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12月,石达开回京辅佐政务,挽救太平天国,深受欢迎。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合朝同举提理政务,众心欢悦”,认为石达开众望所归,是中兴名臣。谁知,洪秀全、石达开之间矛盾日益激化,不可调和。1857年5月,石达开一言不合就外出单干,带走数万精兵,给洪秀全釜底抽薪,太平天国局势更加恶劣。石达开外出“自立门户”,原因众多,直接因素则是洪秀全猜忌,让两位草包兄长洪仁发、洪仁达掣肘他。当然,至于能否制衡石达开,则另当别论。那么,洪秀全为何不信任石达开呢?为何要让两位草包兄长掣肘翼王呢?其实,石达开外出自立门户:天京事变后,翼王已经没有留在朝中的理由。
01、韦昌辉、石达开联合,诛杀东王杨秀清杨秀清手握教权、政权、军权,又有“天父传言”资格加持,是太平天国最强实力派,关键时刻地位高于“虚君”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手握重兵,若联手起来,直属武装力量强于杨秀清。如此,杨秀清为树立权威,动不动就表演“天父下凡”,公开羞辱韦昌辉、石达开,乃至洪秀全,在公众场合杖责他们。李秀成《自述书》所言:“东王威风张扬,不知忌讳,北王、翼王不服,密谋诛杀东王,及其兄弟仨,原清、辅清,其余皆不得多杀。”可知,为了自保,韦昌辉与石达开联手,一起对付杨秀清。洪秀全呢?是否参加“密谋”不得而知,但北王、翼王要诛杀东王,必须得到天王认可,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承担不起责任。洪秀全手中没兵马,除掉杨秀清,只能靠韦昌辉、石达开。北王、翼王要诛杀“天父”,没有洪秀全点头,也承受不起风险。后来,洪秀全同时向韦、石发布“勤王诏令”,足以说明他们之间的默契。
02、班师回朝,攻灭天京,石达开第一次威胁天王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韦昌辉率3000兵马首先赶回京师,诛杀东王杨秀清,随后事态扩大,数千人被杀。按照协议,“只杀东王兄弟仨,其余皆不得多杀”,韦昌辉明显违背协议规定,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都要承担责任,毕竟北王也是被逼上绝路。接到密诏,石达开并未回京,等韦昌辉滥杀后,才“携带曾锦谦、张遂谋等,狼狈赶回京师,商议免杀之事”。结果大家都知道,韦昌辉对石达开不满,动了杀心。石达开提前获知消息,连夜出逃,秦日纲派兵追击,韦昌辉则带兵屠杀翼王府,石达一家老小被杀光。石达开逃离后,在武昌洪山聚集兵马,组建“靖难军团”开往天京。此时,石达开公开威胁洪秀全:“限期交出北王狗头,否则班师回朝,攻灭天京”,给天王施加军事压力,是赤裸裸的武装威慑。“攻灭天京”,岂是臣子所应该说呢?如此,石达开与杨秀清有何区别。
03、诛杀秦日纲、陈承瑢,朝中没制衡力量“班师回朝,攻灭天京”,石达开大有“以下犯上”之势,洪秀全无奈,只好下令处死韦昌辉,并将其首级送给石达开,阻止“靖难军团”入京。12月,洪秀全下诏,让石达开回京辅政,中兴太平天国。李秀成《自述书》中,石达开回京辅政,并非洪秀全本意,而是“合朝同举”,是朝中大臣施压,洪秀全不得已而为之。回京辅政,石达开第一个条件就是,诛杀地位仅次于自己的燕王秦日纲、佐天侯陈承瑢,否则带兵外出。秦日纲手握重兵,陈承瑢是文官领袖,且对洪秀全忠心耿耿,绝对拥戴天王。此时,石达开非要诛杀他们,洪秀全岂能安心,又岂能不畏惧石达开权势过重呢?杀了秦日纲、陈承瑢,朝中无人可以制衡石达开。要知道,东王杨秀清虽然嚣张跋扈,但北王、翼王、燕王都手握重兵,东王还不是一家独大。可以说,石达开已经超越杨秀清,构成对洪秀全最大威胁。
04、石达开威望高,君臣见面尴尬,翼王没有留下来之理由秦日纲、陈承瑢有罪,但只是天王洪秀全命令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天京事变,没有洪、韦、石联手,也玩不起来。可以说,秦日纲、陈承瑢是替罪羊,给天京事变背锅,有苦说不出。洪秀全呢?向石达开求情,希望能网开一面,放了秦、陈一码,日后方便办事。当然,石达开不同意,秦、陈不但是政敌,还是仇人,岂能不诛杀呢?洪秀全求情,石达开拒绝,君臣关系再次蒙上一层阴影。之前,石达开扬言“攻灭天京”,威胁洪秀全;现在又诛杀秦、陈,除掉天王亲信,铲除异己,洪秀全岂能放心呢?如此,洪秀全、石达开之间相当微妙,彼此存在芥蒂,君臣见面不免尴尬。可以说,诛杀秦日纲、陈承瑢,是石达开犯下的第二大错误,也是他最终被迫外出单干之重要原因,翼王已经没有留下来的理由。
综上所述,天京事变直接目的,就是除掉威胁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利益的劲敌东王杨秀清。天京事变爆发后,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瑢等实力派先后死于内斗,太平天国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此时,石达开是唯一存留下来的首义王爷,也是最大实力派。天京事变中,石达开“迟到”,没有勤王;威胁“班师回朝,攻灭天京”,不把洪秀全放在眼里;辅政前,又执意诛杀天王亲信秦日纲、陈承瑢,确保自己权势不动摇。在洪秀全看来,石达开比东王杨秀清威胁还大,必须想办法制衡才行,否则自己将一无所有。洪秀全、石达开都想大权独揽,彼此矛盾不断尖锐,翼王已经没有留下来之理由。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