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曾三次被贬,为啥均被人们称为具有光耀风范?

范仲淹曾三次被贬,为啥均被人们称为具有光耀风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 访问量:4022 更新时间:2024/2/19 16:49:05

作者:赵心放

编辑搜图

范仲淹(989-1052年 ),北宋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治理国家、戍守边境和文学成就方面等都有突出的成就,他的思想品质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划粥断齑”苦读书

范仲淹的身世很坎坷,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带着他这个“拖油瓶”改嫁,随继父姓,起名为朱说。

朱说从小生活贫苦,十几岁寄住在寺庙里读书。他没像唐代的宰相王播那样,早年寄住在寺庙读书时蹲和尚的饭吃,因此虽然不招和尚待见,但没被赶出来。他每天早晨自己煮一锅粥,担心太饿一口气把它吃光,就等它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一根腌韭菜,早晚各用半根下饭。这就是典故“划粥断齑”的由来。

他有个同学的父亲是高官,听说此事后很赞赏朱说,说他将来必定大有出息,叫同学带一些美食给他吃。朱说再三推辞,后来实在托不过情面才收下,但放了很多天仍没有吃。问他不吃的原因,他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朱说的这种刻苦精神把寺庙住持感动了,每天送几个饼给他充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朱说不断地努力,27岁时进士及第。为母亲过世服丧结束后,经朝廷批准,恢复范姓,取名仲淹,字希文。

编辑搜图

(二)忠耿直谏为国家

晏殊对范仲淹有知遇之恩。范仲淹为母亲守丧住在应天府,当时晏殊正在当地任主官,就聘请范仲淹主持府学。这是对他的第一次提携。晏殊回朝当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副总司令),向皇帝举荐范仲淹任秘阁校理。秘阁校理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整理宫廷藏书。官位不是很高,但可以经常看到皇帝,算一条提职升官的快车道吧?范仲淹从内心来说自然是非常感谢晏殊的。

但有件表面看来是礼仪方面的事,他不顾晏殊明哲保身的意见,为了维护国家的安稳,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与晏殊差点闹翻。

刘太后不是时任皇帝宋仁宗的亲生母亲,在宋仁宗十九岁已成人后仍主持朝政。礼官为了奉承太后,这一年冬至节计划让宋仁宗率百官向太后跪拜献寿。皇帝成年之后太后仍不归政,使人联想到武则天篡唐,会对国家带来潜在的危险。

编辑搜图

范仲淹不仅反对向太后跪拜献寿,还要求宋仁宗亲自治理国家。晏殊指责范仲淹是乱出风头,说会连累作为举荐人的自己。范仲淹义正词严地说,如果你后悔当初举荐了我,认为我朽木不可雕,可以向朝廷声明。但我绝不会因为受到斥责,就忘记你对我的知遇之恩,也不会改变我自己的所作所为。

其实晏殊指责范仲淹,不是因为范仲淹说错话做错事,而是担心得罪了太后,连累了自己。范仲淹为这事被贬出了京城,到河中府去当一个小小的通判。同事们为他送行时称赞道:范君此行,极为光耀!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顾个人荣辱,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二十八年官宦生涯中,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曾在不到十年内三次被贬:文前所述是第一次被贬。接着又在废郭皇后问题上二次被贬。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

编辑搜图

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曾三次被贬。一般说来,贬职不是好事,会受到不少人的白眼,自己也觉得灰溜溜的。但范仲淹每次被贬,每次都会受到不少人的高评,认为是他人格高尚的体现。。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富弼少年时,心胸开阔,十分好学,范仲淹十分欣赏他。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推荐富弼参加制科考试。富弼从此进入官场,后来成为一代名相。

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劝他认真读书,说不知古今大事不明道理的人,只是一个匹夫而已。狄青从此认真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编辑搜图

(三)防守边塞撰名词

范仲淹当上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时,西夏元昊屡屡入侵宋朝西北边塞。宋朝实行的是重文轻武政策,加之订立澶渊之盟后数十年无战事,部队战斗力极差,与西夏军交战屡战屡败。朝廷被迫派范仲淹去防守西北边塞。范仲淹上任后,加紧训练部队,认真建造防御工事,西夏军队侵犯了几次都被打得大败而归。正如百姓唱的民谣“军中有一范,西夏人闻之惊破胆”,西夏军队碰到范仲淹只好绕道而行,更不敢去侵犯他的防区了。

但是边患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班师回中原更是遥遥无期,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秋思》就是写于这个时期。此时年过半百的他,保家卫国的壮志,对战争的厌恶,对故乡的思念,构成了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这首词意境悲壮苍凉,气势雄浑刚健,可称是大宋第一首边塞词,世人评说为宋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以后由苏东坡、辛弃疾领军的豪放派打下了基础。

笔者管见,范仲淹的人格力量在中国历史上光耀千秋,是古代文人学士的楷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们今天依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编辑搜图

【作者简介】赵心放,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历史文化)

125926681@qq.com(小说散文)

更多文章

  • 宁夏风华6:没有宋军好水川惨败,难有范仲淹名满天下的《岳阳楼记》,张元给北宋带来了多惨痛的教训?

