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那就读读范仲淹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那就读读范仲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富书 访问量:2530 更新时间:2023/12/10 10:38:31

作者:青杏(富叔团队)

想象一下:

当你穿越到明朝,即将被皇帝朱元璋判处死刑,你如何用一句话拯救自己?

无需多言,你只要大喊一声:

“陛下,我姓范,范仲淹是我的先祖。”

朱元璋就会免除你的死罪。

这不是后世的一个玩笑,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据说范仲淹的十二世孙范文从在明朝任职,他为人刚直,敢于谏言,有一次甚至当面斥责朱元璋,朱元璋勃然大怒,想要处死范文从。

在宣布处死范文从后,朱元璋提审范文从问他道:“范文从,你是哪里人氏?”

范文从并没有惧于天子威严,也没有害怕赴死,而是不卑不亢地答道:“罪臣苏州人。”

“你是苏州人?和苏州范仲淹家是什么关系?”朱元璋再次问道。

“范文正公是微臣先祖,臣是他的十二世孙。”范文从不知道皇帝为何如此之问,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闻言朱元璋突然拿起笔,刷刷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四个大字,然后扶起范文从,将这十四个字递给范文从。

并对范文从说道:“既然你是范仲淹的子孙,看在你先祖的面子上,朕免你一死,并特旨恩准你和你的子孙免死五次。”

范文从想不到,作为十二世孙的自己,在朝代更迭几百年后竟然还会因先祖贤名而得以免除死罪。

莫说朝代更迭的几百年,就是在千年之外的当世,范仲淹也受到世人的敬仰与崇拜。

桐庐的范仲淹纪念馆恢宏古朴,遍布山东、河南、江苏等多个省市的范仲淹纪念祠堂香火鼎沸,湖南岳阳楼门前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书声琅琅。

后世来看范仲淹文能提笔作文章,武能安邦定天下,可谓是人中龙凤,但其实他的一生都写满了苦难与艰辛,只不过他胸有丘壑、坚毅若石的在苦难中开出花朵,在艰辛中种出果实,才成就了一代范文正公。

如果有一天你亲密的血亲兄弟每日饮酒作乐、挥霍无度,你去教育他们不要挥霍钱财、浪费生命时,你的血亲兄弟突然对你说:

“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

你觉得兄弟们话中有话,于是去追查事实,最后却发现原来你以为的父亲不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以为的兄弟不是你的血亲兄弟,冠了二十年的“朱”姓却不是自己本来的姓氏,想要认祖归宗却又被亲族害怕分割财产而拒绝。

茫茫天地间,20岁的七尺男儿,身无长物,血亲宗族不认你,对你有养育之恩的朱家不再容你,你的身边只剩下一个两岁就丧夫带着你改嫁的苦命母亲。

正是追寻来处无可追,欲求归处心茫然。

如果20岁的你面临的是这样的人生巨变,你会如何?

20岁的范仲淹向我们出示了一份他的答卷。

他感念朱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却不愿再寄生于他人,毅然辞别母亲和朱父前往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誓要为母亲、为自己开辟出一番新的天地。

应天书院作为北宋书院之首,不光藏书丰硕,有名师指点学生功课,更是不收学生学费,这对身处窘境的范仲淹来说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好机会。

有史料记载:“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在应天书院,范仲淹昼夜苦读,用尽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睡得很短,吃得很少,倦怠时就用凉水浇脸,饥饿时就以稀粥为食,五年未解衣就枕,读书之刻苦,非常人能企及。

同窗好友看范仲淹如此勤俭,便带来了一桌鱼肉美食邀请范仲淹品尝,然而范仲淹对着美味佳肴却没有吃一口。

同窗气愤地质问他,范仲淹回答道:“感谢你的美意,只是我已经吃惯了稀粥,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再过艰苦的日子我就会不适应,你还是拿回去吧。”

这就是范仲淹,身处贫穷之境却胸有大志,甘于清贫生活,刻苦求学,面对享乐诱惑能坚守初心,不改其志。

少年时代的范仲淹不光拒绝了享乐诱惑,更是放弃了可以窥见天子龙颜的机会。

北宋真宗皇帝巡游到应天府,万人空巷,当地百姓和书院的学生们全都去街道上看皇帝巡游,只有范仲淹一人不为所动依旧在学院刻苦读书。

同窗询问范仲淹为何不去看皇帝巡游,范仲淹回答道:“将来再见皇帝也不晚。”

