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被贬,其挚友慷慨陈词,并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堪称宋诗精华

范仲淹被贬,其挚友慷慨陈词,并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堪称宋诗精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漫话诗词 访问量:3043 更新时间:2024/2/15 23:38:04

宋朝初期的岭南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而且气候炎热,蚊虫肆虐,鄣气盛行,曹植在《七哀诗》 说:“南方有鄣气,晨鸟不得飞。”就是因为这个连鸟儿都懒得飞去的地方,却成了北宋官员的贬谪之地。

据资料统计,被贬岭南的官员有491人,其中包括苏轼、苏辙寇准章惇等人。生性旷达的苏轼来到岭南,吃了当地的荔枝,写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岭南荔枝的最早代言人。

就是在这么一个荒僻之地,出了两个有名的文人。丘浚在《武溪集序》中说:“岭南人物,首称唐张文献公、宋余襄公”。这里的张文献公是唐朝诗人张九龄,他是第一位担任宰相的岭南人。而宋余襄公是余靖,则是北宋贤臣,也是一位诗人。

《粤东诗海》说:“余靖善诗文,其诗清峭傲兀、苍劲朴老,与张九龄同被尊为岭南二诗宗。”能和张九龄并称为“诗宗”的余靖,他的诗真的能和张九龄并驾齐驱吗?今天我们就以余靖的这首五言律诗为例来做一个赏析。

子规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题解:

诗题为《子规》,子规是一种鸟类,又名杜宇、杜主、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化为杜鹃鸟,日夜悲啼,声音凄切。文人们常常用子规抒发对故国、故园、亲人们的思念之情。也有比喻忠贞,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宋朝立国七十余年,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吏治腐败与财政痼疾,另外就是官僚机构的庞大臃肿造成了人浮于事、互相推诿的官僚作风。欧阳修为此撰写了《原弊》一文。“原”是推究事物本源之意,他指出了“诱民之弊”、“兼并之弊”、“力役之弊”以及“不量民力以为节”、“不量天力之所任”等众多弊端,可谓切中时弊。

几乎和欧阳修奋笔疾书指出国家痼疾的同一时间,也就是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了一份“百官图”,详列朝廷各职能部门的主要长官名单,并告诫仁宗:“天子身边的近臣,无论是破格提拔,还是撤职贬降,臣以为不宜全都交付宰相办理。”他要求对旧制做出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并很快被贬为陕西西路宣抚使。

余靖不顾禁令,为好友范仲淹辩护说:“仲淹以一言触忤宰相,即遭重谴,恐非太平之政,请追改前命。”在当时如此严峻的政治背景下,欧阳修大义凛然而又语带讥讽地写道:“若犹以谓希文不贤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余靖和欧阳修的意思是,朝廷连范希文这样的贤臣都接纳不了,一定不是太平之政,是结党营私。

余靖感愤之余,写了这首《子规》,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子规之口为好友范仲淹辩护申冤。不久,欧阳修和余靖等人均被贬官。

注释:

1. 名缰:把追求功名富贵,看作束缚身躯的缰绳。名,功名,这里指科举取士制度。缰,系马绳。

2. 自束:自我约束,自我束缚,这里指参加科举考试。束,束缚。

3. “为尔”:因为听到子规的声声悲鸣,引发乡愁。尔,你,这里指子规。

赏析:

首联“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一声又一声的鸣叫,似乎在为谁鸣冤。子规啼春,一春将尽,其声凄厉悲切。杜鹃鸟为什么会不停歇地鸣叫呢?是它舍不得春天离开吗?并不是,它是在为一件万古奇冤泣血呐喊。“万古冤”暗示范仲淹遭贬是“万古”奇冤,作者对他贬职深感同情与愤慨。

范仲淹为政清廉,体桖民情,刚直不阿,殚精竭虑力主改革,竟然反遭冤陷,令诗人为之愤慨。范仲淹抱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政治主张,为了百姓之乐,甘愿自己心忧,却不被朝堂所容。

