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善长,那可是大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看看朱元璋给他的封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这样的封赠是何等荣耀?
古往今来太师这种荣誉,一般人活着压根得不到。国公这种爵位也是位极人臣,还世袭罔替。中书左丞相,相当于后世的国务总理。
另外,李善长的儿子还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两人结为儿女亲家。在册封诏书里,朱元璋不吝褒奖,将李善长比喻为再世萧何。
可就是这么一个宠遇隆厚,为大明朝立下佐命大功的人。却在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时候被迫自尽。除了当驸马的儿子,全家男女七十余口一并帮上刑场就戮。如此下场实在令人不忍直视、凄惨之极。
史书记载,李善长是个表面宽和大方,却内心忌刻的人。也就是本事不小,心胸不宽。对权力的欲望过于浓厚。这些性格上的缺点,注定了他在朱元璋手里难得善终。
由于历史原因,明朝的开国功臣里出身淮右的占了大半。这些人里魏国公徐达是武将。时常领兵在外,另外徐达的性格谦虚谨慎。而李善长自持功高,大权在握,在大明开国之后志得意满,行事常不知收敛。淮西功臣集团便以他为自然领袖,这个想推也推不掉。属于不树门户而门户自成。
不知道,有多少早年英明果断的人,一到晚年就成了刚愎自用的糊涂蛋。但历史上年老昏聩,最后没下场的例子还真不少。象唐朝的长孙无忌、上官仪,褚遂良,以及唐玄宗,清朝的张廷玉,都闹到灰头土脸,一生功名体面毁于一旦。但是也有象徐茂公、郭子仪,汤和这样的聪明人。深得帝王心术,成功避开政治漩涡保全家族。
可惜的是李善长不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是治世之能臣,但对权力欲望的把握超出了朱元璋的容忍底线。
《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老而戒得,孔夫子的总结是血泪之言。可惜就有些人做不到善始善终。权力的滋味一旦尝到,老年想戒掉,难啊。
李善长为相时,大权独揽。手下人涉及贪腐,被诚意伯,御史中丞刘基告到朱元璋御前。老朱出手杀了那人,对李善长加以批评。从此李善长对刘基怀恨在心。一直寻机报复。
刘基字伯温。在民间传说中是个半人半仙的人。所谓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就这么一个人,也躲不过李善长的算计。
洪武三年,在朱元璋暗示下,李善长告老还乡。临走,他推荐了自己的同乡胡惟庸接任中书左丞相。等他退到幕后,依然通过胡对朝局施加影响。实现退而不休,继续弄权的目的。
按说刘伯温职在台宪,象后世的纪委监委,打击贪腐是职责所在。李善长如心胸宽广,应该赞赏对方才是。而他却觉得,贪官这么多,动我的人分明是扫老夫的面皮。甚至意图借机上位。
这就是人气量的不同。都说宰相肚子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气量。
刘伯温自知得罪李善长,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后,立刻带着伯爵辞官回乡。以为因此躲过李善长的暗算。可是同样下野的老李,却在窥伺风向报一箭之仇。
关于刘伯温的死。史书上记载是洪武八年,刘基生病。皇帝知道后,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结果刘家人按御医所开药方抓药,刘基服后病体转重。聪明绝顶的他便怀疑有人下毒。却苦无证据。不久,他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刘基死后,李善长怕是长出一口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看谁笑在最后?
李善长和胡惟庸,不仅是恩主和被提携者的关系。胡惟庸还是李善长弟弟的儿女亲家。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两家人自然往来密切。
待到胡惟庸谋逆案爆发,许多淮右勋贵受牵连被杀。作为胡的举荐者,两家的密切往来把李善长的逼到岌岌可危地步。随着弟弟李存义被举报为胡党,有朝议并诛李善长,以儆效尤。但朱元璋念及旧情,只把善长一家安置在崇明居住。如此皇恩,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谢。令朱元璋十分不爽。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李善长虽老迈,这一做法等同于心怀‘怨望’。安置崇明后,朱元璋对他的忍耐也达到极点。李却不自知。此种托大心态,如长孙无忌对阵武则天,张廷玉怠慢乾隆一样,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低估皇帝的肚量。
在朱元璋引而不发情况下,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又要在崇明兴建府第。这么大岁数功成名就,真到了戒得的年纪,有口饭吃老老实实不好吗?起码保住性命,保住子孙富贵。
折腾盖房子也就罢了,居然私自找汤和借兵士三百建房。汤和怕受累,向皇帝举发了此事。
老迈自负的李善长此时又出昏招,为犯罪充军的亲戚丁斌向皇帝请求赦免。他大概也想不到,为啥不叫你回凤阳,而弄个海岛安置?皇帝胸中的怒气早已翻涌。
所谓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为何同是年老,汤和能把人性看得那么透彻呢?自己本是一介底层平民,有今天的富贵就该知足。不知足的只会因嫌纱帽小,倒把枷锁扛。尤其是面对朱元璋这类眼里不揉沙子的主。
两件事凑到一起,朱元璋龙颜大怒。直接把丁斌抓起来严加拷问。酷刑之下,丁斌又把十年前的胡惟庸案翻出来。这次,朱元璋没有放过李善长。随着各类证据的叠加。李善长和胡惟庸屏人私语,对谋反之事知情不举,心怀两端的罪名呼之而出。
李家有丹书铁券,李善长本人可免死两次。但事涉谋反,任什么铁券都没有用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恰在此时天告星变,宜刑戮大臣。
最终,朱元璋给了李善长最后一次‘恩典’。面读列罪诏书后,令其自尽以保全尸。李善长死后,其全家七十余口不分男女被一并诛杀。唯一的漏网之鱼是儿子李祺。因为娶了公主免死流放。李祺的后代,也成了李善长唯一的后人。
合上血淋淋的史籍,回望李善长。我想说,李公,你肯定是读过论语的。孔夫子的话咋忘了呢?
月盈则亏,物极必反。老而戒得,金石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