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为清朝的开明王爷,如果奕訢继承皇位,会比咸丰帝做得好吗

作为清朝的开明王爷,如果奕訢继承皇位,会比咸丰帝做得好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1220 更新时间:2024/1/21 0:20:50

我们知道咸丰帝在位期间先后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外东北库页岛就是咸丰帝割让出去的,所以说咸丰绝对是昏君。而咸丰的六弟爱新觉罗·奕訢人称“鬼子六”,如果当年道光皇帝把皇位传给奕訢,奕訢会比咸丰做得好吗?奕訢确实有三点比咸丰强。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訢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

01恭亲王鬼子六奕訢足智多谋,懂变通

爱新觉罗·奕訢,生于1833年1月11日,去世于1898年5月29日。他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道光帝非常宠爱奕訢,他死之前准备了两个遗诏,一封是让咸丰继位,一封是封“恭亲王”。这使得咸丰非常忌惮自己的弟弟。恭亲王精明干练,却是满清皇室后期少有的贤才,从他对汉人和洋人以及国政的态度便可以知晓。有两件事可以说明他的才能。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奕䜣孤身任议和大臣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䜣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䜣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发动辛酉政变

在咸丰帝过世之后,他联合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大清朝的政权,而他也因此被授予了大清朝议政王的头衔。兵不血刃,在肃顺集团已经大权在握的的情况下,就将肃顺集团给解决了。可见恭亲王鬼子六的足智多谋。

美国外交官杨约翰评价他:“恭亲王与我之前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

02恭亲王是洋务运动的总后台

咸丰在世的时候,面对国家的困境毫无解决方法。但在鬼子六掌权后,他为了挽救晚清危局,解决太平天国和抵御英法等国侵略的能力,奕䜣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中国的近代工业从此起步。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在奕䜣的努力下,清朝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促成了同治中兴,奕䜣获得“贤王”美称。

03恭亲王鬼子六奕訢长寿,这点比咸丰强

恭亲王的兄长咸丰皇帝只活了31岁就驾崩了,这就使得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有机会垂帘听政,更使清朝越来越衰弱。而奕訢生于1833年,死于1898年,活了65岁绝对是一个长寿的人。如果恭亲王登上皇位,慈禧是没有机会擅权的。皇帝长寿绝对是一个王朝能不能长久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汉就是因为小皇帝太多才造成的灭亡。

晚年恭亲王奕訢

04恭亲王奕訢的缺陷

恭亲王奕訢很聪明但并不是没有缺点。辛酉政变之后,他本可以夺取整个清朝最高的统治权,但是他为人野心不够大,没有雄才大略。最后还是输给了慈禧太后。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曾评价他:“美则美矣,然非尊彝重器,不足以镇压百僚。”“聪明诚然聪明,不过小智慧耳。见时局之不得不仰仗于外,即曲为弥缝。前向与倭相相争,无转身之地,忽而又解释。这都是恭王聪明之处。然此则为随事称量轻重、揣度形势之才,至于己为何人,所居何地,应如何立志,似乎全无理会。”、

而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他一味忍让,毫无原则,连他的弟弟都忍不住吐槽他“丧权辱国”。

在清朝的最后50年里,恭亲王奕訢是洋务运动的总后台,也是清朝皇室中唯一的开明人士,他是唯一有可能性。如果他继位,是极有可能学习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虽然恭亲王小家子气,但凭借独到的认识与精明的手段,也确确实实为维护统治、推动国家近代化做出了努力和成果,不失为那个时代最杰出人物之一。

标签: 咸丰恭亲王奕䜣清朝慈禧光绪

更多文章

  • 差点当上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怎样度过晚年的?庸庸碌碌度过余生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奕訢,恭亲王,清朝,慈禧,光绪,咸丰

    奕訢,晚清重臣,他拥有着一系列看似风光无限的“头衔”,他是道光帝和孝静成皇后的第六个儿子,是咸丰帝的弟弟,是同治帝的叔叔,也是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他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历任领班军机大臣、议政王、领班总理衙门大臣等要职,可谓是晚清权倾朝野的权臣。一位叫马士的美国人曾说“一般人认为如果恭亲王不

  • 晚清时期,爱新觉罗溥伟恭亲王奕訢之孙,还是非常帅气的!

    历史解密编辑:激情电竞君标签:恭亲王,奕訢,罗溥伟,晚清

    晚清时期,爱新觉罗溥伟,恭亲王奕訢之孙,还是非常帅气的,爱新觉罗家族不管男女颜值都还不错,只能说帝王之家天生的贵气!

