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藩作乱,为什么康熙还要赐尚可喜谥号?

三藩作乱,为什么康熙还要赐尚可喜谥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故事一箩筐 访问量:3199 更新时间:2024/1/25 22:51:46

三藩作乱相信大家不论是在影视剧还是书中都大体了解过,清朝时期南方的三位藩王起兵反叛,差一点就把清朝这个刚刚诞生的朝代扼杀在摇篮里。最终三藩失败,面对这样的乱臣贼子,肯定是要处以重刑的,诛九族都不在话下。可是偏偏有一个藩王却被康熙皇帝赐了谥号并大加褒奖,并且因此他的家人没有被牵连,这位就是割据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

三藩简介

三藩指的是清朝初年割据在南方的三个汉人藩王,他们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之所以要让三个汉人掌握南方军政大权,是因为他们在清军入关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边关大将,在崇祯皇帝自缢后倒向了多尔衮,协助他进入关内,并在之后攻打南明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尚可喜是因为受到排挤转而投到皇太极麾下的,曾入汉八旗,后来率部追击李自成凯旋而归;耿精忠是世袭的爵位,他的祖父耿仲明原是毛文龙的战将,在毛被害后投降皇太极,被封为王。

三藩在自己的封地里横征暴敛,所有收缴的赋税都进入了自己的口袋,徭役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于到此的钦差大臣都成为了花瓶摆设。如此情况下,自己封地中的百姓"只知藩王而不知朝廷",俨然发展成为了国中之国。

三藩反清

南方的藩王势力已经到达了只手遮天的地步,朝廷不能再坐视不理。

"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这是康熙帝曾经的亲言,三藩的实力过于雄厚,已经到了足够动摇自己统治地地步,"卧榻之侠岂容他人酣睡",每日每夜想的都是如何解决掉这个大患。于是在康熙十二年,他召集六部以及议政王,对三藩的废立问题进行了商议,最终颁布了撤藩的诏令。

在听到撤藩的消息后,吴三桂、耿精忠二人最先坐不住了:答应撤藩,就等于虎落平阳任人宰割;拒绝撤藩就是直接地藐视皇权。在这样两难的选择之下,还是找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徙藩,由朝廷出迁徙费用,将三藩兵马全部撤出山海关以外,以此来解除自己带给朝廷的威胁。

但徙藩只是相对于撤藩而言的权宜之计,提出这个条件的意图就是来试探朝廷对自己的态度。当得知康熙帝已经批准后,吴三桂等人就下定决心反清。先是封锁了封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车马邮差全部扣押、"准入不准出";又杀了时任巡抚朱国治,并把大大小小的朝廷官员软禁起来。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

历朝历代起兵都要有一个由头,这样才能彰显自己正义之师的身份。这次三藩反清自称是为了"反清复明",拥立明朝宗室后人,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支持。在吴三桂起兵三年之后,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加入其中,封锁了父亲的府邸,成为吴三桂的"招讨大元帅"。

尚可喜倒向了清庭一边

在三藩之中尚可喜是最忠诚于清庭的。早在顺治年间,就曾上书称自己年老体衰、卸甲归田,在之后又十余次称病,都没有获得皇帝的应允,直到吴三桂等人起兵之前还曾上书。

他利用自己居身广东的地理优势牵制住吴三桂与耿精忠的部队,自己的儿子尚之信举兵响应吴三桂后又转而阻截,为朝廷争取到了难得的喘息时间。可是自己手下的将领刘进忠等人眼看支撑不住,也加入了反清的队伍里,这无疑给了尚可喜致命一击。

广东已经危在旦夕,在绝望之下尚可喜穿上官服,以清朝臣子的身份猝然长逝。

"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

这便是他临终前的遗言,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他对于自己不能剿灭乱臣贼子的悲痛之情。

当康熙帝得知尚可喜的死讯后,心中也是十分沉痛,赐予谥号"敬",这对于他来说也是巨大的荣耀了。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终于平定,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兵败自刎,其余后人也都被押解到北京处以重刑;耿精忠被捕后与他的部下一起处以凌迟;尚之信最终也被赐死,所幸尚可喜镇压叛乱有功,念此他的族人幸免遇难。

标签: 尚可喜康熙吴三桂清朝皇太极明朝

更多文章

  • 吴三桂起兵时,尚可喜没有响应他,为何儿子尚之信却支持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大伽秀标签:康熙,顺治,明朝,清朝,吴三桂,尚可喜,尚之信,小说家,慈禧太后

    康熙即位之后,便决定削藩,当削藩命令正式下达后,平西王吴三桂随即决定起兵反清。为了成事,吴三桂还联系了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然而,尚可喜却不愿响应他,最后是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响应了吴三桂。吴三桂起兵,尚可喜没有响应他,为何其儿子尚之信却选择支持呢?或许有人会说,尚可喜父子俩关系一定不好,所以两

  • 一满族男子在尚可喜墓前撒尿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清朝,亲王,满族,明朝,尚可喜,李成栋,吴三桂,多尔衮,慈禧太后

