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作乱相信大家不论是在影视剧还是书中都大体了解过,清朝时期南方的三位藩王起兵反叛,差一点就把清朝这个刚刚诞生的朝代扼杀在摇篮里。最终三藩失败,面对这样的乱臣贼子,肯定是要处以重刑的,诛九族都不在话下。可是偏偏有一个藩王却被康熙皇帝赐了谥号并大加褒奖,并且因此他的家人没有被牵连,这位就是割据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
三藩简介
三藩指的是清朝初年割据在南方的三个汉人藩王,他们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之所以要让三个汉人掌握南方军政大权,是因为他们在清军入关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边关大将,在崇祯皇帝自缢后倒向了多尔衮,协助他进入关内,并在之后攻打南明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尚可喜是因为受到排挤转而投到皇太极麾下的,曾入汉八旗,后来率部追击李自成凯旋而归;耿精忠是世袭的爵位,他的祖父耿仲明原是毛文龙的战将,在毛被害后投降皇太极,被封为王。
三藩在自己的封地里横征暴敛,所有收缴的赋税都进入了自己的口袋,徭役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于到此的钦差大臣都成为了花瓶摆设。如此情况下,自己封地中的百姓"只知藩王而不知朝廷",俨然发展成为了国中之国。
三藩反清
南方的藩王势力已经到达了只手遮天的地步,朝廷不能再坐视不理。
"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这是康熙帝曾经的亲言,三藩的实力过于雄厚,已经到了足够动摇自己统治地地步,"卧榻之侠岂容他人酣睡",每日每夜想的都是如何解决掉这个大患。于是在康熙十二年,他召集六部以及议政王,对三藩的废立问题进行了商议,最终颁布了撤藩的诏令。
在听到撤藩的消息后,吴三桂、耿精忠二人最先坐不住了:答应撤藩,就等于虎落平阳任人宰割;拒绝撤藩就是直接地藐视皇权。在这样两难的选择之下,还是找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徙藩,由朝廷出迁徙费用,将三藩兵马全部撤出山海关以外,以此来解除自己带给朝廷的威胁。
但徙藩只是相对于撤藩而言的权宜之计,提出这个条件的意图就是来试探朝廷对自己的态度。当得知康熙帝已经批准后,吴三桂等人就下定决心反清。先是封锁了封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车马邮差全部扣押、"准入不准出";又杀了时任巡抚朱国治,并把大大小小的朝廷官员软禁起来。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
历朝历代起兵都要有一个由头,这样才能彰显自己正义之师的身份。这次三藩反清自称是为了"反清复明",拥立明朝宗室后人,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支持。在吴三桂起兵三年之后,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加入其中,封锁了父亲的府邸,成为吴三桂的"招讨大元帅"。
尚可喜倒向了清庭一边
在三藩之中尚可喜是最忠诚于清庭的。早在顺治年间,就曾上书称自己年老体衰、卸甲归田,在之后又十余次称病,都没有获得皇帝的应允,直到吴三桂等人起兵之前还曾上书。
他利用自己居身广东的地理优势牵制住吴三桂与耿精忠的部队,自己的儿子尚之信举兵响应吴三桂后又转而阻截,为朝廷争取到了难得的喘息时间。可是自己手下的将领刘进忠等人眼看支撑不住,也加入了反清的队伍里,这无疑给了尚可喜致命一击。
广东已经危在旦夕,在绝望之下尚可喜穿上官服,以清朝臣子的身份猝然长逝。
"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
这便是他临终前的遗言,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他对于自己不能剿灭乱臣贼子的悲痛之情。
当康熙帝得知尚可喜的死讯后,心中也是十分沉痛,赐予谥号"敬",这对于他来说也是巨大的荣耀了。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终于平定,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兵败自刎,其余后人也都被押解到北京处以重刑;耿精忠被捕后与他的部下一起处以凌迟;尚之信最终也被赐死,所幸尚可喜镇压叛乱有功,念此他的族人幸免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