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刘伯温:他这3点比我更聪明

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刘伯温:他这3点比我更聪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过往烟窗 访问量:1357 更新时间:2024/1/20 7:42:31

1395年,信国公汤和在安徽凤阳家中病逝,终年70岁。此时,当初与朱元璋一起四处征战、建立明朝基业的开国功臣已经被朱元璋诛杀殆尽,就连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也已经于1375年去世。汤和是明朝开国功臣中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者。论智慧通透,汤和显然不如刘伯温,但是即使是刘伯温,也没能逃脱被朱元璋算计的最终命运。一、刘伯温的结局1375年,已经闲居在家的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连忙派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视。这看起来是十分感人的一幕,但是背后的原因却让人不寒而栗:在此之前,朱元璋曾经问过刘伯温:胡惟庸是不是合适的丞相人选?

刘伯温非常直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刘伯温认为胡惟庸不适合当丞相,如果将国家比作一辆马车的话,让胡惟庸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只会把整辆车拖翻。虽然刘伯温这么说,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听他的,仍然坚持任命胡惟庸为右丞相,后来又升为左丞相。朱元璋晚年对于大臣之间的争斗是非常喜闻乐见的,所以刘伯温对胡惟庸的评价,他未必就会守口如瓶,可能会直接告诉胡惟庸。仅凭这一点,一向专横的胡惟庸也会记恨刘伯温,更何况他和李善长一向关系很好,而刘伯温和李善长的明争暗斗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有这些前因,当刘伯温生病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探望,用意就非常明显了。结果也非常明显:刘伯温吃了胡惟庸带来的御医开的药后,“有物积腹中如拳石”,病症不仅没有减轻,反倒加重了,让刘伯温更加痛苦。这还不是让刘伯温最心寒的,更心寒的是,一个月后,病体还没有痊愈的刘伯温前去觐见朱元璋,他把胡惟庸带御医探视自己,以及自己服药后病症加重的情况委婉地告诉了朱元璋。谁能想到,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嘱咐了刘伯温几句,让他宽心养病,不要胡思乱想等等。

朱元璋的态度让刘伯温更加心寒,于是在身体稍微好转一些后,刘伯温从京城返回家乡,不久即逝。二、汤和的容身之道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更稳固地坐在这个位置上,所以他不惜痛下杀手,将很多与他一起建功立业的功臣诛杀殆尽,就连文臣刘伯温都没放过。神机妙算如刘伯温都没能逃过朱元璋的算计,汤和又是怎么躲过朱元璋的残害的呢?首先得说汤和有一个别人难以匹敌的品性:甘居人下,尤其是在朱元璋面前。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他比朱元璋大两岁。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汤和投军比朱元璋还早,他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因为作战勇敢当了千户长。这时的朱元璋还在皇觉寺当和尚,连肚子都难以填饱。汤和知道朱元璋的情况,于是就给朱元璋写信,邀请他前来投军。

朱元璋刚从军时,职位当然没有汤和高,但是从那时候起,汤和就表现出对朱元璋的恭敬和顺从,凡事都会听从他的意见,这当然让年轻的朱元璋非常畅快。后来朱元璋官职一路提升,级别逐渐超过汤和,当时军中的将领多是朱元璋的同辈人,很多人并不服朱元璋,只有汤和认真谨慎地听从朱元璋的命令。少见的顺从,当然也会捋顺朱元璋的心。汤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争。汤和与徐达也是老乡,他比徐达大六岁,徐达从军比汤和晚,但是徐达作战英勇,一向有名将之誉,汤和自知在这方面不如徐达,在职位方面从来也不和徐达争。相反,在多次战役中,当徐达担任大将军的时候,他就甘心居于偏将军之位,随同徐达一起在疆场冲杀。作为军中的老资格前辈,汤和从朱元璋那里得到的赏赐有时候还不如他的副手和部下,但是汤和却都不在意,并不会为此在朱元璋面前为自己争竞。

