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名臣欧阳修构陷一代名将狄青的背后,隐藏着宋代“积弱”真相

一代名臣欧阳修构陷一代名将狄青的背后,隐藏着宋代“积弱”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史鉴赏观 访问量:776 更新时间:2023/12/10 21:23:19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七月,欧阳修给仁宗上了一道奏折说:

"枢密使狄青,出身军队,虽然近几年没有什么过失。但是武将掌握最高军事机关,对朝廷不利,请求将狄青,下放到地方,这样能为朝廷消除危险。"

在奏折里,欧阳修弹劾狄青时,虽然用词委婉,但是仁宗看出了他话中的含义:狄青有篡位的野心。欧阳修此前曾多次上书,仁宗一直没有采纳。但是这一次,欧阳修以狄青有篡位野心来说事,戳中了仁宗的痛点。

欧阳修雕像

就在仁宗犹豫不决时,文彦博上来补了一刀,当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时,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文彦博的话成为压死狄青的最后一颗稻草,八月,狄青外放陈州。当他知道这个消息时,问文彦博,为什么会这样?文彦博说,没别的理由,朝廷怀疑你罢了。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与此一脉相承。

狄青听后,"惊怖,却行数步。"他的精神被击垮了。狄青到陈州后,朝廷每半个月就派人慰问一次,明面是慰问,实则监视他的动静,狄青每日提心吊胆,不到半年在忧郁和恐惧中病亡,一代名将在文臣的攻讦与猜忌下陨落。

狄青(剧照)

狄青凭借战功,从小卒一步一步走上朝廷中枢,最后抑郁而死,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文臣的歧视与诽谤,其中欧阳修的构陷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一代名臣欧阳修,构陷一代名将狄青要篡位,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呢?

一、欧阳修的做法,和宋朝恐武症、重文轻武的国策一脉相承

欧阳修诬陷狄青的表面原因是,担心狄青会篡位。其背后原因则是宋朝得国的方式,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契丹扰边,率军出征,在东京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将后周世宗的老婆孩子赶出了皇宫,自己做了皇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太祖。

宋太祖(剧照)

宋太祖是以武将身份夺得天下,因此在位期间,对武将的防范比较严,后来干脆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打感情牌,让朝中大将主动地交出了的兵权。和平时期由文臣指挥军队,如果有重大的军事行动才临时委派武将。

宋太宗时期,对武将的戒备比他大哥还严,依靠士大夫,实行了了一系列防范和打击武将的做法,如将禁军将帅全换成自己的亲随,派文臣或者太监监军,牵制武将。在这种生态下,武将被迫调整心态,只好夹起尾巴做人,在朝堂上仰文臣的鼻息。

在宋真宗朝,朝廷对武将的控制愈加的严格,辽宋签订澶渊之盟后,花钱买平安成为北宋的惯常做法。在这种氛围下,守卫边疆,用心备战的武将,被认为是惹是生非,受到谴责,人们忌讳谈论军备。至此,武将的地位急剧下降。

宋仁宗(剧照)

宋仁宗时期,重文轻武之风达到了顶点,重大军事行动统军的通常是文官,武将只能按照文官的部署行事。宋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指挥者就是文臣韩琦,结果宋军惨败。

欧阳修之所以敢空穴来风,诬陷狄青有篡位之心,正是基于宋朝长期以来形成的"恐武症"和"重文轻武"的国策。

北宋朝廷长期存在的"恐武症"和"重文轻武",在军事上逐渐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二、宋代"积弱"表面在军队战斗力弱,根源是因"文"而"弱"

纵观宋与辽朝和西夏、金交战中,失败是家常便饭,胜利则属于过年吃饺子。南宋更加不堪,除了赔款,外加割地。通常认为,这是北宋重文抑武造成的后果,虽然消除了武将篡权的危险,却降低了宋军的战斗力。

事实是这样的吗?邢铁老师在《也谈宋代历史的重新认识》中认为,"宋朝打败仗是因为'文弱',很大程度上是吃了'文'的亏,是因文而弱的。"

梳理宋军的战例发现,文臣统军作战时,胜少败多,相反,武将不受文臣、监军干扰,独立指挥作战时,则败少胜多。

太祖时,虽然剥夺了大将平时的统兵权,但是在用兵时,依然授予大将指挥全权,如曹彬平定南唐时,拥有处死违抗命令的副将以下的特权。灭荆南、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多为武将统军,此时宋军的战果辉煌。

丛太宗到仁宗时,对外用兵多用文臣监军、统军,掣肘武将,开始出现因文而弱的现象。北宋初期名将杨业祖孙三代的遭遇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杨家将(剧照)

