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毛泽东为什么说虞允文是“千古一人”?

毛泽东为什么说虞允文是“千古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小的雨大大我 访问量:1473 更新时间:2024/1/16 23:49:50

允文,字彬父,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他是南宋初年的名臣,据说是唐代名臣虞世南之后。根据史书记载,虞世南的七世孙虞殷,曾任仁寿郡守,虞氏遂定居于此,虞允文就是这一支的后代。虞允文的父亲虞祺一直在蜀地为官,先是任潼川路转运判官,后出任梓州知州。南宋初年,金兵南侵,蜀地与南宋中央政权的联系时断时续,所以蜀地有其一定的独立性。当时的南宋中央政权,因为战争和赔款(对金求和)的缘故,财政困难,蜀地受战乱较少,以秦桧为首的南宋中央政府官员,加紧了对蜀地的盘剥,经常是重复征收赋税,作为潼川路转运判官(负责征税)的虞祺予以坚决抵制,他说:“朝廷的律法没有叫重复征收,地方上的惯例与律法有出入的要更改。”在他担任梓州知府期间,秦桧又派人来要求上缴贡品,虞祺依旧反对,他说:“梓州地瘠民贫,哪有剩余的财物上贡?”这在当时的南宋,并不是什么特例,中央政权摇摇欲坠,对地方的掌控也就力不从心了。秦桧也因此对蜀地的官员极为排斥,这些人基本得不到重用。虞允文从小就很聪慧,“七岁能文”,青年时,因为父亲的萌荫(更可能是蜀地半独立的缘故),进入了仕途,担任低级官吏。虞祺去世后,虞允文参加了南宋中央政府举行的科举考试,中进士,才逐渐开始担任中级官职,此时的虞允文已经44岁了。当时掌控南宋大权的依旧是秦桧,虞允文因为出身蜀地和父亲虞祺屡次与秦桧对抗的缘故,虞允文一直在地方为官,最高也不过知州。直到秦桧死后,他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机。1155年,秦桧病死,宋高宗想起用一直被压制的蜀地士人,中书舍人赵逵(他就是四川人)向皇帝推荐的蜀地人才中,虞允文就排在第一位。宋高宗召见了虞允文,面对皇帝的问询,虞允文提出了“敬畏上天、安抚百姓、遵效祖宗成法”的意见,在人事上主张裁汰“轻浮、巧伪、苛刻者”,并提出了解决“四川财赋科输弊端”的方法,宋高宗一一采纳,并授予虞允文秘书丞之职。1160年,虞允文以工部尚书衔任贺正使,出使金国。出使金国期间,虞允文看到金人正在打造战船、征调粮食,断定其不久后将攻打南宋。金人此时对南宋是极为蔑视的,认为他们无力抵抗,所以大张旗鼓地备战,也不在南宋使臣面前避嫌。金朝皇帝完颜亮甚至在南宋使臣们辞行时,毫不掩饰地说不久将“看花洛阳”。虞允文回到南宋后,将这些情况面呈皇帝,并请求加强淮河沿线的军备。

