龄,李自成,聊斋志异,雍正皇帝,神秘题材电视剧,传说生物题材电视剧,聊斋(2005年电视剧)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命运不济的风水之谜 中天易张永红整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被国际上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伟大作家。蒲松龄生于1640年明朝末期的古般阳城东七里的蒲家庄,即今山东淄川地区。1991年10月,首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在蒲松龄故乡的山东淄博召开。蒲松龄为什么一生

  • 蒲松龄与叶生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西安交大黎荔标签:叶生,举人,书生,科举,清朝,蒲松龄,小说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蒲松龄与叶生故事黎荔蒲松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卷一第三十一篇《叶生》,讲述了一个姓叶的书生怀才不遇,突遇知己丁公而生死相从的故事。小说情节千回百转,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河南淮阳有一个姓叶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文章词赋,冠绝一时,但无奈每次考科举,却总是一再落榜,屡试不中。这

  • 周雁翔:莫言与蒲松龄之缘——浅析蒲松龄研究中的莫言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时讯时播标签:莫言,蒲松龄研究,莫言与蒲松龄之缘,周雁翔,蒲松龄,小说

    编者按:提起《聊斋志异》,便会让我立马联想到《西游记》,这是我国两部以鬼怪喻人生的古今最著名的小说,也是两部给我童年留下印象最深的小说。确切地说给我印象较早的是电影《画皮》,因为它给我人生旅途中留下了体验“恐惧”最早最深的记忆。记得我还在读小学时,一天父亲带我到离我村也就八里之遥的周村电影院(现淄博

  • 《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是蒲松龄借小说,对自己进行的补偿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生,娇娜,梅女

    第一,《聊斋志异》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1,《聊斋志异》中正面形象的书生赫然登第的圆满结局,和蒲松龄期望及第有关首先,《聊斋志异》中正面形象的书生赫然登第的圆满结局,和蒲松龄期望及第有关。一方面,这和儒家对于士子的理想人格规范有关。儒家的理想的人格,一来要"士志于道",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