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斗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条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斗士”范仲淹的人生信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3694 更新时间:2024/2/11 14:24:33

在江苏海边,从阜宁市到南通的吕四镇之间,曾有一段长达290公里的防潮堤。千百年来,堤坝像一条巨龙般守护着沿岸的居民和千顷良田。

这段长堤叫做“范公堤”,最初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泰州西溪主管盐税时发起修建的。建国后,长提主体改造为204国道的一部分。

提到范仲淹,我们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脍炙人口的名篇《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代表着中国文化孕育出的崇高精神,世世代代感动并影响着无数人。

历代名人对范仲淹的评价极高,出现最多的字眼是“纯粹”和“无疵”。明代大学者方孝孺干脆称他为“至人”。范仲淹的一生的确无愧于这个称号。

北宋的另一个牛人,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年轻时,受到范仲淹的点拨,苦读儒家经典《中庸》,终成大器。可以说《中庸》就是范仲淹的人生“法宝”。

范仲淹能文能武,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仁义礼智信”,与人交往始终抱着“忠恕”的态度,推己及人。

不过,遇到国家大事的时候,这位温文尔雅的儒者会展现出满腔热血,坚持己见决不退让。用范仲淹自己的话概括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种时候的范仲淹是一个刚强的“斗士”,随时准备为国家而献身。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三十七岁的范仲淹失去了母亲。他辞去兴化县令一职回到应天府为母亲守丧。应天府是北宋的“南京”。时任南京留守、应天知府的词人晏殊很欣赏范仲淹,让他掌管应天书院。

期间,范仲淹写了长达万言的《上执政书》,提出整顿吏治、强化军队等十条变法建议,得到宰相的赞许。这就是十几年后“庆历新政”的基本内容。

在晏殊的保举下,范仲淹后来被调到京城皇家图书馆任职。

古代有规定,举荐别人做官,如果被举荐者犯事或者有过失,“担保人”会承担连带责任。很快,范仲淹就“闯祸”了,把晏殊吓得不轻。

1029年,宋仁宗赵祯在位已经七年,虚岁二十了,仍是刘太后代管国政。临近冬至的时候,仁宗皇帝准备带领文武百官为太后贺寿。范仲淹认为这样做不妥,上书说:“陛下想尽孝道没错,您私下给太后行家人之礼就行了。如果带领群臣在大殿给太后祝寿,有损国体和天子的尊严。” 仁宗没有答复。

范仲淹说出了很多大臣不敢说的话,有人为他捏了把汗。当时晏殊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担任兵部侍郎,听到此事大吃一惊,责备范仲淹说:“你这么做太大胆了,有博取名声的嫌疑。如果你被责罚,我也会受牵连的。”

范仲淹不卑不亢地说:“承蒙您举荐,我一直担心自己不称职,被人耻笑。想不到我秉公直言,得不到您的赞许,反而被怪罪!”

晏殊哑口无言。事后范仲淹又给晏殊写了一封《上资政晏侍郎书》,原原本本地讲了上书的必要性。并且表明,为了天下国家,自己必定会直言无忌,哪怕为此招来杀身之祸也无怨无悔。

这封两千多字的书信打动了晏殊,让他颇感惭愧。

范仲淹又给刘太后上书,请她还政于皇帝。不知道刘太后是否发了火,不过她也没有理会范仲淹。

两次上书未见答复,范仲淹请求离京任职。他被调到河中府做通判,随后又到了陈州。

1033年,刘太后病逝,仁宗皇帝亲政了。他立即把忠心可嘉的范仲淹调回朝廷做右司谏,也就是谏官。

回汴京不到一年,范仲淹又卷入了宋仁宗和郭皇后的离婚风波。

郭皇后和仁宗皇帝的大婚是刘太后一手包办的,两口子的感情比较冷淡。仁宗亲政之后,某日,郭皇后和一个受宠的嫔妃发生冲突,皇帝居中拉架,被郭皇后不小心抓伤了脖子。

在一个宦官和宰相吕夷简的挑拨下,仁宗决定废掉郭皇后。吕夷简这么做,是因为他和郭皇后有嫌隙。

大多数朝臣都反对因一件小事废皇后,但很多人忌惮吕夷简的权势而不敢出声。范仲淹和御史中丞孔道辅带领十几个官员跪在垂拱殿门前,请求仁宗收回成命。

当时仁宗还在生气,执意废皇后,让吕夷简出面应付。吕夷简辩不过范仲淹和孔道辅等人,就把他们全部贬职或者加以处罚。而郭皇后被废不久,仁宗皇帝就后悔了。

范仲淹先后在睦州、苏州做地方官。不到两年,因政绩突出,他又被调回了京城国子监。随后被封为天章阁待制,担任过吏部员外郎等职。

范仲淹回到京城,议论朝政比以前更加激烈了,引起了权臣吕夷简的不安。吕夷简甚至派人转告范仲淹:“你如今是待制,皇帝的侍臣,不是谏官,没必要讲那么多话。”范仲淹却驳斥道:“你不知道侍臣的职责更重吗?”

