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做官一心为国为民,为百姓排忧解难做了很多好事,但由于他性格耿直,遇事敢于大胆直言,针砭时弊,以致经常遭受贬谪,被朝廷外放十几年,频繁的调动,让他一直都在羁旅的路上。
宋仁宗康定元年,北宋与西夏爆发了战争,范仲淹又被调到陕西,协助陕西安抚使韩琦负责西北的军事防务。
范仲淹没有抱怨环境的艰苦,亲自到前线延州视察,那里是抗击西夏进犯的主要战场,战后城中一片凄凉景象,房屋和财物几乎被烧光抢光了,士兵们毫无斗志。尽管情况糟糕,文人出身的范仲淹却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他安抚百姓,主持修复重建,并且抓紧军事训练,让边关的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面对残酷的战争和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范仲淹写下了著名词作《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喝下一杯浊酒,想念起家乡远在万里,可是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凯旋回乡的日期还无法预计。听着悠扬凄婉的羌笛,夜深寒重,似有霜雪满地。将士们久久不能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都已鬓发斑白,此时此刻,他们都难以抑制地流下了泪水。
和洋溢着乐观精神的盛唐边塞诗不同,范仲淹的词作中充满了苍凉和悲壮之意。在南方出生的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西北地区风土物候之“异”,并且把眼前的景象和残酷的战事联系在了一起。
这首词的上半部分,描绘了塞外秋天,大漠苍茫、战火纷飞的边疆风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词的开篇就写出了塞外秋天的风景奇异,衡阳雁飞无留意,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安和困苦。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接着词中描绘了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壮阔场景,让人感受到边疆战争的惨烈和悲壮。
词的后半部分,范仲淹用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战争对人们的深刻影响。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家园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表现了军民的苦难和无法挽回的失落。这些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描写,让人们在词中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凉。
根据记载,范仲淹一连写了好几首《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作为开头,描述边关士卒的劳苦,不过其余的几首我们今天已经读不到了。
这几首词很快传到了朝廷,然而他的朋友欧阳修读到之后,却说范仲淹是“穷塞主”,嘲笑他写的都是穷苦蛮荒的景象。
后来,欧阳修送别一位好朋友到边关,也写了一首《渔家傲》,他在词中写道:“
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描述了将军得胜归来的场景。在庆功宴上,欧阳修与众人饮酒作乐,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大元帅所做的事”。欧阳修的词轻松愉快,与范仲淹的悲壮豪迈截然不同。
未曾到过边塞的欧阳修,对战争仍抱有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自然理解不了范仲淹。只有真正经历了战争,看见过惨烈的厮杀,听过了士卒们的哭号,挨过了一个又一个思乡的夜晚,才能真正体会到戍边士卒的疾苦,写下“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的名句,据说,就连敌军士兵听到这首词,都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范仲淹受到了边关军民的一致爱戴,就连西夏国都尊称时任龙图学士的范仲淹为“龙图老子”,认为他一人就抵得上数万甲兵。
在范仲淹殚精竭虑地镇守下,西夏国始终没有大的入侵,甚至还有人说,这都是那首《渔家傲》的功劳。
范仲淹的《渔家傲》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感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一种对和平的期盼以及对生命、对坚韧、对爱的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