    尚可喜老老实实当个汉奸埋在土里最多被人嘴上骂骂,偏偏后人非要给他戴个爱民辅国的高帽,结果被人尿了……无耻莫过"文人"。尚可喜都能歌功颂德,还是一本正经洗,也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奶便是娘。还有人把尚可喜说得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堂而皇之上了学术刊物。要知道,当年满清大屠杀的实际操盘手和谋臣,大多都是吴三桂,

  • 大清最残暴的侩子手尚可喜,让广州沦为屠宰场,70万百姓仅剩7人

    历史解密编辑:史即标签:尚可喜,清军,明军,毛文龙,广州城,百姓

    他是历史上著名的“贰心臣”,是大清最为残暴的刽子手,手握大刀 刀刀斩向同胞,他就是为满清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平南王尚可喜,广州城因尚可喜而沦为屠宰场,生活在“屠宰场”里的70万百姓将何去何从?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公元1649年,尚可喜被册封为平南王,开启了南征广东之路,尚可喜一路势如破竹攻至

  • 老爹兄弟老婆儿子族人都死于后金之手,尚可喜为啥还投了大清?

    历史解密编辑:汉周读书标签:尚可喜,皇太极,后金,毛文龙,孔有德,明朝,族人,大清,清朝

    01崇祯六年(1633年),明金第三次旅顺之战爆发。皮岛的当家大佬黄龙死于此战;副将尚可喜全家数百口也死于此战。但,短短几个月之后,尚可喜就投奔了血海深仇的后金。为什么呢?那就得从头捋一下皮岛和后金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02皮岛地界儿是毛文龙在后金大后方搞出的一个抗金根据地,给后金制造了不

  • 尚可喜:清初在广东屠杀上百万人的屠夫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尚可喜,屠夫,皇太极,李自成,崇祯,明朝

    “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广州东郊乌龙冈的山上,真修和尚的手冻得发紫,不忍颤抖着,而这份寒冷不仅是源于那凛冽的寒风,更是源于七十万百姓惨死在乱世之中,血泊横流。如果说世间有一种东西可以代表历史,那便是巨石了。当辉煌和悲痛的刻刀从它的身上划过之时,那坚韧的石板便会成为最坚固的史书,将

  • 三藩之乱中,尚可喜为何坚持效忠清朝,而不是跟随吴三桂起兵呢?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吴三桂,尚可喜,三藩之乱,清朝,明朝,康熙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但是,实际上,在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并没有参加,也即跟随吴三桂一起造反的是,是平南王尚可喜的长子尚可信。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可信在广州危急之下发兵围困其父府邸,投降吴三桂叛军。不久又悔罪自归,袭

  • 尚可喜的投降故事:皇太极封他为王,三藩叛乱时他坚持不反清

    历史解密编辑:岁月沉淀墨语标签:尚可喜,皇太极,孔有德,吴三桂,毛文龙,后金

    前几天开了个坑,计划聊聊清初封的“三顺王”的降清故事和他们的最终结局。结果只写了耿仲明和孔有德。尚可喜这个坑就一直没有填上。今天就来填这个坑吧。尚可喜和耿仲明、孔有德一样,都是毛文龙的部下。耿仲明祖籍山西洪洞,但是爷爷辈迁徙到辽东,尚可喜就出生在辽东。当时辽东地区战乱频繁,尚家为了躲避战乱,又迁徙到

  • 1786年,台湾彰化“天地会”首领林爽文,举兵叛乱号称50万众响应

    历史解密编辑:小怡的愉快旅行标签:林爽,清军,福康安,彰化,乾隆

    1786年,台湾彰化“天地会”首领林爽文,举兵叛乱,号称有50万众响应,同年冬月攻下彰化,并杀死清廷台湾知府孙景燧,自称“盟主大元帅”,所到之处,各县望风而降。乾隆皇帝最初接到奏报,以为只是一般山贼叛乱,于是派闽浙总督“常青”处理此事,没想到常青手下的清军,很快就被打败了。乾隆大怒,于是重新派遣将军

  • 金庸笔下的张召重,明明是一个反派,却比主角更出彩

    历史解密编辑:西府赵王爷标签:金庸,张召重,书剑恩仇录,陈家洛

    看过《书剑恩仇录》之后,总有一种张召重才是主角的感觉。论出身,他是武当最受宠的小师弟,武当掌门是他师兄。论武功,他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火手判官,一手凝碧剑也算是武林一绝。论地位,他是朝廷御林军骁骑营佐领,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论战绩,他一出马,便擒拿了红花会四当家奔雷手文泰来,之后更是以一己之力,将红花

  • 红花会14位当家的武功都是什么水平?以张召重为依据可分三个层次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张召重,红花会,陈家洛,书剑恩仇录,金庸,道长

    《书剑恩仇录》中最为出名的一个组织无疑是红花会,这是一个足以与天地会齐名的反.青组织。红花会和天地会有一点不同,并不曾分为很多分舵,而是共有14位当家的。这十四位当家的武功都不算弱,那么他们的论武功是一个级别的吗?其实只要看过《书剑恩仇录》原著,就知道虽然都是当家的,但14人武功最强和最弱悬殊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