首联借景起兴,沉郁凄凉,寄寓了诗人对范仲淹抱负未展的满腔同情。余靖为范仲淹鸣不平,不过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贬偏远之地,诗人以笔墨泄愤替范仲淹鸣冤叫屈之时,同样也是在为自己喊冤。

颔联“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以实景的方式刻画出子规鸣冤的现实环境,暗指当时的社会背景。十个字中有六个名词,分别是:烟、月、树、雨、花、村,细笔勾勒出烟雨微芒,明月朦胧,小村落花的景色。诗人想要倾诉苦楚,却苦于找不到可以吐露心声的人。

春残之时,月和树被薄烟隐匿,明月也就失去了明亮的光线。高树时隐时显,被雾霭裹挟缠绕,世态不明朗。落花满地,飞絮飘零,细雨如丝,子规啼叫其间,声声裂耳,使人倍感凄婉。这是一个容不下贤臣的时代,这是蒙冤之人的不幸,更是这个朝代的不幸。

颈联“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春花凋谢,落红满地,杜宇啼鸣一声比一声凄厉,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听到杜宇之声,忍不住肝肠寸断,而又无能为力。诗人擦干了泪水,却又魂魄神伤,几乎窒息。

诗人在京城担任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友情很深,所以在范仲淹遭到贬谪后,及时上奏章慷慨陈词,极力为范仲淹辩护,并写了这首诗,诗人自己因此被贬为监筠州酒税。

颈联和尾联,明写作者自己的处境和打算:除了哭向家园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他怪责自己“谬从科试”,更悔恨自己“孤直见进”,言外之意,促人深省。虽然作者处处只说自己,但客观上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意义。

尾联“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追求功名富贵就是作茧自缚,也是自我束缚,子规的声声悲叫,勾起了阵阵乡愁!

末一联是诗人对朝堂不公的指控,也是对自己处境的反思。余靖少即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曾师从林逋、张伯端等人,学业日益精进。参加科举及第后,官至谏官。在朝中,他与范仲淹情投意合,私交甚笃,所以友人被贬,余靖仗义执言,为朋友鸣冤叫屈。

余靖和范仲淹一样,都是凭自己本是考取功名的人,如今仕途不顺,后悔不该当年追求仕进,不该为了名利而跻身庙堂。明白此中道理的余靖,在不由自主升起思乡之情。

言外之意是说,范仲淹这样的贤相都遭贬职,自己窃禄撞钟,尸位素餐,还不如早归田园,这是诗人愿与好友范仲淹共进退的表示。如果可以,他愿意和范仲淹一起,远离纷争,回到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诗人因为失望,所以绝望,在看清了命运不公和时代残酷的现状之后,他唯一能够选择的除了归隐田园,也没有别的出路。

这首诗的构思极富艺术匠心,写景抒情交替进行,显得灵活多变,透过历史背景看,可以读到凝练厚重之感,不失为宋诗精华,也是余靖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方面趋向成熟的标志。

读到这里,您认为余靖的诗究竟能不能和张九龄比个高下呢?文末有几篇欧阳修诗词赏析,欢迎点击链接,各位见仁见智,请留下您宝贵的高见。

#头号周刊#

标签: 范仲淹欧阳修张九龄苏轼子规宰相

更多文章

  •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那就读读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富书标签:范仲淹,朱元璋,宰相,进士,明朝

    作者:青杏(富叔团队)想象一下:当你穿越到明朝,即将被皇帝朱元璋判处死刑,你如何用一句话拯救自己?无需多言,你只要大喊一声:“陛下,我姓范,范仲淹是我的先祖。”朱元璋就会免除你的死罪。这不是后世的一个玩笑,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据说范仲淹的十二世孙范文从在明朝任职,他为人刚直,敢于谏言,有一次甚至

  • 他姓范,范仲淹的范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标签:范仲淹,韩琦,宋仁宗,宰相,吕夷简,富弼

    西风乍起,黄沙铺天盖地横扫而来,天色被遮挡得黑沉沉的。大宋的西北边塞上,金鼓喧阗,喊杀声响成一片,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一位两鬓斑白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挥动着令旗发号施令,率领将士们布阵御敌。鏖战良久,来偷袭的西夏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敌军丢盔弃甲逃回西夏国。这位主帅就是被称作“龙图老子”的范仲淹,他治军

  • 灾荒年间,范仲淹为什么还要拼命吃喝玩乐?上善不善!

