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建国,人称“刘半仙”的刘伯温官爵为什么远低于李善长

明朝建国,人称“刘半仙”的刘伯温官爵为什么远低于李善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4552 更新时间:2024/1/19 5:51:46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明朝建立之后, 朱元璋也对大臣们进行论功行赏,先后一共封了150位功臣爵位。其中,公爵25位,侯爵79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150位功臣之中,徐达位列武将第一,封为魏国公,李善长位居文臣第一,封为韩国公,授刘伯温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明朝封赏的爵位有五等,为公、侯、伯、子、男。朱元璋给李善长封了公爵,而给我们熟知的有神鬼莫测之能的刘伯温在爵位上却不仅不是公爵,也没能位列数量最庞大的侯爵行列,而是只封了一个诚意伯的伯爵爵位。

朱元璋为什么会如此封赏,难道李善长的功劳真的比刘伯温大吗,刘伯温对明朝建立的功劳就仅仅只能配得上一个伯爵吗?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我们先来了解下刘伯温与李善长的主要功绩:

一、刘伯温的主要功绩

刘伯温,又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也人称“刘半仙”,是朱元璋身边的重要谋士之一,其传奇指数堪比三国时代的第一谋臣诸葛亮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1、帮助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

朱元璋在和陈友谅进行着大战的时候,小明王韩林儿遇险求救,刘伯温极力劝阻不救,朱元璋不听,在救出韩林儿后对于如何处理韩林儿朱元璋问计刘伯温,刘伯温替朱元璋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形势,他一把认定当时起义军的名义领袖韩林儿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所以极力劝说朱元璋一定要从“小明王”韩林儿而自立势力,并鼓励他以“大明”为旗号来收揽天下义士的民心。朱元璋采纳了此计,从而建立了大明王朝。

2、制订“征讨大计”

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势力发展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带,且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均为劲敌,稍有不慎,就有败亡之危。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地区,宜先攻取。但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这战略决策,遂成帝业。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3、奏请立法定制,加强中央集权 

明朝初年,刘伯温极力奏请朱元璋,立法定制,刘伯温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这个思想,与现代的法治思想,不谋而合。同时,刘伯温还奏请朱元璋设立军卫法,肃正纪纲,实行卫所制度,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这对于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来说,十分有必要。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4、建议施德政,制定《大明律》

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实行德政。在朱元璋处死犯人的时候,慈祥的刘伯温总是劝他不要杀人,并请求处理久积的冤案,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建议朱元璋教化百姓,让百姓懂法,于是刘伯温制定了大明律。

二、李善长的主要功绩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安徽定远人,大明开国功臣。在元朝末年天下逐鹿中,李善跟随朱元璋,以其才智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1、以汉高祖创业为例为朱元璋指明方向

元朝末年,统治者昏庸腐朽,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领导的义军作战勇猛、军纪严明、深受百姓拥护。他广招贤能之士,以礼相待、委以重任。李善长于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打滁州时来投,被命为掌书记。

朱元璋向李善长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时,李善长答道:“秦乱,汉高祖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 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 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李善长的这番话为朱元璋实现霸业指明了方向。朱元璋从此视李善长为左膀右臂,对其委以重任,让其参与决策制定。

2、调和诸将、严明军纪

李善长对于归降的将士,李善长能够辨别贤愚,调和诸将,使将士消除疑虑,安心跟随朱元璋。李善长还严于整顿军纪,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四处张贴禁令,以此禁止将士侵扰百姓。

3、留守后方、供应军需

朱元璋得以扫除强敌登上帝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都让李善长留守后方,由他统筹全局,转运粮草,供应前方军需。同时,李善长还加强后方军事防务,发展后方经济,保证后方秩序稳定、减轻人民负担。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4、发展经济、革除积弊

李善长注重发展经济,减轻人民经济负担,以此来缓解阶级矛盾。他整顿盐法、钱法、茶法、铁冶及鱼税等税收,革除积弊,发展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还积极推广实践朱元璋的屯田垦荒思想,在各地实行屯田制度,发展水利事业,使许多荒地变为良田,起到了“国用益饶,而民不困”的积极作用。

因此明朝的建立过程中,朱元璋和李善长维系在一起,建立了一种君对臣信任、臣对主 忠心的关系模式。李善长使朱元璋的部下和睦,军需供应充足,为朱元璋取得前线作战的胜利提供了保证。所以,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李善长功不可没。

三、为什么刘伯温官爵比李善长低

刘伯温与李善长在明朝的建立中都立下了不世之功,应该说是功劳不分仲伯,那为什么刘伯温的官爵比李善长差那么多呢?主要分析有以下三点原因:

