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给好评,司马光却给差评,究竟谁在撒谎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给好评,司马光却给差评,究竟谁在撒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档案笔记 访问量:3433 更新时间:2023/12/24 11:51:41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给好评,司马光却给差评,究竟谁在撒谎

引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成就了范仲淹,也让岳阳楼闻名遐迩,至今岳阳楼仍是湖南省知名度最高的景点之一。岳阳楼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西晋南北朝被称为“巴陵城楼”。

唐代诗人李白在行至江陵时写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诗句,“岳阳楼”之名才由此得来。我们如今看到的岳阳楼在实际上经过多次修整,其中以北宋时期滕子京重修最为著名。

范仲淹给好评,司马光却给差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文中所写的滕子京正是北宋庆历四年间,因泾州公案被贬为岳州知军州事的滕宗谅(字子京)。

《岳阳楼记》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来总结滕宗谅任职期间的功德,范仲淹对他重修岳阳楼一事大加赞赏。同为北宋名臣,编写有《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却对滕宗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在司马光所著的《涑水记闻》中记载的滕宗谅贪污公款、为官不正,重修岳阳楼完全出于谋取私利,不值得被歌功颂德。对滕宗谅重修岳阳楼一事,司马光与范仲淹给出完全相左的评价。本就没有多少存在感的滕宗谅因此事,风评遭两极分化,一度上升到他本人的作风问题。

“还原”泾州公案,贪污旧账另有隐情范仲淹与滕宗谅同为大中祥符八年所中进士,两人的境遇却大不相同,泾州公案也让后世人对滕宗谅的评价褒贬不一。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滕宗谅在西北的甘肃泾州任知州,当时正值西夏攻打北宋。

在宁夏定川寨一战中,滕宗谅率领的军队不敌西夏,士兵所剩无几,此时范仲淹的援军正在路上。面对敌方优势,滕宗谅沉着应对,他鼓舞城内百姓参与作战,临时组成民兵队伍镇守城池,最终等到援军一举反击西夏敌军。

这一战赢得艰难但光荣,滕宗谅体恤在此战中英勇奋战的将士,依惯例犒劳全军,并为在这一战中牺牲士兵的家人送去抚恤金。这本是滕宗谅树立军心、体恤士兵之举,却被御史梁坚以私自挪用公款之罪弹劾。

宋仁宗派官吏到泾州盘查账目,滕宗谅为免其余人受到牵连,一举将账本烧毁。宋仁宗大怒,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为他求情未果,又因账本销毁无法判定滕宗谅贪污之罪,这才将他谪贬至岳阳。

范仲淹秉性刚正,好友“偏袒”所言不实滕宗谅因泾州贪污公款一案而备受指责,其好友范仲淹的维护也被称为偏袒。但作为北宋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出于私情“硬凹”滕宗谅好官人设之举,与他平生所行之事不符。

范仲淹在北宋官至参知政事,声誉极高,素以忠勇正直、刚正不阿而得名,同在朝廷为官的欧阳修用:“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来评价范仲淹,明朝忠臣方孝孺更是给出:“古之至人,忘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忧。饮食梦寐,四海九州。”的高度赞扬。

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此精神的忠实践行者。范仲淹在朝为官时为百姓谋福利,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由他推行的“庆历新政”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整肃了北宋吏治,为朝廷选拔人才,让官吏腐败的现象从根源处得到改善。

施行“庆历新政”期间,是宋朝至建国以来政治最清明、国家最繁荣的阶段。“庆历新政”威胁到了北宋贵族官僚、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范仲淹推行新政意志坚定,不愿退让。

对宋仁宗耿直谏言,因此不断受到贵族官僚的弹劾,一年后以结党营私、滥用职权的罪名被贬至邓州。这样一位性情中人,专程为挽回好友滕宗谅的声誉而大张旗鼓创作《岳阳楼记》,实在与范仲淹的作为不符。

司马光等“守旧”老派:重修岳阳楼有功无过与范仲淹意见相左的司马光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中成就最高的著作之一。司马光与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是生平最大的政敌,宋仁宗在位期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王安石于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主张变法。

二人改革的方面有所不同,却都威胁到了贵族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司马光则从始至终都站在新政改革的对立面。王安石变法是大胆创新,司马光主张传统守旧,他在宋神宗继位期间指出新政改革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因极力反对变法,司马光退居洛阳,把十五年的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编写《资治通鉴》一书中。虽然范仲淹、滕宗谅一派并未与司马光发生正面冲突,但三人同在宋朝为官,必定生有嫌隙。司马光为人沉稳谨慎、忠厚正直,极重宗法律例。

单就滕宗谅重修岳阳楼一事,在他看来是劳民伤财之举,前有滕宗谅焚烧账本挪用公款。后又在岳阳花费大量财力、物力重修岳阳楼,这位极看重律例的“守旧”史官自然对他好感全无。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写道:“所得近万缗,置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意在指责滕宗谅为达成敛财目的,自作主张兴修岳阳楼,并与泾州公案联系在一起,认为滕宗谅自私自利,有悖清廉为官的准则。

滕宗谅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大作为,但除了焚烧账本一事外,在为官期间并无任何出格之举。《宋史》中记载的滕宗谅“好施予,及卒,无余财”,以此赞扬他为官清廉,死后家中无多余财产,可见贪污公款、私自敛财的真实性并不大。

史书提到滕宗谅“所莅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他素来注重教育,被贬至岳阳后兴建多所学宫,为当地教育事业作出不小的贡献。滕宗谅在岳阳治理仅一年时间,便使当地“政通人和”,经济、政治得到快速发展。

重修岳阳楼的计划也是在“百废俱兴”的前提下实行。除了重修岳阳楼,滕宗谅也治理洪水,修筑防洪长堤,种种作为深得民心。

结语:综上,就史料记载来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一事确为有功无过。范仲淹给好评,司马光却给差评,作者是更愿意相信前者的评价的。至于对广大读者来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那么大家认为究竟谁在撒谎,谁的话可信度更高呢?

