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169 更新时间:2024/1/13 9:59:24

张居正的改革使得明朝有了所谓的“万历中兴”,可是大明朝在张居正亡故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分崩离析了,一个庞然大物说倒就倒了。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居正变法改革的成败,与大明的兴亡息息相关,真的是这样吗?笔者今天就带着大家回顾那段历史,看看其中有无必然联系。

改革背景

张居正初入官场之时,当时朝廷之中的党争派系严重,体系之中相互倾轧成风。大明朝此时立国已有200余年了,整个国家到了内部矛盾重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地步,这是封建国家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也就是说大明朝已经遇到瓶颈了。此时的大明王朝,沉疴顽疾太多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五点。一是宗室的供养使得王朝背负沉重的包袱,二是派系互斗导致朝廷人才匮乏,三是沉官冗员太多,朝廷政令难以有效实行,四是军备涣散,边防不堪,五是朝廷国库空虚,财政赤字由来已久。

大明似乎已经困难重重了,但他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在冷眼旁观几年以后,张居正开始逐步的上位,依靠老师的帮助,终于在手握大权之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意图挽回衰落已久的大明。

改革中

财政

老子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的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功夫,水到渠成的办事。然而大明的财政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已经没有时间给他慢慢修正的机会了。

土地兼并严重

首先就是土地兼并的问题;在历朝历代的封建社会中,土地流失的情况屡禁不绝。每一个王朝的末期阶段表现尤为突出。

前文讲到大明立国200余年,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勋亲权贵还有土地主的搜刮,土地开始大规模的集中在他们手中。而作为统治阶级,他们是有特权的,他们无需纳粮和缴税。大量的贫苦百姓由于手中无地,自然就无法为国家提供足够的赋税,财政问题就会凸显入不敷出的一面了。

人口流失严重

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普通百姓没有足够抵御风险的资本。

为了活下去,他们只好选择出售自己的土地,来换取一时的生存。没有了土地的他们,或是从此沦为流民,等待政府救济,或是入府为奴,为富人家去打工。不乱那种情况的发生,最终买单的只有政府,因为政府户口在籍人数越来越少,征收对象的减少,也是国库收入的减少。

徭役不公

古来就有徭役一说,为国家集体出力,个人也不会有任何回报。而权贵们有特权或赎买,或贿赂,或瞒报少报,导致其余百姓负担的加重,严重影响其务农劳作的积极性。“富者田广役轻,贫者田狭役重”和“有田无有赋,有赋无有田”这种乱象就是对当时最鲜明的写照。

于是有了张居正的“清丈土地”,他势必要把全国土地重新登记。大家都知道,既得利益者是不会轻易让步的,他们必定会全力以赴保护自己的财产的。在他的强势推动下,得罪了一大批的权贵,他们不断地阻挠和破坏,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体还是完成了,然而也埋下了失败的因子。

吏治

吏治从来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似乎中国的百姓从来都是只能祈祷,地方父母官不要贪得无厌。

而明朝不仅是贪污腐败的问题,更有只领工资不干活的情况。从朝廷到地方,莫不如是。于是张居正提出了“考成法”,对官员的政绩有了明文规定,碌碌无为者,就地解职,永不录用。还通知官员追缴拖欠的税赋,这也是政绩考核的一部分,罢免了很多无用之徒,因而惶恐之下人人自危,不敢再有一丝懈怠,从而使得政令通行,提高了办事效率。大明的财政压力逐步减少,国库开始有了结余,晚年中的大明开始显露出新生的希望。

文化

张居正作为大明首辅,又是托孤大臣,其地位是稳固的,长期的一把手决策使得他慢慢的开始了“一言堂”,他严重敌视王守仁的“心学”,打压顾炎武等开明人士的进步思想,繁荣背后滋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是从他这里开始枯萎,一直到飘摇的大明灭亡,再也没有缓过神来。

张居正大力推行朱理学,下令拆除各地的书院,对于私人教学严加审查,他在文化方面的改革,是一次错误的探索,他个人崇尚新政,却继续培养因循守旧的读书人,这是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禁锢,以致于后世无人再能继承他的理念,为大明王朝重新注入一剂强心针。

人亡政息,变法失败

终其一生,都在为大明的风雨飘摇做着缝补漏洞的工作,可惜的是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连个告老还乡的机会都没有。

