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在宾阳知识界,绝大多数人都读过或能背诵自明朝流传至今的巜宾阳八景》诗。其诗曰:
宾阳宝水涌春涛,
流出镜湖秋月高。
夕照鞍山藏虎豹,
朝霞石壁产英豪。
迎晴淑女留仙迹,
消暑葛翁显圣韬。
鹤观灵泉水滚滚
马潭烟雨浪滔滔。
此诗的作者为明代弘治年间在宾阳任知县的人,名叫梁鱼。宾阳民国县志有载:梁鱼,字克龙,广东顺德人,成化辛卯举人。弘治间,由平乐县擢知宾州,富学工诗……建东城楼、南城楼。著《八景诗》……
八仙岩
梁鱼的诗虽通俗易懂,但因年代久远,其中有些也不易为时人所解。如“迎晴淑女",后人往往将其写成:迎情淑女,误以为女跟情有关,殊不知八景诗为一首绝佳的格律诗,后六句均为工对。自唐之后的格律诗,要求平仄相反,中间四句必须对仗,词性相同。旧时名词分有很多细类,譬如天文地理、花鸟虫鱼,非此不能称得上是工对。梁鱼为明代举人,当然是经过遴选出来的科班,不会不知作对和写格律诗的要求。因第六句“消暑”为动词加天文名词的组合词。前一句应该是这一种结构才对。迎,为动词。天晴的晴,为天文类词。晴、雨、云、雾,夕阳、朝霞都是同一类天文词。故应该用天晴的晴,而非人事类人情的情。迎,为逢合,适遇天晴之解。
石壁山
而此诗关键句,是在“英豪"二字费解。石壁山在大桥廖平圩附近。石山出产什么英豪??诗中的“英豪"不是土特产,也不是俗话说的日月星辰朝霞发出的光亮,而是英雄豪杰之意。有人附会说豪杰是后来大桥的程思远先生一类人物。明代人如何能预知民国时的大桥有个大人物叫程思远呢?那么这个英豪是谁?是横行乡里的廖平土匪廖阿明?曾亚富?陈贵华?也不是。这些只是民国时官逼民反的匪患。此英豪,指的是谁?是狄青南下征讨侬智高的大将、宾阳廖姓的开山鼻祖廖监元千户侯。
廖监元何许人也?为何被梁鱼称之为英豪?说来话长。
根据廖氏光绪及民国时的族谱记载,廖监元原籍山东省青州府演乐塘人,宋皇祐年间随狄青大元帅南下征侬智高时,深得狄青的赏识,因而驻扎在宾州南面塘来山口要地。为什么说塘来山口是要地呢?据民国时的宾阳县志载,疑狄青夜袭昆仑关,可能是从渌(六思)塘(塘来)山口过佛子隘、石牛冈过高田而偷袭昆仑。历来,这里是旧时宾州通往邕州各处的重要商道、盐道。芦圩之所以有圩,也是由于此商道客多,常在卢屋街歇脚吃饭而逐渐成街成圩。渌塘山内则现在的塘来水库区,旧时村稀林密,是当时土匪藏匿之地,同时也是侬智高攻取宾州城的重要途径。今塘来坝首右侧,新桥镇的石砍村后山叫将军山,也不无来历,估计与宋时狄青战侬智高或与廖监元驻兵塘来山口有关,这也说不一定。
回头说,廖监元紧随狄青,在归仁铺大战侬智高凯旋之后,宋皇为了安抚广西边民不再反大宋,留下了一大批兵马,分布于广西各地镇守。其中廖监元一支兵马依然驻扎于宾州城南的塘来山口。后人称此驻地为廖寨。
廖监元功后被封为千户候,也不是吃闲饭没事干的头儿。大桥镇的廖平地旧时是宾阳东南部人,譬如王灵、黎塘、甘棠、露圩、古辣、武陵等通往上林、迁江、来宾和邹圩的经商之路。但是,那时那一带村稀地广,乱石遍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还有石壁山、三仙洞、白羊山、穿山岩、灿景岩等,正是土匪窝藏之地。地方官府往往久治不下,十分头痛。
由是,剿匪重任落到了迁户侯廖监元身上。带兵打仗,视为家常便饭的廖千户,随即依令杀到大桥。土匪们依借铜钱山、白羊山、石壁山等与廖周旋。最后,寡不敌众,躲进洞穴较深的灿景岩内,拒不投降。廖千户紧紧围住,断了贼的粮、水通道。贼人坚持不多日,因粮绝水尽,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爬出洞外就擒。从此匪患暂趋平息。
为纪念廖监元的功德,宾州人便将灿景岩改称为廖平岩,周边几十里不毛之地也通通称之为廖平地。后来有了个小圩,也取名为廖平圩。甚至在1949年以后,国家在廖平北面所建立的劳改农场,乡下人也称之为廖平农场,或廖平劳改场(也即今日的黎塘监狱)。
廖监元当时名声大振,过后,还进一步肃清了塘来山口内的几帮匪徒,州人皆称之为英雄豪杰。故而州官梁鱼的《八景诗》,盛赞石壁造就了英豪,那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待续)
▍今日责编:东东
▍内容审核:诚诚
▍内容来源 :黄时沛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