    历史解密编辑:桂临塞上聊历史标签:宋军,西夏,韩琦,范仲淹,弦乐器,岳阳楼记,宁夏风华,电影导演,张元(导演),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有意思挖掘鲜为人知的有关宁夏的诗歌故事,讲述你不熟悉的诗人在宁夏的历史,我是威叔!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诗歌历史味道!《宁夏的诗》 宁夏古诗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那些闪耀宁夏历史天空的诗人5:如果北宋朝廷能把张元留住,西夏的崛起可能就没那么快了,更难有名篇《岳阳楼记》前言只要是

  • 北宋难民吃不起米,范仲淹:涨米价,难民:真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宰相,米价

    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便是出自于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笔下,不禁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范仲淹祖先便是唐朝时期的宰相,其父亲便是在范仲淹年少时得病去世,后范仲淹追随母亲改嫁,并改了名字。在逐渐长大后深知家中不容易,便下定决心光复祖上往日荣耀,独自一人前往南都地区求学,寒窗苦读数十载,希望能够有一天能够实现理

  • 范仲淹54岁行书《乡曲帖》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范仲淹,乡曲帖,朱昂,尚文,仲淹

    北宋范仲淹书札《边事帖》,又称《乡曲帖》,粉花笺本,纵30.5cm,横42cm,行书,13行93字。故宫博物院藏。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信中“知府刑部”是富严,他曾官刑部郎中,此时正在苏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苏州人,因此对富严给予自

  • 范仲淹家训,让一个家族兴旺了八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无处不风景love标签:范仲淹,家训,至交

    “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范仲淹大意:凡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要多想想有没有什么隐患。心得: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除了你的父母亲人,至交老友,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对你好。做人不能被一时的好处迷花眼,而看不到背后隐藏的危机。

  •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夜阑听书雨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宰相,赵恒,仁宗

    五千年中华盛世,十四亿炎黄子孙,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肩负起了民族的脊梁,有多少志士将天下兴亡之命脉担责于肩。千余年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民族精神,霍去病封狼居胥、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夏明翰视死如归。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见巍巍历史岁月的钢铁意志,浩瀚历史长河的

  • 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价格再涨一倍,专家:此举救了百万灾民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范仲淹,百万,仁宗,皇帝,宰相,灾民,弦乐器,拨弦乐器,宋朝,演奏家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临崩溃的边缘,罗斯福大胆采用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力挽狂澜,被尊奉为大功臣。他的这套国家干预经济手段,更是在往后的四十年间被奉为治理经济的不二之选。但这种被西方视为圭臬的手段,却早在中国宋朝时便已出现。当时的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之旱灾,紧接着饥荒也在大范围蔓延

  • DSE中文范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温书重点!收藏复习!

    历史解密编辑:活石DSE叶老师标签:例句,词义,副词,范仲淹,古典乐,岳阳楼记,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DSE中文科十二篇范文之一的范仲淹《岳阳楼记》 全文语译、重点注释、主旨、段落大意、文章特点等分析,一文看清温习重点!01-全文语译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康具兴。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

  • 宋朝时杭州饥荒,没吃的怎么办?范仲淹:百姓修房子,官员开宴会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范仲淹,宋朝,宋仁宗,饥荒,百姓,宰相

    古代很多人出仕,可能终极目标就是''出将入相''。在朝堂上做宰相,处理内政,改善民生;在边境上做将军,追亡逐北,捍卫国土。这个目标说起来容易,可并不好实现。古往今来,达成这一目标的人不是很多。宋朝对读书人来说是个不错的时代。宋朝的文官领兵体制,让''出将入相''的目标实现起来多了一份机会。今天故事的

  • 范仲淹的一首“游戏之作”,写尽了人生至理!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曹操,宋词,刘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弦乐器,齐特琴,民族乐器,民族音乐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说起北宋最著名的政治家莫过于范仲淹与王安石,范仲淹不仅是政治家,且文采出众,也是一位文学家,生前更是曾多次与西夏作战,西夏人都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可见其文韬武略,俱是不凡。范仲淹身为文学家,自然也于宋词有所涉猎。其存世的词作仅有五首,但却风格不一、题材各异。譬如其著名的

  • 逆光生长、向光而行,北宋文武第一人。范仲淹不可不读的经典词作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仁宗,苏轼,韩愈,北宋,诗人,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两宋最不缺的便是文人,无论是朝堂还是江湖,无论诗、词还是文,都有无数颗熠熠生辉的明星。但就有这么一位神人,一生只留下了五首词,后人盘点大宋词人时他总是因为数量而被忽视。但其中两首不仅成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其中名句更是后辈文人模仿与化用的热门。他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虽也因为数量太少而未被后人列入“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