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灾荒年间,范仲淹为什么还要拼命吃喝玩乐?上善不善!

灾荒年间,范仲淹为什么还要拼命吃喝玩乐?上善不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百年史记 访问量:3263 更新时间:2024/3/12 2:58:47

灾荒年间,范仲淹领命去赈灾,而他不是开仓放粮拯救百姓,却是整日沉迷吃喝玩乐,然而离奇的是,百姓却对他的行为纷纷拍手称赞。

明白范仲淹背后的用意后,才明白上善不善!

当时在赈灾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北宋年间,江淮一带发生了一场很严重的饥荒,朝廷派出范仲淹前去赈灾,不过接下来的情况让朝臣们都惊掉了下巴。

范仲淹到了灾区后,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得更为严重。

他先是给各州县下令开仓放粮,这也是常规赈灾的第一步,原本他以为百姓吃不上粮食是因为有贪官污吏从中克扣。

然而当看到真实情况后才发现,事情的走根本不是人为能控制的,就在开仓放粮的中心点,周边的灾民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

粮食开始大量减少,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很快就会供不起灾民了,到时候灾区必定会大乱,往严重了说,有人趁机掀起叛乱也不是蹊跷事。

范仲淹意识到,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不能长久,必须要尽快找到一个办法根治源头问题。

灾区的情况让范仲淹彻夜难眠,他开始分析农民颗粒无收的根本原因以及后果,随后意识到一个问题:

如果只想着怎么赈灾就会陷入牛角尖,想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另辟蹊径。

随后范仲淹开始刻意去观察富豪官员们的生活,发现他们每天都是山珍海味,当地的饥荒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影响。

于是他灵机一动,不如“劫富济贫”。

如果让富人们直接拿钱出来赈济百姓肯定是不可能的,他需要换一种方式,于是当天晚上,范仲淹就给当地的富豪与官员们发了一封请帖。

上面写着“西湖一聚,观赏美景”,由于他在朝中的职位也很有分量,所以收到请帖的人家都不得不给他这个面子。

范仲淹陪着这些人四处观赏美景、歌舞升平,而且还饮酒作乐,生活好不快活。

光是这样还不够,他还设法让富商们今天大摆宴席,明天赛龙舟,总之就是肆意挥霍。

原本荒凉的街道快速热闹了起来,如果不是街边还有一些灾民,人们大概以为这是一个了不得的盛世。

随着当地消费的增长,一些没了收入的小商贩们开始看到了财路,他们在街道上摆摊做生意,很多灾民的生活有了一些起色。

富豪们玩得开心,百姓们干得开心,不过朝中一些大臣看到范仲淹不务正业的样子,他们立即将这件事当做把柄,上奏给了皇帝宋仁宗

宋仁宗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就将范仲淹召回朝廷质问,而他只用了一句话,就让朝中的大臣们心服口服。

嘴上说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却在闹饥荒时四处寻欢作乐,然而百姓却还对他交口称赞,只因为在这背后有着大智慧。

这一次范仲淹弄出的动静太大了,直接惊动了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他上书大肆弹劾范仲淹,而面对皇帝的质问,范仲淹只说了一句话:

“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这句话瞬间让宋仁宗动容了,随后他暗中派人去灾区调查,半个月后就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复:“范大人反其道而行之,有礼有节”。

不光是朝中的很多官员,就连百姓都对范仲淹大为称赞,宋仁宗这才默认了范仲淹放开手脚去继续干。

如果光是拉动经济增长,对于灾民们来说也只是暂时的,这个方法短期内很有效果,但是一个灾区不可能短短几个月就能恢复。

于是范仲淹又找到当地的几个寺庙,说服住持对寺庙开始大兴土木、扩建翻修,选用的工人就用灾民,高薪聘请。

当地的寺庙知道这是积德的大好事,于是纷纷响应,一时之间让当地的风气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很多当地的富豪竟然也开始自发修建房屋。

