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运动源于拜上帝教,早期太平军将士、家眷皆是教徒信众。从洪秀全的升天奇梦到太平天国的成立,冯云山的创教传教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那么疑问有三:广西客家人为何信教造反;为何非冯云山传教不可;拜上帝教的本质是什么。要解开以上三点谜团,朋友们需要先来了解下人们讲故事的能力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
七万年前,智人发生基因突变具备了讲故事的能力,货币、氏族、神明、文字等相继被创造出来。讲述者通过一遍遍重复生动的故事,让身边的人相信贝壳可以用来交换肉类五谷;无形的神明可以保佑风调雨顺;某个方形图画代表特定的事物。举个简单例子:为何生僻字我们很难认全,因为文字本来就是虚构的工具,没学过的字当然不知道。
除了囧您还认识几个
类似文字,大家想想国家、宗教、民族、法律、爱情、道德、公司等,哪个可以用现实的事物完全指代,它们无一不是人们集体相信便存在的虚构故事。
切回本文的主题,满清贵族作为当时的异族统治者,是如何讲好故事来维护统治合法性的。他们敏锐地找到了儒学的“夷夏之辩”思想,并以轻徭薄赋的“仁政”理念作为基本国策,事实上清代前中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嘉庆朝晚期——咸丰朝晚期,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和传统汉地农民起义的影响,导致农业税税基动摇。故而清廷未开征厘金等商业税之前,国库空虚赋税日益加重,清朝统治的合法性遭受空前质疑,这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酝酿和爆发。
太平天国普通圣兵画像
清代前中期能实现轻徭薄赋的执政理念,得益于东北关外、蒙古高原边患消除;通过喇嘛教来维持蒙、藏两地稳定;用兵集中在西北;精简机构减少执政开销。但这些法宝却在广西紫荆山区的客家人聚居地吃了憋,清廷地方管理只下设到县,县以下由地方宗族、乡绅代为管理。保持固定生活习俗、方言、文化的客家人群体,自然被本土士绅、百姓所排挤,始终游离在清廷体制之外。
日后作为拜上帝教骨干力量的广西紫荆山烧炭工们,既无学识又无土地,被迫在大山深处种兰烧炭,起早贪黑浑身恶疾,也依然难保全家人的温饱,犹如行走在漆黑的夜晚麻木痛苦又毫无希望。根据清末筹备立宪中1909年识字率达到5%的计划目标,估计有清一代即使最高值也应在此上下浮动。而紫荆山区的贫苦客家人几乎全员目不识丁,没有丝毫学习八股文和忠君爱国的心理负担,为了家人为了生存他们什么都做得出。当王朝的旧故事失去吸引力,那么新故事定会应运而生,它的讲述者冯云山正披荆斩棘攀山越岭而来。
外国传教士拍摄的清末贫民照片
冯云山(约1815年—1852年),太平天国南王,号绍光,广东花县客家人,拜上帝教创始人,太平天国运动的奠基者。他自幼发奋苦读,却不一心谋求科举,而是热衷研读历代政治、军事、典章制度,尤其擅长天文历法。他屡试不第后倒也不灰心丧气,而是以私塾先生谋生过着安贫乐道的日子。在同乡兼亲戚的洪秀全诉说升天奇梦与传教想法后,冯云山认为大事可图并走上了比洪秀全更坚毅困苦的传教之路。可以说冯云山的出身、经历、职业、技能、性格品质,完美符合了一个好故事讲述者的所有苛刻要求。
1845年在遭遇广东、广西传教的接连失利后,洪秀全心灰意懒原路折返,冯云山却义无反顾地继续推进。他看中了广西的紫荆山区,这里聚居着众多的客家人或可有立锥之地。一边干着苦力散工维持生计,一边不辞辛劳地传教,痛并快乐着的冯云山终于迎来转机。一个读过书的曾氏雇主看中了冯云山的学识谈吐,并雇佣他为孩子的私塾先生。之后曾家一位叫曾玉珍的亲戚慕名前来拜访,同样请冯云山做先生。而曾玉珍的娘舅正是时年23岁的杨秀清,此时的紫荆山区烧炭工头目之一,日后权倾一时的太平天国东王。
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
自此冯云山的传教进入加速阶段,烧炭工头目萧朝贵、龙山矿工头目秦日纲、金田地主韦昌辉、贵县地主石达开、落魄文人卢贤拔等骨干成员相继入教。闭塞压抑的社会环境下,因苦难现实而起的求生本能,精神世界的空虚迎头撞上宣扬“天父子民众生平等”的冯云山,一个由人创造的新故事——拜上帝教便在现实中诞生了,这就是其本质。虽然此时相信故事的人还有限,但在1847年洪秀全再次返回广西时,拜上帝教已拥有两万狂热教徒,改变清末历史轨迹的惊天运动已在大山中完成孵化前的孕育。
讲故事的能力对于历史发展不可或缺,认识这一点对于普通人认知世界也会有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看清楚历史走向的脉络,立足现在我们可以去发掘讲好自己的好故事,放眼未来我们可以更快地察觉和融入到新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