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的这首边塞词,开篇就是千古绝唱,还被《西厢记》直接搬运

范仲淹的这首边塞词,开篇就是千古绝唱,还被《西厢记》直接搬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话诗词 访问量:275 更新时间:2024/5/2 20:06:25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实甫《西厢记》

这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的名句,是女主角莺莺奔赴长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

又因为《西厢记》的流行度与传唱度,这几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尤其是“碧云天,黄花地”六个字,因为朗朗上口的旋律感和极天际地的画面感,历来被人们冠以“千古绝唱”的美名,人们也很乐意接受这是王实甫的原创佳句。

殊不知,“碧云天,黄花地”这两句其实是王实甫从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中搬运而来,而且只是改了一个字,范仲淹的原句是“碧云天,黄叶地”。

所以说,应该将“千古绝唱”的美誉的原创标签贴在范仲淹的身上更为合适。“碧云天,黄叶地”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原词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为北宋早期的填词人,范仲淹的《苏幕遮》仍然没有完全脱离晚唐五代词作的窠臼,但词作已然呈现出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韵味,因为词人描写的是以宏大的时空背景为依托的词作境界,这已经不同于晚唐五代以花前樽下为主旋律的词作了。

范仲淹的《苏幕遮》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展现的是一幅壮丽辽阔的秋景图。整个上阕所写的辽阔高远、色彩斑斓、毫无萧瑟衰飒情味的秋景,在传统文人笔下还是很少见到的,在以“悲秋”为主旋律的词中,像范仲淹这样的动人之作更是少之又少。

开篇句“碧云天,黄叶地”,此人只用了六个字就将广阔的空间意象呈现在了读者眼前,那是一幅天空湛蓝深远、大地铺满黄叶的深秋景象。

不得不说,这六个字所蕴含的景象是辽阔旷远的。词人俯仰天地之间,以天地为依托,视线从上至下,极力创设词境、营造词意。

尤为可贵之处在于,词人天衣无缝地给这辽阔旷远的秋色渲染上双重的色彩:一个“碧”字形容天空的颜色,一个“黄”字用来描摹大地的色彩,这独属于深秋的景象被词人准确地捕捉到、并成功地填进词中。

这时的词人像极了一位油画大师,他准确地从颜料中选取了两种颜色,在背景板上涂抹起来,一幅“碧云天,黄叶地”的画面便呈现在了人们眼前。每一个读到这句词的人似乎都会拿起手中的画笔在背景板上渲染几笔,即使不会画画的人也可以凭借想象力填充出这美妙的画卷来。

接下来的“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词人移形换步,将视野聚焦到开阔的大地上,他看到那水天相接处的一江秋水。

这是词人的视觉体验,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秋色画卷,词人笔下的秋色是斑斓的、是绚烂的,是铺天盖地的极富感染力的斑斓色彩。

看,那湛蓝深远的天空,天空之下是那铺满金黄色落叶的大地,大地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视线的尽头,一江秋水与天色接壤,秋色也延伸到江面上,水天相接,天水一色,好一幅深秋江天远景图啊。

江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在水光与天色的掩映下,也呈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动人心扉的翠绿色彩。烟雾本来是白色的,但经过光线的折射,在词人的眼中就呈现出别样动人的色彩。

远远望去,烟雾好像和湛蓝的天空连在一起,又好像和秋水碧波连在一起。所以词人才会说“寒烟翠”,而这个“寒”字又恰恰突出了烟雾给人带来的秋意缱绻的朦胧美感与意境。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的词境交织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极为辽阔高远、色彩斑斓的秋意图。傍晚时分,落日将它最后一抹余晖洒在远处的山峦上。从词人的视角望去,这是碧水蓝天、芳草萋萋的极致视觉体验。

词人满眼都是秋色,词人眼中的秋色铺天盖地,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最后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所以,当词人感知到这样的景致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上阕后三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三句的词义隽永绵延,意境旷远悠长,将天、地、山、水的色彩通过一抹斜阳连接在一起,景物从词人的视线之内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尤其是词人笔下那萋萋的芳草,足以让读者将它与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联系起来。

因为自《楚辞·招隐》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伊始,芳草便成为怀念远方与乡思离情的代名词,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同传统的文人一样,“芳草”在范仲淹的心中也成为乡思离情的寄托,这种情感也从词人对“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地流露出来。

词人的情感如涓涓细流一样绵延而来,词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词境从上阕的写景到下阕的抒情,过渡自然,彰显词人创作手法巧妙。

范仲淹笔下的芳草不仅仅停留在这幅秋景图之内,一句“更在斜阳外”,让词中的“芳草”意象跳脱出画面,延伸在斜阳之外,延伸到远方,延伸到词人的故乡。此时的“芳草”已然成为词人的情感纽带,成为全词的抒情线索。