和刘伯温相比,汤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不站队。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大臣分为两派:一个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其中大多是朱元璋的老乡,是跟随朱元璋一起建功立业的开国功臣;另一个则是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朱元璋乐得见双方争斗,有时候还会巧妙地利用双方的矛盾,刘伯温的死显然也是两大集团斗争的后果。虽然汤和同样出自淮西,也是经过多年沙场征战的开国功臣,但是他却没有参与到两派的斗争之中,既不偏向淮西集团,也不和浙东集团产生什么瓜葛。正是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让汤和少了来自同僚的敌对和暗害。他清楚自己应该站在哪儿,像朱元璋希望的那样,他的眼中和心里,只有帝王的利益。三、飞鸟尽,良弓藏1375年,刘伯温病逝。汤和对形势洞若观火。1380年,“胡惟庸案”发,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位大臣被杀。然而,朱元璋对这样的结局并不满意,他继续追究胡惟庸的同党,从而使包括李善长、宋濂等在内的元勋宿将都受到牵连,前后十年时间共有三万余人被杀。

汤和是和朱元璋一起长大的人,他们已经有几十年相处的经历,他深知此人的为人与禀性。如今,九五之尊的位分已定,此人是决心将自己这一代打下的基业稳稳当当地传到子孙手里,而且还要保证子子孙孙世代康宁。他们这些位高权重,尤其是统领军队的人,实在是这个人的心头所忌!看明白了这一点后,汤和于是就向朱元璋请辞,他交出兵权,准备回家乡凤阳养老。朱元璋十分高兴地答应了,然后派人去凤阳给汤和修建府邸。1388年请辞,1389年,汤和在凤阳的府邸修建完成,于是汤和带着妻子儿女返回家乡。朱元璋对这位同乡和幼时伙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慷慨,他赐给汤和及他的夫人大量金银彩币,物品之丰富,当时朝中其他大臣无人能及。1394年,汤和病重,朱元璋却想见他,于是汤和只好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亲切地握着汤和的手,做亲密交谈状。可惜汤和此时已经不能再回答出什么了,他只能勉强支撑着病体,不停地给朱元璋叩头。1395年,汤和病逝,朱元璋闻讯后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再多的身后荣耀,终究不如生前的一世安稳。

更多文章

  • 蓝玉案后,朱元璋召冯胜、汤和入京,为什么汤和善终冯胜却被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朱元璋,冯胜,蓝玉,汤和,徐达

    回顾大明王朝的开国历史,朱元璋这位开国之君无疑是值得人们敬佩的,他宛如一个老师和军神一般,谋定而后动,定了天下,运筹帷幄之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直到现在,人们都感慨于朱元璋的多能,佩服他手底下的能人众多。不过,在打天下的时候能人众多是好事,但在安天下的时候能人过多可就危险了。以刘邦为例,当年他是何等

  • 汤和曾说过一句话,让他错失了开国公爵,你知道是哪句话吗?

    历史解密编辑:淮下书生标签:汤和,徐达,洪武,常遇春,张士诚,王保保,傅友德,开国公爵

    汤和作为老朱的发小,开国公爵为啥没有他?汤和淮下书生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汤和爱喝酒,喝完总犯错。《明史·汤和传》形容他:“颇有酒过。”比如他镇守常州时,曾因老朱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而在醉酒后说出了“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的怨言。《明史·汤和传》这个“左顾则左,右顾则右”的怨言还大有

  • 汤和63岁辞官,朱元璋问要何赏赐,他要了100个美人成功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朱元璋,汤和,郭子兴,郭子仪,胡惟庸,朱允炆

    汤和作为明朝的开国名将,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时,他就跟随左右南征北战。汤和与朱元璋是妥妥的发小,按理说朱元璋登基以后,看在这样的情面上,第一件事是就是封赏曾经战场上称兄道弟的战友。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汤和仅仅被封为了中山侯。如果追寻朱元璋此举的原因,还要数朱元璋与汤和二人参加起义军时的一件小事,这件小事竟