吕夷简担心范仲淹给他制造麻烦,就让范仲淹权知开封府,也就是代理。这个职务很重要,也非常忙碌。吕夷简想借机找到范仲淹的过失,然后处置他。

但是这难不倒范仲淹。他到任后又是整顿官署,又是革除弊政,一个月功夫就把京畿重地治理得面貌一新,井井有条。

范仲淹人在开封府,时刻关注着朝堂上的动静。他对吕夷简擅权很不满,当时宋王朝的官员任免都是吕夷简一个人说了算。

1036年,范仲淹精心绘制了一副《百官图》递送到宋仁宗的案头。他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指出,重大的人事任免应该由皇帝决定,而不是全权交给宰相。

在是否迁都洛阳的问题上,范仲淹和吕夷简的意见也不合。吕夷简为了赶走范仲淹,指责他“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于是,范仲淹又一次遭到贬职,远赴饶州,就是今天的江西上饶。

当时朝中正直敢言的欧阳修、余靖等名臣支持范仲淹,也都被处罚。

几年前,欧阳修的好友、著名诗人梅臣结识了范仲淹,两人一度关系密切。范仲淹当初因反对皇帝离婚一事被贬到睦州的时候,梅尧臣写了两首诗宽慰他。

如今范仲淹又惹毛了宰相,被打发到南方。梅尧臣时任池州建德县令。起初他给欧阳修、范仲淹等好友都寄了诗表示慰问。后来梅尧臣又赠给范仲淹一首《灵乌赋》,劝他不要太操心国家大事,少发言为妙。

范仲淹也写了一首《灵乌赋》回赠梅尧臣,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用凤凰和麒麟作比喻,表明自己不怕别人的毁谤,又用神兵利器和美玉为喻,宣示自己不会改变初衷,宁肯因直言而死,也绝不沉默偷生。

“先忧后乐”道出了范仲淹的博大胸怀和宏远志向,“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条。

参考文献:

《宋史》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更多文章

  • 苏州好去处,藏于闹市适合遛娃拍照赏秋,不要门票还和范仲淹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秒懂风景标签:范仲淹,文庙,苏州,孔子,江南,孔庙,闹市,音乐家,东亚弦乐器,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

    提到范仲淹,我想大家应该不会对他感到陌生吧。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因是因为,他的那篇《岳阳楼记》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还被编写进中学语文课本当中。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当中这样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 苏慕遮·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明月,诗人,宋朝,范仲淹,碧云天,相思泪,苏慕遮,好梦留人,民族乐器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哪些坎坷?

    历史解密编辑:知行视之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韩琦,王安石,宰相

    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史书、民间和历史研究者都公认的完人,也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的操守和品行被所有人认可的人,他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宋史·范仲淹列传》在最后对他的评语中,也追捧得相当高,但在历史上,范仲淹做人相当成功,成为一代道德楷模,可做官却比较失

  • 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韩琦,宰相,仁宗,弦乐器,拨弦乐器,宋朝,演奏家

    人们都说“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将”。而北宋所有著名宰相之中,最为出名的那一位,就是被后世朱熹评价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一般我们会说他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不过这远远不能覆盖他的丰功伟业。所以我还想

  • 范仲淹笔下的洞庭风光到底有多美?我在秋日的岳阳楼找到了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红网标签:范仲淹,岳阳楼,岳阳楼记,洞庭

    岳阳楼。(供图:@益阳洪源)秋日时节,我走进世称“天下第一楼”的岳阳楼。岳阳楼。(供图:@益阳洪源)1046年,远在河南邓州任职的范仲淹,收到了好朋友滕子京写给自己的信。这封信可以说是一封约稿信,里面还有一幅画,是一幅《洞庭晚秋图》。画中的洞庭湖,烟波浩渺,远处的堤岸边芳草遍地,还有巍峨的岳阳楼。在

  • 比范仲淹《渔家傲》还早的一首豪放词,读过的人寥寥无几!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项羽,渔家傲,苏轼,范仲淹

    在北宋,词向来为艳科,其内容多以风花雪月、抒怀言情,其风格也大多绮丽婉约,大不同于诗的慷慨言志。而直到北宋中晚期,豪放词才在词坛兴起。说起豪放词,大家都熟知这则故事:东坡问歌者“我词何如柳七何?”,歌者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

  • 才子不服气给范仲淹写了14个字,不但升了官,还在文坛站稳脚跟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范仲淹,张籍,苏麟,诗人

    古诗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写在书本上的美,品之赏之令人陶醉。但在古代,它更多时候是一种沟通的工具。生活中不好意思说的,不能直说的,诗人们统统写进诗里,这也成就了一首又一首极具韵味的经典。在这些经典里,比较出名的有张籍的《节妇吟》,朝中炙手可热的官员李师道让他加入藩镇阵营,张籍不愿意却又不敢正面得罪对

  • 杭州闹饥荒,范仲淹用三个令人不解的办法,解救了灾民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杭州,灾荒,百姓,米价,饥荒,范仲淹,齐特琴,弦乐器,民族音乐

    范仲淹,字希文,相信大家对于他都不会陌生,小的时候被一篇《岳阳楼记》所支配,长大后再读,方才领略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与伟大。范仲淹的一生经历大起大落,他为官37年,曾一度官至参知政事,却因为新政失败遭到贬谪。不过官职的大小,对范仲淹来说并不重要,在他心中,百姓的福祉才是第一位的。就好比皇祐二年,杭州闹饥

  • 现代作家张一一,曾否定范仲淹并出品《新岳阳楼记》,写得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七彩影视剪辑标签:作家,范仲淹,张一一,司马光,齐特琴,古典乐,民族乐器,新岳阳楼记

    简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直是语文课本必记的文章。博大的胸怀使这篇文章具有传承性。现在,有一位著名的文学作家质疑《岳阳楼记》。这位文学家就是与郭敬明、韩寒、唐氏并称为新四大才子的张一一。他很直接,指出这篇文章的不妥之处有哪些问题?01首先,想要真正了解《岳阳楼记》,我们需要认识一个人——滕子京,他是

  • 范仲淹写一首相思名篇,李清照模仿最后三句,结果造就了传世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李清照,范仲淹,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名篇

    写文章化用、模仿前人的名句是在所难免的,创作诗词其实也是一样。北宋李清照是著名的大词人,素来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不过,像她这样一位天才的词作家,其实也经常“化用”前辈词人的名句。下面将要提这位,被李清照化用模仿的对象,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