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古忠义”李秀成:天京陷落时,忠王尽到了臣子本分

“万古忠义”李秀成:天京陷落时,忠王尽到了臣子本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3332 更新时间:2024/6/8 7:20:17

1859年底,李昭寿在江北投降胜保李秀成处境非常被动。李昭寿,李秀成从两淮“捻军”挖掘过来的悍将,此时不但投降清朝,还引诱李秀成投降,这让洪秀全非常恼火。为防止李秀成投降,天王洪秀全不但扣押家属做人质,还封锁长江,不让他回京解释缘由。结果呢?李秀成坚守浦口,绝不投降清朝,洪秀全过意不去,便册封李秀成忠王千岁,寓意“万古忠义”。李秀成能封忠王千岁,直接原因是李昭寿“诱降”,洪秀全为拉拢他而不得已为之,这点在《李秀成自述书》中有详细阐述。李秀成,在太平天国阵营中是一个受尽“委屈”的王爷,但他对得起“万古忠义”四字。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尽到了臣子本分。

1862年5月,曾国藩兵分三路进攻太平天国。其中,李鸿章率淮军进攻李秀成大本营江苏、上海;左宗棠率楚军进攻浙江,对付侍王李世贤;九帅曾国荃则率湘军“吉字营”进攻天京,摘取最后果实。从战略部署上看,曾国藩将重心放在天京战场,他希望曾国荃能成为“摘桃人”,以此壮大曾氏家族势力。湘军全面进攻,太平天国有没有应对之策,打破困局呢?答案是否定的,洪秀全实行“封地制”,册封2700位诸侯王,彼此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只能被湘军各个击破。再则,湘军拥有水师优势,牢牢控制长江航道,太平军不是战斗中阵亡,就是被活活“困死”。正常情况下,只要太平天国没出现质的变化,想要打破湘军封锁线,概率几乎是零。换句话说,太平天国灭亡乃迟早的事,但李秀成依然坚守本分,“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确是一条好汉。

局势异常严峻,天京注定守不住,但李秀成义无反顾。《天国志》记载:“初五日,秀成知城破在即,夜袭曾部先锋朱洪章大营未果。初六日午时,清军以火药轰塌城墙,破紫金山龙颈,一拥而入,太平军不能敌,将士多死之。”这话究竟是啥意思呢?天京陷落前一天,李秀成还率兵主动出击,做最后一搏。从《李秀成自述书》中可知,天京被围困两年多,城内粮草断绝,士兵都是靠食用洪秀全倡导的“甜露”也就是杂草度日,身体瘦弱不堪。天京陷落时,能够拿起武器战斗的太平军将士不足三千。此时,围攻天京的湘军接近十万,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即便如此,李秀成依然敢战斗,不放过任何求生机会。对李秀成而言,打破湘军包围,将幼天王洪天贵送出城,这是他臣子本分。为君王的安危,李秀成不顾一切,明知局势严峻,却从未放弃任何希望,这就是忠臣之本色。

1864年7月,湘军攻克天京,城内乱成一团。由于曾国藩、曾国荃放纵士兵烧杀抢掠,城内民众苦不堪言,天京如同人间地狱。那么,城池陷落后,李秀成是如何面对的。史载:“幼主并两幼弟奔朝门,抱秀成问计。秀成含泪别母,欲护幼主上清凉山暂避。”意思是,大难临头时,李秀成忠孝不能两全,他含泪告别母亲,掩护幼天王突围而出。掩护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谈何容易,太平军能战斗的不足3000人,远不是湘军对手。困难,不是退缩的理由,李秀成率兵血战突围,并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骑,甘愿为君王断后。史载:“分之为二,让坐骑于幼主,令前队护之疾走,自领后队以抗追兵。血战一昼夜,马不能行,与众相失。”危急时刻,李秀成将生存机会让给了君王,不愧是忠臣。要知道,凭借李秀成的人脉关系,只要他出了天京城,在外国朋友掩护下,保全性命没啥问题。

掩护君王撤退,李秀成被湘军围攻。血战一昼夜后,太平军损失殆尽,李秀成也跟大部队失去了联系。独自一人,李秀成只好走到山上,暂时躲避湘军,然后寻找机会脱离天京。此时,闻知天京陷落,附近乡民都上山搜索,希望能捉拿到大人物,然后向湘军邀功请赏。史载:“时方山之贫民知天京陷落,伏于山,思掩执天朝官兵取利。”乡民上山搜索,但他们见到李秀成时,都痛哭流涕,“然一见秀成,尽皆流涕下拜,重匿之破庙中。”可知,李秀成平日对待乡民非常不错,他们可以捉拿李秀成去邀功,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此时,乡民建议他剃发,然后掩护他离开,脱离险境。谁知,李秀成拒绝了,“秀成不肯剃发变装以逃,曰无以对我将士。”危急关头,李秀成没有剃发,没有违背自己反清初衷,是一条汉子。

李秀成拒绝剃发,乡民陶大兰利欲熏心,因财宝问题跟同乡闹矛盾,彼此大动干戈。清军闻讯,急忙赶来侦查,李秀成不幸被逮捕。对此,乡民非常气愤,他们将陶大兰打死,并杀死参与捉拿李秀成的几位清朝士兵,然后投案自首。曾国藩认为乡民讲义气,也没追究责任,“山民杀陶大兰及捕秀成之亲兵,投案自承,曾国藩义而遣之。”湘军将李秀成押送到两江总督府,曾国荃顿时火冒三丈,“挺身离座,持锥乱刺之,势若狂犬。”对此,李秀成毫无畏惧,直言:“曾九,各家做各家事,何须如此。”意思是,各为其主,你又何必如此呢?不久,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湘军志》