更令人心寒的是,短短几个月之后,张居正的反对派和被他拉下马的官员们沆瀣一气,逐渐地篡改了他的所有变法成果,只剩下一个无伤大雅的“一条鞭法”继续为他们敛财。大明眼看着有了强盛的希望,又被他们自己亲手掐灭了。守旧派掌握了权力,他的变法失败了,在他之后,再无一个有魄力的内阁首辅大臣了,大明朝也就难免走向没落和破灭了。

总结

张居正成功的地方在于大权在握,上下一心,有力保障了大明的前行,失败之处在于得罪了太多的守旧派和权贵,以致于病故之后,全盘崩塌。大明的国力早已被寄生的虚弱不堪,积重难返之下,张居正的改革似乎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大明朝的不堪重负由来已久,张居正只是恰逢其会,时势造英雄嘛。以一人之力挽大厦将倾之势,其锋太盛,势穷必遭反噬。若是他再多活二十年,他可能真的就是关乎大明兴亡的关键人物了。

可惜,他没有。

标签: 张居正

更多文章

  • 唐太宗征高句丽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太宗

    因为具备农耕与游牧双重特性的高句丽对中原王朝威胁极大高句丽在汉武帝时期本是中国的一个郡县。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纶升骨城建国,便开始了扩张之旅,先后灭亡了西晋的乐浪郡和带方郡,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与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两个国家不断发生战争,公元427年,高句丽占领的百济首都汉城,这意味着在朝鲜半

  • 宋朝为什么会出现党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党争

    党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在宋朝,表现的尤为明显,这那个时代除了积贫积弱、宋词之外的,最有特色的关键词。整个宋代的党争,给这个帝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是负面的。党争带来了帝国内政外交政策摇摆不定,带来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颓靡与堕落,宋朝在党争中耗尽了帝国的元气,以至于“宋人议论

  •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历史介绍 宦官能掌权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宦官

    宦官,作为皇帝信任的“家奴”、“内官”,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皇权时代曾多次擅权,虽然他们的结局都是被剿灭,但“宦官之祸”却在当时已经遗毒几十年,甚至已经对国家造成了巨大且不可挽回的伤害。那么具体宦官是如何干涉朝政的呢?真的仅凭他

  • 张居正改革为何会失败?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居正改革

    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进行了一场变法革新即张居正改革。这场改革前后持续了十年,据史料记载,“张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改革取得了一定

  • 李渊父子为了推翻隋朝的统治都做了哪些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渊

    在很多人眼中,李唐的“晋阳起兵”是这样的:太原留守李渊,喝醉了酒,一不留神睡了晋阳宫皇帝的女人,不得已起兵造反,随后一路旗开得胜,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攻入了大隋京城长安,成功建立了大唐,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认为李唐的成功,主要原因是时机好、运气好,将李渊父子的创业过程,理解为

  • 雍正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雍正帝

    雍正七年(1729年),借着对西北用兵的局势,雍正成功组建了新一代权力机构“军机处”,并且所用的理由都非常蹩脚。雍正说,原有权力机构“内阁”位置不好,在太和门之外,距离中心太远,那肯定容易泄密,于是就在隆宗门内重新找了个地方,组建了一个名为&ldquo

  • 万历援朝战明朝派出了多少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万历援朝

    许多小伙伴都对万历援朝战争颇有疑惑,可能大家比较纠结的就是明到底派了多少人参战?明、日各自的损失又有多大?由于中、日、韩三国史料记载差距甚大,因此很难直接从史料里面寻找精确答案。而网上也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声音,认为明朝抗倭援朝是劳师百万,拉锯战七年,还损失惨重,得不偿失。从史料记载来看,明朝第一次抗

  • 战国时期秦齐争霸的时代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

    唯一两个在春秋战国时代称帝的君主,秦昭襄王(西帝)齐湣王(东帝),这远比秦始皇称帝要早很多。其实不是他们为什么能称帝,而是他们为什么要称帝?实际上在战国那种形势下,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可以跳出来称帝,只要他胆子够大,不怕其它诸侯联合起来打他。其实这场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秀,因为它并不具备实质意义,秦齐

  • 称帝后的朱元璋的定都计划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

    一,朱元璋的定都计划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

  •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汉

    五代十国,是对我国唐宋之间历史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在五代之中,最后一个王朝是郭威和柴荣的,灭于公元960年;在十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政权是北汉,灭于公元979年。也就是说,北汉是五代十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为了灭掉北汉,郭威、柴荣、赵匡胤、赵光义四代英主都曾率大军伐之,但北汉依然坚持了近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