这就是范仲淹,面对再大的诱惑依然不改其志,在世人醉心于花花世界之时,他依旧怀着年少的初心独行于自己选择的独木桥。

所幸苦心人天不负,寒窗苦读多年,终于在26岁那年,范仲淹科甲成功,进士及第,开了属于他范文正公的仕途一生,他也实现了“将来再见皇帝也不晚”的誓言。

电视剧《清平乐》

苦尽甘来终中举,折桂登科世无双。

我们以为科举高中的范仲淹,一定是从此升官发财走上人生巅峰。

可苦难并没有就此远离他。

少年范仲淹由于不被范氏认可,参加科举考试之时还是不能回归本名,只能以朱说一名高中科举。

高中的范仲淹想要认祖归宗,找回姓氏却依旧遭到拒绝。

时值北宋官场黑暗时代,由于没有高官提携依靠,满腹才华的范仲淹却被授予安徽广德县城掌管狱讼的无品小官。

面对家族的离弃和官场上的不公,范仲淹并没有被打倒,他反而挺起精神,努力工作,更是扛起继父朱家的责任,将半生凄苦的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照顾,更将自己的幼弟们全都送去书院读书(彼时范仲淹的继父朱父已去世)。

范仲淹虽初入仕途却办案公允、刚正不阿,即使因为官微言轻和上司产生争执时,也能坚守初心,形成了广德县刑狱诉讼一派清明的景象。

电视剧《清平乐》

范仲淹初到广德县就发现此地文化教育落后,于是他自掏腰包聘请名士,开院教学,提倡读书,使广德县文风渐盛,从一个进士都没有到进士辈出。

后来范仲淹又调任江苏东台县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的贮运、税收、专卖等工作,本来又是一个品级低微的小官,只需做好分内工作就可,可范仲淹就是心忧天下的范仲淹。

到任不久后,范仲淹就发现海堤年久失修,每次大潮一来,盐场、农田、房屋都被海水淹没,百姓们流离失所甚至死伤无数。

于是范仲淹多次上书自己的上司请求修筑海堤,最终在范仲淹和上司的多重努力下,朝廷决定重修海堤,但是重修海堤任务艰巨、困难重重,这一重任就落到了发起人范仲淹的头上。

范仲淹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毅然地接下了这一利国利民的重任。

修筑海堤随时会面临被潮水吞噬的风险,但是范仲淹反而向险而行,他亲自勘察海岸,亲自带领民工干活,最终海堤重修成功。

历经雨雪冰雹、酷暑寒冬乃至多次吞人性命的海水大潮,海堤最终修筑完成,海堤边的农民和盐民也终于恢复了生产,曾外出避灾的百姓也能得以重返家园,回归安宁生活。

为了感谢范仲淹帮助自己恢复家园和安宁的生活,当地的老百姓都称海堤为“范公堤”,甚至有的灾民将自己改姓为范、为范仲淹设立长生祠。

身为人子,范仲淹照顾母亲,抚爱幼弟,身为人臣,范仲淹虽官阶低微却不改心忧天下其志,为百姓固守家园,开一地学风,培养人才。

这就是范仲淹,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电视剧《清平乐》

想象一下:

你做了大半辈子的文弱书生,从未到过边境,也从未参与过战争,却突然被临危受命要你领兵去抵御茹毛饮血的外族入侵,你会如何?

对死亡的恐惧、对战争的畏惧是否会占据你的内心?