1、刘伯温过于被神化;

2、李善长是淮西集团,更早跟随朱元璋;

3、李善长忠贞不二,刘伯温自视清高;

在朱玩璋建国的过程中,李善长始终更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把李善长比作刘邦时期的萧何,可见朱元璋对于他的重视,但是作为领导,相信谁都更喜欢李善长这种踏实能干的手下。

  1. 刘伯温过于被神化;

其实真实的刘伯温没有神机妙算,也没有成神,他就是一个正常人,只不过他是正常人当中的佼佼者“政治家、文学家、谋略家”等。刘伯温自己认为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再加上我们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所以就给他冠上了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著称。他对明朝建立的功迹以上已有过述说,也是一个常人所为,政迹并没有比李善长大,两个人都是不相上下的。

因此刘伯温只是被民间神化了,就像被神化的诸葛亮一样,他也只是一个跟李善长一样的常人,和李善长一样正常的为大明江山做努力,为自己的主子出一份力的正常人而已。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2、李善长是淮西集团,更早跟随朱元璋;

从世居祖籍这方面来看,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人,李善长是濠州定远人,属于朱元璋的同乡。而且在跟随朱元璋的开国元勋当中,淮西人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徐达、蓝玉、常遇春等大将、统帅都是淮西人,统称为淮西集团。而刘伯温是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和朱元璋并不是同乡,他属于浙东集团。对于古人来说,这种宗族、同乡观念是非常强的,朱元璋也不例外,更亲近于淮西集团。

跟随朱元璋的时间上李善长比刘伯温更早,李善长是在朱元璋率军前往平定滁州的路上,主动去拜见的朱元璋。当时的大概时间是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左右。从那以后,李善长就一直跟随着朱元璋征战南北,替他出谋划策。而刘伯温是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的时候,朱元璋听闻了刘基和宋濂等人的名气,将刘伯温礼聘而至的。所以从时间上看,刘伯温跟随朱元璋的时间比李善长跟随朱元璋的时间要晚5年。而在这5年期间,正好是朱元璋发展壮大关键性的5年。李善长在朱元璋开始发展时,就跟着他,而刘伯温却是在朱元璋成长起来之后,才加入的。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3、李善长忠贞不二,刘伯温自视清高;

李善长跟随了朱元璋很长的时间,对朱元璋的脾气秉性都很了解,也懂得迎合盘盈之道。朱元璋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对李善长的阿谀奉承自然是很受用的。

再之李善长更能让朱元璋感觉到忠诚,从跟随朱元璋农民起义起,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做好各方面的后勤工作,任劳任怨,被朱元璋称为刘邦时期的萧何,萧何在刘邦眼里是何等的地位,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重视,也说明了李善长那种忠贞不二的精神受到朱元璋的认可。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而刘伯温曾经在蒙元任职过,后来又辞了官,都是因为他做官的时候,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得罪了人才辞的官。再加上他是读书人,自带的清高,被朱元璋请了好几次才勉强出山辅佐朱元璋,出山的时候朱元璋还建了礼贤馆来招待他。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经常文绉绉的,说一些深奥的话,朱元璋是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大老粗,也当然不太喜欢跟这样的大文人接近。

刘伯温也清高到不愿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因此也会得罪不少人,支持他的人也并不多。而且,他在建国之后,不慕权贵,急流勇退。由此可见,他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并不适合官场。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总结:从以上三点就不难看出,朱元璋肯定是更信任喜欢踏实忠贞不二的李善长,不喜欢过于清高的刘伯温,因此建国后,给功臣封赏的时候给自己的元老级老乡李善长封的是公爵,而给刘伯温仅仅封了个伯爵,也可能是朱元璋私下对刘伯温的为人也有许不满,带了一些个人喜好。但从历史的角度讲,从个人功绩来说,刘伯温至少应该配个侯爵以上的。

也许正因为刘伯温的官职小,能力大,能力与官职不匹配才更被后人关注和讨论,才慢慢的被神化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影视剧中网络图片

更多文章

  • 李善长为啥会被胡惟庸案牵连?