更多文章

  • 范仲淹与王安石

    历史解密编辑:鹿鸣新闻标签:范仲淹,王安石,宋神宗,宰相,欧阳修,韩琦

    文/范小红被王安石称为“一世之师”,并赞其“由初迄终,名节无疵”的是范仲淹,评价一个人一生名节没有瑕疵,足见王安石对范文正公的崇敬。那么,到底范仲淹和王安石有着怎样的交往?让我们把时光追溯至北宋。回到那个时代的杭州。北宋时的杭州到底有多美?其时,仁宗作诗称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皇祐元年(1

  • 洮姐妹话家风丨范仲淹家训,让一个家族兴旺了八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洮南市妇联标签:范仲淹,家训,石延,孝道

    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他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他的人生目的。范仲淹曾留下家训百字铭,他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我们一般世间人能够看到三代不衰,很难得了。1、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 范仲淹, 一首词, 被欧阳修讥笑, 却名流千古, 成为边塞词的首创

    历史解密编辑:乐乐寻味标签:苏轼,陆游,晏殊,诗人,范仲淹,欧阳修,辛弃疾,边塞词,科学家,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御史范文正,性情耿直,多次直言上书怼皇帝,朱元璋大为光火,一怒之下,要问斩于他。行刑之前,朱元璋查看呈上来的奏折,当看到范文正的家族介绍时,急忙把他传唤至跟前,问,“你可是范仲淹的后人?”“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范文正答道。此话一出,画风突然转变,朱元璋不仅当下赦免他的死罪,

  • 一首马屁诗短到只有两句,却拍到点子上了,范仲淹:给他升官!

    历史解密编辑:老黄说史标签:刘邦,韩琦,范仲淹,马屁诗,古典乐,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一首马屁诗短到只有两句,却拍到点子上了,范仲淹:给他升官!在人们的既有经验中,古诗最少会有4句,比如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之类,这样的诗才是合乎规矩的。比如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虽简短,却气势、文采及人生哲理均不输长诗。三句诗就非常罕见了,人

  • 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过得如何?范仲淹得以善终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范仲淹,宰相,宋哲宗,范纯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出自《岳阳楼记》的名言,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的熟悉。而这句话的提出者,则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范仲淹。说起范仲淹,这位北宋的名臣,在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除了这篇《岳阳楼记》之外,由他主导的庆历新政,几乎影响了北宋上百年的时间。北宋一朝,如果要评一个对北宋影响力的

  • 范仲淹曾三次被贬,为啥均被人们称为具有光耀风范?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晏殊,富弼,宰相,皇帝,声乐,范仲淹,宋仁宗,拨弦乐器,民族乐器,齐特琴类

    作者:赵心放编辑搜图范仲淹(989-1052年 ),北宋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治理国家、戍守边境和文学成就方面等都有突出的成就,他的思想品质对后世影响深远。(一)“划粥断齑”苦读书范仲淹的身世很坎坷,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带着他这个“拖油瓶”改嫁,随继父姓,起名为朱说。朱说从小生活贫苦,

  • 宁夏风华6:没有宋军好水川惨败,难有范仲淹名满天下的《岳阳楼记》,张元给北宋带来了多惨痛的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桂临塞上聊历史标签:宋军,西夏,韩琦,范仲淹,弦乐器,岳阳楼记,宁夏风华,电影导演,张元(导演),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有意思挖掘鲜为人知的有关宁夏的诗歌故事,讲述你不熟悉的诗人在宁夏的历史,我是威叔!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诗歌历史味道!《宁夏的诗》 宁夏古诗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那些闪耀宁夏历史天空的诗人5:如果北宋朝廷能把张元留住,西夏的崛起可能就没那么快了,更难有名篇《岳阳楼记》前言只要是

  • 北宋难民吃不起米,范仲淹:涨米价,难民:真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宰相,米价

    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便是出自于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笔下,不禁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范仲淹祖先便是唐朝时期的宰相,其父亲便是在范仲淹年少时得病去世,后范仲淹追随母亲改嫁,并改了名字。在逐渐长大后深知家中不容易,便下定决心光复祖上往日荣耀,独自一人前往南都地区求学,寒窗苦读数十载,希望能够有一天能够实现理

  • 范仲淹54岁行书《乡曲帖》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范仲淹,乡曲帖,朱昂,尚文,仲淹

    北宋范仲淹书札《边事帖》,又称《乡曲帖》,粉花笺本,纵30.5cm,横42cm,行书,13行93字。故宫博物院藏。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信中“知府刑部”是富严,他曾官刑部郎中,此时正在苏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苏州人,因此对富严给予自

  • 范仲淹家训,让一个家族兴旺了八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无处不风景love标签:范仲淹,家训,至交

    “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范仲淹大意:凡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要多想想有没有什么隐患。心得: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除了你的父母亲人,至交老友,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对你好。做人不能被一时的好处迷花眼,而看不到背后隐藏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