已经年逾50岁被贬在外的范仲淹,面临的就是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艰难重任。

可他却以文人之身向世人、向子孙、向北宋朝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宣布脱离宋朝,建立西夏国,从此,北宋西北边境战火不断,宋军虽然积极抵御却依旧抵不过西夏的兵强马壮,节节败退。

值此朝廷危难之际,范仲淹的推崇者以及他的政敌全都推荐由范仲淹领兵去抵御西夏。

整个大宋朝对范仲淹寄予厚望者有之,小人作祟望他失败战死沙场者有之。

接到朝廷的政令,范仲淹没有一丝犹豫,毅然决然的领兵前往边境去抵御西夏。

边境荒凉,生活苦寒,西夏残虐,宋军又节节败退,整个宋军都处于低迷状态。

初到边境的范仲淹,也吃了败仗。

范仲淹心痛于将士们的牺牲,哀伤着战争的失败,又思念着远方的故土,于是在萧瑟凄凉不能和家人团圆的秋天,范仲淹写出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初次领兵就吃了败仗的范仲淹没有就此消沉,也没有贪生怕死的不顾国之危难,他反而越挫越勇,吸取教训,对边境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首先稳固边防,修筑城池以及多个军事要塞,在边境形成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以遏制西夏军的进犯。

同时招揽灾民、流民以及少数民族灾民回归家园,休养生息,并对边境羌族采取招揽政策,与之签订条约,使羌族脱离西夏,为宋朝效力。

对内范仲淹积极改革军队,积极提拔了狄青、郭逵、张亢等骁勇善战又长于兵法的将领,狄青后来也成为北宋第一名将。

在范仲淹多重改革之下,北宋军队一改颓势,军民同心,最终击败西夏,让西夏对大宋俯首称臣。

在范仲淹手中连吃败仗的西夏军队也不得不感叹一句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们感慨道:“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

这就是范仲淹,面对家国危难,他勇于担当,越挫越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

以文官之身却能领兵征战沙场,以书生之力却能击退外族入侵,保家卫国。

边境战场上的大获全胜,令范仲淹终于得到北宋仁宗皇帝的重用。

在皇帝认可,百官举荐的情况下,范仲淹被擢升为参政知事,官拜副宰相,他的政治抱负也终于有机会得以实施。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就此拉开帷幕。

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提出十条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

这些新政内容益于百姓、益于北宋王朝,可是却剑指朝中官员,于是这些既得利益者全部反对新政,甚至污蔑范仲淹结党营私。

最终,能够改变北宋王朝衰落局面的庆历新政,在北宋官场既得利益者们的包围下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也被贬谪出京。

庆历六年,范仲淹任河南邓州市长期间,收到了自己的知音好友、政治同盟藤子京的来信。

藤子京被贬谪岳阳期间,重修岳阳楼后,想请好友范仲淹写一篇赋刻于岳阳楼,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虽未亲临岳阳楼,却根据《洞庭晚秋图》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其中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为国为民的先驱人士。

那便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实这段话,便是对范仲淹一生最好的诠释。

身处苦难之中,他没有失意消沉,宏图大志得以施展之时,他没有得意炫耀。

身居庙堂得朝廷重用之时,他没有忘记心忧百姓,被贬谪远离朝廷之时,他没有忘记心忧朝廷。

他的所有喜悲忧乐都不以个人得失为转移,反而是全部寄于天下兴亡。

范仲淹的一生,出身寒门亦成贵子,一介书生胸壑十万甲兵。

身为寒门孤儿,被宗族离弃,他却没能被磨难打倒,反而勤学苦读,最终科举高中。

身为无品小官,官微言轻,他却没能碌碌无为就此消沉,反而廉明办案,兴办学院,更是重修海堤,拯救百姓于水火。

身为一介书生,又已两鬓斑白,他却没有贪生怕死,反而肩负重任,能带领宋军驱逐外族入侵,守护家国。

身为当朝宰相,变法失败又被贬谪,他却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反而挥洒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千古绝唱。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最苦难的境遇中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中绝处逢生。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绝对不可能的绝境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很难,那就读读范仲淹。

作者简介:青杏,富书作者,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标签: 范仲淹朱元璋宰相进士明朝

更多文章

  • 他姓范,范仲淹的范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标签:范仲淹,韩琦,宋仁宗,宰相,吕夷简,富弼

    西风乍起,黄沙铺天盖地横扫而来,天色被遮挡得黑沉沉的。大宋的西北边塞上,金鼓喧阗,喊杀声响成一片,战争进行得异常激烈。一位两鬓斑白的将军,镇定自若地挥动着令旗发号施令,率领将士们布阵御敌。鏖战良久,来偷袭的西夏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敌军丢盔弃甲逃回西夏国。这位主帅就是被称作“龙图老子”的范仲淹,他治军

  • 灾荒年间,范仲淹为什么还要拼命吃喝玩乐?上善不善!

