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宋,61岁的朱熹刚到漳州任上,就下令缠足,女子无法正常走路

南宋,61岁的朱熹刚到漳州任上,就下令缠足,女子无法正常走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东坡史话 访问量:699 更新时间:2023/12/19 10:49:54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61岁的朱熹在漳州知府任上,看到男女自由恋爱、“YIN奔”的现象时,内心无法接受,便颁布地方法令强制女子缠脚,让双脚束缚成很小的半残疾状态,以致于不能正常走路。这样女子哪都去不了,只能被囚禁在家里。(《中华全国风俗志》)

就此而论,朱熹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政府法令,要求女性缠足的男性官员。当然,让女性缠足并不是朱熹的突发奇想,更不是他的独创。

早在8年前,也就是1182年,南宋文学家陈亮在给朱熹写信时就提到“某顽钝只知此,日逐且与后生寻行数墨,正如三四十岁丑女更欲扎腰缚脚,不独可笑,亦良苦也。”

在陈亮看来,女子缠足是一种美,女子应该在幼年的时候就开始缠足。其实,不仅陈亮,南宋文人士大夫看好的“美人足”应该“似一钩新月”为好。

所谓“新月”,看似美好,实则十分残酷。一般在女性幼年时,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让脚畸形变小,致趾折骨断。

这个过程有试缠、试紧、裹尖、裹瘦、裹弯等程序,也有肿胀、变形、溃烂等痛苦,时间从9个月到10余年不等,直至最后脚形纤小如新月一般。

缠足起源于何时,已经不可考。有说追溯到黄帝时期,有说源于五代南唐,也有说开始于北宋的。由于文献资料中未正式记载,我们也不好判断。

朱熹做的只不过是让女子缠足“发扬光大”,并且以地方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他让女子缠足至少有两层考虑:

一是在男人们看来,缠足可以充分展现女子的阴柔,“新月”“三寸金莲”状的小脚走路弱柳扶风,这是恰恰满足了男人们,尤其是上层文人们的病态需求。

二是女子缠足,就不能随便外出了,更不能沾染不良的风气了。朱熹重申缠足正是为了重整儒家纲常伦理的需要。

朱熹不相信女性的能力,更不相信她们拥有像男性一样智能,一再重申男女尊卑的思想:

“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妇有倡随之理,此常理也”。(《近思录》)

“男子,寝之于床,尊之也。女子,寝之于地,卑之也。”(注《小雅·斯干》)

如何凸显这种男女有别,缠足就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两宋孱弱,男子无用,只能用贬低女子的方式,来凸显他们的雄壮。

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说,朱熹的法令促进了缠足的兴起,但的确使它走向了民间。

哪怕在元朝时,人们依旧追求的是女性纤巧的小脚,到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变态的程度。所谓的“三寸金莲”早已深入人心,所谓的“赛脚会”更是吸引了普罗大众的目光。

而到了清朝文人那里,则把小脚拿捏出了新高度。但论形状,小脚就有十八种之分,总体又有肥、秀、软之别。小脚的评价标准已经呼之欲出。

以上说明民间缠足风潮之盛。比较奇怪的是,清朝的统治者也接受了缠足的观念。

据说,乾隆皇帝就非常欣赏缠足的汉族女子,曾在圆明园私藏了4个缠足的汉族娇娘。咸丰皇帝喜欢汉族女子,不为其他,只是喜欢汉人女子的“三寸金莲”。

我们不禁感叹,文化真的会传染,哪怕是变态的文化。

比较可悲的是,当裹脚风气比较鼎盛的时候,文明渐行渐远,我们的发展也步履阑珊,离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大了。

一个裹脚布裹住的不仅有女人的小脚,还有我们的思想。而到了清末,受西方的影响,“男女平等”渐有市场,“禁缠足”、天足等观念逐步为人所接受,一场场新的变革还是到来了。

标签: 朱熹缠足清朝近思录乾隆

更多文章

  • 朱汉民:朱熹帝学思想的开拓:评王琦教授《朱熹帝学思想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宋朝,朱汉民,理学家,儒家思想,王琦(版画家),朱熹帝学思想研究

    朱熹两汉经学直接产生于帝国政治体制。因为汉学的兴起和发展,首先是由于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基本国策,并在太学设定“五经博士”,从而推动了两汉经学的兴旺发达。可见,汉代经学的建构基本上是在汉帝国主导下推动、发展起来的国家学术,如代表汉代学术典范的《白虎通义》,就是汉章帝主持的一场御前会议的

