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杭州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下令涨价!灾民:感谢青天大老爷

宋朝杭州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下令涨价!灾民:感谢青天大老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3237 更新时间:2024/2/11 21:53:16

说起范仲淹,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便是想到他的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

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是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都对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进行改善,使得宋朝的西线边防巩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领导庆历革新运动,虽然只推行了一年,却开创了北宋改革风气的先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即使在担任地方官的时候,他也殚精竭虑,为百姓鞠躬精粹,在杭州灾民没钱买米的时候,他巧施妙计,完美的解决了民众所面临的饥荒问题!

范仲淹的早年经历

范仲淹,字希文,出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他的祖籍是邠州,后来因为中原兵乱,全家迁移到了吴县居住。

范仲淹的先祖是唐朝高宗时期的著名宰相范履冰,在朝堂上敢于进谏,不畏权势,是一位恪尽职守的好宰相。而范仲淹的高祖范隋,在早年的时候和唐懿宗一起渡江南下,在丽水担任县丞。

后来唐朝灭亡,在五代十国时期,范仲淹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在吴越做官,而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早年的时候也曾在吴越为官。

直到宋朝建国后,范墉便追随吴越王钱俶一起归降于宋朝,并担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一职。

有这么良好的家庭背景,范仲淹出生后按理来说应该是生活得无忧无虑地才是,但事与愿违的是,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范墉便因病去世。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只留下年幼的范仲淹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能够更好地谋生,范仲淹的母亲带着范仲淹一起改嫁到淄博长山的一户朱氏人家,而范仲淹也跟着一起改名为朱说。

虽然不是朱家的真正子嗣,但是范仲淹的继父对范仲淹也同样是视如己出,由于母亲改嫁的时候范仲淹的年龄还很小,因此在他记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直到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偶然间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得知自己的家庭背景之后,范仲淹也是伤感不已,于是便毅然而然地辞别了自己的母亲,前往南都的应天府求学。

当时外出求学的范仲淹并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但他并不屈从于贫苦的命运,而是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他将一份稀粥放凉,等到粥凝固之后,再用竹签将凝固的粥划成三份,一餐吃一份。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之下,范仲淹还是在大中祥符八年,以朱说的名义考取了功名,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主要掌管讼狱和部分案件。

因为范仲淹当官期间一直以来都刚正不阿,严于律己,因此他的声誉也越来越大,得到朝廷的重用,最终成为宋朝的著名宰相。

主持庆历新政

在为官处世上,范仲淹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在其位,谋其政”的处事风格。

在北宋立国之后,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和防止地方割据,北宋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前来加强中央集权。

虽然在相关措施的实行之下北宋朝廷的权力得到了很大的集中,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官员们在“恩荫制”政策的施行之下开始变得贪恋权位,行政效率大幅下降。

而且当时大臣和大将们兼并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许多的土地都开始归世家、功将和文臣们所有,这也就意味着许多的寻常老百姓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

为了减轻百姓们的土地负担和解决北宋朝廷积弱已久的问题,范仲淹和其他官员开始主张变法,这次变法便是赫赫有名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和富弼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在经过宋仁宗的同意之后,这些改革举措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在范仲淹的经营之下,一大批碌碌无为或贪污腐败的官员遭到淘汰,一大批务实能干的官员被提拔到了重要的岗位之上,官府的行政效率也开始逐渐提高,萎靡的政局也开始有了起色。

但改革岂是那么容易就成功的,范仲淹所主张的一系列改革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许多敌对势力纷纷开始对范仲淹进行打压。最后在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中,范仲淹所主持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虽然庆历新政在施行了一年后以失败告终,但正是因为有范仲淹开了改革的先河,才有了后来的王安石变法!

巧施妙计救灾民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守旧派害怕他再掀起风波,便设计让范仲淹前去担任地方官。在宋仁宗皇祐元年,范仲淹被调到杭州担任知州,虽然当时他已经年过花甲,但范仲淹上任之后还是为了百姓而殚精竭虑。

当时杭州遇到了一场十分罕见的灾荒,许多不法商人都认为那是一个发财的绝妙机会,纷纷开始囤积大米并哄抬市场价格,这也导致了许多灾民没钱买米。

不少官员为了遏制这种行为纷纷出手对这些不法商人进行打压,但还是无法解决百姓们买不起大米的这一问题。

范仲淹自然也知道百姓们的所面临的疾苦,在一番深思熟虑之下,他想到了一个好方法!

他不仅不抑制商人们所设置的高昂粮价,反而对身边的官员们说道:“可以将粮食的价格涨得再高一些试试”。

在范仲淹的运作之下,杭州的粮价又往上翻了一番,许多人都认为范仲淹是为了从中赚取暴利,纷纷上书谴责范仲淹的行为。宋神宗虽然对范仲淹的行为也十分不解,但他仍旧选择相信范仲淹的人品。

杭州附近的商人们在得知灾区的粮价大涨之后,开始争先恐后地将囤积的大米运到杭州销售,一时间杭州灾区的大米便多了数倍,早已超过了灾民们的需求。

范仲淹也知道时机到了,便大手一挥,吩咐在杭州开仓放粮,由于大米早已供过于求,再加上朝廷开仓放粮,导致杭州的米价开始直线下跌。

那些不法商家们当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为了能把手里囤积的大米卖出去,也只能跟着一起搞低价促销。

这样一来灾民们便能够买得到便宜的大米了,灾民们在得知范仲淹的这一举措之后也都纷纷来到县衙前答谢范仲淹。他们聚集在一起高呼:“感谢青天大老爷!”