    历史解密编辑:百年史记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善不善,灾荒

    灾荒年间,范仲淹领命去赈灾,而他不是开仓放粮拯救百姓,却是整日沉迷吃喝玩乐,然而离奇的是,百姓却对他的行为纷纷拍手称赞。明白范仲淹背后的用意后,才明白上善不善!当时在赈灾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北宋年间,江淮一带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饥荒,朝廷派出范仲淹前去赈灾,不过接下来的情况让朝臣们都惊掉了下巴。范仲

  •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韩琦,宰相,晏殊,宋朝,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拨弦乐器,官宦世家

    图片来源: 徐里、李晓伟、李豫闽(福建)①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秋凉渐盛。邓州,花洲书院内,数排平房,红砖碧瓦,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其间一房内,一着绯色官服的中年人正奋笔疾书,身旁站一书童,研墨,展纸,看茶,有条不紊地伺候着。少顷,那官人搁笔,一声:O了。书童立马捧起书稿,高声吟读起来:岳

  • 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范仲淹,米价,太后,宋仁宗,百姓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位忠君爱国,誓死捍卫国家,心系苍生的有志之士,他们是每个时代发展和强盛的根本,是我们世代学习的榜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出自我国北宋时期的诗人范仲淹的诗句,这句诗充分表达了无数英雄豪杰,为天下民众舍生取义的民族美德。范仲淹作为一名著名的诗人,同

  • 范仲淹一生最危险的经历,差点被对手置于死地,结局你恐怕猜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李元昊,韩琦,宋仁宗

    中国文化催生的“名节”,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在很多古人的眼里,它绝对是神圣的,比生命还重要一千倍。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如果还是个高官,那么他死后往往会得到一个足以让家族引以为荣的“谥号”。“谥号”这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官方拟定的身后评价。古代大臣的谥号一般用两个字概括。拿北宋来说,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

  • 宋朝杭州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下令涨价!灾民:感谢青天大老爷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范仲淹,宋朝,宰相,宋仁宗

    说起范仲淹,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想到他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是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都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进行改善,使得宋朝的西线边防巩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领导庆历革新运动,虽然只推行了一年,却开创了北宋改革风

  • 读懂范仲淹《岳阳楼记》我顿悟:没有一种人生不辛苦,熬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宰相,皇帝,宋朝,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灵乌赋,弦乐器,岳阳楼记,民族乐器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者:洞见CC公元1046年,被贬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一封来信。随信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一幅画着岳阳楼的《洞庭晚秋图》。滕子京在信中写道:“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他想请范仲淹为重修落成的岳阳楼做一篇赋,以便此楼能被后人长久地铭记。范仲

  • 事后才知多高明: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范仲淹,宋朝,买米,米价,百姓

    提到范仲淹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拥有伟大胸襟的历史名人在某次闹灾时却说出“继续涨价”的话,而彼时灾民正处于没钱买米下锅的状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面对饥荒之灾,范仲淹竟“顺应”奸商涨价?范仲淹在公元1049年时被调到杭州任职,不幸的是此地正遭遇着

  • 北宋1050年大旱,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涨米价,百姓大赞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范仲淹,百姓,米价,为官,饥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从他的文章中就能看到他对国家兴亡的重视。范仲淹忧百姓之贫苦,知国家之情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百姓,改善民情。因为淋过雨,所以懂得给别人撑伞。范仲淹自小的艰巨生活,才让他懂得百姓不容易。这么一位心怀天下的父母官,却在北宋饥荒时期,老

  • 1050年杭州遇到百年不遇大灾,范仲淹召集米商涨价,灾民赞口不绝

    历史解密编辑:畅敏风云标签:西夏,皇帝,宋朝,大灾,诗人,范仲淹,李元昊,齐特琴,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公元1050年,百年不遇的大旱扑向浙江杭州,田园几乎颗粒无收,当地粮价突然暴涨,许多老百姓吃不起饭,鱼米之乡哀声一片。然而,面对这种局面,杭州知府范仲淹却下令米价上涨,而且要求直接翻一番,气得朝廷官员纷纷骂范仲淹是个坏蛋,你这不是把老百姓往火坑里推吗?但是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当地老百姓非但不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