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国公李善长,七十七岁落得满门抄斩,冤不冤?

韩国公李善长,七十七岁落得满门抄斩,冤不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3933 更新时间:2024/1/19 21:12:28

说起李善长,那可是大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看看朱元璋给他的封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这样的封赠是何等荣耀?

古往今来太师这种荣誉,一般人活着压根得不到。国公这种爵位也是位极人臣,还世袭罔替。中书左丞相,相当于后世的国务总理。

另外,李善长的儿子还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两人结为儿女亲家。在册封诏书里,朱元璋不吝褒奖,将李善长比喻为再世萧何

可就是这么一个宠遇隆厚,为大明朝立下佐命大功的人。却在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时候被迫自尽。除了当驸马的儿子,全家男女七十余口一并帮上刑场就戮。如此下场实在令人不忍直视、凄惨之极。

史书记载,李善长是个表面宽和大方,却内心忌刻的人。也就是本事不小,心胸不宽。对权力的欲望过于浓厚。这些性格上的缺点,注定了他在朱元璋手里难得善终。

由于历史原因,明朝的开国功臣里出身淮右的占了大半。这些人里魏国公徐达是武将。时常领兵在外,另外徐达的性格谦虚谨慎。而李善长自持功高,大权在握,在大明开国之后志得意满,行事常不知收敛。淮西功臣集团便以他为自然领袖,这个想推也推不掉。属于不树门户而门户自成。

不知道,有多少早年英明果断的人,一到晚年就成了刚愎自用的糊涂蛋。但历史上年老昏聩,最后没下场的例子还真不少。象唐朝的长孙无忌上官仪褚遂良,以及唐玄宗,清朝的张廷玉,都闹到灰头土脸,一生功名体面毁于一旦。但是也有象徐茂公郭子仪,汤和这样的聪明人。深得帝王心术,成功避开政治漩涡保全家族。

可惜的是李善长不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是治世之能臣,但对权力欲望的把握超出了朱元璋的容忍底线。

《论语·季氏》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老而戒得,孔夫子的总结是血泪之言。可惜就有些人做不到善始善终。权力的滋味一旦尝到,老年想戒掉,难啊。

李善长为相时,大权独揽。手下人涉及贪腐,被诚意伯,御史中丞刘基告到朱元璋御前。老朱出手杀了那人,对李善长加以批评。从此李善长对刘基怀恨在心。一直寻机报复。

刘基字伯温。在民间传说中是个半人半仙的人。所谓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就这么一个人,也躲不过李善长的算计。

洪武三年,在朱元璋暗示下,李善长告老还乡。临走,他推荐了自己的同乡胡惟庸接任中书左丞相。等他退到幕后,依然通过胡对朝局施加影响。实现退而不休,继续弄权的目的。

按说刘伯温职在台宪,象后世的纪委监委,打击贪腐是职责所在。李善长如心胸宽广,应该赞赏对方才是。而他却觉得,贪官这么多,动我的人分明是扫老夫的面皮。甚至意图借机上位。

这就是人气量的不同。都说宰相肚子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气量。

刘伯温自知得罪李善长,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后,立刻带着伯爵辞官回乡。以为因此躲过李善长的暗算。可是同样下野的老李,却在窥伺风向报一箭之仇。

关于刘伯温的死。史书上记载是洪武八年,刘基生病。皇帝知道后,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结果刘家人按御医所开药方抓药,刘基服后病体转重。聪明绝顶的他便怀疑有人下毒。却苦无证据。不久,他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刘基死后,李善长怕是长出一口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看谁笑在最后?

李善长和胡惟庸,不仅是恩主和被提携者的关系。胡惟庸还是李善长弟弟的儿女亲家。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两家人自然往来密切。

待到胡惟庸谋逆案爆发,许多淮右勋贵受牵连被杀。作为胡的举荐者,两家的密切往来把李善长的逼到岌岌可危地步。随着弟弟李存义被举报为胡党,有朝议并诛李善长,以儆效尤。但朱元璋念及旧情,只把善长一家安置在崇明居住。如此皇恩,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谢。令朱元璋十分不爽。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李善长虽老迈,这一做法等同于心怀‘怨望’。安置崇明后,朱元璋对他的忍耐也达到极点。李却不自知。此种托大心态,如长孙无忌对阵武则天,张廷玉怠慢乾隆一样,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低估皇帝的肚量。

在朱元璋引而不发情况下,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又要在崇明兴建府第。这么大岁数功成名就,真到了戒得的年纪,有口饭吃老老实实不好吗?起码保住性命,保住子孙富贵。

折腾盖房子也就罢了,居然私自找汤和借兵士三百建房。汤和怕受累,向皇帝举发了此事。

老迈自负的李善长此时又出昏招,为犯罪充军的亲戚丁斌向皇帝请求赦免。他大概也想不到,为啥不叫你回凤阳,而弄个海岛安置?皇帝胸中的怒气早已翻涌。

所谓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为何同是年老,汤和能把人性看得那么透彻呢?自己本是一介底层平民,有今天的富贵就该知足。不知足的只会因嫌纱帽小,倒把枷锁扛。尤其是面对朱元璋这类眼里不揉沙子的主。

两件事凑到一起,朱元璋龙颜大怒。直接把丁斌抓起来严加拷问。酷刑之下,丁斌又把十年前的胡惟庸案翻出来。这次,朱元璋没有放过李善长。随着各类证据的叠加。李善长和胡惟庸屏人私语,对谋反之事知情不举,心怀两端的罪名呼之而出。

李家有丹书铁券,李善长本人可免死两次。但事涉谋反,任什么铁券都没有用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恰在此时天告星变,宜刑戮大臣。

最终,朱元璋给了李善长最后一次‘恩典’。面读列罪诏书后,令其自尽以保全尸。李善长死后,其全家七十余口不分男女被一并诛杀。唯一的漏网之鱼是儿子李祺。因为娶了公主免死流放。李祺的后代,也成了李善长唯一的后人。

合上血淋淋的史籍,回望李善长。我想说,李公,你肯定是读过论语的。孔夫子的话咋忘了呢?