果不其然,1161年,完颜亮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逼长江,淮河前线的宋军一触即溃,金军如入无人之境。不久之后,金军主力逼近了长江沿岸的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准备从这里横跨长江,一举灭掉南宋。此时前线的指挥官是淮西主帅王权,他因为淮河前线战役的失利被免职,所率的新败之军18000余人退到了采石附近,朝廷任命李显忠接任,并指派虞允文前往采石犒劳军队。虞允文到达前线时,李显忠尚未到任,南宋军队没有主帅、群龙无首,再加上屡次败于金军,士气低落,人心惶惶,不用等金兵来打,随时都可能哗变、溃逃。这是南宋抵御金兵的最后防线了,如果采石战败,南宋将无险可守,再无阻挡金兵的可能。面对如此危局,虞允文果断决定亲自督师,指挥这支新败之军,与金兵决一死战。他对士兵们说:“我知道你们都想着逃跑,但如果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虞允文的演说成功将这些败卒们团结起来,很快稳定了军心。在虞允文的指挥下,散落在长江沿线的残兵败卒们被集合起来,这18000余南宋残军,将与15万金兵决战于采石矶。作为一个文人的虞允文,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作战,但他似乎天生就具备军事统帅的能力。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虞允文利用采石矶险要的地理优势,将宋军的主力隐藏起来,只派出少量的步卒迎战。金军见南宋的军队很少,放松了警惕,大摇大摆地乘着战船靠岸,就在金兵刚靠岸时,埋伏起来的宋军主力突然杀出,金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南宋的车船部队装备了霹雳炮,水师战斗力优于金人的船队,金兵吃了大亏,不到两万人的南宋军队竟与15万的金军打得难分高下。此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天平倾向了南宋军队,一批从光州(河南光山县)溃逃的南宋士兵恰好来到了采石,虞允文让他们重新编整好队形,发给他们大量的军旗和战鼓,从江岸的山背后摇旗击鼓浩浩荡荡地来到江边。鏖战中的金兵以为南宋的援军到了,纷纷选择了逃跑,顿时溃败。金军在采石矶的惨败,让完颜亮暴跳如雷,还未等他缓过神来,虞允文又命令南宋的水师,在次日主动进攻了金兵在长江北岸杨林渡口的水师大营,焚毁了金兵战船。无奈之下,完颜亮只能移师扬州,寻求从瓜洲渡江。采石之战的失利,引起了连锁反应,金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完颜亮被叛乱的部将所杀,金人全军北撤,南宋由此转危为安。直到采石矶之战结束后,李显忠才到达军中。这场决定南宋存亡的战争,就是这样一个从未上过阵的文弱书生虞允文指挥的。毛泽东在读《续通鉴纪事本末》“虞允文指挥采石之战”段时,在一旁批注了“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八个字,赞赏虞允文是“千古一人”。这并不仅仅因为虞允文指挥采石之战的胜利,挽救了南宋,延续其统治。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对虞允文这种书生上阵,强虏灰飞烟灭的军事天才的赞赏,这样的人“不世出”,所以称得上是“千古一人”!

标签: 毛泽东虞允文金人秦桧宋军李显忠

更多文章

  • 采石矶大捷——虞允文的传奇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虞允文,采石矶,宋军,李显忠,金国,金兵

    “伟哉虞公,千古一人”是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对虞允文的盛赞。虞允文成名于采石矶大捷。不过或许很多人都想不到,采石矶大捷对虞允文来说,却是一个阴差阳错而导致的杰作。在两宋所有抗金名人里,虞允文简直就是一段意想不到的传奇。采石矶一战,不仅赢了战争,还让文采斐然目中无人的海陵王完颜亮因此而命丧黄泉,至今来读这

  • 2万打垮60万,宋金采石矶大战:虞允文巧妙指挥“书生退敌”

    历史解密编辑:周丽娱乐秀标签:

    #头条创作挑战赛#公元1149年,北方的金朝出现了内讧,金朝右丞相完颜亮杀了金国皇帝金熙宗,自立为帝,史称海陵王。战争阴云密布完颜亮野心很大,对南宋是坚定的主战派,坚决主张消灭南宋,尽享江南繁华。他对内整顿了内政,或杀或罢免了一大批主和派,并将当年金兀术的余党后人几乎杀光。公元1153年,完颜亮下令

  • 虞允文:南宋一介书生,为何能在采石之战中大败几十万金兵?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虞允文,金人,岳飞,韩世忠,秦桧,宋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危难之际时,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会站出来,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国家。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和金人进行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名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枉死狱中,岳飞死后,韩世忠被解除兵权。南宋无一名良将可用,金人来犯时,他站出来了,他本是一介书生,不受重视,却用自己的力量打败了六十万

  • 佘家人自称17代人守袁崇焕墓,何家人13代人守虞允文墓守了8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虞允文,袁崇焕,佘家人,丞相,乾隆,宋军

