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真的是被欧阳修害死的吗?先看真相,再下结论

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真的是被欧阳修害死的吗?先看真相,再下结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廊人 访问量:1325 更新时间:2024/1/13 23:04:04

原创文章,已开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北宋是有名将的,而且其历史功绩堪比卫青霍去病,人品能力不输岳飞戚继光,他就是有着“北宋第一名将”之称的大将军狄青。只是,他不为北宋君臣所容,最终竟活活被憋屈死了。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他出身贫寒,重情重义,16岁因兄长与人斗殴,代兄受过,被捕入京,发配充军,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狄青虽为戴罪之身,却是天生的将才,他自少入伍,擅长骑射,武艺娴熟,因面有刺字,人称“面涅将军”。

(《清平乐》狄青剧照)

后值西夏犯边,狄青自请去前线支援,被任命为指挥使,统领一支约五百人的精悍部队。西北苦寒之地,敌人又是凶悍的西夏军,当时北宋将士们普遍畏敌如虎,唯有狄青斗志昂扬,手下士气高涨。据记载,每次宋夏交战,狄青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并且披头散发,头戴面具,青面獠牙,状貌狰狞,气势恢宏,屡战屡胜,深为西夏所忌惮和敬畏,称其为“狄天使”。

《宋史》评价狄青说,他为人谨慎寡言,既能赏罚分明,又能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即便是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屡建奇功,其中尤以皇祐五年上元节(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

狄青一生南征北战、戍边御敌,所向披靡、战功赫赫,正是因为有狄青的存在,西夏才不敢轻举妄动,北宋才得以长期国泰民安,他本人则因战功名声大振,不断升迁,官至枢密使,宋仁宗称其为“朕之关张”。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但正所谓盛极必衰,狄青的命运悲剧正是从他担任枢密使开始的。《宋史·职官志二》有言:“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也就是说,枢密使是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北宋的枢密使,一般都是由文官担任,这样做的目的是以防武将拥兵自重,学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因为,枢密使虽然官位高,但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而下面的武将正好相反,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但狄青的情况却非常特殊,他是武将出身,在军中威望极高,担任枢密使后位高权重,掌握了全国调兵之权,同时,那些有统兵之权的将领,大多都是对他唯命是从的亲信旧部,如果上下一心、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自从狄青当上枢密使,文臣便普遍不满,弹劾他的奏章如纷纷雨下,久而久之,宋仁宗也开始心有忌惮。那么,狄青是怎么死的呢?最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狄青是被欧阳修等文臣弹劾陷害而死的。

(《清平乐》欧阳修剧照)

欧阳修我们都比较熟悉,北宋文坛领袖,古文运动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流传千古。我们先看看在狄青之死过程中,欧阳修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欧阳修带头弹劾狄青,是确有其事的。《宋史》记载,谏官对狄青多有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暗示狄青有不臣之心。欧阳修本人也连续上了三道奏疏请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

但是,说欧阳修陷害死了狄青,却是有待商榷的。《宋史·欧阳修传》记载:“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藉藉。(欧阳)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这则记载的意思就是:狄青担任枢密使期间,威名赫赫,谣言四起,皇帝有些担心,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上书建议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外放到地方做官,目的则是保全狄青,而非陷害。

《续资治通鉴》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欧阳修建议把狄青下放到陈州任州判,一是为了保全狄青的声誉,二是为国家消除隐患。其实,这句是欧阳修奏章中的原话:“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涅面将军”狄青剧照)

所谓陷害,即无中生有,编造是非构陷贤臣。那么,我们就具体谈看看欧阳修在弹劾奏章中怎么说的,是否有陷害狄青的言辞。欧阳修所上的三道奏章分别是《论狄青札子》、《论水灾疏》和《论水灾疏灾之二》,前一道陈说狄青任枢密使的危害,求情罢黜,后两道把京师水灾联系到狄青身上,与说狄青家狗长犄角异曲同工,以现在的眼光看都是封建迷信,万万不可信、不可取,但古代却十分普遍,是历朝历代谏官的惯用说辞。

奏章之中,欧阳修确实对狄青多有贬低,说他脸上有黥文,犯过国法,说他读书少,易为煽诱,但与此同时,欧阳修也直言狄青“未有显过”,意思就是没有犯有明显的过失。所以,欧阳修自始至终只是请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既没有要求严惩狄青,更没有以莫须有的罪名栽赃陷害。

