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权力构架介绍

明朝的权力构架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325 更新时间:2024/2/18 3:29:13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今天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相较于此前朝代,明朝的权利架构和朝廷运作可谓别具一格,且实际效果极为明显,即使皇帝不理朝政,凭借成熟的运作体系,朝廷仍能持续良好运作。弊端则是皇帝一定程度上被架空,这也是明朝皇帝与大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知道明朝的政府运作方式,我们大致可以从中央、地方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中央:别具一格的票拟制度

明朝最初设有中书省,设立左、右丞相,然而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将中书省职权归于六部,而六部则直接向皇帝负责。如此一来皇权的确得到了高度集中,但皇帝的工作量却骤然加大,为了应对繁琐的朝廷事务,内阁制度应运而生。

内阁制度下,皇帝牢牢掌握着决策权,而内阁则拥有议政权,六部则掌握着行政权。内阁便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或者幕僚,他们只负责提供可行性建议,然后由皇帝拍板决定,之后交由六部进行执行。

凡是朝廷的重要文书,先由内阁负责拟定几条意见,以笔墨写于票签上,然后呈送皇帝批准,这个过程便被称为票拟。其实,内阁的“票拟”就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只是省却了皇帝查访和思考的过程罢了,最后拍板的仍然是皇帝的“朱批”。因此,内阁权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最初表现在“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即决定于皇帝对内阁成员的信任程度。

直到仁宣年间,明仁宗朱高炽杨士奇杨荣等乃是东宫旧臣,两人不仅得以进入内阁,而且均兼有尚书职位,自此内阁权力开始加重,从幕后开始走向台前。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然在明英宗朱祁镇末年时有所反复,但在成化、弘治年间内阁权力再度开始加重,开始成为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代表。

说句题外话,明朝宦官权力的增大,同样与这种运行体系密切相关。虽说票拟制度已经大大降低了皇帝的工作量,但事实证明批阅大量奏章同样是一个人难以办到的,于是经过内书堂训练的宦官开始代替皇帝批红,这便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此后皇帝每天除了御笔朱批部分奏章外,其余皆由众太监分批,这使得宦官权力开始加重。

地方:三权分立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年)设立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行政。此外,又设提刑按察司,设按察使一人,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具有监察权。另有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为一省军事总机构。如此一来,地方便实现了军、政、法三权分立,三方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

承宣布政使司:这是明朝一级行政区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四项职责。一是承宣政令,也就是承接上级指派的政务和法令,将其宣达到各府、州、县,并确保贯彻实施到位。二是管理属官,也就是管理辖区内的府、州、县等各级官员,定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并将结果上报。三是掌控财赋,负责征收各省各地的赋税,并负责本省财政收支,统计全省各府户籍、税役、民数、田数等民事内容。四是地方科举,按期组织地方乡试,为朝廷选拔人才。

提刑按察司:主管一省的司法,主要负责两项职责。一是刑名按劾,也就是负责对各府、州、县的案件审判结果进行勘劾,并将结果上报刑部。二是监察官员,作为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提刑按察司也具有对地方各级官员的监察职责,并将监察情况上报都察院。

都指挥使司:这是平时地方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所有卫所官兵和各级将领,但同时又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此外,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临时任制、军事性质的总督或巡抚,不过在没有特别授权的情况下,不得干涉布政使、按察使的职权。

除了以上之外,明朝军事方面采用内外分置的方式,内地各省分别设有卫所,而边疆则设立边镇。监察体系除了地方的提刑按察司之外,都察院也会向各地派出巡查御史。此外,厂卫制度也是明朝的一大特点,主要担负监察、情报工作,因直接向皇帝负责,故而权势极重。

标签: 明朝

更多文章

  • 秦二世胡亥登基3年都做了哪些荒唐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胡亥

    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以上问题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于沙丘病逝,胡亥继承帝位,是为秦二世。此时的秦国其实并算不上一手好牌,秦国的内部矛盾仍然极为严重,统治其实并不稳固

  • 美国废除奴隶制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奴隶制

    美国人的“废奴主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估计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一种思想。用为像美国这种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地方,怎么就会出现有人会主张废除奴隶制呢?同一时期,一边在肆无忌惮的血腥屠杀印第安人,一边却有人在主张着人人平等,两个完全互相矛盾的事情同时出现了,简直是难以理解这样

  • 战国时期“徐州相王”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徐州相王

    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为对付秦国,魏惠王与齐威王于公元前334年在徐州相会,互称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下面由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为何这个历史事件如此重要呢?有种说法是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真正的划分,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标志。

  • 连坐制的历史由来 秦国连坐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连坐制

    连坐制度不同状态下的起伏,实际上源自以君主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为政变化。这实际上是法制和君权的动态博弈。连坐作为法家重刑思想与其他治国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一旦有变则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意味着既要保证其稳定性,也要顺应潮流与时则俱进。一种法律制度的优劣,要看它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任务。历

  • 西汉为何多次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外戚

    西汉是我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国家,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西汉的历史上,外戚专权的现象一直屡禁不止,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西汉历经初期的“文景之治”后,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发展到巅峰,史称“汉武之治”。后来又经历了&ld

  • 汉朝的契约分为哪三种?汉朝契约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朝

    契约,古代又称为劵书,即现代的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契约自我国古代起便已有之,从西周中期的铜器铭文是有文字可证、有实物可考大的最早的契约。直至汉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契约发展的已是相当规范,这些规范涉及了百姓在交往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个领域,而且他的保证制度也随

  • 唐末五代200多年的河北河朔三镇为何压而不灭?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唐朝末年它一直是历任皇帝的心头刺。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唐朝历任皇帝都想灭掉河北三镇,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却又发现困难重重。例如唐宪宗在位时期也进行了削藩,藩镇势力得到了暂时削弱;但最后他却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后来唐穆宗即位,他沉于酒色,对朝廷疏于管理,

  • 三国东吴“两宫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吴

    赤乌十三年(250年),吴大帝孙权突然下令废黜孙和的太子位,并赐死自己的四儿子孙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吴两宫之争”的结局。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所谓两宫之争,是指孙权晚年的时候,立三子孙和为太子。但是,他的四儿子孙霸,却同样对太子位虎视眈眈。于

  • 在古代为何会允许三妻四妾制度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妻四妾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历朝历代对男女联姻的规定大同小异。但古代与近现代最大的区别是,封建社会是允许一夫多妻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都说爱情是自私的,那么,对于这种“一夫一妻多妾”制来说,“妻子”是如何能

  • 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现象有多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汉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东汉、晚唐和明代是宦官专权较严重的三个朝代。究其主要原因是朝廷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管理缺陷,让宦官在政治管理的中枢肆意妄为,导致了各自王朝的覆灭。《三国演义》大家都很熟悉,东汉末期皇帝都是幼主,皇室的权力大都落在宦官与外戚之手,宦官与外戚交替把持朝政,而外戚又极力想独揽大权。士大夫阶层