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北宋,若说名留史册的文官文人那真的太多了,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三苏、韩琦、文彦博、寇准甚至被神话的包拯……,简直数不胜数,若说这是一个文人的盛世的话,那北宋就是一个武将的寒冬,一个把保家卫国的将士踩踏成泥的时代,所以除了开国之时出现过几位名将之外,我们几乎很难再在北宋历史之中找到将星,好不容易除了一个“面涅将军”狄青,面对的却是几乎举朝而攻之的窘境,最终一代名将在抑郁之中病发而亡。
一、狄青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狄青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县。因为地处宋辽边境,时常需要面临辽国打草谷的野蛮侵袭,所以当地民众为了自保,民风彪悍,习武成风。狄青在这样的习俗中长大,加上天资卓越,所以习得一身好武艺。
也是因为民风的彪悍,所以打架斗殴也就难免。在狄青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哥哥因为失手伤人,依律要被重判刺配充军。当时尚未成年的狄青,主动提出替哥哥顶罪,最终,狄青被刺配充军,进入行伍。
或许,狄青天生就该吃行伍的饭,在军中,武艺精湛的狄青很快脱颖而出,骑射精湛,并且对军略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因此被选做散直,成为大宋皇宫的一名守卫。
二、少年意气志飞扬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科举放榜,王尧臣高中状元跨马游街。
整个京师的百姓都涌上街头观看状元风采,狄青所在的禁军负责维持治安。看到此等盛况,一位士兵感慨:“状元及第,即便领兵十万,其荣也不及矣,文武之别犹如天堑。”狄青不服道:“文人的荣耀是状元及第,我们的荣耀是沙场杀敌,岂能自低于人?”
三、面涅将军扬威西夏
宝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发动叛乱,朝廷下诏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前往边境支援作战。当时北宋西疆前线面对屡屡犯境的西夏人屡次战败,士兵对西夏人已经产生了心理上的畏惧,每逢战事还未开战心理上已经输了。狄青到任之后,每逢战事都亲自作为先锋,因为长得实在太帅,表现不出来战场之上该有的凶悍之气,所以狄青亲自打造了一个青面獠牙的铜面具,打仗之时披头散发,带着铜面具,居于队伍的最前列,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无人敢挡。慢慢的宋军士气在狄青一次次的奋勇拼杀之中被拉了起来,再也没有了面对西夏人的畏惧之气。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身中箭伤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建在敌方要害之地。在西夏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因功升任禁军都指挥使,步入了宋军高级指挥的行列,手握三万大军的同时,也被当时主政西北的范仲淹、韩琦等文官器重赏识。
公元1042年,狄青在西夏战场之上的不败威名传入开封皇城宋仁宗耳中,皇帝仰慕狄青的英姿,特命宫廷画师到前线为狄青画像。此事一经传出,立即引起军中一片钦慕之声。
四、战场英雄,官场遭辱
公元1044年,历经多年战争,北宋终于压下了李元昊的嚣张气焰,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夏人,最终西夏向大宋俯首称臣。一日,韩琦就行宴会邀请西北各路官员,庆贺战争胜利,席间,人称“白牡丹”的官妓喝得有些醉意,竟当着众人面对狄青劝酒道:“斑儿,喝一盏。”妓女称狄青为“斑儿”,即是嘲讽他面部有刺字。当着众多客人的面,久经沙场的狄青没有发作,既是给韩琦颜面,也是不屑于与一个妓女一般计较,可是回去之后越气不过,自己堂堂大宋高级将领,为何还要被一个卖肉为生的妓女嘲笑?但到了第二天,狄青就派人将“白牡丹”鞭笞了一顿。本来这就是一件小事,可是韩琦却认为狄青这个武人粗鲁不给自己面子,不久之后就对狄青进行了残酷的报复。狄青的老部下焦用带兵路过定州,士卒们反映焦用有克扣军饷行为,于是韩琦下令将焦用逮捕。狄青站在台阶下面恳求韩琦宽恕。不料想韩琦却当着狄青的面将焦用斩杀。
一个妓女都敢当面嘲笑浴血沙场的将军,一点小事都能斩杀为国征战的将领,北宋武将地位之低,由此可见一斑。战场之上的英雄,却在官场之上遭到了彻底的羞辱,不能不说北宋是一个无人悲哀的时代。
五、英雄升职回京,却成了文人嘴中的“贼配军”
公元1052年6月,在西疆立下巨大战功并且简在帝新的狄青升任枢密副使,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升任了军委副职,正式进入北宋的权力核心。
他自延安入枢府时,因为晚到了些,朝廷负责迎接的官员连等数日也没有见到人,这天向一路人询问之时,却不知他问的就是狄青本人,竟然当面不耐烦地骂道:“迎一贼配军,累日不来!”