短短一年的时间,投入的劳动力竟然超过一万,灾民们不再流落街头,因为天灾而发生的饥荒也缓解了。

百姓们有了生路,不禁认定范仲淹是真正的父母官,对他无比地感恩戴德。

不过百姓们有了出路之后,中间引起了一些不小的弊端,因为当地的各项劳动力是在短期内膨胀起来的,所以物价受到了影响。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通货膨胀。

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除了饥荒引起的变化,更有一部分商人趁机恶意哄抬物价,其中最受影响的就是粮食。

原来正常价格的粮食是80一斗,仅仅过去了几个月,价格竟然涨到了120文一斗。

粮食越涨百姓越慌,很多人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钱,竟然全都掏空去买了粮食,有些人积蓄都花光了,只能开始变卖各种财产。

眼看事情已经不受控制了,范仲淹立即想出了应对的方法,他依旧是反其道而行之,命人四处散发消息,说粮食马上就要翻番了,要卖到160文一斗。

一些哄抬物价的商贩看到了商机,开始从各地大量收购粮食,计算着运回当地狠狠赚一笔。

范仲淹看着商贩们大肆折腾,而粮价也开始上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很多商贩收来的粮食已经屯不下了。

眼看着时机到了,范仲淹突然下令开仓放粮,灾民们一片欢呼,纷纷排队去领粮食,商贩们看到这个场景脸都绿了,算是明白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几个回合下来商贩们彻底没有了脾气,当地的灾情已经有所缓解,粮价有了下降的趋势,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如果硬要抬着价,粮食就会卖不出去,到时候烂掉了就全都砸自己手里了,如果现在低价甩卖,至少能少赔一些。

没用多久,粮食竟然慢慢落到了原来的水平,灾情也算是有了实打实的缓解,百姓们一片叫好!

范仲淹的这招赈灾方法真高明!

别人都为百姓开仓放粮,他却带着富豪吃喝玩乐,背后的道理你看懂了吗?

其实范仲淹的这个方法并不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招叫做“以工代赈”,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这个方法了。

当时齐国发生灾荒,晏子上书齐景公,想让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齐景公并不愿意这么做,因为当时他正计划修建一座宫殿,如果开仓放粮了,势必会对国库有所影响。

晏子没有办法,就只能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他先让齐景公扩大修建规模,然后再雇佣当地的灾民来干活,宫殿要建立的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灾民们不愿意干活怎么办呢?很简单,加钱就是了。

这座宫殿一建就是三年的时间,等到宫殿建好了,饥荒也差不多过去了,百姓得以存活下来,辉煌的宫殿也让齐景公非常满意。

范仲淹就是参透了其中的道理,于是也在这次饥荒时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法,与其没有尽头地去赈济灾民,不如给他们寻一个能养活自己的长久之计。

灾民不用苦不堪言,朝廷也不绞尽脑汁去开仓放粮,简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

饥荒过去后,范仲淹离开灾区回到朝廷复命,当地的百姓感念他的功绩,自发在西湖边上修建了一座“范公亭”,灵隐寺中也曾珍藏着他休息时的卧榻。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很多地方大饥荒,只有范仲淹去过的杭州一带,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并且很快就恢复了秩序。

他口中说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他文武兼备、谋略过人,心中装着家国百姓,并不只是空喊口号。

皇佑四年,范仲淹调任职位,此时他已然病重,尽管他已经拖着病体,但是却还是为了百姓不肯歇息。

也就是这一年,他因病与世长辞,在他逝世后,很多百姓听说后都纷纷痛哭流涕,就连宋仁宗也是哀悼良久。

范仲淹亲自诠释了什么叫作“上善不善”,他做这些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行善,他从没有为了完成任务去治理灾荒,而是遵从因果,直接解决了百姓苦难的根源。

标签: 范仲淹宋仁宗善不善灾荒

更多文章

  •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韩琦,宰相,晏殊,宋朝,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拨弦乐器,官宦世家

    图片来源: 徐里、李晓伟、李豫闽(福建)①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秋凉渐盛。邓州,花洲书院内,数排平房,红砖碧瓦,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其间一房内,一着绯色官服的中年人正奋笔疾书,身旁站一书童,研墨,展纸,看茶,有条不紊地伺候着。少顷,那官人搁笔,一声:O了。书童立马捧起书稿,高声吟读起来:岳