    历史解密编辑:淮下书生标签:李韩公,胡惟庸,胡惟庸案,丞相

    李善长为啥会被胡惟庸案牵连呢?因为他说过一句不该说的话!之前我们讲胡惟庸有五大罪状,所以他一点也不冤。胡惟庸五大罪状但是之后的李善长,似乎并没什么大的罪状。而且李善长是一个半退休的状态,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似乎对老朱没什么威胁,那么为什么老朱还要杀李善长呢?这里注意一下,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告老还乡

  • 临死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看金牌背面写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免死金牌,李善,明朝

    丹书铁券,免死金牌,皇权特许免除一死,这种东西在古代而言,可以说是种至高无上的东西,任何人在得到之后,都将好好地供奉,但是,这种“皇恩浩荡”的恩赐,真的能够免除一死吗?在明朝初年,1370年的时候,刚刚建立大明王朝,开始了论功行赏,对于一些功勋们朱元璋是该赏赏该封封,但是在这些功勋之中,却有几人却因

  • 韩国公李善长,七十七岁落得满门抄斩,冤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韩公,朱元璋,胡惟庸,刘伯温,汤和,张廷玉

    说起李善长,那可是大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看看朱元璋给他的封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这样的封赠是何等荣耀?古往今来太师这种荣誉,一般人活着压根得不到。国公这种爵位也是位极人臣,还世袭罔替。中书左丞相,相当于后世的国务总理。

  • 76岁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刘伯温,郭子兴,刘邦

    文|飞鱼说史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后改官制,以左为大,官封李善长为左相国,相比较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将,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就好比萧何对于刘邦。朱元璋率大军南征北战,都会让李善长留守大后方,负责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而李善长也做得极为出色,从没有让朱元璋因为粮草而

  • 斩首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笑道:擦亮眼睛看上面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李韩公,朱元璋,免死金牌,胡惟庸,郭子兴,明朝

    在古代,君权无双,皇命难违。无论这个人之前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常常是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要了他的性命,可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持有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在古代,皇帝们为了犒劳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臣子,往往会奖励一些丹书铁券,后来演变成了免死金牌。具体的作用也很明显,一个是如朕亲临,另外一个

  • 朱元璋为何在李善长77岁时,杀了他们家七十多口人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兄弟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徐达,宰相,刘伯温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被朱元璋尊称为大明开国功臣之首,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之后朱元璋将他一家七十多口人都杀了,但朱元璋没有杀李祺,因为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朱元璋对李祺和他的孙子都网开一面。李善长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造反,他擅长运筹帷幄,后勤保障,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在朱元璋建立

  • 郑芝龙:别把我和王直、倭夷相提并论论技术俺家甩他们半个福建

    历史解密编辑:好女孩也疯狂标签:郑一官,王直,水师,郑成功,明朝,郑芝龙,王直(明朝官员),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地理学家

    关于郑芝龙和郑成功,最流传已久的误会就是他们都是倭寇。实际上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海上技术可比王直和日本倭寇高多了,可以说甩了这些人半个福建。王直和徐海是明清时期中国海商集团中的另类,他们是少有的徽州海商。在明清的海上江湖中,徽州人是少数派,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精明,而是因为徽州不是当时传统的造船重地,缺

  • 招抚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京彩台湾标签:知县,崇祯,明朝,郑一官,单传忠,郑芝龙,科学家,生物学家,中国古文献

    招抚郑芝龙1918年,明代闽人陈白南的《莲山堂文集》由近代闽人丘复“订正”、“陈敬贤备资刊刻”、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陈白南,名如松,福建同安人。明万历壬子(1612年)举于乡,曾任浙江萧山知县、太仓知州。明天启甲子(1624年)告老还乡。《莲山堂文集》书稿成于明崇祯甲申(1644年)。《莲山堂文集

  • 郑成功不满父亲郑芝龙叛明投清,创立水上义师,联合农民军抗清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郑成功,郑一官,清军,清兵,农民军,隆武帝

    一六六三年,农民领袖王铁佛在建宁依山结寨,进攻邵武,农民领袖余角,结寨茶畲山,也大举进攻清军,一直到三藩事件发生,农民军仍在那里进行着英勇的抗清斗争。广东方面自李成栋失败以后,广州再度失陷,懦弱的明朝官军退出广东,英勇抗敌的任务,只有当地人民群众担负起来。农民领袖王兴,因为精明强干,人们给他起了一个

  • 海上霸主郑芝龙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郑一官,隆武帝,清廷,郑成功,崇祯,郑鸿逵

    郑芝龙,南安石井巡司人,字曰甲,号飞黄,小名一官。郑芝龙父名绍祖,曾是泉州太守蔡善继底下一名管理仓库的小吏。天启三年(1623年),黄程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货物想要搭附李旦的商船前往日本,便派遣郑芝龙随船押运。在跟随李旦期间,郑芝龙学会了西班牙、葡萄牙语,并学习贸易和东瀛武术。当李旦去世时,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