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书铁券,免死金牌,皇权特许免除一死,这种东西在古代而言,可以说是种至高无上的东西,任何人在得到之后,都将好好地供奉,但是,这种“皇恩浩荡”的恩赐,真的能够免除一死吗?
在明朝初年,1370年的时候,刚刚建立大明王朝,开始了论功行赏,对于一些功勋们朱元璋是该赏赏该封封,但是在这些功勋之中,却有几人却因无赏可赏,被赐予丹书铁券,例如李善长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丹书铁券获得者的功臣,最后的下场却是无比的凄惨,那么这究竟是和原因呢?
李善长出生于安徽定远,在小的时候,其就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可以说是直接碾压同龄的孩子,有着过人的智慧,不过有意思的是,李善长虽然天资卓越,读书识字对其而言,更是小菜一碟。
但是其却不同,与其他“骚人墨客”,喜欢吟诗作对卖弄风情,反而对于军事兵法颇为的喜欢,对于法家学说典籍更是颇有研究,久而久之李善长在当地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怪人”。
而随着元末的腐败,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而当时朱元璋就是众多起义军之一,在进攻滁阳之时,朱元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听见了当地人谈论起李善长这个怪“人”,并且感觉李善长有一些不一般,于是便亲自登门拜访。
二人在一番相谈过后,朱元璋愈发地感觉李善长不是一个简单之辈,于是就问李善长天下如今的局势如何,而李善长在一番思索过后便一针见血地说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来。
朱元璋一听如同醍醐灌顶一般茅塞顿开,眼前天下大乱纷争四起的乱局一下明朗起来,于是朱元璋毫不犹豫的邀请李善长加入自己队伍。
在此之后,李善长一直跟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击退元兵,而且在朱元璋的起义队伍越做越大之时,李善长发现军队愈发地难以管教,于是就主动向朱元璋,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军队之中立下军规,约束部队,并且完善赏罚制度,使得军队战斗力更上一层楼。
因此在后来称帝之时,朱元璋对于李善成的功绩是赞不绝口,甚至在诏书之中将其比作“萧何”,在论功行赏之时更是给予了无人能及的“荣耀”,先是任命其为世袭韩国公,左丞相,并赐予丹书铁券。
可谓是位极人臣,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李善长不叛乱,老老实实的话,那么其这一脉将在大明朝永享富贵,但是聪明一世的李善长,却在晚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连丹书铁券都无可奈何,留不下李善长一命。
在大明建立之后,李善长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是当时朝廷中枢重要官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在权利登上顶峰的李善长,逐渐的被权利迷住了双眼,对待朝廷官员颇为的苛刻,甚至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辱骂下属。
特别是到后来,由于朱元璋的大清洗,曾经许多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都丢掉了性命,朝中能够制衡李善长重臣,要么被贬要么丢掉性命,所以李善长愈发的目中无人,以至于朱元璋对其也是心生不满,但是由于看在李善长多年来的功劳,朱元璋一时半会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对付李善长。
但是由于李善长在朝堂之中多次目中无人辱骂下属,因此逐渐的有人心生不满,但是由于李善长位高权重,所以也是敢怒不敢言,直到一日李善长病重,需要长期静养一段时间,而那些有心人就趁此机会,检举李善长与当年的胡惟庸一案有关,甚至参与谋反。
于是对于李善长依然不满的朱元璋,也是急忙派人去调查真伪,并且将李善长缉拿归案,那么李善长真的是参与谋反了吗?
根据史料记载,其实李善长并未参加谋反,反而是犯下一个大错,那就是“保持中立”,也就是胡惟庸意图谋反之时,李善长知晓并且没有揭发,反而说出一句令人震惊的话语“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此时被抓的李善长,其实也深知自己命不久矣,毕竟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全凭朱元璋的一句话,但是此时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是就在李善长已经心灰意冷之时,李善长想起来家中供奉的丹书铁券,于是便主动与朱元璋提及此事,乞求朱元璋回心转意免除一死。
但是当朱元璋一听,脸上不免浮出笑意,指着当年赐予李善长的丹书铁券,让其看看丹书铁券背面写着什么,此言一出李善长脸上瞬间面如死灰,当年为了限制丹书铁券获得者,李善长自己可是亲自上书朱元璋提议丹书铁券对于“除谋反大逆”。
也就是说丹书铁券,可以无视一切刑法,但是唯独一条不能无视,那就是参与谋反,对王朝造成威胁的除外。
于是就这样,李善长被处死,而家人也是遭受株连,不过朱元璋看在自己的女儿份上,留下了李善长的孙子(朱元璋早年的时候将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赐予李善长的儿子),保留了李善长的血脉。
俗话说得好,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臣子的生死全在帝王一念之间,就如同那句古话一般,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自古以来历史上那些能臣悍将,能够功成身退,安享晚年的不过数人。
而此番李善长与朱元璋之间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在史书上,朱元璋对于李善长并没有大肆评价,但是其的功绩朱元璋可是心知肚明,最后却也难逃一死,实在是让人可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