小结:

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他虽然早已故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始终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标签: 范仲淹宋朝宰相宋仁宗

更多文章

  • 读懂范仲淹《岳阳楼记》我顿悟:没有一种人生不辛苦,熬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宰相,皇帝,宋朝,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灵乌赋,弦乐器,岳阳楼记,民族乐器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者:洞见CC公元1046年,被贬河南邓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一封来信。随信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一幅画着岳阳楼的《洞庭晚秋图》。滕子京在信中写道:“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他想请范仲淹为重修落成的岳阳楼做一篇赋,以便此楼能被后人长久地铭记。范仲

  • 事后才知多高明: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范仲淹,宋朝,买米,米价,百姓

    提到范仲淹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拥有伟大胸襟的历史名人在某次闹灾时却说出“继续涨价”的话,而彼时灾民正处于没钱买米下锅的状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面对饥荒之灾,范仲淹竟“顺应”奸商涨价?范仲淹在公元1049年时被调到杭州任职,不幸的是此地正遭遇着

  • 北宋1050年大旱,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下令:涨米价,百姓大赞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范仲淹,百姓,米价,为官,饥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从他的文章中就能看到他对国家兴亡的重视。范仲淹忧百姓之贫苦,知国家之情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百姓,改善民情。因为淋过雨,所以懂得给别人撑伞。范仲淹自小的艰巨生活,才让他懂得百姓不容易。这么一位心怀天下的父母官,却在北宋饥荒时期,老

  • 1050年杭州遇到百年不遇大灾,范仲淹召集米商涨价,灾民赞口不绝

    历史解密编辑:畅敏风云标签:西夏,皇帝,宋朝,大灾,诗人,范仲淹,李元昊,齐特琴,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公元1050年,百年不遇的大旱扑向浙江杭州,田园几乎颗粒无收,当地粮价突然暴涨,许多老百姓吃不起饭,鱼米之乡哀声一片。然而,面对这种局面,杭州知府范仲淹却下令米价上涨,而且要求直接翻一番,气得朝廷官员纷纷骂范仲淹是个坏蛋,你这不是把老百姓往火坑里推吗?但是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当地老百姓非但不恨他,

  • 作为好友,同是改革派的梅尧臣,为何要不断黑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旺旺旺标签:皇帝,诗人,范仲淹,梅尧臣,宋仁宗,齐特琴,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王朝进入到了一个改革的关键节点上,涌现出了不少改革名人,其中范仲淹就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阐明了为官的本质,这不但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就连日本明治维新期间,都被日本的近代改革家所引用,可见范仲淹在改革思想上是很有一套的。不过同是改革派,也是范仲淹

  •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范仲淹,百姓,灾民,好官

    从古至今对于文人来说,在世时能够入朝为官教化百姓,去世后能够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不停地为之奋斗,《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就曾写下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一句话让人们记住了北宋时期,曾经还有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疾苦的好官,而他也得到了

  • 北宋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米价,皇帝,荒年,北宋,灾民,宋朝,诗人,范仲淹,宋仁宗,齐特琴,弦乐器

    民以食为天。从封建时代开始我国就是以农业立国,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科学技术也不发达,农业生产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那个时候不仅粮食产量不稳定,遇上洪涝灾害更是民不聊生,大量的流民都吃不饱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各朝各代都有赈灾的办法,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减免税赋、发放救济物资,鼓励开垦山泽荒地……然而,

  • 范仲淹10首好诗词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范仲淹,欧阳修,灵乌赋,谢安,贾谊

    范仲淹存世诗歌305首,因为个人经历丰富,足迹曾经遍布祖国各地,所以他的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有的是在山水间游历时所作,歌颂壮丽的大好河山;或者是在贬谪之时所作,借诗言志抒怀,抒发胸中的政治抱负和志向;或关注民生,抒发爱国忧民情怀;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真朴质,艺术手法多样,语句清丽优美

  •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1

    历史解密编辑:静颖讲故事标签:进士,晏殊,仁宗,皇帝,北宋,宋朝,诗人,范仲淹,拨弦乐器,官宦世家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1——宋史札记之二十七我楚狂人南宋著名学者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这是一个高的有点吓人的评价。把一个人物定评为一个时代的冠冕,叫人匪夷所思。但是细看范文正公的一生经历,觉得这个评价并不为过。(一)艰难的成长之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

  • “全才”范仲淹:50岁娶15岁雏妓为妻,没被骂反而被传为一时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孤影潇湘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宰相,为官

    一篇文采斐然的《岳阳楼记》使得他成为了北宋一介文学大家,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他成为了宋朝的一代名臣,率兵戎边西北、令西夏军队闻风丧胆而获得“小范老子”之称的他彰显了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这样一位能文能武、文采卓越又为政清廉的忠仕贤臣不是别人,正是北宋的“全才型”官员范仲淹。有人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