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临死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看金牌背面写了啥

临死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看金牌背面写了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2143 更新时间:2024/1/19 18:54:16

丹书铁券,免死金牌,皇权特许免除一死,这种东西在古代而言,可以说是种至高无上的东西,任何人在得到之后,都将好好地供奉,但是,这种“皇恩浩荡”的恩赐,真的能够免除一死吗?

在明朝初年,1370年的时候,刚刚建立大明王朝,开始了论功行赏,对于一些功勋们朱元璋是该赏赏该封封,但是在这些功勋之中,却有几人却因无赏可赏,被赐予丹书铁券,例如李善长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丹书铁券获得者的功臣,最后的下场却是无比的凄惨,那么这究竟是和原因呢?

李善长出生于安徽定远,在小的时候,其就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可以说是直接碾压同龄的孩子,有着过人的智慧,不过有意思的是,李善长虽然天资卓越,读书识字对其而言,更是小菜一碟。

但是其却不同,与其他“骚人墨客”,喜欢吟诗作对卖弄风情,反而对于军事兵法颇为的喜欢,对于法家学说典籍更是颇有研究,久而久之李善长在当地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怪人”。

而随着元末的腐败,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而当时朱元璋就是众多起义军之一,在进攻滁阳之时,朱元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听见了当地人谈论起李善长这个怪“人”,并且感觉李善长有一些不一般,于是便亲自登门拜访。

二人在一番相谈过后,朱元璋愈发地感觉李善长不是一个简单之辈,于是就问李善长天下如今的局势如何,而李善长在一番思索过后便一针见血地说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来。

朱元璋一听如同醍醐灌顶一般茅塞顿开,眼前天下大乱纷争四起的乱局一下明朗起来,于是朱元璋毫不犹豫的邀请李善长加入自己队伍。

在此之后,李善长一直跟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多次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击退元兵,而且在朱元璋的起义队伍越做越大之时,李善长发现军队愈发地难以管教,于是就主动向朱元璋,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军队之中立下军规,约束部队,并且完善赏罚制度,使得军队战斗力更上一层楼。

因此在后来称帝之时,朱元璋对于李善成的功绩是赞不绝口,甚至在诏书之中将其比作“萧何”,在论功行赏之时更是给予了无人能及的“荣耀”,先是任命其为世袭韩国公,左丞相,并赐予丹书铁券。

可谓是位极人臣,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只要李善长不叛乱,老老实实的话,那么其这一脉将在大明朝永享富贵,但是聪明一世的李善长,却在晚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连丹书铁券都无可奈何,留不下李善长一命。

在大明建立之后,李善长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是当时朝廷中枢重要官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在权利登上顶峰的李善长,逐渐的被权利迷住了双眼,对待朝廷官员颇为的苛刻,甚至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辱骂下属。

特别是到后来,由于朱元璋的大清洗,曾经许多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都丢掉了性命,朝中能够制衡李善长重臣,要么被贬要么丢掉性命,所以李善长愈发的目中无人,以至于朱元璋对其也是心生不满,但是由于看在李善长多年来的功劳,朱元璋一时半会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对付李善长。

但是由于李善长在朝堂之中多次目中无人辱骂下属,因此逐渐的有人心生不满,但是由于李善长位高权重,所以也是敢怒不敢言,直到一日李善长病重,需要长期静养一段时间,而那些有心人就趁此机会,检举李善长与当年的胡惟庸一案有关,甚至参与谋反。

于是对于李善长依然不满的朱元璋,也是急忙派人去调查真伪,并且将李善长缉拿归案,那么李善长真的是参与谋反了吗?

根据史料记载,其实李善长并未参加谋反,反而是犯下一个大错,那就是“保持中立”,也就是胡惟庸意图谋反之时,李善长知晓并且没有揭发,反而说出一句令人震惊的话语“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此时被抓的李善长,其实也深知自己命不久矣,毕竟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全凭朱元璋的一句话,但是此时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是就在李善长已经心灰意冷之时,李善长想起来家中供奉的丹书铁券,于是便主动与朱元璋提及此事,乞求朱元璋回心转意免除一死。

但是当朱元璋一听,脸上不免浮出笑意,指着当年赐予李善长的丹书铁券,让其看看丹书铁券背面写着什么,此言一出李善长脸上瞬间面如死灰,当年为了限制丹书铁券获得者,李善长自己可是亲自上书朱元璋提议丹书铁券对于“除谋反大逆”。

也就是说丹书铁券,可以无视一切刑法,但是唯独一条不能无视,那就是参与谋反,对王朝造成威胁的除外。

于是就这样,李善长被处死,而家人也是遭受株连,不过朱元璋看在自己的女儿份上,留下了李善长的孙子(朱元璋早年的时候将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赐予李善长的儿子),保留了李善长的血脉。

俗话说得好,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臣子的生死全在帝王一念之间,就如同那句古话一般,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自古以来历史上那些能臣悍将,能够功成身退,安享晚年的不过数人。