更多文章

  • 李秀成的供词为何到60年代才公开! 因为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之灾

    历史解密编辑:木子李趣闻录标签:李秀成,曾国藩,洪秀全,太平天国,太平军,李秀

    朝代的更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旧的朝代因为腐败逐渐衰落才会被人们给推翻,我国历史中大部分新的朝代兴起是从农民起义开始的。农民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当他们的利益受到极大侵害、无法生活下去的时候,就会迫不得已奋起反抗,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大型的农民起义,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瓦岗寨起义、黄巢起义等等

  • 从普通农民到天国忠王,李秀成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北风往事标签:李秀成,太平军,陈玉成,洪秀全,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中后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因仁政深受苏州百姓爱戴,但手下太平军却四处胡作非为;他被洪秀全赞许“万古忠义”加封忠王,但被捕后却写下争议颇多的自述。究竟是怎样的命运之手在冥冥之中无情拨弄,本文笔者就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角度,说说那场横跨十余年改变无数普通人命运的连天兵祸。1864年天京城破的第三

  • 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惊诧史学界,李秀成在供词中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元哥说历史标签:曾国藩,李秀成,曾国荃,太平天国,赵烈文,皇帝,清朝,书法家,科学家,艺术家

    同治三年(1864)六月,曾国藩带着湘军攻下天京后,抓捕想要趁乱逃走的忠王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忠王,他在被捕后,不仅没有视死如归,反而卑躬屈膝,写出一份有关太平天国的供词。李秀成被杀后,曾国藩将修改过的供词复制多份呈交,原件则秘而不宣。直到1963年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才惊诧史学界,那么李秀成在供

  • 天国的回光返照: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撑起了太平天国最后的辉煌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陈玉成,李秀成,太平军,清军,太平天国,石亚达

    1857年5月,在饱受洪秀全猜忌的情况下,石达开率领七万部众离开天京。6月9日,石达开抵达安庆,张贴告示,传谕本部各军,说自己“忠贞之志”、“愚忠之心”、“可昭日月”,但奈何天王洪秀全的猜疑心太重了,自己为求自保,不得不出走。不久后,石达开又发布了一道正式谆谕,强调自己虽然出走,但并没有脱离太平天国

  • 1962年曾国藩曾孙抛出重磅史料,揭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曾国藩,李秀成,太平天国,洪秀全,太平军,石亚达

    太平天国后期,一位太平天国将领在清军囚笼里写下洋洋洒洒的数万字供词,陈说着太平天国的兴衰,试图在人生末途抓住救命稻草。 他盛赞清朝将领曾国藩“恩深量广”,“兼有德化之心”,还称“今天国已亡,实大清皇上之福德”。 天不遂人愿,在写完供词后不久,这位天国将领便被曾国藩就地处死。 他就是李秀成。 出人意

  • 李秀成供词为啥到60年代才公开?学者: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秀成,曾国藩,太平天国,洪秀全,清军,太平军

    志在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德难侔。——《清代通史》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从此之后,西方商品进入中国,与之相伴的还有鸦片。西方的入侵让中国的百姓更加凄惨,再加上清政府的横征暴敛,他们无法在这一片土地上生存。最终在洪秀全的带领之下,一群人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然而这个运

  • 曾国藩后人抛出史料,惊诧学界,李秀成究竟在供词里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曾国藩,李秀成,洪秀全,太平军,太平天国,曾国荃

    1963年,台湾世界书局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虽然看起来已年过古稀,但是神态上却精神矍铄,让人肃然起敬。听闻他来,书局领导人立马亲自下来迎接,恭恭敬敬的将人请进屋中,好烟好茶的伺候着。此人正是曾国藩曾孙曾约农,来书局也不是为了闲逛,而是有一份重要材料想要提交。“这是李秀成供词原稿。”曾约农边说边从包

  • 为啥李秀成的供词,直到60年代才公开?若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历史解密编辑:暴走吧历史标签:李秀成,曾国藩,太平天国,太平军,洪秀全,曾国荃

    众所周知,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太后,她掌握着晚清时期的大部分权力。慈禧太后不仅在政事上没有积极作为,还坚持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背负着“卖国贼”的称号遗臭万年。渴望权力的慈禧登上权力的至高处后,并没有忧国忧民,反而一味地贪图享乐、奢侈无度,在政治上鼠目寸光,丝毫不为清朝的趋向着

  • 苏州告急,李秀成想去救援,为什么洪秀全敲诈十万两白银才放行?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秀成,洪秀全,太平天国,陈玉成

    【太平天国系列515,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天京事变发生之后,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所幸有陈玉成、李秀成等一众军官受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才得以暂时延缓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然而,李秀成、陈玉成、干王等人不和,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第二次西征失败,天京上游重要的屏障安庆丢失,这对于天京而是是巨大的

  • 李秀成眼中的太平军首义六王:仅一人有王佐之才,其余人难成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不停歇标签:李秀成,太平军,太平天国,石亚达,洪秀全,韦昌辉

    【太平天国系列504,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了解太平天国历史,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清朝人的著作、笔记或者日记,而要站在太平天国的角度去了解,则需要看太平天国自己刻印的书籍、信件、凭证以及将领等人被捕之后留下的口供。相比于陈玉成、石达开、干王等人留下的短小口供而言,忠王李秀成的自述则显得较为全面。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