    历史解密编辑:百年史记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善不善,灾荒

    灾荒年间,范仲淹领命去赈灾,而他不是开仓放粮拯救百姓,却是整日沉迷吃喝玩乐,然而离奇的是,百姓却对他的行为纷纷拍手称赞。明白范仲淹背后的用意后,才明白上善不善!当时在赈灾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北宋年间,江淮一带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饥荒,朝廷派出范仲淹前去赈灾,不过接下来的情况让朝臣们都惊掉了下巴。范仲

  •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韩琦,宰相,晏殊,宋朝,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拨弦乐器,官宦世家

    图片来源: 徐里、李晓伟、李豫闽(福建)①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秋凉渐盛。邓州,花洲书院内,数排平房,红砖碧瓦,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其间一房内,一着绯色官服的中年人正奋笔疾书,身旁站一书童,研墨,展纸,看茶,有条不紊地伺候着。少顷,那官人搁笔,一声:O了。书童立马捧起书稿,高声吟读起来:岳

  • 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范仲淹,米价,太后,宋仁宗,百姓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位忠君爱国,誓死捍卫国家,心系苍生的有志之士,他们是每个时代发展和强盛的根本,是我们世代学习的榜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出自我国北宋时期的诗人范仲淹的诗句,这句诗充分表达了无数英雄豪杰,为天下民众舍生取义的民族美德。范仲淹作为一名著名的诗人,同

  • 范仲淹一生最危险的经历,差点被对手置于死地,结局你恐怕猜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李元昊,韩琦,宋仁宗

    中国文化催生的“名节”,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在很多古人的眼里,它绝对是神圣的,比生命还重要一千倍。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如果还是个高官,那么他死后往往会得到一个足以让家族引以为荣的“谥号”。“谥号”这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官方拟定的身后评价。古代大臣的谥号一般用两个字概括。拿北宋来说,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

  • 宋朝杭州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下令涨价!灾民:感谢青天大老爷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范仲淹,宋朝,宰相,宋仁宗

    说起范仲淹,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想到他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是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都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进行改善,使得宋朝的西线边防巩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领导庆历革新运动,虽然只推行了一年,却开创了北宋改革风

  • 读懂范仲淹《岳阳楼记》我顿悟:没有一种人生不辛苦,熬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宰相,皇帝,宋朝,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灵乌赋,弦乐器,岳阳楼记,民族乐器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者:洞见CC公元1046年,被贬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一封来信。随信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一幅画着岳阳楼的《洞庭晚秋图》。滕子京在信中写道:“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他想请范仲淹为重修落成的岳阳楼做一篇赋,以便此楼能被后人长久地铭记。范仲

  • 事后才知多高明: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范仲淹,宋朝,买米,米价,百姓

    提到范仲淹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拥有伟大胸襟的历史名人在某次闹灾时却说出“继续涨价”的话,而彼时灾民正处于没钱买米下锅的状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面对饥荒之灾,范仲淹竟“顺应”奸商涨价?范仲淹在公元1049年时被调到杭州任职,不幸的是此地正遭遇着

  • 北宋1050年大旱,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涨米价,百姓大赞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范仲淹,百姓,米价,为官,饥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从他的文章中就能看到他对国家兴亡的重视。范仲淹忧百姓之贫苦,知国家之情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百姓,改善民情。因为淋过雨,所以懂得给别人撑伞。范仲淹自小的艰巨生活,才让他懂得百姓不容易。这么一位心怀天下的父母官,却在北宋饥荒时期,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