  • 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范仲淹,米价,太后,宋仁宗,百姓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位忠君爱国,誓死捍卫国家,心系苍生的有志之士,他们是每个时代发展和强盛的根本,是我们世代学习的榜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出自我国北宋时期的诗人范仲淹的诗句,这句诗充分表达了无数英雄豪杰,为天下民众舍生取义的民族美德。范仲淹作为一名著名的诗人,同

  • 范仲淹一生最危险的经历,差点被对手置于死地,结局你恐怕猜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李元昊,韩琦,宋仁宗

    中国文化催生的“名节”,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在很多古人的眼里,它绝对是神圣的,比生命还重要一千倍。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如果还是个高官,那么他死后往往会得到一个足以让家族引以为荣的“谥号”。“谥号”这东西简单来说就是官方拟定的身后评价。古代大臣的谥号一般用两个字概括。拿北宋来说,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

  • 宋朝杭州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下令涨价!灾民:感谢青天大老爷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范仲淹,宋朝,宰相,宋仁宗

    说起范仲淹,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想到他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是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都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进行改善,使得宋朝的西线边防巩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领导庆历革新运动,虽然只推行了一年,却开创了北宋改革风

  • 读懂范仲淹《岳阳楼记》我顿悟:没有一种人生不辛苦,熬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宰相,皇帝,宋朝,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灵乌赋,弦乐器,岳阳楼记,民族乐器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者:洞见CC公元1046年,被贬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一封来信。随信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一幅画着岳阳楼的《洞庭晚秋图》。滕子京在信中写道:“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他想请范仲淹为重修落成的岳阳楼做一篇赋,以便此楼能被后人长久地铭记。范仲

  • 事后才知多高明: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范仲淹,宋朝,买米,米价,百姓

    提到范仲淹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拥有伟大胸襟的历史名人在某次闹灾时却说出“继续涨价”的话,而彼时灾民正处于没钱买米下锅的状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面对饥荒之灾,范仲淹竟“顺应”奸商涨价?范仲淹在公元1049年时被调到杭州任职,不幸的是此地正遭遇着

  • 北宋1050年大旱,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涨米价,百姓大赞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范仲淹,百姓,米价,为官,饥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从他的文章中就能看到他对国家兴亡的重视。范仲淹忧百姓之贫苦,知国家之情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百姓,改善民情。因为淋过雨,所以懂得给别人撑伞。范仲淹自小的艰巨生活,才让他懂得百姓不容易。这么一位心怀天下的父母官,却在北宋饥荒时期,老

  • 1050年杭州遇到百年不遇大灾,范仲淹召集米商涨价,灾民赞口不绝

    历史解密编辑:畅敏风云标签:西夏,皇帝,宋朝,大灾,诗人,范仲淹,李元昊,齐特琴,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公元1050年,百年不遇的大旱扑向浙江杭州,田园几乎颗粒无收,当地粮价突然暴涨,许多老百姓吃不起饭,鱼米之乡哀声一片。然而,面对这种局面,杭州知府范仲淹却下令米价上涨,而且要求直接翻一番,气得朝廷官员纷纷骂范仲淹是个坏蛋,你这不是把老百姓往火坑里推吗?但是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当地老百姓非但不恨他,

  • 作为好友,同是改革派的梅尧臣,为何要不断黑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旺旺旺标签:皇帝,诗人,范仲淹,梅尧臣,宋仁宗,齐特琴,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王朝进入到了一个改革的关键节点上,涌现出了不少改革名人,其中范仲淹就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阐明了为官的本质,这不但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就连日本明治维新期间,都被日本的近代改革家所引用,可见范仲淹在改革思想上是很有一套的。不过同是改革派,也是范仲淹

  •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范仲淹,百姓,灾民,好官

    从古至今对于文人来说,在世时能够入朝为官教化百姓,去世后能够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不停地为之奋斗,《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就曾写下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一句话让人们记住了北宋时期,曾经还有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疾苦的好官,而他也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