[图片9]

(欧阳修剧照)

到了明朝,人们对欧阳修弹劾狄青之事,仍普遍持肯定态度。比如,著名散文家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编者)就称赞欧阳修此举是在“回护狄公”。为什么这么说呢?狄青以武将身份任枢密使之职,打破传统,不为主流所容,遭到嫉妒和猜忌是必然的,如果久居高位,难免遭致祸患,下放到地方反而可以保全他的性命和声誉。

尤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宋仁宗虽然接受了欧阳修等谏官的建议,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之职,但狄青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判陈州的。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是宋朝的百官之首,官职高于枢密使,也就是说,狄青是顶着宰相头衔到地方理政的,宋仁宗自始至终对狄青都是器重并信任的,让他忌惮的不是狄青这个人,而是武将掌握调兵权这件事。如果让狄青开了这个头,即便他忠心不二,难保以后不出来个有二心的强权武将。

作为谏官,欧阳修有他的责任,作为皇帝,宋仁宗有他的立场,他们必须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但狄青生性耿直,他想不开,他憋屈啊,作为武将,他要兵权,他要干实事,他才不想顶着个宰相虚衔,在地方虚度光阴。就这样,狄青下放陈州刚刚半年,便嘴生毒疮,抑郁而终,年仅50虚岁。仁宗闻讯悲痛欲绝,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图片11]

(狄青剧照)

后来将欧阳修骂为奸佞的是清朝努尔哈赤的第七世孙爱新觉罗·昭梿,他在《啸亭杂录》一书中指出,欧阳修弹劾狄青与秦桧害死岳飞无异,都是陷害忠良的无耻之举。平心而论,暂且不论狄青之死欧阳修该负多少责任,但把他与秦桧相提并论终究是不合适的,毕竟秦桧为私,欧阳修为公,岳飞死于刑场,而狄青是死于心中不忿。

欧阳修不但是谏官,同时也是史官,他在编修《新五代史》的过程中,通过对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赵匡胤等武将篡权史实的研究,深感武将拥兵自重的威胁,所以对狄青格外心存偏见,屡次上书弹劾,请求罢黜,也是情理之中。

其实,因名将狄青之死背负恶名的北宋名臣远不止欧阳修一个,比如宰相文彦博就是其中的典型。当初众多文臣弹劾狄青,宋仁宗为其辩白,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回道:“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意思就是,当初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忠臣,后来不还是夺了柴家江山?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图片13]

(宋仁宗与宰执剧照)

但笔者认为,狄青之死,不是他自己的错,也不完全是文官集团的锅,而是源于时代的局限性。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便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武将只可有统兵权不能有调兵权这是太祖祖训,也是宋朝得以长久安于内的本质原因。狄青触碰了这道底线,所以文臣惶恐,皇帝猜忌,便注定了悲剧。这是时代之殇,无奈之果,只是可惜了忠君爱国的一代名将,竟然以这种方式悲惨落幕,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

标签: 狄青欧阳修宋仁宗宰相岳飞宋太祖

更多文章

  • 大话杨门(二十三)名将狄青为何被人抹黑为奸臣,成为故事反派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狄青,韩琦,宋仁宗,杨文广,范仲淹,奸臣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喜欢在打仗的时候戴面具的将领,一个是南北朝时期的兰陵王高长恭,另一位便是北宋的"面涅将军"狄青。兰陵王高长恭是因为长得太帅,为了战场上不受轻视,所以才戴上面具的。面涅将军狄青也是宋朝数一数二的大帅哥,可是戴上面具却是迫不得已,因为他脸上被破相了。狄青是贼配军出身,按照宋朝的规矩脸上刺

  • 狄青惊惧而亡,实际上就是死于士大夫的集团谋杀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一点桥标签:狄青,韩琦,宰相,岳飞,宋朝,宋仁宗,士大夫

    北宋名将狄青,征战沙场无一败绩,最后却被活活吓死,只能说是北宋的士大夫不能允许有这样的名将存在,用韩琦的话说就是:“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北宋皇帝对于武将从灵魂里的不信任,以及大宋王朝士大夫群体对武将和军人的蔑视与警惕。“贼配军”是当时社会对职业军官的正常称谓,这也是狄青与岳

  • 狄青是北宋的左宗棠,没有他,两广可能不会在中国的版图之内!