范仲俺是江苏人,自从他到延州、耀州戍边开始,他就远离故乡、远离亲人朋友,加之边塞的生活很清苦,所以在长期的戍边生涯中,范仲淹那悠悠的乡思离情和离别愁绪不免会在他的情感世界里流露出来。

行文至此,词意已经呼之欲出了,原来词作中的每一样景物都被词人赋予了别样的情感,那就是词人心中那缱绻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

而这种种被词人赋予了情感的景物最后都汇聚到那“芳草”意象之中,词人的情感也是由芳草这一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引出来的。

过片两句“黯乡魂,追旅思”,词人紧承上片的芳草天涯,直接点出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词中的“乡魂”就是思乡的情思。这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思乡和羁旅的愁绪愈来愈强烈。

乡魂和旅思在写作手法上属于互文,此处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由此也能看出词人边塞生活的时间之久,字里行间是词人乡思心绪的真情流露。

故乡在词人的边塞生活中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故乡的温柔与可亲也成为词人在枯燥生活中聊以自慰的情感寄托。

接下来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两句是词人对边塞生活的描写。无尽的乡思与离愁牵绊着词人,也无时无刻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每到晚上,这种情感就变得更加强烈。词人回想白天的思乡之情延续进梦中,他也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梦中的自己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正待他与亲友一一寒暄之时,词人从梦中惊醒。梦醒时分,词人恍然不已,原来只是好梦一场。

漫漫长夜,词人难以入眠,于是他来到屋外,这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月光洒在庭院中的片片落叶上;词人举头望月,只见皓月当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词人或许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同样在月明之夜的思乡之情来。

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点,但是彼时彼刻的情感都是一样的,那是跃然纸上的思乡之情,那是跨越时空的思乡之情,那是人类永恒的情感。

范仲淹的思乡之情无法消除,他在此刻正好可以倚楼凝望、遥思这一轮明月,但是这种愁怀反而因为明月更加强烈起来,词人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由得发出“明月楼高休独倚”的慨叹。

范仲淹从斜阳写到明月,这是时间的挪移,也是词意的递进。词人从寥廓的秋景写到明月与高楼,所处的地点虽然没有变化,但是词人的视角发生了转变。这就好比电影拍摄中的长镜头一样,从遥远的天边一直向后挪移,镜头和词人所处地点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将镜头聚焦在词人的身上。

这是一个延续的画面,有一条明显的情感线贯穿其中,就是词人的思乡之情和离情别绪。画面中出现的景物,如天地、黄叶、烟波、斜阳、芳草、明月,都成为词人情感的寄托。这样的写法带来的好处就是: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全词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伤感旋律中缓缓落下帷幕。因为长夜漫漫,明月之下独倚高楼的词人夜不能寐,所以他就饮起酒来,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词人本欲借酒消愁,可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词人欲遣相思反而更增添了相思之苦、更增添了怅惘之情。

这两句历来好评如潮,被称为千古名句,抒情的成分是很明显的,也是很强烈的,而且词句也很新奇。写到这里,郁积在词人心中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人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为词作画上了让人意犹未尽的句号。

在传统写作中,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范仲淹的《苏幕遮》则突破了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因为范仲淹在这首词中词作所描绘的秋景是辽阔高远的,是铺天盖地的,是色彩斑斓的。

品读《苏幕遮》中的词句,宛如欣赏一幅多色的秋景图。

这一点在开篇几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几句极富画面美与意境美。显示了词人立于天地之间的广阔胸襟,以这样的胸襟反衬思乡与离情的怅然。所以每当读这几句的时候,总能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也能激发出人们无尽的想象力。

品读《苏幕遮》中的词句,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一点在结尾几句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试看“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虽然是最后几句,词人却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婉转的愁思,将羁旅之思与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在这样的词意和词境中,词人所抒发的感情就显得柔而有骨,深挚真切不流于俗套了。

这首词的寻常之处就是:上片寓情于景写景,下片借景抒情,这本来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但是这首词又有自身的不同寻常之处:那就是秋景与柔情的融合交织。

范仲淹的《苏幕遮》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苏幕遮》一词中的秋景是辽阔高远的,是色彩斑斓的,是毫无萧瑟衰飒情味的;词中的柔情是缱绻动人的,是缠绵悱恻的,是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的交织交汇。

通过以上两点就可以一探《苏幕遮》在写景中所蕴含的永恒的情感了,无怪乎清代文人谭献在《谭评词辨》将范仲淹词这首词誉为“大笔振迅”之作,将这首词称为千古绝唱,是中肯而贴切的,也是实至名归的。

标签: 范仲淹苏幕遮乡思词作

更多文章

  •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给好评,司马光却给差评,究竟谁在撒谎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重修,诗人,滕子京,范仲淹,司马光,岳阳楼,王安石,拨弦乐器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给好评,司马光却给差评,究竟谁在撒谎引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成就了范仲淹,也让岳阳楼闻名遐迩,至今岳阳楼仍是湖南省知名度最高的景点之一。岳阳楼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西晋南北朝被称为“巴陵城楼”。唐代诗人李白在行至江陵时写下“楼观岳阳尽,川