此事传进开封后,文人们私下不以此为耻,竟然堂而皇之的在私下里都称狄青为“贼配军”。
这样一个把保家卫国浴血疆场的英雄踩在脚底的时代,真的很悲哀。
六、再次披挂,平定侬智高叛乱
皇祐四年(1052年),广西南部的部落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叛,猝不及防的宋军连战皆败,侬智高在广西南宁建立了大南国,两广地区都被叛军攻陷。朝廷派出多支援军,都没能取得理想战果,反倒被侬智高攻城略地。一时之间,朝廷竟然面临无将可派的境地,关键时刻狄青挺身而出,向宋仁宗上表请战道:“臣出自行伍,国家有难,臣自当出征,以报朝廷。”于是,堂堂的枢密副使再次披挂上阵。可是就在这时,越南国主出来搅局上书,表示愿意出兵,帮助宋朝平定侬智高的叛乱。本就对狄青再次领兵心怀忌惮的文官集团听到之后纷纷上书要求罢免狄青,让越南国主平叛。狄青向宋仁宗上表道:“李德政(李佛玛)声称将率步兵五万、骑兵一千赶来支援,不是真的。而且借蛮夷来消灭内寇,对我无利。凭一个侬智高就能横行、蹂躏两广,使朝廷无力讨伐,如果再向蛮夷借兵,那蛮夷贪得无厌,不仁不义,进而发动战乱,又怎么抵御他们呢请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这话说得不但义正词严,而且极具远见。
来到后,首先整顿军纪,树立军威,将目无法纪、擅自行动的三十多位大小官兵就地正法,军中散漫之气、低落之势得到遏制。经过积极准备和训练,宋军松垮之风彻底改变,一支军纪严明士气高涨的军队已然形成。在军队风气改变之时,狄青详细勘察了侬智高排兵布阵的特点,对敌方镇守的昆仑关有了大胆详细的进攻计划。宋军兵发昆仑关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原地休整十天,这使得把守此地的叛军,出现麻痹状态。狄青得知情报后,在夜间亲率大军分三路急进,与守敌激战至天明,完全占领整个关口。部队稍作休整,就急扑叛军巢穴邕州。侬智高急忙调动军队迎敌,却被狄青打败,最终侬智高丢弃邕州,狼狈逃亡。自此,平叛取得胜利。
七、北宋第二位武人枢密使,却因一句“朝廷疑你尔。”被罢免,连个理由都不给
平定侬智高叛乱的狄青回京后出任枢密使,成为北宋自开国名将曹彬之后的第二位枢密使,这个职位也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了。出任枢密使四年间,曾经在战场之上肆意挥洒的将军在文臣环绕间,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面对文官集团甚至可以说有些委屈求全了,可是无论他怎样做结果都是显得格格不入,依旧时文臣眼中的另类。曾经的状元王尧臣这个时候时狄青手下的枢密副使,可是就是这个副手却敢对狄青讥讽道:“枢密使大人脸上的刺字,真是愈发的清晰,愈发的鲜亮了。”拿狄青脸上的刺字开玩笑。
终于在嘉祐元年(1056年),文官集团拉开了弹劾狄青的大幕,在面临整个朝堂的围剿之下,狄青最终只能安然被罢免,贬往陈州。事后他找到当时文彦博这位文官的领袖府上想问个理由的时候,文彦博瞪着狄青道:“无他,朝廷疑你尔。”
这个理由和岳飞的莫须有也有的一拼了吧,好吧,看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北宋一朝对武人的防范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北宋唯一一个让武人奋进的标杆也被彻底打趴下了。
八、一代战神,抑郁而终
就这样,狄青离开了奋斗一辈子才得以进入的开封,离开开封前,曾有传说狄青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对前来送行的部下说道:“我此去必死!”部下十分不解。狄青笑了笑,说道:“陈州出产一种梨,名叫‘青沙烂’,青此去,必烂死。”
果然,到了陈州半年后,狄青因为背疽发作而死,享年五十岁。有人说,狄青是惊惧而亡,可是在我看来他更像是抑郁而终。听到狄青病逝的消息之后,宋仁宗悲痛不已,毕竟整个大宋朝中能够替他守护大宋安危的也就一个狄青而已,宋仁宗在皇宫为他举哀,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赐谥号“武襄”。
九、写在最后
北宋承继五代十国,那是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也是一个武人恣肆的时代。从五代十国走过来的宋太祖深深的明白武人掌权对一个国家拥有多大的危害,所以从建国之初杯酒释兵权以及与士大夫共天下等等举措来看,大力提高文人地位以抑制武将发展,是北宋坚持执行的国策,不能说错,毕竟五代十国的悲惨所去不远,但北宋对武人的压制却又达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武人不但没有机会掌权,简直沦为文人的附庸甚至还有不如。
从没有一个朝代,像宋朝一样,朝中文武如此失衡,以至于文治鼎盛但军事孱弱无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