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底,李昭寿在江北投降胜保,李秀成处境非常被动。李昭寿,李秀成从两淮“捻军”挖掘过来的悍将,此时不但投降清朝,还引诱李秀成投降,这让洪秀全非常恼火。为防止李秀成投降,天王洪秀全不但扣押家属做人质,还封锁长江,不让他回京解释缘由。结果呢?李秀成坚守浦口,绝不投降清朝,洪秀全过意不去,便册封李秀成忠王千岁,寓意“万古忠义”。李秀成能封忠王千岁,直接原因是李昭寿“诱降”,洪秀全为拉拢他而不得已为之,这点在《李秀成自述书》中有详细阐述。李秀成,在太平天国阵营中是一个受尽“委屈”的王爷,但他对得起“万古忠义”四字。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尽到了臣子本分。
1862年5月,曾国藩兵分三路进攻太平天国。其中,李鸿章率淮军进攻李秀成大本营江苏、上海;左宗棠率楚军进攻浙江,对付侍王李世贤;九帅曾国荃则率湘军“吉字营”进攻天京,摘取最后果实。从战略部署上看,曾国藩将重心放在天京战场,他希望曾国荃能成为“摘桃人”,以此壮大曾氏家族势力。湘军全面进攻,太平天国有没有应对之策,打破困局呢?答案是否定的,洪秀全实行“封地制”,册封2700位诸侯王,彼此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只能被湘军各个击破。再则,湘军拥有水师优势,牢牢控制长江航道,太平军不是战斗中阵亡,就是被活活“困死”。正常情况下,只要太平天国没出现质的变化,想要打破湘军封锁线,概率几乎是零。换句话说,太平天国灭亡乃迟早的事,但李秀成依然坚守本分,“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确是一条好汉。
局势异常严峻,天京注定守不住,但李秀成义无反顾。《天国志》记载:“初五日,秀成知城破在即,夜袭曾部先锋朱洪章大营未果。初六日午时,清军以火药轰塌城墙,破紫金山龙颈,一拥而入,太平军不能敌,将士多死之。”这话究竟是啥意思呢?天京陷落前一天,李秀成还率兵主动出击,做最后一搏。从《李秀成自述书》中可知,天京被围困两年多,城内粮草断绝,士兵都是靠食用洪秀全倡导的“甜露”也就是杂草度日,身体瘦弱不堪。天京陷落时,能够拿起武器战斗的太平军将士不足三千。此时,围攻天京的湘军接近十万,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即便如此,李秀成依然敢战斗,不放过任何求生机会。对李秀成而言,打破湘军包围,将幼天王洪天贵送出城,这是他臣子本分。为君王的安危,李秀成不顾一切,明知局势严峻,却从未放弃任何希望,这就是忠臣之本色。
1864年7月,湘军攻克天京,城内乱成一团。由于曾国藩、曾国荃放纵士兵烧杀抢掠,城内民众苦不堪言,天京如同人间地狱。那么,城池陷落后,李秀成是如何面对的。史载:“幼主并两幼弟奔朝门,抱秀成问计。秀成含泪别母,欲护幼主上清凉山暂避。”意思是,大难临头时,李秀成忠孝不能两全,他含泪告别母亲,掩护幼天王突围而出。掩护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谈何容易,太平军能战斗的不足3000人,远不是湘军对手。困难,不是退缩的理由,李秀成率兵血战突围,并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骑,甘愿为君王断后。史载:“分之为二,让坐骑于幼主,令前队护之疾走,自领后队以抗追兵。血战一昼夜,马不能行,与众相失。”危急时刻,李秀成将生存机会让给了君王,不愧是忠臣。要知道,凭借李秀成的人脉关系,只要他出了天京城,在外国朋友掩护下,保全性命没啥问题。
掩护君王撤退,李秀成被湘军围攻。血战一昼夜后,太平军损失殆尽,李秀成也跟大部队失去了联系。独自一人,李秀成只好走到山上,暂时躲避湘军,然后寻找机会脱离天京。此时,闻知天京陷落,附近乡民都上山搜索,希望能捉拿到大人物,然后向湘军邀功请赏。史载:“时方山之贫民知天京陷落,伏于山,思掩执天朝官兵取利。”乡民上山搜索,但他们见到李秀成时,都痛哭流涕,“然一见秀成,尽皆流涕下拜,重匿之破庙中。”可知,李秀成平日对待乡民非常不错,他们可以捉拿李秀成去邀功,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此时,乡民建议他剃发,然后掩护他离开,脱离险境。谁知,李秀成拒绝了,“秀成不肯剃发变装以逃,曰无以对我将士。”危急关头,李秀成没有剃发,没有违背自己反清初衷,是一条汉子。
李秀成拒绝剃发,乡民陶大兰利欲熏心,因财宝问题跟同乡闹矛盾,彼此大动干戈。清军闻讯,急忙赶来侦查,李秀成不幸被逮捕。对此,乡民非常气愤,他们将陶大兰打死,并杀死参与捉拿李秀成的几位清朝士兵,然后投案自首。曾国藩认为乡民讲义气,也没追究责任,“山民杀陶大兰及捕秀成之亲兵,投案自承,曾国藩义而遣之。”湘军将李秀成押送到两江总督府,曾国荃顿时火冒三丈,“挺身离座,持锥乱刺之,势若狂犬。”对此,李秀成毫无畏惧,直言:“曾九,各家做各家事,何须如此。”意思是,各为其主,你又何必如此呢?不久,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湘军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