  • 滥杀功臣的朱元璋,为何单单放过汤和?|文史宴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宴标签:汤和,徐达,皇帝,沐英,元朝,明朝,朱元璋,常遇春,文史宴,小说家

    【编者按】明太祖朱元璋率众推翻元朝,最为倚重者莫过于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沐英、李文忠等六人。然而,常遇春早逝,沐英镇守边陲,而徐达传言背疽发作,被赐蒸鹅毒死。纵览六王,唯有汤和长寿。朱元璋不杀他的原因,果真是因为二人是一起长大的光腚娃娃么?明太祖朱元璋起于草莽,率领一众兄弟推翻元朝,最为倚重者

  • 63岁的汤和交出兵权,厚着脸皮提出一个要求,朱元璋听后很无语

    历史解密编辑:乱世意梦标签:朱元璋,汤和,兵权,明王朝,皇帝

    都说帝王的心思犹如海底的针,深不可测,而且捉摸不透。就算这位帝王曾经是一个心思单纯的男人,当他成为皇帝之后,他那份单纯也必定会被完全消磨掉。伴君如伴虎,其实说的也就是同样的道理,臣子的命运是完全由皇帝左右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不是开玩笑的。而帝王之所以成为帝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疑心病特别重。在中国古代

  • 关于汤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搞笑不标签:汤和,洪武,郭子兴,红巾军,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给皇太孙登基扫除障碍,利用洪武四大案,扫除了一大半的开国功臣,可是汤和却没有位列其中。汤和病逝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夏天,终年七十岁。朱元璋还特地下诏书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史书上还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时候,汤和病重。朱元璋十分想念发小汤和,于是命人用车载着汤和

  • 国外宝妈催奶,不喝猪蹄汤和鲫鱼汤,每天吃这些就不愁母乳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母婴说事标签:催奶,下奶,产妇,酸奶,鲫鱼

    其实很多女人在坐月子的时候都会抱怨,因为这些女人觉得每天都会特别累,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还需要喝一些下奶汤。譬如有一些老人就非常喜欢给产妇准备猪蹄汤或者是鲫鱼汤。而外国人从来都不喝这些汤,那么他们到底是吃什么下奶呢?其实每天吃这些也不愁母乳不足。这些食物也能够下奶如果真的说到这件事情的话,那么我们首

  • 63岁时汤和主动上交兵权,朱元璋问他要何赏赐,汤和:100个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朱元璋,汤和,兵权,红巾军,胡惟庸,皇帝

    功高盖主,君臣相忌,在历朝历代的轮回中已不知上演了多少回。而要说历代君王中对功臣最狠的,莫过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了,这个人为了后代儿孙的政权稳固,不惜对当年的功臣痛下杀手,其中最出名的案子当属胡惟庸一案,牵连者达三万余人,可见朱元璋的心狠程度。但是开国的诸位功臣内,朱元璋却对汤和格外开恩一般,不但

  • 汤和不愿帮朱元璋猎黑熊,亲信们不解,汤和:把熊字拆开看就懂了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朱元璋,汤和,郭子兴,元军,明朝,张士诚

    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这一说法,皇帝身为九五至尊,一句话可以让人鸡犬升天,一句话也能让人株连九族。待在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虽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一不小心也会丢了性命。因此,要想保住性命就要学会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草根皇帝,他身为乞丐,最终靠着自己非凡的才能夺取政权,建立大明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丞相,胡惟庸案,马皇后

    简而言之,从李善长来看,是他长于谋人,拙于谋己。从朱元璋来看,兔死狗烹是巩固皇权专制的一个手段。李善长,字百室,濠州人,少读书有智谋,投奔朱元璋后提出了“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战略思想,使朱元璋在明末群雄中迅速站稳脚跟,他在朱元璋扫平天下时负责出谋划策及粮草供应,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洪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