雍熙三年(986年),杨业随潘美军北伐,当时主将是潘美,杨业为副将,监军是文官王侁和刘文裕。

在奉命掩护百姓撤退时,王诜直接否定了杨业的建议,指责他别有用心,要求他率军大张旗鼓的殿后。无奈杨业率军应敌,同时和潘美、王诜约好,在陈家谷口接应。

王诜在谷口高处观察敌情时,误以为辽军失败了,想争功,命令大军出击,主帅潘美根本阻止不了王诜。可见潘美的主帅成为摆设。

没想到这次出击大败,王诜将杨业的约定抛自脑后,率军逃跑了。当杨业率军杀到此处时,谷口空无一人。杨业无奈"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杨业绝食而亡。

杨文广(剧照)

此次失败,主要责任在王诜等文臣的胡乱指挥和怯战逃跑,最后潘美背了黑锅,被后人骂了上千年。

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六郎),真宗时驻守遂城(今徐水县),咸平二年(999年)冬,契丹来犯,杨延昭率领城中军民抵抗,"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此战属于小规模冲突,没有文臣参与,宋军取胜。杨延昭曾独自率军攻入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曾跟随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在狄青之前,朝廷先后派杨畋等多名文臣统军平叛,劳而无功。狄青自告奋勇上阵杀敌,仁宗授予他全权指挥的权力,狄青一举平定侬智高,取得了北宋建立以来边疆战争的最大胜利。

仁宗(剧照)

一样的军队,文臣和武将分别统领,取得的战绩不同,说明了宋军的战斗力问题不大,关键在统军之人,据此可以得出宋代的弱在于"因文而弱"的结论。

宋代文人不仅管军事,而且经常带兵打仗。科考上来的书生,带兵打仗非其所长。他们内心深处看不起军人,讨厌打仗。

比如范仲淹,他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在陕西带兵防御西夏,张载投奔他,要投笔从戎,范仲淹却送了他一部《中庸》,让他回去好好钻研学问。

当时范仲淹的精力放在笼络、教化党项人上,而不是谋划如何打败李元昊、收复丢失的土地。

范仲淹(剧照)

在重文的风气影响下,很多将门子弟不愿参加武举选拔,大家想方设法考进士明经,成了文人。整个社会都在往"文"的方面发展,军队缺乏优秀的武将统领,宋军的高层战力下滑的趋势不可避免。

三、宋朝"积弱"的客观原因

宋朝在与辽、西夏、金交战中经常处于"弱"势,除了宋朝本身的因素外,还存在着客观原因:

1.宋朝面临着强大的游牧民族。

中原王朝和周边的游牧民族的关系,就像一个跷跷板,双方的力量对比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变化。从南北朝到唐朝初年,突厥势力最强,唐初,中原王朝的内忧还没有解决,唐高祖李渊不得不委屈求全,向其称臣。

草原

7世纪中期,突厥发生分裂,逐渐衰落,唐朝的实力经过太宗时期的发展,不断壮大,打垮了突厥,皇帝成了"天可汗"。

唐朝末年开始到宋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陆续壮大起来,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先后登场,与中原王朝不断厮杀。13世纪,蒙古人兴起,不仅灭了西夏、金朝和南宋,而且称雄中亚,踏足欧洲。

宋朝正处于北方游牧民族整合发展壮大的过程,宋朝在与辽、金蒙古对阵的时候处于劣势,除了自身的"弱"外,还面临着对手的强大。

2.气候因素。

气候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气候变冷,会严重威胁农牧业生产,游牧人会面临更大的的生存危机。为了生存,游牧人不断南下争夺生存空间,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原王朝面临巨大压力,宋朝处于这种窘境。

狄青画像

据当代学者研究,北宋时期气候开始由温暖转向寒冷。如在西夏地区,这一时期气温一直在下降。与此对应的是,宋夏之间的战事频率在增多。据统计,北宋期间,宋、西夏共计发生战事53次,年均0.36次,与唐代的年均0.14次相比,增加了将近1.5倍。

此时华北地区的温度变化不大,所以宋辽战事要少得多,宋辽共计发生战事l7次,年均0.1次。

到了12世纪即南宋时期,气候从北向南普遍降温,形成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时期,平均气温下降了3.5℃,北方至少降低了4℃。

气温每下降1℃,生物分布区就要向南移动1到2个纬度,北方下降4℃的话,则要向南移动4至8个纬度,大概要向南推进440至880公里之间。

蒙古铁骑

随着北方的生存环境恶化,游牧民族南下势头越来越猛,这时,女真由东北南下华北灭了辽国,进而灭北宋,占据淮河和秦岭以北地方;13世纪,蒙古人南下,灭掉金国、南宋。在这个过程中,两宋军队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游牧铁骑,宋军的失败没有任何意外。在宋与辽、西夏、金、蒙作战中,以武力的强弱、胜败来判定优劣,把打败仗与落后划等号,有失偏颇。

参考资料:

1.《宋史》

2.《续资治通鉴》

3.金勇强《气候变化对宋夏战事的影响述论》

更多文章

  • 北宋名将狄青无故被贬,抑郁而终,折射出整个大宋的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狄青,宋军,韩琦,郭威,仁宗,大臣

