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官地位高,武将地位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宋代富而不强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什么事情都是皇帝老儿一个人说的算,是让文官压制武将,还是让武将放心建功,或者让太监出来搞平衡甚至掌权,根子都在皇帝那儿。
重文还是重武,跟时代环境和周边局势有关,正像汉朝陆贾所说的那样: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豫附;天下虽有变,权不分。意思是有敌国外患的时候,武将地位高,当天下太平要搞经济建设的时候,就要重用文官。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个朝代,即使敌人打到家门口了,武将还是被皇帝和文官联手(或者皇帝纵容文官)压制得死死的,出色的武将不是知趣地解甲归田,就是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轻则贬官流放,重则抄家灭门。
一提起莫须有三个字,读者诸君已经想到了,这一定是从宋朝。
我们看现在演的电视剧《精忠岳飞》,当金人提出“必杀飞始可和”之后,宋高宗赵构心中不忍,对秦桧说岳飞是个忠臣,必然不会谋反。但是秦桧几句话就打动了赵构:“周世宗柴荣在世的时候,太祖(赵匡胤)是何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万死不辞地为皇帝效力,可老皇帝刚刚离世,后周天下不就马上变成赵家江山了吗?”
而与此同时,见到金人就吓尿裤子跪趴着叩拜的朝中大臣,却对抗金战功卓著的岳飞一片喊打喊杀,大有与岳飞“不共戴天”之势。试想胆小如鼠狡猾如狐的文官们,如果不是摸准了皇帝的脉搏,又怎么敢公然陷害有兵有权的枢密副使岳少保?
当时站在秦桧一边的,比较有名的有万俟卨、罗汝楫,没有被载入史书的还不知道多少呢,秦桧没有亲自审问岳飞,所有捏造罪名的脏活累活,都是他的手下文官们在干——也就是说,只要是恶整武将,宋朝的文官们都愿意“助一臂之力”的。
几乎满朝文官都要置岳飞于死地,而能仗义执言为岳飞说话的,只有一个被剥夺了兵权的武将韩世忠。
岳飞被赵构和秦桧联手害死,实际也是皇帝和文官联手打压武将的牺牲品,而且岳飞不是宋朝被陷害的最后一个名将,当然也不是第一个,即使是在“公认的好皇帝”宋仁宗时期,名将狄青也被文官们整得死去活来,这些恶整狄青的文官,甚至还包括我们现在比较尊敬的大文豪欧阳修。
欧阳修曾经连续给宋仁宗上了三道奏折:《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状、第二状,那里面极尽污蔑之能事,第一份奏折看标题就知道啥意思,第二三份居然把发大水跟跟朝廷重用狄青联系到了一起,文官唇枪舌剑能杀人,果然名不虚传。有条件的读者可以找来那三份奏折来看看,果然是引经据典言之凿凿,文笔犀利杀气腾腾。
但是最狠的还不是欧阳修,而是当朝宰相陈执中(似乎也是个好人好官)。
宋仁宗皇佑四年,狄青打服了西夏王李元昊,班师回朝的时候,老百姓焚香遮道欢呼雀跃,但是陈执中先生很不高兴,他马上进宫向宋仁宗打小报告:“狄青已深得民心,如果不除,必成大患!”宋仁宗当然不信:“狄青是忠臣。”
陈执中的说法就跟后来的秦桧差不多了:“恕臣直言,太祖何尝不是周世宗的忠臣!”
“太祖何尝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就是这句话,在文官整武将的时候百试不爽,只要此言一出,宋朝任何一个皇帝都会激灵灵打个冷战,就像身上的黄袍被人家剥去,自己光着身子站在北风里一样。
太祖何尝不是周世宗的忠臣!但宋太祖赵匡胤是周世宗柴荣的忠臣吗?他黄袍加身真的是被逼无奈吗?
其实看一点史料就知道了:当年据说是契丹和北汉大兵入侵,当时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奉命出征,走到陈桥驿的时候喝醉了,手下就把一件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弄得他不得不造反——否则身披黄袍也是死罪。
但是问题就来了:军纪严明的赵匡胤怎么会在出征路上喝酒,而且还能喝得酩酊大醉?赵匡胤黄袍加身后,马上返回京城夺权,而契丹北汉联军忽然就“消失”了?行军途中,手下将士哪那么方便就找来了一件皇帝制服(隋朝起,黄袍就已成皇帝专用服色)?
于是答案也出来了:赵匡胤是蓄谋已久要夺柴荣家孤儿寡母的江山了。
以己度人是人之常情,隋文帝杨坚是夺了外孙的江山,赵匡胤是夺了大嫂和小侄子(虽然柴赵结拜于史无据,但两人感情好是真的),于是隋文帝只信任自己的儿子和本家(杨广、杨素),而赵匡胤自然是谁也不相信,而且这种不相信已经成为赵氏江山的遗传基因。
可能在赵家皇帝眼里,外敌只要钱财和土地,而钱财可以做买卖赚,也可以朝百姓搜刮,至于疆土大小,都不影响自己当皇帝,反正大宋疆域辽阔,割上个几百年也割不完。但是手下的武将可就不同了,他们可能会像自己的太祖一样,既要皇帝的钱财土地,还要剥了皇帝的衣服(黄袍),那可万万使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