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披靡智勇双全的石敢当,为何出走天京后一胜难求身陷绝地,这是石达开身上的最大谜团。人们常常感慨他命丧大渡河的悲情结局,却少有对其背后根源的思考。清廷号令的统一、湘军的崛起、太平军惨烈的内耗固然不可忽视,但石达开自身的原因才是关键。本文笔者就以翼王石达开的自我认知错位,来解构他判若两人的前后人生。
翼王石达开自出走天京后,从呼应天京战事到脱离天京主战场远征,所率部队欠缺政治纲领、战术思想落伍、纪律涣散、各股人马缺乏配合、不能打硬仗等弱点暴露无遗。而这一切的根本都源于石达开的自我认知错位,他属于谋略型统帅中的弱一流档位,却偏要在事实上自立门户,结果一步步决策失误陷入绝境。
电视剧《太平天国》石达开(王诗槐饰)
石达开(1831—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绰号石敢当,天京事变第一阶段结束后受封“圣神电通军主将”,被尊为“义王”。就作战形式来说,石达开擅长指挥防守反击战。面对发动强大攻势的对手,往往能够出奇制胜,但在指挥进攻战时却时常差强人意。石达开在历代谋略型统帅中比不上范仲淹、孙承宗这样的文人统帅,更比不上兵仙韩信。翼王从属东王派系,石达开与杨秀清的关系,类似于徐达与朱元璋。同样是后者可以没有前者,但前者万万不能没有后者。
太平军实行五军主将制和军师负责制,石达开任左军主将为诸王最末,并且是唯一没有军师头衔的永安五王。太平军早期的组织框架是东王杨秀清负责制定战略规划和统帅全军,南王冯云山、天王洪秀全负责团营组织建设和营规制定,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负责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而翼王石达开则长期默默无闻,以至于清廷描述这个时期的他颇为“怯战”。直到萧朝贵战死长沙城下,随后赶到的太平军主力与清军陷入僵局,石达开临危受命开辟城西江湾战场,并于牛头洲、水陆洲大破广西提督向荣所部,才开始崭露头角。
长沙牛头洲击败向荣、鄱阳湖口击败曾国藩,是石达开最辉煌的两场成名战,都是在太平军处于僵局或下风时打开局面的关键战役。其中长沙牛头洲之战,石达开以少量骑兵诱敌深入,亟待寻找太平军主力作战的向荣中计,连预备兵也全部押上。结果清军闯入石达开布下的口袋阵,一战被歼近千人,向荣仅以身免。此战后太平军牢牢掌控了城西江湾要地,并通过搭设浮桥为东线输送粮草和提供撤围转移的通道。(鄱阳湖口之战笔者此前文章详细讲过,此处不再赘述)
所向披靡的石达开
值得一提的是,石达开早年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绩,离不开太平军诸王和众将的支持。其中杨秀清统管军政能够协调各部力量,东殿又极善练兵;韦昌辉敢打狠仗又统筹后勤供应粮草;萧朝贵旧部悍将罗大纲、李开芳、林凤祥,其余名将如秦日纲、胡以晃、曾天养、韦俊、石祥祯、陈玉成、李秀成、林启荣都积极配合翼王的指挥。可以说,石达开一次次的军事神话是他与诸多太平军强王名将共同缔造的,翼殿的用兵谋略也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
石达开在1857年出走天京后转战赣、浙、闽三省的两年里,对天京方面是听调不听宣。名义上双方对彼此互相承认,石达开也继续以通军主将的名义联络诸将。翼殿以所部兵团吸引清军主力为代价,换来了天京方面的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挽救了天国危局。直到六安会议,石达开在帐下奇缺上档次战将的情况下,决意采纳谋士张遂谋远征四川的建议,标志着他彻底走上了另立门户的绝路。
在天京附近的作战,石达开尚能与不愿追随他的陈玉成、李秀成遥相呼应,但领兵远征后的他将直面没有猛将可用的尴尬境地,这也是翼殿长期转战不敢打硬仗的主要原因。而当初离开天京时,为顾全大局石达开并未讨要驻防勾容和皖北原属他的精锐部队。如今手上虽有十数万人马但多是会党成员或临时拼凑,石达开又不善练兵,这些人马一旦遭遇困境便常常溃散不堪一击。面对远征前途的渺茫,包括族弟石镇吉在内的诸多将领纷纷选择离开石达开,翼殿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命中注定的紫打地。
茫然不知前路的石达开
起于金田突围永安的太平军人数虽少,却是冯云山、萧朝贵、杨秀清等天才型人物苦心经营多年的精华,所以能横扫东南动摇清廷,后虽遭遇严重内耗却仍然能以天京为支点与清廷抗衡。石达开明明是天国最优秀的谋略型统帅,却不顾自身在政治、组织、练兵、后勤等方面的短板,执意自立门户致使结局悲惨,不能不为当世人所诫。
随着阅历的增长,人们会越发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强如传奇人物石达开也有其致命的缺陷。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专注于我们擅长与热爱的事情,不枉费精力,不愧对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