  • 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朱熹,理学,孔子,岳麓书院,王守仁,程朱

    在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师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来形容当时学子们的求学态度,表现出惋惜之情。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朱熹,在一次授课过程中,也曾遇到学生们无心向学,自以为是的情况,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买东西”为何不叫“买

  • 朱熹在翔安|鳄鱼屿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业翔民安标签:朱熹,翔安,宋朝,文昌鱼,刘五店,鳄鱼屿的传说

    叁朱熹在翔安|鳄鱼屿的传说朱熹同安任官,“三年之绩,有百年之思”,秩满去后,“土思其教,民思其惠”,官方和民间,便用多种方式来怀念这位平易近民,正直清廉,诲人不倦,勤政爱人的循吏。如香山寺、松山岩、西山岩、万家春、梅山寺、梵天寺、浯江书院、凤山书院、玉屏书院、华圃书院、徽国文公祠等,都是宣扬文公惠泽

  • 中国思想能飞多高——朱熹与书院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朱熹,道家,张载,周敦颐,陆九渊,苏格拉底,中国思想,儒家思想

    ◎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九江市星子县内,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传为唐朝李渤所创。1179年,知南康军的朱熹到任后予以重修;次年,书院修成并开馆讲学,白鹿洞书院扬名国内,朱熹离任后衰败。事实上,没有一所古代书院是连续办下来的。朱熹与书院朱熹是福建人,据说还在他四岁时,父亲教他学说话,指着头上

  • 朱熹在翔安|踏上同安的第一步

    历史解密编辑:业翔民安标签:朱熹,沙溪,绍兴,乾隆,马巷,宋朝,翔安区,朱毅力,同安县

    朱熹在翔安朱熹,字元晦,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常住于闽北武夷山、建阳,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海滨邹鲁之乡,声名文物之邦”,800年前,朱熹曾在翔安留下感人故事,如今遗址尚在。今日起,“朱熹在翔安”栏目开栏啦!本栏目将带大家探寻朱熹在翔安的足迹

  • 《千家诗》80《观书有感》朱熹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朱熹,观书有感,千家诗,明镜,方塘

    观书有感·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

  • 这个古镇是柳永朱熹的故乡,很多有人知道现在成了学生写生的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尔东陈陈标签:朱熹,柳永,写生,古街,古镇,诗人,宋朝,古典乐

    中国的闽北山川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在福建武夷山的脚下,有一个千年古镇,这里曾经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这个古镇叫做五夫镇,历代曾经出过很多名人,柳永、刘氏三才子、胡氏五贤、朱熹都是这里的人士,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古镇内现在还保留着很多古遗迹。在古镇内,有一个兴贤古街,这里

  • 朱汉民:朱熹《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朱熹,四书,朱汉民,儒家,工夫,孟子

    朱汉民教授朱汉民 ,湖南汨罗屈子书院院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主任。担任岳麓书院院长二十多年,推动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致敬国学——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等系列学术文化活动的发起人。兼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

  • 《极限挑战宝藏行》探访朱熹故里 “宝藏团”集体学习“齐家”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朱熹,宋朝,宝藏团,五夫镇,岳云鹏,真人秀,综艺节目,传统文化,极限挑战宝藏行

    今天20时30分,环保公益体验节目《极限挑战宝藏行·国家公园季》将在东方卫视播出第4期。宝藏团成员秦昊、岳云鹏、金靖、王子异、杨超越、汪卓成将向着朱熹故里五夫镇进发,一路上他们将深度体验朱子文化和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朱熹第32代后裔以及当地守护传承朱子文化的达人一起,让更多人了解朱子文化。家文化

  • 朱熹在翔安 | 朱文公谶

    历史解密编辑:业翔民安标签:朱熹,儒林,翔安,举人,进士,康熙,宋朝,李光地,朱文公谶,儒家思想

    肆所谓“朱文公谶”,是指朱熹生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预言。这些“谶语”,有的志书有记载,多数是民间口头相传,其真实性难以稽考,但都反映百姓避凶趋吉的心理愿望,以及怀念朱熹的深厚感情。其内容丰富多彩,又言简意赅。就流传于古同安的“朱文公谶”看,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01五百年前利不通五百年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