月盈则亏,物极必反。老而戒得,金石之言。

更多文章

  • 76岁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刘伯温,郭子兴,刘邦

    文|飞鱼说史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后改官制,以左为大,官封李善长为左相国,相比较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将,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就好比萧何对于刘邦。朱元璋率大军南征北战,都会让李善长留守大后方,负责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而李善长也做得极为出色,从没有让朱元璋因为粮草而

  • 斩首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笑道:擦亮眼睛看上面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李韩公,朱元璋,免死金牌,胡惟庸,郭子兴,明朝

    在古代,君权无双,皇命难违。无论这个人之前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常常是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要了他的性命,可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持有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在古代,皇帝们为了犒劳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臣子,往往会奖励一些丹书铁券,后来演变成了免死金牌。具体的作用也很明显,一个是如朕亲临,另外一个

  • 朱元璋为何在李善长77岁时,杀了他们家七十多口人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兄弟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徐达,宰相,刘伯温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朱元璋尊称为大明开国功臣之首,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之后朱元璋将他一家七十多口人都杀了,但朱元璋没有杀李祺,因为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对李祺和他的孙子都网开一面。李善长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造反,他擅长运筹帷幄,后勤保障,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在朱元璋建立

  • 郑芝龙:别把我和王直、倭夷相提并论论技术俺家甩他们半个福建

    历史解密编辑:好女孩也疯狂标签:郑一官,王直,水师,郑成功,明朝,郑芝龙,王直(明朝官员),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地理学家

    关于郑芝龙和郑成功,最流传已久的误会就是他们都是倭寇。实际上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海上技术可比王直和日本倭寇高多了,可以说甩了这些人半个福建。王直和徐海是明清时期中国海商集团中的另类,他们是少有的徽州海商。在明清的海上江湖中,徽州人是少数派,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精明,而是因为徽州不是当时传统的造船重地,缺

  • 招抚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京彩台湾标签:知县,崇祯,明朝,郑一官,单传忠,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招抚郑芝龙1918年,明代闽人陈白南的《莲山堂文集》由近代闽人丘复“订正”、“陈敬贤备资刊刻”、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陈白南,名如松,福建同安人。明万历壬子(1612年)举于乡,曾任浙江萧山知县、太仓知州。明天启甲子(1624年)告老还乡。《莲山堂文集》书稿成于明崇祯甲申(1644年)。《莲山堂文集

  • 郑成功不满父亲郑芝龙叛明投清,创立水上义师,联合农民军抗清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郑成功,郑一官,清军,清兵,农民军,隆武帝

    一六六三年,农民领袖王铁佛在建宁依山结寨,进攻邵武,农民领袖余角,结寨茶畲山,也大举进攻清军,一直到三藩事件发生,农民军仍在那里进行着英勇的抗清斗争。广东方面自李成栋失败以后,广州再度失陷,懦弱的明朝官军退出广东,英勇抗敌的任务,只有当地人民群众担负起来。农民领袖王兴,因为精明强干,人们给他起了一个

  • 海上霸主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郑一官,隆武帝,清廷,郑成功,崇祯,郑鸿逵

    郑芝龙,南安石井巡司人,字曰甲,号飞黄,小名一官。郑芝龙父名绍祖,曾是泉州太守蔡善继底下一名管理仓库的小吏。天启三年(1623年),黄程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货物想要搭附李旦的商船前往日本,便派遣郑芝龙随船押运。在跟随李旦期间,郑芝龙学会了西班牙、葡萄牙语,并学习贸易和东瀛武术。当李旦去世时,郑

  • “海贼王”郑芝龙,与我国近代著名海盗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发带月亮标签:郑一官,海盗,郑成功,明朝,水师,郑和

    中国海盗排行榜,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当属第一大航海时代的中国海贼王,明朝至清朝初期,郑艺龙(郑成功之父)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一。公元1500年前后,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个人以为,应该将火器的发明使用的时期,计算在内的。还有盖伦帆船的发明。没火炮、火枪武装的大航海,挺没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

  • 郑芝龙投降清朝,为何郑成功却坚定反清,与其日本母亲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镜头下的文化标签:清朝,明朝,日本,郑一官,郑成功,郑芝龙,地理学家,中国古文献

    郑芝龙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小时候由于生活艰难,他便带着弟弟去香山澳(澳门)投靠了舅舅黄程。在此期间,郑芝龙不断与海上国家打交道,渐渐学会了多国语言。明朝天启年间,郑芝龙的舅舅见他能干,就决定让他远赴日本去历练一番。刚开始来到日本人生地不熟,郑芝龙就以“卖履”为生。可他极具经商天赋,所以后来干脆就跟

  • 没落的明朝完胜强势的荷兰,不知道料罗湾海战,你敢说了解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郑一官,罗湾,明朝,海战,战船,荷兰

    一个没落垮掉的王朝,一场规模不大的海战,成就一位天才水师将领,也为明朝的衰败画上圆满的句号。料罗湾海战,或许你没听过,但你一定对郑芝龙有所耳闻。此人绝非常理认为的那样,是个活跃于明朝晚期,盘踞东南沿海的海盗。由他领导的料罗湾海战,是中国历史上对抗列强入侵,为数不多的海战大捷。海上马车夫的崛起荷兰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