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将狄青,征战沙场无一败绩,最后却被活活吓死,只能说是北宋的士大夫不能允许有这样的名将存在,用韩琦的话说就是:“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北宋皇帝对于武将从灵魂里的不信任,以及大宋王朝士大夫群体对武将和军人的蔑视与警惕。“贼配军”是当时社会对职业军官的正常称谓,这也是狄青与岳飞的悲剧所在。
都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这是导致北宋覆灭,南宋的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北宋缺将吗,实际上北宋并不缺将,曹彬、李继隆、狄青、种世横、折惟忠。这些都是一代名将,实际上北宋缺乏的是产生名将的土壤。究其根源,这显然离不开宋代“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而一代名将狄青,正是这种“扭曲”制度下的牺牲品。即便产生了名将也一定会迅速枯萎,这一点在狄青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狄青出身寒门,后因罪受黥面之刑,刺配参军。黥面的疤痕,伴随了狄青一生。但狄青从来没有以此为耻,反以为荣,他是希望以此激励三军将士为国杀敌立功。狄青个人能力勇武过人,有胆有识,实为将帅之才。再就是狄青虽是武将但为人却极为谨慎,沉默寡言。宋仁宗宝元元年,党项族部落首领李元昊起兵叛乱,宋夏之战正式爆发,此战也是狄青的对外首战,此役北宋大获全胜,经略判官尹洙不仅是狄青伯乐,而且还将他引荐给自己的朋友范仲淹、韩琦。
皇祐四年,广源州侬智高起兵造反,文官孙沔和狄青带兵一同南征,狄青担任主帅,一切功劳都是狄青的,但战后论功行赏,狄青却把功劳都算在了孙沔身上。回朝之后,宋仁宗想让他当枢密使,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此事遭到整个朝堂的反对,但在宋仁宗的执意要求下,狄青坐上了枢密使的位置。有宋一代,行伍出身又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的,除了开国名将曹彬以外,便只有狄青了。而狄青的悲剧就此展开。就任此职以后,从狄青烧纸后家有异光。再到他家的狗长角。弹劾奏疏一封接着一封。最后狄青出镇陈州也无济于事。直到狄青抑郁而死,这一切才告终。事实上,这一切不过是因为狄青一介武夫坐到了不该坐的位置上。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无耻的政治谋杀而已。真正的“好儿”就这样死在了“东华门外唱名者”的手里了。
北宋士大夫真厉害啊,打仗不行,但玩人真行,大宋一个文人能用一句话干掉一个战功赫赫的武将。这真是杀人于无形之中,狄青是死了,士大夫是安心了,而当不足百年之后,金国大军围困开封的时候,不知道这些士大夫能不能想起“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能不能领兵打仗,这个恶果只能由北宋的士大夫自己品尝。军功卓著的武将遭受文臣的一致排挤,此后又有何人为国领兵作战。立军功的武将既然不被国家认可,反而备受猜忌,这样环境成出现名将那反而奇了。
很难想象,狄青之死的最大推手,是一群“高风亮节”的士大夫。这其中不乏欧阳修,文彦博。韩琦,庞籍等人,如果他们与狄青有私怨倒也可以,真正的悲哀在于。是这些士大夫出于公心去构陷狄青,狄青一个“贼配军”,竟然与北宋文臣并列,并跻身于核心决策圈当中。这是士大夫绝对不能容忍的、说白了就是维护自身的利益,士大夫不遗余力地打击狄青。这是出于“防范于未然”的危机意识,更表明了他们维护祖宗家法与自身权益的坚决态度。狄青的悲剧结局就此注定。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