    说起为历史名人守墓的守墓人,最著名的应该是住在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的佘老太太一家。传说,袁崇焕因为犯下了“斩帅以践约,市米以资盗粮”等十项大罪,被凌迟处死后,一位姓佘的贴身侍卫不顾朝廷下的死命令,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冒着被灭门的危险将袁崇焕的头颅偷了回来,埋在了自家的院子里。跪拜完后立下三个

  • 虞允文以18000人破敌15万导致金主被杀按此节奏南宋能否灭金?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宋军,大军,赵构,金兵,宋廷,南宋,宋朝,虞允文,李显忠

    南宋虽弱,但也是人才济济,在岳飞之后,仍有不少英勇善战之人,力保大宋江山不失,至少保住了华夏半壁河山。今天讲的这位虞允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是文官出身,在金朝皇帝完颜亮率数十万大军侵宋时,他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力挽狂澜,以18000人,以绝对的弱势大破强敌金国15万大军,并且还间接导致了金主完颜亮

  • 宋孝宗重用张浚、虞允文等名将,还给岳飞平反,为何北伐仍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宋孝宗,张浚,虞允文,岳飞,赵构

    北伐,中国历史上一种具体又抽象的军事行动。说它具体,是因为诸葛亮五次北伐、桓温北伐、明英宗北伐等每一场北伐都是可考,甚至已被分析得淋漓尽致的战争。而说它抽象,则是因为北伐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一种正统性的化身,一个南宋朝廷和宋孝宗即便偏安一隅也想要去够到的果实。一、新帝即位与符离之败作为南宋的第二

  • 五分钟了解《采石之战》南宋虞允文率领军民阻遏金军渡江防御战

    历史解密编辑:骑着蜗牛追飞机标签:金军,宋军,渡江,赵构,宋朝,虞允文,李显忠,采石之战

    概述采石之战为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之一。此战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矶渡江南侵。战争背景绍兴和议后,金统治者灭亡宋朝的梦幻并未破

  • 文天祥遭元、宋两方追捕惊险逃生,李庭芝欲夺回二圣放手一搏

    历史解密编辑:害羞的脸标签:元军,吴坚,元帅,诗人,宋朝,文天祥,李庭芝,散文家

    1276年三月二日,李庭芝误信流言,通知真州守将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于心不忍,将文天祥骗出城外放走了。此时文天祥身边只有二十名苗再成派来保护他的士兵和几名随从。为了解除误会,文天祥决定亲自去扬州面见李庭芝,告诉他自己并没有投降元军,也不是劝降的说客。真州到扬州的路上,到处都是元军的哨骑,文天祥他们

  • 李庭芝:同为民族英雄,他坚守扬州,为何文天祥提起他就很愤怒?

    历史解密编辑:船到桥头PLUS标签:李庭芝,文天祥,史可法,贾似道,张巡,民族英雄

    李庭芝:清水涌莲花,芳庭树芝草自小在扬州生活,常听家人说起扬州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史可法,郑板桥等等,当然,还有盐商们在一夜之间,用盐堆起五亭桥边的白塔这类故事。及长,读了《春江花月夜》,知道扬州的月亮最圆;随着姜夔的足迹,识得“杜郎俊赏”和二十四桥下波心荡漾,平山堂,鉴真在此安息,瘦西湖,秦观月下吟

  • 宋史:元军攻克扬州,李庭芝被俘,不屈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庭芝,元军,宋军,忽必烈,扬州,元朝

    4万宋军兵临扬州城下,手持武器,与李庭芝面对面。蒙古铁骑手持弯刀,位于阵后,监视宋军,驱使他们上战场。李庭芝站在城楼上,笑了笑,对众将说:“我只有以死报国了,没有退路可言。”1276年,元军兵临杭州,谢太后、宋恭帝无心抵抗,选择投降。谢太后给各地将领发布“手谕”,让他们投降元朝,不要抵抗。李庭芝、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