    历史解密编辑:托尼富标签:狄青,左宗棠,李元昊,西夏,韩世忠,岳飞

    【狄青可以说是北宋的左宗棠,没有他,两广可能不会在中国的版图之内!】狄青之所以成为北宋战神,因为他战胜了两个厉害的战将,让他们没当成皇帝,并且收复了两广地区,让两广重回中国的版图。第一个厉害的男人就是西夏的李元昊,李元昊可是西夏的开国皇帝,但是在狄青的军事打击下,硬生生地把皇帝的名号给去掉了。李元昊

  • 大家错怪了欧阳修!欧阳修总弹劾狄青不是心胸狭隘,而是一种保护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欧阳修,狄青,宰相,韩信,刘邦

    北宋仁宗时期,欧阳修与狄青同朝为官。他们一个才华横溢、文章冠绝天下,一个骁勇善战、打仗所向披靡,看似毫不相干,却因忠君爱国的情怀而惺惺相惜,结为挚友。狄青出身行伍,说话办事直来直去,不太会留余地。一次,狄青打了胜仗归来,宰相陈执中为拉拢他而率百官前来祝贺。狄青很高兴,忙摆盛宴款待大家,但并没特别恭维

  • 瀚大黎众|河北版狄青大败番兵故事连环画《风雪夺昆仑》汪玉山绘

    历史解密编辑:瀚大黎众连环画标签:风雪夺昆仑,汪玉山,连环画,印数

    连环画《风雪夺昆仑》汪玉山绘画,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定价:0.19元,印数:1——125500册。

  • 大臣:狄青欲谋反!皇帝:有何证据?大臣:他家狗头上长出了龙角

    历史解密编辑:半夏微澜史标签:狄青,皇帝,宋仁宗,范仲淹,韩琦

    论经济,宋朝是古中国封建王朝有史以来最为强盛的一个,但若论军事实力,它又是最疲软的一个。由于宋朝的重文抑制武,也使得宋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但凡是生在宋朝的有实力的武将,其一生也就这么被毁了。与生在乱世的岳飞一样,出生于盛世的狄青也没能逃过“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命运。狄青出生于1008年,年轻

  • 从狄青的军事活动来分析,拥有这3点,北宋第一名将就名副其实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狄青,张忠,将领,军事,智高,西夏军

    狄青(公元1008年一公元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宋仁宗时期由一名青年农民成长起来的著名将领。狄青一生戎马,北战西夏军,南征依智高,有力地维护了宋的统治,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巩固我国多民族的统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平定依智高后班师回京不久,狄青被提升为枢密使。一个只

  • 欧阳修陷害过名将狄青,致其死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欧阳修,狄青,宋太祖,宰相,范仲淹,宋仁宗

    说到陷害忠良,最著名的要数秦桧了,要说欧阳修这样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士人表率,也干过这么龌龊的勾当,你一定会问:真的吗?怎么回事?欧阳修确实曾经连打三份报告,状告当时的军委主席兼国防部长(枢密使)狄青,导致狄青被降职外放,最后郁郁而终。狄青,北宋时期著名将领,出身贫寒,小时候在家里,因为与乡人发生冲

  • 大臣:狄青要造反!皇帝:有何凭证?大臣:他家狗的头上长了龙角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狄青,宋仁宗,皇帝,宦官,朱温

    宋代是个极端“重文轻武”的王朝,武将在社会上地位极低,经常要受文官的制约、嘲笑和诋毁。在文官们看来,武官就是不能身居高位,一旦让他们得势,就会像五代十国那些骄兵悍将一样,热衷于用武力颠覆政权。毕竟,大宋王朝就是通过武将政变而建立的。所以在宋朝,众多有才能的武将惨遭文官们的排挤和陷害,从而终生郁郁不得

  • 宋朝崇文抑武使狄青担任枢密使颇受非议,外放后抑郁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狄青,宰相,韩琦,仁宗,宋朝,枢密使

    狄青是北宋的名将,并一度担任枢密使,但是最终却抑郁而亡。狄青的悲剧在于宋朝“抑武崇文”的国策,使得整个社会乃至于官场从来就对武将有非议,所以就有宰执几乎从来没有从武将中选的惯例。而狄青的枢密使自然是众矢之的。官场的排挤让狄青郁郁不得志,抑郁成疾,终病死于任上。狄青的功绩狄青(1008年——10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