  • 范仲淹与王安石

    历史解密编辑:鹿鸣新闻标签:范仲淹,王安石,宋神宗,宰相,欧阳修,韩琦

    文/范小红被王安石称为“一世之师”,并赞其“由初迄终,名节无疵”的是范仲淹,评价一个人一生名节没有瑕疵,足见王安石对范文正公的崇敬。那么,到底范仲淹和王安石有着怎样的交往?让我们把时光追溯至北宋。回到那个时代的杭州。北宋时的杭州到底有多美?其时,仁宗作诗称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皇祐元年(1

  • 洮姐妹话家风丨范仲淹家训,让一个家族兴旺了八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洮南市妇联标签:范仲淹,家训,石延,孝道

    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他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他的人生目的。范仲淹曾留下家训百字铭,他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我们一般世间人能够看到三代不衰,很难得了。1、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 范仲淹, 一首词, 被欧阳修讥笑, 却名流千古, 成为边塞词的首创

    历史解密编辑:乐乐寻味标签:苏轼,陆游,晏殊,诗人,范仲淹,欧阳修,辛弃疾,边塞词,科学家,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御史范文正,性情耿直,多次直言上书怼皇帝,朱元璋大为光火,一怒之下,要问斩于他。行刑之前,朱元璋查看呈上来的奏折,当看到范文正的家族介绍时,急忙把他传唤至跟前,问,“你可是范仲淹的后人?”“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范文正答道。此话一出,画风突然转变,朱元璋不仅当下赦免他的死罪,

  • 一首马屁诗短到只有两句,却拍到点子上了,范仲淹:给他升官!

    历史解密编辑:老黄说史标签:刘邦,韩琦,范仲淹,马屁诗,古典乐,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一首马屁诗短到只有两句,却拍到点子上了,范仲淹:给他升官!在人们的既有经验中,古诗最少会有4句,比如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之类,这样的诗才是合乎规矩的。比如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虽简短,却气势、文采及人生哲理均不输长诗。三句诗就非常罕见了,人

  • 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过得如何?范仲淹得以善终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范仲淹,宰相,宋哲宗,范纯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出自《岳阳楼记》的名言,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的熟悉。而这句话的提出者,则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范仲淹。说起范仲淹,这位北宋的名臣,在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除了这篇《岳阳楼记》之外,由他主导的庆历新政,几乎影响了北宋上百年的时间。北宋一朝,如果要评一个对北宋影响力的

  • 范仲淹曾三次被贬,为啥均被人们称为具有光耀风范?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晏殊,富弼,宰相,皇帝,声乐,范仲淹,宋仁宗,拨弦乐器,民族乐器,齐特琴类

    作者:赵心放编辑搜图范仲淹(989-1052年 ),北宋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治理国家、戍守边境和文学成就方面等都有突出的成就,他的思想品质对后世影响深远。(一)“划粥断齑”苦读书范仲淹的身世很坎坷,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带着他这个“拖油瓶”改嫁,随继父姓,起名为朱说。朱说从小生活贫苦,

  • 宁夏风华6:没有宋军好水川惨败,难有范仲淹名满天下的《岳阳楼记》,张元给北宋带来了多惨痛的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桂临塞上聊历史标签:宋军,西夏,韩琦,范仲淹,弦乐器,岳阳楼记,宁夏风华,电影导演,张元(导演),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有意思挖掘鲜为人知的有关宁夏的诗歌故事,讲述你不熟悉的诗人在宁夏的历史,我是威叔!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诗歌历史味道!《宁夏的诗》 宁夏古诗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那些闪耀宁夏历史天空的诗人5:如果北宋朝廷能把张元留住,西夏的崛起可能就没那么快了,更难有名篇《岳阳楼记》前言只要是

  • 北宋难民吃不起米,范仲淹:涨米价,难民:真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宰相,米价

    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便是出自于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笔下,不禁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范仲淹祖先便是唐朝时期的宰相,其父亲便是在范仲淹年少时得病去世,后范仲淹追随母亲改嫁,并改了名字。在逐渐长大后深知家中不容易,便下定决心光复祖上往日荣耀,独自一人前往南都地区求学,寒窗苦读数十载,希望能够有一天能够实现理

  • 范仲淹54岁行书《乡曲帖》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范仲淹,乡曲帖,朱昂,尚文,仲淹

    北宋范仲淹书札《边事帖》,又称《乡曲帖》,粉花笺本,纵30.5cm,横42cm,行书,13行93字。故宫博物院藏。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信中“知府刑部”是富严,他曾官刑部郎中,此时正在苏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苏州人,因此对富严给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