  • 道光为何不立政治才能、身体素质更好的奕訢为帝,而是选择咸丰?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道光帝,咸丰,清朝,清廷,恭亲王,嘉庆

    恭亲王奕訢身体素质的确是要比咸丰奕詝要强得多。据清史记载,咸丰小时候曾得过天花,虽痊愈,但却还是落下了后遗症,不但脸上长满麻子,身体也变得有些羸弱,成了一个病秧子。除此,咸丰还是皇子时,在南苑狩猎,因追逐野兽不慎跌入马下,虽得上驷院正骨医士全力救治,但腿脚还是落下残疾,致使行动出现不便。但是,若要说

  • 大权独揽的恭亲王奕訢,为什么斗不过一个寡妇慈禧?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奕訢,恭亲王,慈禧,咸丰,亲王,道光帝

    来源 | 头条号正说清代十二朝爱新觉罗·奕訢,虽然在和咸丰皇帝的皇位角逐中败北,但却被道光皇帝于传位遗诏中晋封为亲王;咸丰皇帝临终安排的“赞襄政务大臣”中,恭亲王奕訢虽然被排除在外,但他却一手将慈禧太后推到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这位被光绪皇帝评价为“忠诚匡弼,悉协机宜”的忠臣、能臣楷模,虽错失大清皇位

  • 奕訢作为晚清开明政治家,主持洋务二十余年,为何斗不过慈禧?

    历史解密编辑:俊小伙呦标签:慈禧,同治,晚清,光绪,清朝,咸丰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导致清朝很排外,而且对汉族大臣防范很严格。就是在最开明的康熙朝,朝廷里掌握实权的汉族大臣也并不多。到了晚清,由于慈禧掌权,妇道人家,更是见识短浅,争权夺利是一把好手,开放发展、学习先进、治国理政却一样都不行。在她的领导下,占据帝国权力核心的满族大臣和皇亲国戚

  • 曾经显赫的恭亲王奕訢为何慢慢沉寂了,他为何成不了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雪清爽雪千寻标签:奕訢,慈禧,多尔衮,恭亲王,慈安,太监,清廷,恭亲,王奕訢,小说家,国防政策,金庸笔下角色,军事政策,慈禧太后

    辛酉政变后,慈禧逐渐抓住清廷的最高权力,通过一系列举措,先是处死了曾经帮助其实施辛酉政变的政治盟友胜保,随着慈禧手中权力的不断稳固,她和先前的政治盟友开始产生矛盾。其实自慈禧和奕在热河达成政治密约后,双方一直都尽量遵守着当时的承诺,也就是慈禧和慈安一方掌握垂帘听政的决定权,奕一方则以议政王的名义领衔

  • 如果道光选择恭亲王奕訢接班,清朝能否有复兴机会?答案是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皇帝,清廷,皇位,清朝,恭亲王,道光帝,李鸿章,曾国藩,王奕訢,大清王朝

    六子奕訢和皇四子奕詝都是道光皇帝喜欢的儿子,但是按照长幼次序,皇位该是老四的。如果传给了老六奕訢,就难以服众,就会引起内乱,因此道光最终还是把皇位传给奕,老六奕訢跟皇位失之交臂。有人假设,如果奕当了皇帝,就能挽救大清灭亡的命运,就能让大清千秋万代。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大清封建体制是集权高

  • 道光帝明明喜欢奕訢,为啥没有传皇位给他,只是封了亲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道光帝,咸丰,皇位,皇帝,亲王,奕訢

    1850年,道光帝在病危之时,遗诏出现了“一匣双谕”。当时召见的大臣,打开御书之后,大吃一惊,里面有三行内容,其中一行: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另一行: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道光三十年,奕詝继承皇位,名号咸丰帝,在此之前,可用五个字来形容他“德才不配位”,形象不佳,天生还有点坡脚,反观奕訢,高大英俊,文

  • 没安置好能力极强的弟弟奕訢,咸丰皇帝托孤注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奕訢,遗诏,宫太后,咸丰皇帝,慈禧太后

    文:张军锋(读史专栏作者)爱新觉罗·奕詝估计是大清朝最为不幸的当家人,他主政的十一年可以说是大清入主中原以来各种矛盾总爆发的阶段,朝廷吏治败坏,南方洪秀全与他分庭抗礼,几乎要动摇大清的根基,西方列强虎视耽耽,内忧外患齐齐压在这个年轻皇帝并不十分强健的肩头,而他的为政能力又比较一般。1856年,第二次

  • 道光帝多次在两子之间徘徊,为何选平庸的奕詝,没选出众的奕訢?

    历史解密编辑:快乐就是我呦呦标签:奕訢,皇帝,清朝,奕詝,道光帝,恭亲王,大清王朝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清朝建立以后,却几乎没有什么嫡长子继承的情况出现。清朝的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有很大的自由,往往会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尤其是在道光皇帝时期,他在自己的两个儿子之间不断的徘徊。道光的两个儿子分别是清朝有名的昏君咸丰和洋务运动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