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字彬父,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他是南宋初年的名臣,据说是唐代名臣虞世南之后。根据史书记载,虞世南的七世孙虞殷,曾任仁寿郡守,虞氏遂定居于此,虞允文就是这一支的后代。虞允文的父亲虞祺一直在蜀地为官,先是任潼川路转运判官,后出任梓州知州。南宋初年,金兵南侵,蜀地与南宋中央政权的联系时断时续,所以蜀地有其一定的独立性。当时的南宋中央政权,因为战争和赔款(对金求和)的缘故,财政困难,蜀地受战乱较少,以秦桧为首的南宋中央政府官员,加紧了对蜀地的盘剥,经常是重复征收赋税,作为潼川路转运判官(负责征税)的虞祺予以坚决抵制,他说:“朝廷的律法没有叫重复征收,地方上的惯例与律法有出入的要更改。”在他担任梓州知府期间,秦桧又派人来要求上缴贡品,虞祺依旧反对,他说:“梓州地瘠民贫,哪有剩余的财物上贡?”这在当时的南宋,并不是什么特例,中央政权摇摇欲坠,对地方的掌控也就力不从心了。秦桧也因此对蜀地的官员极为排斥,这些人基本得不到重用。虞允文从小就很聪慧,“七岁能文”,青年时,因为父亲的萌荫(更可能是蜀地半独立的缘故),进入了仕途,担任低级官吏。虞祺去世后,虞允文参加了南宋中央政府举行的科举考试,中进士,才逐渐开始担任中级官职,此时的虞允文已经44岁了。当时掌控南宋大权的依旧是秦桧,虞允文因为出身蜀地和父亲虞祺屡次与秦桧对抗的缘故,虞允文一直在地方为官,最高也不过知州。直到秦桧死后,他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机。1155年,秦桧病死,宋高宗想起用一直被压制的蜀地士人,中书舍人赵逵(他就是四川人)向皇帝推荐的蜀地人才中,虞允文就排在第一位。宋高宗召见了虞允文,面对皇帝的问询,虞允文提出了“敬畏上天、安抚百姓、遵效祖宗成法”的意见,在人事上主张裁汰“轻浮、巧伪、苛刻者”,并提出了解决“四川财赋科输弊端”的方法,宋高宗一一采纳,并授予虞允文秘书丞之职。1160年,虞允文以工部尚书衔任贺正使,出使金国。出使金国期间,虞允文看到金人正在打造战船、征调粮食,断定其不久后将攻打南宋。金人此时对南宋是极为蔑视的,认为他们无力抵抗,所以大张旗鼓地备战,也不在南宋使臣面前避嫌。金朝皇帝完颜亮甚至在南宋使臣们辞行时,毫不掩饰地说不久将“看花洛阳”。虞允文回到南宋后,将这些情况面呈皇帝,并请求加强淮河沿线的军备。
果不其然,1161年,完颜亮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逼长江,淮河前线的宋军一触即溃,金军如入无人之境。不久之后,金军主力逼近了长江沿岸的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准备从这里横跨长江,一举灭掉南宋。此时前线的指挥官是淮西主帅王权,他因为淮河前线战役的失利被免职,所率的新败之军18000余人退到了采石附近,朝廷任命李显忠接任,并指派虞允文前往采石犒劳军队。虞允文到达前线时,李显忠尚未到任,南宋军队没有主帅、群龙无首,再加上屡次败于金军,士气低落,人心惶惶,不用等金兵来打,随时都可能哗变、溃逃。这是南宋抵御金兵的最后防线了,如果采石战败,南宋将无险可守,再无阻挡金兵的可能。面对如此危局,虞允文果断决定亲自督师,指挥这支新败之军,与金兵决一死战。他对士兵们说:“我知道你们都想着逃跑,但如果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虞允文的演说成功将这些败卒们团结起来,很快稳定了军心。在虞允文的指挥下,散落在长江沿线的残兵败卒们被集合起来,这18000余南宋残军,将与15万金兵决战于采石矶。作为一个文人的虞允文,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作战,但他似乎天生就具备军事统帅的能力。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虞允文利用采石矶险要的地理优势,将宋军的主力隐藏起来,只派出少量的步卒迎战。金军见南宋的军队很少,放松了警惕,大摇大摆地乘着战船靠岸,就在金兵刚靠岸时,埋伏起来的宋军主力突然杀出,金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再加上南宋的车船部队装备了霹雳炮,水师战斗力优于金人的船队,金兵吃了大亏,不到两万人的南宋军队竟与15万的金军打得难分高下。此时,决定战争胜负的天平倾向了南宋军队,一批从光州(河南光山县)溃逃的南宋士兵恰好来到了采石,虞允文让他们重新编整好队形,发给他们大量的军旗和战鼓,从江岸的山背后摇旗击鼓浩浩荡荡地来到江边。鏖战中的金兵以为南宋的援军到了,纷纷选择了逃跑,顿时溃败。金军在采石矶的惨败,让完颜亮暴跳如雷,还未等他缓过神来,虞允文又命令南宋的水师,在次日主动进攻了金兵在长江北岸杨林渡口的水师大营,焚毁了金兵战船。无奈之下,完颜亮只能移师扬州,寻求从瓜洲渡江。采石之战的失利,引起了连锁反应,金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完颜亮被叛乱的部将所杀,金人全军北撤,南宋由此转危为安。直到采石矶之战结束后,李显忠才到达军中。这场决定南宋存亡的战争,就是这样一个从未上过阵的文弱书生虞允文指挥的。毛泽东在读《续通鉴纪事本末》“虞允文指挥采石之战”段时,在一旁批注了“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八个字,赞赏虞允文是“千古一人”。这并不仅仅因为虞允文指挥采石之战的胜利,挽救了南宋,延续其统治。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对虞允文这种书生上阵,强虏灰飞烟灭的军事天才的赞赏,这样的人“不世出”,所以称得上是“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