    在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中,就有狄青的身影,其英勇无畏的形象至今还能记得一二。“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狄青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精湛,擅于骑射,是武将的好苗子。由于年少轻狂,犯了罪,之后脸上被刺青,所以有人也称狄青为面涅将军。想当年后周太祖郭威也是脸上有刺青,才被称作郭雀儿。是人就会犯

  • 帝国的暗面——大宋名将狄青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漫画者说历史标签:狄青,宰相,韩琦,宋朝,宋仁宗,大宋名将

    公元1057年,即宋仁宗嘉佑二年三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护国节度使,判陈州狄青去世,寿四十九岁。此时距离他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只过去了半年,按理说,狄青去世时年纪并不很大,他从军多年,身体壮健,之前也没有重大疾病,是完全可以活得更久一些的。而狄青的真正死因,乃是因为他出任枢密使触碰了大宋王朝最为阴暗,最

  • 文官不听号令,私自出战,狄青一日连斩三十二人,重夺军威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狄青,宋仁宗,李元昊,西夏,范仲淹

    古代的军队为了吸纳新的士兵加入,除了给予丰厚的奖励机制以此来招募新兵之外,也会将犯下重罪的人发配充军。这些人到了军营就相当于以戴罪立功方式来为自己减轻罪行。不得不说这种方式是一举两得的,即充实了军营也不浪费人力物力。在北宋时期曾出过一位名将叫狄青,他就是因为犯了罪被罚到军营中当差,后来他凭借自己的英

  • 大宋朋友圈|朕喜欢狄青 像风吹了八万里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狄青,宋仁宗,宋军,大宋,范仲淹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宋慧敏五八四皇帝最怕什么?最怕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想当皇帝。皇帝的焦虑症大抵就是日防夜防,内防颠覆,比如武将起兵的宋太祖当了皇帝就趁热打铁,凭一句话,一杯酒缴了武将的兵权。外防独立,党项族一直在宁夏搞事情,让宋仁宗头疼不已。据说宋仁宗出生时是天线宝宝,

  • 北宋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死得却比岳飞还冤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狄青,岳飞,宋仁宗,宋太祖,范仲淹

    文|飞鱼说史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 把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皇帝年幼,此时正是武将篡位的大好时机,因为武将掌握着军队,有人就有话语权,盯上后周江山的人当然也不止一个。不过这些人中并没有当时已经是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至少史书中是这么记载的。为何非要强调一下赵匡胤的官职呢,这是因为这一职位

  • 1053年,狄青占领昆仑关。可敌之侦查员却汇报:宋军十天后才出击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狄青,宋军,大将,叛军,宋朝,昆仑关

    1053年,43岁的狄青占领了昆仑关,并向敌人摆开了阵势。没想到的是,前天,敌侦查员竟对统领说:宋军10天后才会出击!西夏王朝建立后,经常出兵打扰北宋的边境。由于宋军是分散在各个堡垒里作战的,所以,虽然宋军总人数很多,但分散在各个堡垒里的人,却很少。作为进攻方,西夏人很狡猾,他们每次作战都集中优势兵

  • 大宋朋友圈|狄青惨遭罢官郁郁而终,背后动了谁的奶酪?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狄青,韩琦,宰相,宋朝,宋仁宗,宋哲宗,大宋朋友圈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宋慧敏五八五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那是一个春天,一战封神的狄青子夜凯旋,首都开封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人欢马叫,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京城百姓万人空巷夹道欢迎他们的大英雄,这一后的每次出街,都是观者如堵。风光无两,让人眼热。宋仁宗亲自在垂拱

  • 第一次宋夏战争宋军三战大败,狄青凭什么升官那么快

    历史解密编辑:巴山夜雨麻辣锅标签:狄青,宋军,西夏,大军,宋朝,李元昊,宋夏战争

    (本文是老巴给国家人文历史投稿)狄青(1008-1057),山西汾州人,二十岁投军,军旅生涯长达30年。其真正参加的实战,一是三十三岁(虚岁,下同)时的第一次宋夏战争,二是四十五岁时领导镇压的侬智高叛乱。皇祐四年,广源州侬智高反,狄青抗章请行。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在第一次宋夏战争中,狄青短短几

  • 民间传说:狄青出世

    历史解密编辑:中条山上的风标签:狄青,武艺,下山,老祖,宋朝,鬼谷子,薛丁山,民间传说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北宋时期名将。狄青雕像狄青从小家境很贫困,一家人主要以种地谋生。狄青十六岁时,因哥哥与人发生冲突,差点打死对方,被官府缉拿。狄青为保哥哥,挺身顶罪,脸上被刺了黑色的“配军”两字,送往京师汴梁,统一往边疆发配。狄青一行十几个

  • 范仲淹提出业绩考核制度,引来多数人反对:军队就是靠朝廷养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范仲淹,宋仁宗,李元昊,西夏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本上必背篇目,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表达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千古名句。外部危机,内部矛盾李元昊是西夏党项族开国皇帝,此人魁梧雄壮,有异于常人的雄心壮志。十岁时就向自己父亲提出对宋朝外交经贸的建议,《宋史》:"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