而此番李善长与朱元璋之间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在史书上,朱元璋对于李善长并没有大肆评价,但是其的功绩朱元璋可是心知肚明,最后却也难逃一死,实在是让人可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韩国公李善长,七十七岁落得满门抄斩,冤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韩公,朱元璋,胡惟庸,刘伯温,汤和,张廷玉

    说起李善长,那可是大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看看朱元璋给他的封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这样的封赠是何等荣耀?古往今来太师这种荣誉,一般人活着压根得不到。国公这种爵位也是位极人臣,还世袭罔替。中书左丞相,相当于后世的国务总理。

  • 76岁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刘伯温,郭子兴,刘邦

    文|飞鱼说史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后改官制,以左为大,官封李善长为左相国,相比较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将,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就好比萧何对于刘邦。朱元璋率大军南征北战,都会让李善长留守大后方,负责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而李善长也做得极为出色,从没有让朱元璋因为粮草而

  • 斩首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笑道:擦亮眼睛看上面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李韩公,朱元璋,免死金牌,胡惟庸,郭子兴,明朝

    在古代,君权无双,皇命难违。无论这个人之前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常常是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要了他的性命,可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持有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在古代,皇帝们为了犒劳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臣子,往往会奖励一些丹书铁券,后来演变成了免死金牌。具体的作用也很明显,一个是如朕亲临,另外一个

  • 朱元璋为何在李善长77岁时,杀了他们家七十多口人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兄弟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徐达,宰相,刘伯温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朱元璋尊称为大明开国功臣之首,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之后朱元璋将他一家七十多口人都杀了,但朱元璋没有杀李祺,因为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对李祺和他的孙子都网开一面。李善长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造反,他擅长运筹帷幄,后勤保障,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在朱元璋建立

  • 郑芝龙:别把我和王直、倭夷相提并论论技术俺家甩他们半个福建

    历史解密编辑:好女孩也疯狂标签:郑一官,王直,水师,郑成功,明朝,郑芝龙,王直(明朝官员),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地理学家

    关于郑芝龙和郑成功,最流传已久的误会就是他们都是倭寇。实际上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海上技术可比王直和日本倭寇高多了,可以说甩了这些人半个福建。王直和徐海是明清时期中国海商集团中的另类,他们是少有的徽州海商。在明清的海上江湖中,徽州人是少数派,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精明,而是因为徽州不是当时传统的造船重地,缺

  • 招抚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京彩台湾标签:知县,崇祯,明朝,郑一官,单传忠,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招抚郑芝龙1918年,明代闽人陈白南的《莲山堂文集》由近代闽人丘复“订正”、“陈敬贤备资刊刻”、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陈白南,名如松,福建同安人。明万历壬子(1612年)举于乡,曾任浙江萧山知县、太仓知州。明天启甲子(1624年)告老还乡。《莲山堂文集》书稿成于明崇祯甲申(1644年)。《莲山堂文集

  • 郑成功不满父亲郑芝龙叛明投清,创立水上义师,联合农民军抗清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郑成功,郑一官,清军,清兵,农民军,隆武帝

    一六六三年,农民领袖王铁佛在建宁依山结寨,进攻邵武,农民领袖余角,结寨茶畲山,也大举进攻清军,一直到三藩事件发生,农民军仍在那里进行着英勇的抗清斗争。广东方面自李成栋失败以后,广州再度失陷,懦弱的明朝官军退出广东,英勇抗敌的任务,只有当地人民群众担负起来。农民领袖王兴,因为精明强干,人们给他起了一个

  • 海上霸主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郑一官,隆武帝,清廷,郑成功,崇祯,郑鸿逵

    郑芝龙,南安石井巡司人,字曰甲,号飞黄,小名一官。郑芝龙父名绍祖,曾是泉州太守蔡善继底下一名管理仓库的小吏。天启三年(1623年),黄程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货物想要搭附李旦的商船前往日本,便派遣郑芝龙随船押运。在跟随李旦期间,郑芝龙学会了西班牙、葡萄牙语,并学习贸易和东瀛武术。当李旦去世时,郑

  • “海贼王”郑芝龙,与我国近代著名海盗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发带月亮标签:郑一官,海盗,郑成功,明朝,水师,郑和

    中国海盗排行榜,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当属第一大航海时代的中国海贼王,明朝至清朝初期,郑艺龙(郑成功之父)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一。公元1500年前后,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个人以为,应该将火器的发明使用的时期,计算在内的。还有盖伦帆船的发明。没火炮、火枪武装的大航海,挺没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

  • 郑芝龙投降清朝,为何郑成功却坚定反清,与其日本母亲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镜头下的文化标签:清朝,明朝,日本,郑一官,郑成功,郑芝龙,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郑芝龙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小时候由于生活艰难,他便带着弟弟去香山澳(澳门)投靠了舅舅黄程。在此期间,郑芝龙不断与海上国家打交道,渐渐学会了多国语言。明朝天启年间,郑芝龙的舅舅见他能干,就决定让他远赴日本去历练一番。刚开始来到日本人生地不熟,郑芝龙就以“卖履”为生。可他极具经商天赋,所以后来干脆就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